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
作者简介 · · · · · ·
王鼎钧 山东省兰陵人,1925 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 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 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 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 年《左心房旋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目录 · · · · · ·
兰陵及附近有关地图
本书中所述及的兰陵(1941年)小序1第一章吾乡 ............1
第二章吾家 ............13
第三章我读小学的时候 ............29
第四章荆石老师千古 ............47
· · · · · · (更多)
兰陵及附近有关地图
本书中所述及的兰陵(1941年)小序1第一章吾乡 ............1
第二章吾家 ............13
第三章我读小学的时候 ............29
第四章荆石老师千古 ............47
第五章血和火的洗礼 ............61
第六章战神指路(一) ............75
第七章战神指路(二) ............87
第八章战争的教训 ............101
第九章折腰大地 ............115
第十章田园喧哗 ............131
第十一章摇到外婆桥 ............147
第十二章热血未流 ............163
第十三章插柳学诗 ............183
第十四章母亲的信仰 ............205
· · · · · · (收起)
"昨天的云"试读 · · · · · ·
战史记载:一九三八年三月,日军矶谷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破临城、枣庄,东指峄县、向城、爱曲,志在临沂。同时,坂垣师团由胶州湾登陆,向西推进,与矶谷师团相呼应。 这是台儿庄会战的一部分。日军为了徐州,必须攻台儿庄,为了占领台儿庄,必须攻临沂。 当时临沂由庞炳勋驻守,张自忠率部增援,后来在安徽阜阳收容流亡学生的李仙洲参加了此役。两军血战,伤亡难计,国军..
丛书信息
喜欢读"昨天的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昨天的云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昨天的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 更多书评36篇
-
P56.“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大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 P58.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大老师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 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 大老师对河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地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说清明到了。” 又有一次,我...
2017-11-04 12:31 2人喜欢
P56.“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大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
P58.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大老师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
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
大老师对河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地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说清明到了。”
又有一次,我写的是:
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
他老人家毫不留情地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回想起来,大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校草不断地浇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地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P67.贞节牌坊有一定的式样,中间最高处照例雕出一个长方形的平面,上面有两个大字:“圣旨”。轮到大舅母,这圣旨两个字换成国民政府的大印,甚为怪异。
P190.他老人家解诗,总是把深奥的诗句弄得很简明,又把浅显的句子弄得很复杂。“行去已无沽酒店,宿处多傍钓鱼船”,这两句诗并不难懂,已无沽酒店,表示没有商店市集,多傍钓鱼船,表示没有房屋人家,一番荒凉景象。可是他老人家说,“行去已无沽酒店”是无计忘忧,“宿处多傍钓鱼船”是到处有费尽心机争功攘利的人。那么诗人旅途上的实际景况如何?到底有没有沽酒店,钓鱼船?他说,这两句诗好就好在写的是实景,不是勉强编造出来。他说杜甫回到残破的家乡,见“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也是实景,也写出另外的东西,画棋局,表示老一辈将世事看淡看破,作钓钩,表示年轻人的心态正好相反。
还有一次,我念“花近高楼伤客心”,他走过来听见了,问:“花近高楼为什麼伤客心?” 我瞠目不知所对。他教我念下一句,下一句是“万方多难此登临”,他忽然兴奋,连说:“这就对了!这就对了!” 他说,若按常理陈述,乃是“万方多难伤客心,花近高楼此登临,”老杜调动了一下。 为什麼要调动?是不是为了平仄?“平仄算什麼!” 抽完一袋烟,经过一番沉吟,他指出,“花近高楼此登临”全句是实,为小境界,“万方多难伤客心”全句是虚,为大境界,一句太重,一句太轻,调重之后,每一句都半实半虚,两句诗彼此互相呼应,这就有了起伏也有了气势,这才是诗。
P193.潘老师的见识高,他尊衍公而习唐隶,示不同流俗。他出入高明之家而挂牌作中医,示不寄食。他在最热闹的“大街口”有两间门面,整日镇坐,客人比病人多,写字比处方多,当时局势复杂,敌伪匪顽都向他伸出触角。他不动声色,写核桃大的行草养气,一张纸比桌布还大,信手挥洒密密麻麻。仔细看,主张抗战的人来了他就写“干城同抱寸心赤”,主张和平的人来了他就把纸张换一个角落,写汪精卫的“经霜乔木百年心”,鬼子兵来东张西望,他也即兴写“武运长久”,等鬼子兵走了再撕下来点火。
P201.(疯爷)他老人家爱诵李白的《蜀道难》,说是”牙齿爬山,过瘾“!
