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冷战的转型:中苏同盟建立与远东格局变化》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冷战的转型:中苏同盟建立与远东格局变化》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是了解中苏结盟全过程的珍贵史料。
作者简介 · · · · · ·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其研究成果被认为达到该领域的最高水平。
目录 · · · · · ·
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1
一、三区革命:苏联策动和支持的民族起义/2
二、新疆独立:与中国结盟谈判的外交筹码/6
三、和平谈判:莫斯科施加影响的缓和手段/l0
四、武装割据:苏联对新疆三区的全面控制/l3
· · · · · · (更多)
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1
一、三区革命:苏联策动和支持的民族起义/2
二、新疆独立:与中国结盟谈判的外交筹码/6
三、和平谈判:莫斯科施加影响的缓和手段/l0
四、武装割据:苏联对新疆三区的全面控制/l3
五、议结新盟:保证苏联在新疆的特殊利益/l7
求之不易的会面: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一
一、中共领导人转向莫斯科的背景和思考/26
二、毛泽东急于取得莫斯科的理解和支持/29
三、斯大林有意调停国共和谈与毛的激烈反应/36
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二
一、米高扬访问西柏坡的积极成果/46
二、刘少奇访问莫斯科的重大收获/57
三、毛泽东宣布中共中央的既定方针/69
对中苏同盟经济背景的历史考察——中苏经济关系研究之一(1948——1949)
一、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78
二、苏联对中共的经济援助/82
三、苏联援助中共的制约因素/87
四、中苏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9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根据俄国解密的档案材料
一、中苏条约的历史背景/97
二、是否需要签订一个新的条约/100
三、苏方精心准备的条约及有关文件草案/103
四、中苏外交谈判中的分歧和争论/l08
五、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局/111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113
一、中苏关于同盟条约的不同设想/ll4
二、毛泽东坚持签订新的中苏条约/ll7
三、苏联对同盟条约的精心设计/121
四、斯大林被迫做出的重大让步/126
五、斯大林对中苏关系的深层考虑/l31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再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
一、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是如何出笼的?/138
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初是谁起草的?/143
三、毛泽东对《补充协定》及合股公司持何种态度?/l51
中苏同盟条约后期谈判的情况及结果/160
一、关于苏军使用中长路问题/l61
二、关于补充协定/162
三、关于股份公司问题/166
四、关于专家协定/171
五、关于汇率问题/176
六、中苏同盟的最终形成/l78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181
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198
一、中共攻台的最初设想与渡海作战失利/199
二、中苏缔结联盟与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208
三、策划朝鲜战争与苏联对华援助的限度/223
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1944—1950)/233
一、毛泽东和斯大林最初都没想把对方作为盟友/234
二、苏联对华政策多变与中共东北政权的建立/239
三、斯大林对中共“解放全中国”的担心/243
四、中苏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同盟的建立/251
附录
关于建国前夕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258
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各种文本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281
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299
人名译名对照表/331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冷战的转型"的人也喜欢 · · · · · ·
冷战的转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冷战的转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然而,作为同盟关系,这里还存在一个重大漏洞和隐患,即国家利益问题。不错,中苏结成同盟的意愿首先是出于对各自政权的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在这方面他们是...
2020-08-12 20:09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然而,作为同盟关系,这里还存在一个重大漏洞和隐患,即国家利益问题。不错,中苏结成同盟的意愿首先是出于对各自政权的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在这方面他们是完全一致的,但国家利益还涉及主权、尊严、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将要面临的分歧和冲突是十分明显的。对此,斯大林和毛泽东都非常清楚,双方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方面缺乏协调和一致,同盟也是不会稳定的。这些问题必须解决,而且只有在最高层面解决,这就是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目的和任务了。(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于中苏双方无疑都是有利的,但是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观察,中苏两国各自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了。应该说,2月14日正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文件,在总体上讲还是符合中国的愿望的,其结果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也为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启了大门。尽管个别条款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中国在1945年失去的大部分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收回了。而对于斯大林来说,这意味着苏联在战后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实现的远东战略目标——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冻港,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难道斯大林真的愿意牺牲苏联多年来梦寐以求且来之不易的战略利益吗?苏联坚持要在军事方面使用中长铁路和签订秘密的《补充协定》,其目的当然是要以此为补救措施来保证苏联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但仅仅如此,焉能弥补苏联在远东战略利益的损失?那么,斯大林能够在中长铁路和大连港问题上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还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或深层的考虑?
