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的原文摘录

  • 一座城市真正的气度,不在于接待了多少大国显贵,而在于收纳了多少飘零智者。一座城市真正高贵,不在于集中了多少生死对手,而在于让这些对手不再成为对手,甚至成为朋友。一座伟大的城市,应该拥有很多"精神孤岛",不管他们来自何方,也不管他们曾经在别的地方有什么遭遇。 (查看原文)
    Enola 2赞 2013-05-04 10:30:37
    —— 引自第274页
  • 这就像大鹏和鸿雁相遇,一时间巨翅翻舞,山川共仰。但他们分别之后,鸿雁不断为这次相遇高鸣低吟,而大鹏则已悠游于南溟北海,无牵无碍。差异如此之大,但他们都是长空伟翼,九天骄影 (查看原文)
    Enola 2赞 2013-05-04 17:48:17
    —— 引自第283页
  • 汉以前出现在甲骨、钟鼎、石碑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篆书。那是一个订立千年规矩的时代,重要的规矩由李斯这样的高官亲自书写,因此那些字,都体型恭敬、不苟言笑、装束严谨,而且都一个个站立着,那就是篆书。 李斯为了统一文字,对各地繁缛怪异的象形文字进行简化。因此他手下的小篆,已经薄衣少带、骨骼精炼。 统一的文字必然会运用广远,而李斯等人设计的兵厉刑峻,又必然造成紧急文书的大流通。因此,书者的队伍扩大了,书写的任务改变了,笔下的字迹也就脱去了严整的装束,开始奔跑。 (查看原文)
    麦橘子 1赞 2019-12-17 08:55:01
    —— 引自章节:笔墨历史
  • 这就是说,早在秦末,为了急迫的军事、政治需要,篆书已转向隶书,而且又转向书写急速的隶书,那就是章草的雏形了。 (查看原文)
    麦橘子 1赞 2019-12-17 08:55:01
    —— 引自章节:笔墨历史
  • 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三、这股潜流,属于文学,并不属于哲学学派;四、这股潜流,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查看原文)
    苏棠 1赞 2017-07-25 15:30:41
    —— 引自第1页
  • 巍巍大唐就在前面不远处了,中国,从哪条道路走近它? 很多学者认为,顺着中国文化的原路走下去,就成,迟早能到。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 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这气,秦汉帝国曾经有过,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身上。但是,秦始皇耗于重重内斗和庞大工程,汉武帝耗于六十余年与匈奴的征战,元气散逸。到了后来骄奢无度又四分五裂的乱世,更是气息奄奄。尽管有魏晋名士、王羲之、陶渊明他们延续着高贵的精神脉络,但是,越高贵也就越隐秘,越不能呼应天下。 这种状态,怎么缔造得了一个大唐? 浩荡之气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无法从宫廷和文苑产生,只能来自于旷野。 旷野之力,也就是未曾开化的蛮力。未曾开化的蛮力能够参与创建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吗?这就要看它能不能快速地自我开化。如果它能做到,那么,旷野之力也就可能成为支撑整个文明的脊梁。 中国,及时地获得了这种旷野之力。 二 这种旷野之力,来自大兴安岭北部的东麓。 一个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当匈奴在汉武帝的征战下西迁和南移之后,鲜卑拓跋氏来到匈奴故地,以强势与匈奴余部联盟,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王朝,于公元四世纪后期定都于今天的山西大同,当时叫平城。根据一位汉族士人的提议,正式改国号为“魏”,表明已经承接三国魏氏政权而进入中华正统,史称北魏。此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北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胜利,以及胜利后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魏的鲜卑族首领们不得不投入文化思考。 最明显的问题是:汉族被战胜了,可以任意驱使,但汉族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却不能由游牧文明的规则来任意驱使。要有效地领导农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 要么不改革,让中原... (查看原文)
    1赞 2018-06-07 09:28:25
    —— 引自第238页
  •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查看原文)
    万缇枝 2019-06-05 22:59:01
    —— 引自第3页
  • 在我看来,连后人批评孔子保守、倒退都是多余的,这就像批评泰山,为什么南坡承受了那么多阳光,还要让北坡去承受那么多风雪。 可期待的回答只有一个:“因为我是泰山。” 伟大的孔子自知伟大,因此从来没有对南坡的阳光感到得意,也没有对北坡的风雪感到耻辱。 (查看原文)
    麦橘子 1赞 2019-12-19 16:19:36
    —— 引自章节:老子和孔子