P209.基督教发展的经验是,妇女儿童首先受到吸引,而妇女之中,又以贫穷的、识字不多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居多。若是主的救恩同时降临缙绅之家,有少数信徒来自名门大户,可以对教会产生庇护作用,教会在当地所受到的歧视因而减少。这就是母亲信教对兰陵教会的意义。
P201.还有,母亲婚后的境遇相当痛苦,我说过,大家庭好比一只猫,努力扭曲身体以各种姿势去舔掉身上的肮脏,吞进肚里。有些事是要隐瞒的,有些话是不外传的。
后来,父亲唤母亲奉命从大家庭中分出去,彼此距离拉远,压力减轻了,每年仍有一些活动,像祭祖、拜年、庆寿,暂时恢复大家庭的形式。由于活动集中,加上“我又逮到机会了”之类的想法,大家庭制度的负面功能也就即兴发挥,淋漓尽致。当然,这些也必须舔个干净,吞进肚里。
这时,基督教来了, 它说,不可烧香拜供,你只能跪拜真神。
这时,母亲说,我信主了,你们的什么什么我都不能参加了。
对母亲来说,这已是一种拯救,不必再待来日。
母亲的心底,也许还有更复杂更隐微之处,是我所不能觉察的吧?有人问她为什么要信基督教,为什么不信佛教,我清清楚楚听见她是怎么回答的。
她说:“我不要来生。”
P214.那时我们的教会连一架手风琴也没有,仍然有许多人为了歌声而来,大多数是妇女。依照习俗,她们不准“无故唱曲”,要疏散内心的抑郁,只有哭泣。唱总比哭好一些。教会是她们唯一可以唱歌的地方。
P219.信徒捐款维持教会,《圣经》中有此主张,中国教会一直避讳不谈,初期的教会甚至以“散财”为招徕的手段,信教可以收到种种“救济品”,被国人目为“吃洋教的”。教会迁入我家时,这种现象已成过去,教会逐渐成为信众的共同负担。
P224.千叮万嘱,看着我喝了稀饭,逼着我吃了豹子,母亲为我作了祷告。
父亲说:“你走吧,不要回头看。”
我一口气奔了五里路才回头,已经看不见兰陵。
回想起来,离家这一幕还是草率了。这等事,该有仪式,例如手持放大镜,匍匐在地,一寸一寸看。
回应 2017-11-04 12:31
-
无羡 (约定)
我对妹妹最早的记忆是,替她摘石榴。 我家有两棵树,一棵是石榴,还有一棵也是石榴。一一我写在作文簿里的句子。老师眉批:很好,可惜并非自出心裁。 两棵石榴,并排长在堂屋门侧窗下。不知何故,树姿像丛生的灌木,开花的时候,红蓬逢两团落霞。总是树顶的石榴先熟,一熟了就裂开,展示那一掬晶莹的红宝石,光芒四射。那高度,我也得站在板凳上才够得着。可是我的上身向前突出太多,板発歪倒,我扑在树上,四肢悬空,...2019-01-09 08:01
电子版有售 · · · · · ·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爾雅出版社版 2005-2-20 / 196人读过
- 中国工人出版社版 2000-01 / 83人读过
- INK印刻出版公司版 2018-4-25 / 8人读过
- 王鼎鈞版 1992-05-01 / 2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3(上) (ICE CHAN)
- 2010-2013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 (SamSome)
- ☆港台引进 (皮特4)
- 新周刊深夜读书 (你找不到我的)
- 高分中国现当代文学 (木)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昨天的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木卫二 2019-01-08
王鼎钧身上,懵懂的成长、对恐惧的敏感(女性的弱势、飞机轰炸、死亡代名词的日本兵)与时局的洪流(1937)是同步发生的,家族、逃难、信教、求学……周围事物推着他往前走——哪怕是母亲那样的小脚女人。17岁才走出的兰陵小城,说来不免有乡野保守,宗族闭塞之印象,但山东在近代史所扮演的角色,实乃首当其冲的要塞。他漫长后半生的打转和迷茫,在文字里的求索追问,与家族的困囿,亲人的羁绊不无关系。几笔带过,不断舔毛... 王鼎钧身上,懵懂的成长、对恐惧的敏感(女性的弱势、飞机轰炸、死亡代名词的日本兵)与时局的洪流(1937)是同步发生的,家族、逃难、信教、求学……周围事物推着他往前走——哪怕是母亲那样的小脚女人。17岁才走出的兰陵小城,说来不免有乡野保守,宗族闭塞之印象,但山东在近代史所扮演的角色,实乃首当其冲的要塞。他漫长后半生的打转和迷茫,在文字里的求索追问,与家族的困囿,亲人的羁绊不无关系。几笔带过,不断舔毛清理的黄狸猫,似乎成为那个兰陵家族的形象。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物故的过去,是不为人知的痛苦干呕,吐出一团团被体液包裹的毛球秘密。 (展开)
