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同妻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她们人数众多,据统计在中国约有1600万同妻。在2010年媒体正式报道之前,这一群体是作为男同性恋这一隐秘群体之后的更为隐秘和不为人知的群体。
当“同妻”一词进入我们视野后,我们才关注到原来我们的周围还存在着这样一群生活在无爱、无性婚姻中的命运悲惨的女子。媒体开始报道全国各地的同妻遭受的不同的悲惨际遇,这才使人们得以了解到这个隐秘的群体。
国内首部研究、揭示同妻生存现状和悲惨机遇的图书《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这本书作为记录和研究中国同妻的开垦之作,用案例加评论的形式第一次将“同妻”这一群命运多舛的女子通过图书的形式介绍给国人。而邢飞编著的《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一书的出版初衷也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许多同妻和同性恋者的口吻,说出同妻在婚姻中的痛苦,从中也希望能够折射出“同夫”婚姻之多艰。经由这个小...
同妻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她们人数众多,据统计在中国约有1600万同妻。在2010年媒体正式报道之前,这一群体是作为男同性恋这一隐秘群体之后的更为隐秘和不为人知的群体。
当“同妻”一词进入我们视野后,我们才关注到原来我们的周围还存在着这样一群生活在无爱、无性婚姻中的命运悲惨的女子。媒体开始报道全国各地的同妻遭受的不同的悲惨际遇,这才使人们得以了解到这个隐秘的群体。
国内首部研究、揭示同妻生存现状和悲惨机遇的图书《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这本书作为记录和研究中国同妻的开垦之作,用案例加评论的形式第一次将“同妻”这一群命运多舛的女子通过图书的形式介绍给国人。而邢飞编著的《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一书的出版初衷也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许多同妻和同性恋者的口吻,说出同妻在婚姻中的痛苦,从中也希望能够折射出“同夫”婚姻之多艰。经由这个小小的管道以窥见传统观念对同性恋者的压力,由此而造成的“同妻同夫”之痛。绝望、无助、痛苦,所有的词语叠加起来都无法形容这样的痛。
翻开书,倾听她们,关爱她们,走进她们的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邢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目录 · · · · · ·
热词搜索
第一章 一群隐秘的人
第一节 出柜的“同志”
第二节 “同妻”之名
第二章 一个人的抉择 两个人的痛
第一节 走进同直婚姻的“同志”们
第二节 初识“同志”丈夫
第三节 “形婚”——逃避的一种形式
第三章 她们的困惑
第一节 生理和心灵的痛
第二节 我们的子女
第三节 纠结的心理
第四章 如在深渊
第一节 家庭暴力
第二节 性病威胁
第三节 不止是离或者不离
第五章 我们在一起
第一节 同妻组织
第二节 同妻与社会
写在最后
· · · · · · (收起)
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应该算社会学的书哈~
>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书本第98页:自己不幸福了,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父辈们也许将幸福的概念弄得错位了,以自己以为的幸福方式要求儿女,跳出这个圈圈之外的幸福似乎都不能称其为幸福。儿女无形之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努力要去实现的幸福,居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规划的,这样的幸福还是幸福吗?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人的人格从来没有独立过。每一代都成为上一代未达成愿望的实现者,而且这样的责任是被强加的,是...
2017-10-06 20:10
书本第98页:自己不幸福了,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父辈们也许将幸福的概念弄得错位了,以自己以为的幸福方式要求儿女,跳出这个圈圈之外的幸福似乎都不能称其为幸福。儿女无形之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努力要去实现的幸福,居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规划的,这样的幸福还是幸福吗?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人的人格从来没有独立过。每一代都成为上一代未达成愿望的实现者,而且这样的责任是被强加的,是责无旁贷的,是无法推卸的……中国人何时才能够放下这些包袱,轻松地自己走?