  • 这样的建筑群倒塌得非常彻底,但与其他建筑群不一样的是,它筑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上。稷下学宫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而终结,接下来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文化专制主义(亦即文化奴才主义)开了最恶劣的先例;一百年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乍一看,“百家争鸣”的局面已很难延续。但是,百家经由稷下学宫的陶冶,已经“罢黜”不了了。你看在以后漫长得历史上,中国的整体文化结构是儒道互补,而且还离不开一个兵家。这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这所学宫里,永远无法由一家独霸,也永远不会出现真正“你死我活”的决斗。一切都是灵动起伏、中庸随和的,偶尔也会偏执和极端,但长不了,很快又走向中道。连很多学者的个体人格,往往也沉淀着很多“家”,有时由佛返儒,有时由儒归道,自由自在、或明或暗地延续着稷下学宫的丰富、多元和互融。 此外,稷下学者们独立于官场之外的文化立场虽然很难在不同的时代完整保持,而那种关切大政、一心弘道、忧国忧民、勇于进谏的品格却被广泛继承下来。反之,那种与稷下学宫格格不入的趋炎附势、无视多元、毁损他人、排斥异己的行为,则被永远鄙视。 这就是说,稷下学宫作为一个教学机构,即便在沦为废墟之后,还默默地在社会的公私领域传授着课程。 (查看原文)
    麦橘子 1赞 2019-12-27 15:47:08
    —— 引自章节:稷下学宫
  • 由此可知,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很高。在极低的生产力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推进的时候,就已经“以诗为经”了。这真是了不起,试想,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狠狠地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不是越来越渴望哪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居息,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吗? (查看原文)
    麦橘子 1赞 2019-12-30 10:59:37
    —— 引自章节:第一诗人
  • 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5:54:28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 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蒙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文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5:54:28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6:01:24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 《诗经》中,有祭祀,有抱怨,有牢骚,但最主要、最拿手的,是在世俗生活中抒情。其中抒得最出色的,是爱情。这种爱情那么“无邪”,既大胆又羞怯,既温柔又敦厚,足以陶冶风尚。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6:01:24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 即便是离得最近的《诗经》,也在平实的麦香气中熔铸着伟大和奇丽。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6:01:24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 我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庄子、孟子; 第二等级:老子、孔子; 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6:08:29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而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厮磨太久。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6:10:49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 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6:13:02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 用一年来讲述四千年,无论怎么说还是太匆忙,结果,即使对于长达五百年的明、清两代,我也只用了两堂课来讲述(第四十四、四十五堂课)。然而,我却为了一个人讲了四堂课(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堂课)。这个人就是司马迁。看似荒唐的比例,表现出我心中的特殊重量。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6:13:02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 陶渊明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鲜明的文学主张,那就是戒色彩,戒夸饰,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戒精巧,戒黏滞。几乎,把他前前后后一切看上去“最文学”的架势全推翻了,呈现出一种完整的审美系统。态度非常平静,效果非常强烈。 陶渊明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帜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不仅如此,他还在这种“此岸理想”之外提供了一个“彼岸理想”---桃花源,在中华文化圈内可能无人不知。把一个如此缥缈的理想闹到无人不知,谁能及得? (查看原文)
    麦橘子 2019-12-10 16:17:28
    —— 引自章节:中国文脉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