11 有用 安提戈涅 2017-06-30
眼界极高、心肠极热、文笔极凉。一系列乡居琐事信笔写来,如同滚绣球一般利落好看,芥子里面也有气象峥嵘,同样是写乡居经历,胡兰成之流简直油腻可憎。王鼎钧讲起幼年学作文,陈言务去,余下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也才玉成今日的洗练与天真,一个字眼便有动魄的效果。此外,大量民俗记录,也有文献价值
3 有用 gui 2013-06-05
文笔写得亦不见好,不知道他是如何获得“散文大师”这个称呼的。然他是真正经历农事,走过长路,比起那些凭空想象现实的作家还是高明太多。细节,没有经历,很难写好。注意,作者来自教会家庭,教会势力在那时候的中国不可小视,因为教会在当时是能够让当地人离开当地,走向西方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福州三坊七巷,林语堂林耀华(金翼作者)冰心等经历都和教会挂钩。金翼里甚至,直接写二哥(?)通过教会力量去国外进修,回过后... 文笔写得亦不见好,不知道他是如何获得“散文大师”这个称呼的。然他是真正经历农事,走过长路,比起那些凭空想象现实的作家还是高明太多。细节,没有经历,很难写好。注意,作者来自教会家庭,教会势力在那时候的中国不可小视,因为教会在当时是能够让当地人离开当地,走向西方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福州三坊七巷,林语堂林耀华(金翼作者)冰心等经历都和教会挂钩。金翼里甚至,直接写二哥(?)通过教会力量去国外进修,回过后凭这个身份得到很多特权和便利。 (展开)
1 有用 丹朱AI🌵 2016-01-27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中的第一本,有记忆中故乡兰陵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春种、秋收、赶集、恋爱、摊煎饼、读私塾,细琐的生活娓娓道来。也有国破家亡的沉痛,轰炸、逃难、打游击,同时以孩子和老人的眼光看战火纷飞的年月。记了一位崇尚简洁文风的老师,把他写的“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改成“今年八月”,看时不由得笑出来。
25 有用 邝海炎 2013-03-24
少年老成的文字充其量算有才,而老年还能写出清风白水似的天真文字则是一种境界了。王鼎均《昨天的云》里说大老师推崇简洁文风,将他得意写出的“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改为“今年8月”,着实精妙。只不过,要是董桥也是大老师的学生,就断不会有今日粉黛油脂的“半仙体”了。
0 有用 奶油吻痕 2019-02-19
王鼎钧很可爱,整本书记得最深刻的一句是“我好快乐好快乐,没有人知道作者是我。”(p71)也许是深有同感。作者讲私塾先生教写作和疯爷教唐诗也颇有意思。以后会找机会读王鼎钧的其他作品,可惜图书馆只有四部曲,而我对抗战也不是太感兴趣。
0 有用 王小鲁 2019-02-18
历史从来都没办法完全真实的写出来我们只能用心去感受了
0 有用 静园白马 2019-02-15
王鼎钧是山东兰陵人,我老乡。山河剧变下的人生漂泊与安定,看得让人唏嘘。
0 有用 王三er 2019-02-13
竟有些有趣
0 有用 清风过 2019-02-12
文清质胜心静,读来有细节有趣事有感悟。 春节假期最后一天翻出一套书,读第一本的前几页,后悔放假选错了书,叹息买这么久才读。 读完,发现之前的作文七巧也是同一作者,躺着准备把人生四书等都一并购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