书本第104页:妻子想通过不在意的方式,去减轻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这也似乎是不可取的,这种不在意不是真正的不在意,而是一种无能为力,其间裹挟了无力挽回和无可奈何。
书本第166页: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对待同性恋的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这还是不够。很多人依然认为同性恋与变态、暴力狂、性病、艾滋病等有着必然的联系。于是同性恋者不得不隐秘自己的行踪,与社会、与家庭自然地构筑起一条鸿沟,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妻子则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不明不白的牺牲品,被成为同妻,被人们冷眼相待。第三暴力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滋长起来的。因此,第三暴力的参与者,是社会舆论,是生活在同妻周围的人。这些不理解、这些冷眼,都是第三暴力的“从犯”。
书本第173页:男男性接触者的性伴数据不能直接等同于男性同性恋的性伴数据,但是,从很多叙述中我们都发现,由于男同性恋的交往都带有一定的“地下”性质,因此,他们的性伴并不是特别固定。极端的例子里有的人性伴侣较多。
书本第183页:有了孩子的同直婚姻中,离婚的最大担忧就是孩子。双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孩子。因此,很多同妻选择隐忍这段不成功的婚姻,都是为了孩子着想。有人说中国有80%的婚姻都是凑合型,为何同妻就不能凑合凑合呢?同妻的悲哀不仅仅是凑合这段不成功的婚姻,而在于被欺骗和心理、生理得不到满足的问题,这不是凑合凑合就能够解决的。
书本第190页:同直婚姻里有太多的不幸,有谎言、敷衍、暴力、冷暴力,以及备受折磨的心理(第三暴力)。很多同妻通过离婚,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但也有很多凄美的故事,感人至深,以至于泪水都显得很苍白,唯有生命,才能注释同性恋以及同妻这样的痛……
书本第197页:离婚并不是同妻痛苦的尽头,噩梦刚醒的时候,心仍有余悸,痛还在回荡,离婚只是第一步,重建一个健康的心理,勇敢面对未来,则是离婚后,同妻需要的心里救助。
书本第203页:一、成立同妻自己的组织——同妻家园,形成类似常设机构的小型核心团队,未来向更多同妻提供关爱和帮助。二、呼吁社会和有关部门(如各级妇联、公众媒体等)提高和增加对同妻的关注、研究、支持和帮助。三、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关于同性恋的科学知识教育。四、家庭和社会不要想青年一代施加男婚女嫁的压力。五、呼吁同妻们对家庭暴力采取“零容忍”态度,拒绝家庭暴力。六、呼吁同妻积极预防艾滋及性病,积极检测,避免感染艾滋和性病,预防作为“桥梁人群”的男同把艾滋病毒传给同妻。七、呼吁同妻行动起来,发出声音,建立自尊、自强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不幸婚姻,勇于表达和追求属于自己的性生活与幸福。八、呼吁家庭和社会不要议论和歧视离异的女性以及男性,使同妻和已婚男同不必因为恐惧歧视和议论而滞留于痛苦的婚姻中。
书本第219页:另外,同性婚姻合法化,也可以从法律上确认同性恋是“正常人”的观念,从法律的高度扭转社会已存在的种种偏见,什么同性恋是“变态”、同性恋是“神经病”、同性恋是“生理有问题”等种种误解。这些错误观念进一步扭转之后,我们预计同性恋的生存环境会有很大的改观。他们的生存压力会减小,生存空间自由之后,同妻出现的概率则会降低。因此,要保护同妻的利益,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问题,解决同性恋的生存环境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同性婚姻合法化,是一条简单可行之路。从法律的高度,首先寻找突破口。虽然我们不能奢望,同性恋合法化能够一蹴而就地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期盼,法律已经肯定的行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的道德伦理行为。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由此也有大的改观。或许在同性婚姻合法化不久之后,同妻将会成为一个历史符号,只存在于历史之中了。
书本第234页:我们只是希望通过一个女同性恋者的口吻,说出她们在婚姻中的痛苦,从中也希望能够折射出“同夫”婚姻之多艰。经由这个小小的管道以窥见传统观念对同性恋者的压力,由此而造成的“同妻同夫”之痛,也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在中国不仅仅有“同妻”,还有“同夫”!这样的困苦,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本书内容:本书从同性恋的痛苦入手,引出在同性恋这个隐秘的群体背后更为隐秘的群体——同妻,同妻大多被欺骗而成为同妻,她们不仅仅有生理,还有心灵上的痛,这种痛无法言语,子女和纠结的心理使她们难以诉说,甚至还会遭受家庭暴力和性病的威胁,她们需要社会的关注,去帮助她们走出伤痛。
感想:或许许多人无法接受同性恋,但请尊重他们,让他们得以自由的呼吸,减少同妻的伤害,也是减少疾病的传播。
回应 2017-10-06 20:10
-
书本第98页:自己不幸福了,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父辈们也许将幸福的概念弄得错位了,以自己以为的幸福方式要求儿女,跳出这个圈圈之外的幸福似乎都不能称其为幸福。儿女无形之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努力要去实现的幸福,居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规划的,这样的幸福还是幸福吗?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人的人格从来没有独立过。每一代都成为上一代未达成愿望的实现者,而且这样的责任是被强加的,是...
