Malina. Roman.的创作者
· · · · · ·
-
英格博格·巴赫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英格博格·巴赫曼 (Ingeborg Bachmann,1926—1973)
奥地利诗人、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德语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克恩滕州克拉根福,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意大利三国交界处。
父亲是纳粹党人。
1948年,她遇见了诗人、大屠杀幸存者保罗·策兰,
两人秘密相恋,共度六个星期,此后持续通信。
1950年,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3年凭出道作《延宕的时光》获四七社奖,
1956年又以诗集《大熊星的呼唤》斩获不来梅文学奖。
1957年,她与策兰在巴黎意外重逢,再度相恋。
1958年至1962年,她与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共同生活。
1964年,获毕希纳奖;1968年,获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
1970年,策兰自沉于塞纳河。悲痛中,她修订了已完稿的小说《马利纳》,
并于次年出版,也即她的“死亡方式”系列中唯一完成了...
【作者】
英格博格·巴赫曼 (Ingeborg Bachmann,1926—1973)
奥地利诗人、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德语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克恩滕州克拉根福,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意大利三国交界处。
父亲是纳粹党人。
1948年,她遇见了诗人、大屠杀幸存者保罗·策兰,
两人秘密相恋,共度六个星期,此后持续通信。
1950年,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3年凭出道作《延宕的时光》获四七社奖,
1956年又以诗集《大熊星的呼唤》斩获不来梅文学奖。
1957年,她与策兰在巴黎意外重逢,再度相恋。
1958年至1962年,她与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共同生活。
1964年,获毕希纳奖;1968年,获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
1970年,策兰自沉于塞纳河。悲痛中,她修订了已完稿的小说《马利纳》,
并于次年出版,也即她的“死亡方式”系列中唯一完成了的一卷。
1973年,在一场由香烟引发的火灾中烧伤,死于罗马。
【译者】
王韵沁
诗人、译者,现就读于艾奥瓦作家工作坊。
Malina. Roman.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3 条 )

编辑手记——塞纳河与无菌室

我在伊万中生存,而在马利纳中死去

她死于火,他死于水,原来水火曾经相溶。

欲望与爱都在伊万,马利纳是自己的另一面

爱,还是不爱?《马利纳》中的爱情哲学

他人和爱从来不是人生的解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刚刚拿到这本书拆开包装,我与《马利纳》对视了1分钟,书的封面整体黑色的基底,好像蒙上了一层夜幽暗,灰蓝色蝴蝶好像深渊,触不到,粉色的花蕊,红色的文字,给人以神秘黑暗感觉,花蕊让我想到在《死亡赋格:保罗·策兰诗精选》的一首诗,也是策兰写给巴赫曼的情诗——花冠,... (展开)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文学、两性与时代:“她的一切都在燃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英格博格·巴赫曼的名字能够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文坛领域内的一个特殊存在,与其本人一生富有的传奇生平与写作经历密不可分。好的作家本身就是一部难以捉摸的书籍,他们借助灵动的笔触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在不同的境况面前寻找方向,向世人传递出富含哲理的答案,这一切的成就就潜... (展开)> 更多书评 5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8.0分 368人读过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9.0分 132人读过
-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25)暂无评分 20人读过
-
Suhrkamp (2011)暂无评分 1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埃莱娜·费兰特的40本女作家书单 (五加皮)
- 哲曼菲弥尔 (那颗晴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Malina. Roman.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2011-08-13 11:17:16
巴赫曼和策兰、弗里施的三角恋真够拧巴的……
0 有用 大碗岛的猴子 2018-03-23 07:56:20
Es war M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