第一,作为构成苏联在远东战略目标的两大要素之一,蒙古问题在中苏谈判中得到顺利解决,这使斯大林去掉了一块心病,但同时斯大林也明白,中方是以在蒙古问题上的让步作为解决中长铁路等问题的交换条件的,否则中苏同盟条约将无法成型。对此,斯大林不得不认真权衡利弊: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苏联就必须在蒙古和东北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两天后,苏联原则上接受了中国的方案。
第二,在苏美之间已经形成冷战状态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将中国纳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斯大林控制和影响亚洲局势以对抗美国的战略安排,也是苏联与中国结成同盟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如果与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战略目标比较起来,苏联在东北的经济利益自然要排在第二位了。
第三,斯大林很可能还有一个更为精密和深远的考虑,使得他可以在同意中国的主张,放弃苏联在东北利益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保持其在远东的战略目标。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即从苏联一直坚持的以三八线为界的防守战略转变为一种在不损害美国利益的前提下的进攻性战略。如果斯大林必须接受毛泽东缔结同盟条约的条件而又不想失去其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如果斯大林必须寻求一种补救措施来保证或维持苏联在远东这一传统战略的实现,那么在莫斯科的地图上,只有控制朝鲜半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斯大林的愿望。尽管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斯大林的上述设想和动机,但也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通过对中苏外交谈判进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虽然在形式上保证了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盟友关系,但实际上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猜疑和不满反而加强了。苏联被迫做出的让步和牺牲固然使斯大林心中充满怨气,而毛泽东尽管对《补充协定》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后来他常把东北和新疆称为苏联的两个“殖民地”或势力范围的说法,也表明他当时接受这个协定并非心甘情愿。所以,中苏同盟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阴影中。只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决定出兵帮助朝鲜,才加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经济基础。(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中苏同盟条约更大的影响是迫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如果美国继续坚持1949年底形成的放弃台湾的政策,中共在苏联的帮助下还是有可能迅速提高军事实力,完成其攻占台湾计划的。白宫内部关于对台政策的争论表明,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会否与苏联结盟而成为莫斯科的附庸,中苏同盟的建立使美国人抛弃了一切幻想,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即支持蒋介石,保护台湾不被中共攻占。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为白宫宣布其已经确定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和直接出面干预中国内战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如此,朝鲜战争便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金日成没有发动对南朝鲜的进攻,只要中共打响台湾战役,美国同样会宣布其新政策,而绝不会让中共的军队踏上台湾岛。所以,真正阻止中共占领台湾的不是第七舰队,而是中苏同盟条约。
应该说,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共攻占金门的战役是完全可能成功的。然而,中共要通过武力攻占台湾却绝无可能。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海空优势,中共若不与苏联结盟,则在短期内无力攻台,若为得到苏联援助而与莫斯科结盟,则必然引起美国的政策转变,而使蒋介石得到来自华盛顿的更大援助。由此看来,在中苏关系、苏美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对中共来说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回应 2020-08-12 20:09
-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然而,作为同盟关系,这里还存在一个重大漏洞和隐患,即国家利益问题。不错,中苏结成同盟的意愿首先是出于对各自政权的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在这方面他们是...
2020-08-12 20:09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然而,作为同盟关系,这里还存在一个重大漏洞和隐患,即国家利益问题。不错,中苏结成同盟的意愿首先是出于对各自政权的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在这方面他们是完全一致的,但国家利益还涉及主权、尊严、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将要面临的分歧和冲突是十分明显的。对此,斯大林和毛泽东都非常清楚,双方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方面缺乏协调和一致,同盟也是不会稳定的。这些问题必须解决,而且只有在最高层面解决,这就是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目的和任务了。(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于中苏双方无疑都是有利的,但是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观察,中苏两国各自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了。应该说,2月14日正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文件,在总体上讲还是符合中国的愿望的,其结果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也为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启了大门。尽管个别条款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中国在1945年失去的大部分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收回了。而对于斯大林来说,这意味着苏联在战后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实现的远东战略目标——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冻港,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难道斯大林真的愿意牺牲苏联多年来梦寐以求且来之不易的战略利益吗?苏联坚持要在军事方面使用中长铁路和签订秘密的《补充协定》,其目的当然是要以此为补救措施来保证苏联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但仅仅如此,焉能弥补苏联在远东战略利益的损失?那么,斯大林能够在中长铁路和大连港问题上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还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或深层的考虑?