2017-10-06 20:10
书本第98页:自己不幸福了,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父辈们也许将幸福的概念弄得错位了,以自己以为的幸福方式要求儿女,跳出这个圈圈之外的幸福似乎都不能称其为幸福。儿女无形之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努力要去实现的幸福,居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规划的,这样的幸福还是幸福吗?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人的人格从来没有独立过。每一代都成为上一代未达成愿望的实现者,而且这样的责任是被强加的,是责无旁贷的,是无法推卸的……中国人何时才能够放下这些包袱,轻松地自己走?
书本第104页:妻子想通过不在意的方式,去减轻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这也似乎是不可取的,这种不在意不是真正的不在意,而是一种无能为力,其间裹挟了无力挽回和无可奈何。
书本第166页: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对待同性恋的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这还是不够。很多人依然认为同性恋与变态、暴力狂、性病、艾滋病等有着必然的联系。于是同性恋者不得不隐秘自己的行踪,与社会、与家庭自然地构筑起一条鸿沟,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妻子则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不明不白的牺牲品,被成为同妻,被人们冷眼相待。第三暴力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滋长起来的。因此,第三暴力的参与者,是社会舆论,是生活在同妻周围的人。这些不理解、这些冷眼,都是第三暴力的“从犯”。
书本第173页:男男性接触者的性伴数据不能直接等同于男性同性恋的性伴数据,但是,从很多叙述中我们都发现,由于男同性恋的交往都带有一定的“地下”性质,因此,他们的性伴并不是特别固定。极端的例子里有的人性伴侣较多。
书本第183页:有了孩子的同直婚姻中,离婚的最大担忧就是孩子。双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孩子。因此,很多同妻选择隐忍这段不成功的婚姻,都是为了孩子着想。有人说中国有80%的婚姻都是凑合型,为何同妻就不能凑合凑合呢?同妻的悲哀不仅仅是凑合这段不成功的婚姻,而在于被欺骗和心理、生理得不到满足的问题,这不是凑合凑合就能够解决的。
书本第190页:同直婚姻里有太多的不幸,有谎言、敷衍、暴力、冷暴力,以及备受折磨的心理(第三暴力)。很多同妻通过离婚,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但也有很多凄美的故事,感人至深,以至于泪水都显得很苍白,唯有生命,才能注释同性恋以及同妻这样的痛……
书本第197页:离婚并不是同妻痛苦的尽头,噩梦刚醒的时候,心仍有余悸,痛还在回荡,离婚只是第一步,重建一个健康的心理,勇敢面对未来,则是离婚后,同妻需要的心里救助。
书本第203页:一、成立同妻自己的组织——同妻家园,形成类似常设机构的小型核心团队,未来向更多同妻提供关爱和帮助。二、呼吁社会和有关部门(如各级妇联、公众媒体等)提高和增加对同妻的关注、研究、支持和帮助。三、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关于同性恋的科学知识教育。四、家庭和社会不要想青年一代施加男婚女嫁的压力。五、呼吁同妻们对家庭暴力采取“零容忍”态度,拒绝家庭暴力。六、呼吁同妻积极预防艾滋及性病,积极检测,避免感染艾滋和性病,预防作为“桥梁人群”的男同把艾滋病毒传给同妻。七、呼吁同妻行动起来,发出声音,建立自尊、自强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不幸婚姻,勇于表达和追求属于自己的性生活与幸福。八、呼吁家庭和社会不要议论和歧视离异的女性以及男性,使同妻和已婚男同不必因为恐惧歧视和议论而滞留于痛苦的婚姻中。
书本第219页:另外,同性婚姻合法化,也可以从法律上确认同性恋是“正常人”的观念,从法律的高度扭转社会已存在的种种偏见,什么同性恋是“变态”、同性恋是“神经病”、同性恋是“生理有问题”等种种误解。这些错误观念进一步扭转之后,我们预计同性恋的生存环境会有很大的改观。他们的生存压力会减小,生存空间自由之后,同妻出现的概率则会降低。因此,要保护同妻的利益,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问题,解决同性恋的生存环境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同性婚姻合法化,是一条简单可行之路。从法律的高度,首先寻找突破口。虽然我们不能奢望,同性恋合法化能够一蹴而就地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期盼,法律已经肯定的行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的道德伦理行为。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由此也有大的改观。或许在同性婚姻合法化不久之后,同妻将会成为一个历史符号,只存在于历史之中了。
书本第234页:我们只是希望通过一个女同性恋者的口吻,说出她们在婚姻中的痛苦,从中也希望能够折射出“同夫”婚姻之多艰。经由这个小小的管道以窥见传统观念对同性恋者的压力,由此而造成的“同妻同夫”之痛,也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在中国不仅仅有“同妻”,还有“同夫”!这样的困苦,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本书内容:本书从同性恋的痛苦入手,引出在同性恋这个隐秘的群体背后更为隐秘的群体——同妻,同妻大多被欺骗而成为同妻,她们不仅仅有生理,还有心灵上的痛,这种痛无法言语,子女和纠结的心理使她们难以诉说,甚至还会遭受家庭暴力和性病的威胁,她们需要社会的关注,去帮助她们走出伤痛。
感想:或许许多人无法接受同性恋,但请尊重他们,让他们得以自由的呼吸,减少同妻的伤害,也是减少疾病的传播。
回应 2017-10-06 20:10
-
书本第98页:自己不幸福了,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父辈们也许将幸福的概念弄得错位了,以自己以为的幸福方式要求儿女,跳出这个圈圈之外的幸福似乎都不能称其为幸福。儿女无形之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努力要去实现的幸福,居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规划的,这样的幸福还是幸福吗?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人的人格从来没有独立过。每一代都成为上一代未达成愿望的实现者,而且这样的责任是被强加的,是...
