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乡土中国》是从社区研究转入社会结构分析的一种尝试,对中国社会学而言,极具示范性和开创性。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海报:
乡土中国的创作者
· · · · · ·
-
费孝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接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调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乡土中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乡土中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江村经济 9.2
-
-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9.5
-
- 社会学的想象力 9.1
-
- 生育制度 9.2
-
- 与社会学同游 9.3
-
- 小镇喧嚣 9.3
-
-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9.3
-
- 现实的社会建构 9.4
-
- 发现社会 9.5
-
- 厌女 9.1
乡土中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60 条 )









论坛 · · · · · ·
费老是不是把“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搞混了? | 来自沐安 | 6 回应 | 2021-11-15 14:21:36 |
不会发生的是什么问题? | 来自Josee | 2019-07-31 10:28:3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1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9.2分 116048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08年)9.3分 13343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9.3分 6144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09)9.2分 327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值得看看的一些文史哲闲书 (froggy)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27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乡土中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13 有用 闻风 2015-06-23 01:10:46
看着太多书里引用过这本书,遂跑来看,但是看完,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很一般的感觉。或许这些观点在那个时代真的很牛吧。
5 有用 No Surprises 2013-10-29 19:24:50
在读此书前,只是对中国的一些传统习惯有个笼统的印象;但读完此书后,觉得从社会学角度去考虑问题时,要结合人类文化形成的规律,不可一味妄自菲薄,也不可浮夸。
13 有用 。 2020-03-26 15:23:27
可能之前期待太高,在加上我本身也没什么社会学功底。只是粗浅记录自己两点感受:一、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阐释还是在西方凝视之下进行的。所有的论述,比如对于“礼”或者“仁”的理解,都没有超过这个凝视的范畴。二、1947年出版的书,搁现在来看,还是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中国家庭的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从现在看,主轴应该还是渐渐向夫妇靠拢了。
4 有用 紫卿 2018-07-01 23:29:40
中国作为差序格局的农业大国,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乡土的血脉。乡土自有其乡情韵味,但单就乡土的劣根性如小农意识等来讲,第一代从农村到城市的人身上一般是难以洗掉的,他们的身体虽然到了城市,精神却还半埋在土里田里。
67 有用 Jason 2016-03-11 12:43:11
更像是解释性描述性的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的支持,看起来有些根基不稳。不过其中概念还是很可玩味的。另外,个人觉得所谓中西方对比,其实只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对比。西方更早进入现代社会,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即便现在也还未转型完毕,所以才会有书中所述的社会结构差异。
0 有用 独角兽呀 2023-10-02 21:37:55 北京
中国自古以来基于历史环境等因素向来是以礼治国,但过渡到现在社会是法治社会,解释了有些法律在基于地缘与血缘影响下的不近人情。同时,中国基于农耕文明,人是相互帮衬的,相较于西方明显的边界感,家的概念在国人眼里可大可小,缺乏明确的界定。
0 有用 夏夏 2023-10-02 01:32:30 广东
热评说这本书讲得不深,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比较适合入门()。
0 有用 彤湘玉 2023-10-01 22:48:01 河北
半懂半不懂地读完了,有些章节印象深刻,有些只能一带而过。当传统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时,礼治基本就作废了,法制听上去靠谱,但前提是我们得生活在法治社会。所以归了包堆,我们还是逃脱不了一句:人定胜天。
0 有用 小京流浪记 2023-10-01 16:09:59 重庆
读着像一位教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那样亲切。有的观点对我而言很有吸引力,但更多的读了没有什么大的感觉,也许应该过几年再读一次。
0 有用 Yuki 2023-10-01 15:49:53 山东
费老真是太严谨了,洞察力太强了,看完对以前的很多乡村问题都有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