第一,作为构成苏联在远东战略目标的两大要素之一,蒙古问题在中苏谈判中得到顺利解决,这使斯大林去掉了一块心病,但同时斯大林也明白,中方是以在蒙古问题上的让步作为解决中长铁路等问题的交换条件的,否则中苏同盟条约将无法成型。对此,斯大林不得不认真权衡利弊: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苏联就必须在蒙古和东北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两天后,苏联原则上接受了中国的方案。
第二,在苏美之间已经形成冷战状态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将中国纳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斯大林控制和影响亚洲局势以对抗美国的战略安排,也是苏联与中国结成同盟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如果与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战略目标比较起来,苏联在东北的经济利益自然要排在第二位了。
第三,斯大林很可能还有一个更为精密和深远的考虑,使得他可以在同意中国的主张,放弃苏联在东北利益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保持其在远东的战略目标。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即从苏联一直坚持的以三八线为界的防守战略转变为一种在不损害美国利益的前提下的进攻性战略。如果斯大林必须接受毛泽东缔结同盟条约的条件而又不想失去其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如果斯大林必须寻求一种补救措施来保证或维持苏联在远东这一传统战略的实现,那么在莫斯科的地图上,只有控制朝鲜半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斯大林的愿望。尽管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斯大林的上述设想和动机,但也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通过对中苏外交谈判进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虽然在形式上保证了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盟友关系,但实际上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猜疑和不满反而加强了。苏联被迫做出的让步和牺牲固然使斯大林心中充满怨气,而毛泽东尽管对《补充协定》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后来他常把东北和新疆称为苏联的两个“殖民地”或势力范围的说法,也表明他当时接受这个协定并非心甘情愿。所以,中苏同盟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阴影中。只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决定出兵帮助朝鲜,才加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经济基础。(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中苏同盟条约更大的影响是迫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如果美国继续坚持1949年底形成的放弃台湾的政策,中共在苏联的帮助下还是有可能迅速提高军事实力,完成其攻占台湾计划的。白宫内部关于对台政策的争论表明,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会否与苏联结盟而成为莫斯科的附庸,中苏同盟的建立使美国人抛弃了一切幻想,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即支持蒋介石,保护台湾不被中共攻占。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为白宫宣布其已经确定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和直接出面干预中国内战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如此,朝鲜战争便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金日成没有发动对南朝鲜的进攻,只要中共打响台湾战役,美国同样会宣布其新政策,而绝不会让中共的军队踏上台湾岛。所以,真正阻止中共占领台湾的不是第七舰队,而是中苏同盟条约。
应该说,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共攻占金门的战役是完全可能成功的。然而,中共要通过武力攻占台湾却绝无可能。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海空优势,中共若不与苏联结盟,则在短期内无力攻台,若为得到苏联援助而与莫斯科结盟,则必然引起美国的政策转变,而使蒋介石得到来自华盛顿的更大援助。由此看来,在中苏关系、苏美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对中共来说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回应 2020-08-12 20:09
-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然而,作为同盟关系,这里还存在一个重大漏洞和隐患,即国家利益问题。不错,中苏结成同盟的意愿首先是出于对各自政权的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在这方面他们是...
2020-08-12 20:09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然而,作为同盟关系,这里还存在一个重大漏洞和隐患,即国家利益问题。不错,中苏结成同盟的意愿首先是出于对各自政权的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在这方面他们是完全一致的,但国家利益还涉及主权、尊严、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将要面临的分歧和冲突是十分明显的。对此,斯大林和毛泽东都非常清楚,双方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方面缺乏协调和一致,同盟也是不会稳定的。这些问题必须解决,而且只有在最高层面解决,这就是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目的和任务了。(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于中苏双方无疑都是有利的,但是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观察,中苏两国各自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了。应该说,2月14日正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文件,在总体上讲还是符合中国的愿望的,其结果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也为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启了大门。尽管个别条款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中国在1945年失去的大部分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收回了。而对于斯大林来说,这意味着苏联在战后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实现的远东战略目标——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冻港,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难道斯大林真的愿意牺牲苏联多年来梦寐以求且来之不易的战略利益吗?苏联坚持要在军事方面使用中长铁路和签订秘密的《补充协定》,其目的当然是要以此为补救措施来保证苏联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但仅仅如此,焉能弥补苏联在远东战略利益的损失?那么,斯大林能够在中长铁路和大连港问题上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还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或深层的考虑?