2017-10-06 20:10
书本第98页:自己不幸福了,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父辈们也许将幸福的概念弄得错位了,以自己以为的幸福方式要求儿女,跳出这个圈圈之外的幸福似乎都不能称其为幸福。儿女无形之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努力要去实现的幸福,居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规划的,这样的幸福还是幸福吗?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人的人格从来没有独立过。每一代都成为上一代未达成愿望的实现者,而且这样的责任是被强加的,是责无旁贷的,是无法推卸的……中国人何时才能够放下这些包袱,轻松地自己走?
书本第104页:妻子想通过不在意的方式,去减轻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这也似乎是不可取的,这种不在意不是真正的不在意,而是一种无能为力,其间裹挟了无力挽回和无可奈何。
书本第166页: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对待同性恋的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这还是不够。很多人依然认为同性恋与变态、暴力狂、性病、艾滋病等有着必然的联系。于是同性恋者不得不隐秘自己的行踪,与社会、与家庭自然地构筑起一条鸿沟,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妻子则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不明不白的牺牲品,被成为同妻,被人们冷眼相待。第三暴力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滋长起来的。因此,第三暴力的参与者,是社会舆论,是生活在同妻周围的人。这些不理解、这些冷眼,都是第三暴力的“从犯”。
书本第173页:男男性接触者的性伴数据不能直接等同于男性同性恋的性伴数据,但是,从很多叙述中我们都发现,由于男同性恋的交往都带有一定的“地下”性质,因此,他们的性伴并不是特别固定。极端的例子里有的人性伴侣较多。
书本第183页:有了孩子的同直婚姻中,离婚的最大担忧就是孩子。双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孩子。因此,很多同妻选择隐忍这段不成功的婚姻,都是为了孩子着想。有人说中国有80%的婚姻都是凑合型,为何同妻就不能凑合凑合呢?同妻的悲哀不仅仅是凑合这段不成功的婚姻,而在于被欺骗和心理、生理得不到满足的问题,这不是凑合凑合就能够解决的。
书本第190页:同直婚姻里有太多的不幸,有谎言、敷衍、暴力、冷暴力,以及备受折磨的心理(第三暴力)。很多同妻通过离婚,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但也有很多凄美的故事,感人至深,以至于泪水都显得很苍白,唯有生命,才能注释同性恋以及同妻这样的痛……
书本第197页:离婚并不是同妻痛苦的尽头,噩梦刚醒的时候,心仍有余悸,痛还在回荡,离婚只是第一步,重建一个健康的心理,勇敢面对未来,则是离婚后,同妻需要的心里救助。
书本第203页:一、成立同妻自己的组织——同妻家园,形成类似常设机构的小型核心团队,未来向更多同妻提供关爱和帮助。二、呼吁社会和有关部门(如各级妇联、公众媒体等)提高和增加对同妻的关注、研究、支持和帮助。三、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关于同性恋的科学知识教育。四、家庭和社会不要想青年一代施加男婚女嫁的压力。五、呼吁同妻们对家庭暴力采取“零容忍”态度,拒绝家庭暴力。六、呼吁同妻积极预防艾滋及性病,积极检测,避免感染艾滋和性病,预防作为“桥梁人群”的男同把艾滋病毒传给同妻。七、呼吁同妻行动起来,发出声音,建立自尊、自强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不幸婚姻,勇于表达和追求属于自己的性生活与幸福。八、呼吁家庭和社会不要议论和歧视离异的女性以及男性,使同妻和已婚男同不必因为恐惧歧视和议论而滞留于痛苦的婚姻中。
