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接》的原文摘录

  • 在社会网络上传播的是“吸烟不受欢迎”的行为规范,正是这种行为规范,导致那些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连接关系的人,产生了一致的信念和一致的行为。于是,众多个体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联合形成了一个超个体。 (查看原文)
    九9 2赞 2013-06-10 09:26:04
    —— 引自第135页
  • 社会学家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在其很有影响的著作《创新的扩散》(Diffustion of Innovation)中,将技术在人群中扩散比喻成一瓶水滴入一滴蓝色染料。他认为,技术初始的扩散速度很慢,随后快速扩散,最后,当技术已扩散到整个人群时,扩散速度就又慢了下来。 但是,在考虑了社会网络的结构因素之后,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扩散过程远非那么简单,特别是有很多新思想从未经历过扩散过程。而且,网络上任何一个单独的决定,其影响力都是有限的。【中略】 学者们已开始关注网络结构,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信息流的。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1赞 2013-05-01 09:13:15
    —— 引自第173页
  • 强连接引发行为,弱连接传递信息 (查看原文)
    佳宝杨梅 2013-03-07 13:08:35
    —— 引自第153页
  • 人们通常更关心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相对地位,而不是绝对地位。 (查看原文)
    Leverage2900 2013-03-10 14:29:04
    —— 引自第89页
  • 但是实际上,宗教主要是那些缺少连接关系人的鸦片 (查看原文)
    啄落 2回复 2013-03-20 14:23:30
    —— 引自第267页
  • 社会网络和群体一样也由一群人构成,但包含更多的内容:群体中人与人之间连接而成的特定组合。 (查看原文)
    九9 2013-04-15 10:21:25
    —— 引自第18页
  • 拓扑是按钮网络最基本的固有属性。每个按钮与那些与其相连接的按钮的相对位置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它在这一网络中的“位置”一直没变。 (查看原文)
    九9 2013-04-15 10:32:16
    —— 引自第25页
  • 利他与善意,这两者都是社会网络成长和持久存在所必不可少的。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07:48
    —— 引自第5页
  •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的连接关系,以及这种连接关系是如何影响情绪、亲密关系、健康、政治、经济运行、生物进化和技术的。当最最重要的是,对于“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一问题,本书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要想知道自己是谁,唯有弄清彼此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08:25
    —— 引自第7页
  • 影响力在社会网络上的传递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我们称之为“三度影响力原则”(Three Degrees of Influence Rule)。 我们所做或所说的任何事情,都会在网络上泛起涟漪,影响我们的朋友(一度),我们朋友的朋友(二度),甚至我们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如果超出三度分隔,我们的影响就逐渐消失。同样,我们也深受三度以内朋友的影响,但一般来说,超出三度的朋友就影响不到我们了。相距三度之内的人之间是强连接关系,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08:49
    —— 引自第39页
  • 如果我们讨论彼此间是如何连接的,就应该利用任意两人之间的“六度分隔”;但如果我们讨论彼此间是如何传染的,就应该利用“三度影响力”。 连接关系和传染等属性决定了社会网络的结构和作用。它们相当于人类社会这个超个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09:12
    —— 引自第41页
  • 正是连接关系的建立,才让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社会网络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得到仅靠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中略】 这是使社会网络具有创造性的原因之一。网络创造的东西不属于某一个个人,而是为网络上所有人共享。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09:38
    —— 引自第42页
  • 如果我们想弄清楚社会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就需要补上人与人之间缺失的那些连接。我们需要弄清楚,人与人之间如何进行连接和互动,才能产生全新的人类体验。而这一切,在人类个体中间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不理解社会网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自身,不可能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10:00
    —— 引自第44页
  • 所有的情绪,不管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都能在两个人之间或者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因此,情绪具有群体性,而不完全是一个人的事。你感觉如何,取决于你接触到的,那些与你关系或远或近的人感觉的如何。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10:20
    —— 引自第50页
  • 同理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人们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10:43
    —— 引自第54页
  • 普鲁斯特现象一词出自普鲁斯特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它是指气味往往是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爆发的原因,不管这种味道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出来的。人会因为闻到某种味道而回想起某段记忆。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11:07
    —— 引自第61页
  • 有趣的是,这种经济现象往往被看做不正常的。传统经济学家的说法是,这种行为是不理性的。实际上,为了把钱取出来而在北岩银行门口排队的那些人种,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真的认为这家银行会垮掉。有些人甚至明确地这样说过。但是,在中人的影响下他们盲从了。这样,社会网络引起的行为,就与理性买家和卖家择价交易的简化的、理想的行为不一致。许多年来,经济学家对这种不一致性的反应就是不予考虑。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11:24
    —— 引自第159页
  • 2003年,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流行一种新型疾病:SARS,俗称“非典型肺炎”。在疾病流行后的几个月里,很多科研人员对“社会网络对疾病传播的影响”这一课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过去的几百年间,人们履行的范围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可以走到更远的远方。正式由于现代社会网络物理范围的扩大,病原体在社会网络上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11:46
    —— 引自第162页
  • 例如,你可能会用500美元迈入1盎司金币,如果你觉得市场上的某个人愿意花1000美元买它,你可能就会以那个价卖掉。一旦你报出1000美元的卖出价,你就向所有看到你那枚金光闪闪、等待出手的金币的人释放出这样的信号:你认为它的价值远超过500美元。你可能不会按你的报价卖出去,但是,可能会超过500美元。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黄金价格的上涨就给其他市场参与者释放出一个信号。价格的上涨可能会让某些人觉得黄金的需求正在增长,这让他们更加确信将来别人也许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入。这跟体育赛事上的墨西哥人浪一样,市场投资者彼此间接快速地传递信息,驱使价格偏离实际值。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甚至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12:06
    —— 引自第168页
  • 这个实验证明了路径依赖现象的存在。当人们依先后顺序进行决策时,这种现象也会出现。就网站上的这些歌曲来说,它们的评价并不存在“正确的”答案。每首歌的评分和质量,取决于一个纯粹偶然的过程,这个偶然过程的结果就是:人们做出选择的特定书匈奴。由于我们倾向于想要别人想要的东西,倾向于将别人的选择作为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的社会网络能够放大那些最初看起来仅仅是偶然的变化。在我们能否协作解决问题方面,这些小的变化有时能导致很大的差异。 (查看原文)
    豆友22531901 2013-05-01 09:12:26
    —— 引自第172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