第一,作为构成苏联在远东战略目标的两大要素之一,蒙古问题在中苏谈判中得到顺利解决,这使斯大林去掉了一块心病,但同时斯大林也明白,中方是以在蒙古问题上的让步作为解决中长铁路等问题的交换条件的,否则中苏同盟条约将无法成型。对此,斯大林不得不认真权衡利弊: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苏联就必须在蒙古和东北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两天后,苏联原则上接受了中国的方案。
第二,在苏美之间已经形成冷战状态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将中国纳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斯大林控制和影响亚洲局势以对抗美国的战略安排,也是苏联与中国结成同盟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如果与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战略目标比较起来,苏联在东北的经济利益自然要排在第二位了。
第三,斯大林很可能还有一个更为精密和深远的考虑,使得他可以在同意中国的主张,放弃苏联在东北利益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保持其在远东的战略目标。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即从苏联一直坚持的以三八线为界的防守战略转变为一种在不损害美国利益的前提下的进攻性战略。如果斯大林必须接受毛泽东缔结同盟条约的条件而又不想失去其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如果斯大林必须寻求一种补救措施来保证或维持苏联在远东这一传统战略的实现,那么在莫斯科的地图上,只有控制朝鲜半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斯大林的愿望。尽管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斯大林的上述设想和动机,但也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通过对中苏外交谈判进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虽然在形式上保证了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盟友关系,但实际上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猜疑和不满反而加强了。苏联被迫做出的让步和牺牲固然使斯大林心中充满怨气,而毛泽东尽管对《补充协定》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后来他常把东北和新疆称为苏联的两个“殖民地”或势力范围的说法,也表明他当时接受这个协定并非心甘情愿。所以,中苏同盟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阴影中。只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决定出兵帮助朝鲜,才加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经济基础。(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中苏同盟条约更大的影响是迫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如果美国继续坚持1949年底形成的放弃台湾的政策,中共在苏联的帮助下还是有可能迅速提高军事实力,完成其攻占台湾计划的。白宫内部关于对台政策的争论表明,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会否与苏联结盟而成为莫斯科的附庸,中苏同盟的建立使美国人抛弃了一切幻想,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即支持蒋介石,保护台湾不被中共攻占。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为白宫宣布其已经确定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和直接出面干预中国内战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如此,朝鲜战争便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金日成没有发动对南朝鲜的进攻,只要中共打响台湾战役,美国同样会宣布其新政策,而绝不会让中共的军队踏上台湾岛。所以,真正阻止中共占领台湾的不是第七舰队,而是中苏同盟条约。
应该说,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共攻占金门的战役是完全可能成功的。然而,中共要通过武力攻占台湾却绝无可能。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海空优势,中共若不与苏联结盟,则在短期内无力攻台,若为得到苏联援助而与莫斯科结盟,则必然引起美国的政策转变,而使蒋介石得到来自华盛顿的更大援助。由此看来,在中苏关系、苏美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对中共来说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回应 2020-08-12 20:09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冷战的转型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我爱 2015-11-21
一边倒向苏联,稳固了新疆, 拿回了东北,失去了外蒙,台湾,有得有失. 如果倒向美国呢?
0 有用 ay 2016-08-20
中苏同盟条约导致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巩固和加强了中苏同盟。
1 有用 FainT 2014-07-22
49年初国民党央求列强调停,沈老师居然能判读斯大林有兴趣单独调停这么搞笑的观点。且继续惋惜是中苏结盟导致中美矛盾激化,无视了太祖在革命意识形态下的各种各种举动,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气候急剧右转下,这点完全不可能。基本上,沈老师对于各国内政对其外交的影响评估,是很不够的。
1 有用 戍安 2014-06-15
没有理论视野,干枯,缺点睛之笔。
0 有用 倾家荡产押秀哀 2020-03-29
重复的内容有、多
0 有用 偷偷摸摸索 2021-02-10
沈老师目前是研究苏共,研究中苏关系,研究冷战方面的专家了,独树一帜。他的特点就是史料极多,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呈现出一个和想象中有所出入的中苏历史。这本书的一大遗憾是重复性的文字太多,实在不知该看不该看。
0 有用 王子毅 2020-04-27
搭配《中苏关系史纲》一书,阅读更佳!
0 有用 隼[已注销] 2020-03-30
第二本主要讨论中苏同盟的形成问题。如果读过作者《无奈的选择》及其他几部代表作,就不用在这五本书上耗费时间了,这套书就是论文合集,对比其著作,语言、观点和史料的选取更加谨慎,如毛对科瓦廖夫”吃饭、拉屎、睡觉“的抱怨,几篇论文便没有引用。总体看斯大林的对中政策始终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核心,甚至仅仅计较,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毛不管是出于民族独立和捍卫国家利益考量与苏联的冲突均无可避免,我想这也对日后中国对... 第二本主要讨论中苏同盟的形成问题。如果读过作者《无奈的选择》及其他几部代表作,就不用在这五本书上耗费时间了,这套书就是论文合集,对比其著作,语言、观点和史料的选取更加谨慎,如毛对科瓦廖夫”吃饭、拉屎、睡觉“的抱怨,几篇论文便没有引用。总体看斯大林的对中政策始终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核心,甚至仅仅计较,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毛不管是出于民族独立和捍卫国家利益考量与苏联的冲突均无可避免,我想这也对日后中国对外穷大方式的援助政策及中苏关分途也颇有影响。在沈老师看来不管是朝鲜战争、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还是统一台湾问题均源于中苏的结盟。不过所谓无奈的选择我认为也是必然,不管中苏存在多少分歧,都不存在第二种更合适选择,美出于国家利益或是意识形态都不可能支持中共掌权,至于解放战争胜利前,双方更不可能走在一起。 @2 (展开)
0 有用 倾家荡产押秀哀 2020-03-29
重复的内容有、多
0 有用 kady 2020-01-29
史料是最大的亮点 观点多有重复 核心观点无非是中苏在东北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