书本第219页:另外,同性婚姻合法化,也可以从法律上确认同性恋是“正常人”的观念,从法律的高度扭转社会已存在的种种偏见,什么同性恋是“变态”、同性恋是“神经病”、同性恋是“生理有问题”等种种误解。这些错误观念进一步扭转之后,我们预计同性恋的生存环境会有很大的改观。他们的生存压力会减小,生存空间自由之后,同妻出现的概率则会降低。因此,要保护同妻的利益,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问题,解决同性恋的生存环境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同性婚姻合法化,是一条简单可行之路。从法律的高度,首先寻找突破口。虽然我们不能奢望,同性恋合法化能够一蹴而就地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期盼,法律已经肯定的行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的道德伦理行为。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由此也有大的改观。或许在同性婚姻合法化不久之后,同妻将会成为一个历史符号,只存在于历史之中了。
书本第234页:我们只是希望通过一个女同性恋者的口吻,说出她们在婚姻中的痛苦,从中也希望能够折射出“同夫”婚姻之多艰。经由这个小小的管道以窥见传统观念对同性恋者的压力,由此而造成的“同妻同夫”之痛,也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在中国不仅仅有“同妻”,还有“同夫”!这样的困苦,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本书内容:本书从同性恋的痛苦入手,引出在同性恋这个隐秘的群体背后更为隐秘的群体——同妻,同妻大多被欺骗而成为同妻,她们不仅仅有生理,还有心灵上的痛,这种痛无法言语,子女和纠结的心理使她们难以诉说,甚至还会遭受家庭暴力和性病的威胁,她们需要社会的关注,去帮助她们走出伤痛。
感想:或许许多人无法接受同性恋,但请尊重他们,让他们得以自由的呼吸,减少同妻的伤害,也是减少疾病的传播。
回应 2017-10-06 20:10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GAY研究相关 (得)
- 中国同性恋本土研究 (桑榆一叙)
- 2013年收入图书 (苏木)
- 【那些标题就那么牛B】 (AMID创意公社)
- ❤❤第二个书架『读书』 (Scorpio|千寻)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同妻”生存调查报告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aronen 2013-06-23
本来是之前开讲座然后写论文用的 看完只想说句呵呵呵= = 不过是第一本 也不能要求太高 还是给三星吧
0 有用 冬了个冬 2015-01-09
太粗糙了,无论是格式排版还是内容上。不过逻辑相对清晰,对毫不了解这一群体的人能起个入门作用。
0 有用 北京小妞儿 2013-12-30
什么时候这种悲剧才能结束呢
1 有用 Scorpio|千寻 2016-05-07
内容粗造滥造,配不上这个书名。充其量只是一些文献的引用+作者的主观断定,论点论据反复引用,称不上严谨的调查报告。无思考无质量,以及排版太渣。
1 有用 宋痴 2013-04-10
最近各种读研究同性恋的书。适合抓马电视电影编剧来读。
0 有用 biabom嘣 2020-12-28
花3个小时读完了。差强人意吧。 先说优点:书里面的案例很丰富,很动人。这也是第一本关注同妻的书,是进步,值得肯定。 缺点也很多。首先,这根本不能称为“调查报告”,全篇都是引用他人的研究和材料,没有任何自己做的访谈,还不如说自己这本书是科普读物!其次,对于同妻的关注根本不够,不如说是在写“同性恋家庭”;究其原因,我觉得作者作为一名男性,非常缺乏女性视角。想要改变同妻现象,我认为增权视角非常重要,必须... 花3个小时读完了。差强人意吧。 先说优点:书里面的案例很丰富,很动人。这也是第一本关注同妻的书,是进步,值得肯定。 缺点也很多。首先,这根本不能称为“调查报告”,全篇都是引用他人的研究和材料,没有任何自己做的访谈,还不如说自己这本书是科普读物!其次,对于同妻的关注根本不够,不如说是在写“同性恋家庭”;究其原因,我觉得作者作为一名男性,非常缺乏女性视角。想要改变同妻现象,我认为增权视角非常重要,必须要呼吁女性意识的觉醒……书中对于同妻的关怀实在太少太少!!!此外,分析也缺乏深度和创新,几乎都是抒情和感慨。 (展开)
0 有用 阮 2020-12-13
粗糙,不能更表面了,微博长文都不如。。
0 有用 风味酸牛奶 2020-12-10
太口水了,失望至极
0 有用 44次日落的日出 2019-12-16
可惜了这个题材,不管是严谨性和可读性都太低
0 有用 下大垅 2019-12-15
这本书的理论知识特别少,基本上都是访谈的个例,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来说的话没什么用,当做故事书来看还不错。不过,能有人关注并且记录同妻群体,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