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江湖(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四) 短评

热门 最新
  • 76 长安老农 2015-08-10 15:11:49

    总觉得这老头像我家老爷子。随便抄一段:我一向主张找失意的人聊天,跟得意的人谈话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情,失意的人吐真言,见性情,而且有闲暇

  • 43 余从之 2015-09-19 11:04:07

    四本里无趣的一本,因为历史的隔阂吧,他书里习以为常的名字绝大部分不认识,也就没有代入感了。

  • 16 齐物秋水 2016-02-02 09:18:25

    庾信文章老更成。

  • 9 邝海炎 2016-04-26 00:29:44

    断断续续花了两年时间,终于在今晚读完了《王鼎钧回忆录》,老实说,有敬服,也有失望。坊间最推崇的是谈国共内战的第三部,盖因为此书是王奇生等几个历史教授牵线推荐引进的。而我却认为第一部谈少年时光的文学价值最高,其次才是第三部,再次是第二部,而第四部最糟糕,叙述混乱,故事拼凑,很多话欲言又止,跟时下内地的太监时评体差不多。这也说明,记忆这东西只有经过足够的时间积淀,方有普洱一样的陈醇和回甘,野夫的写作卡壳在这里,王鼎钧亦然。王鼎钧的散文,胜在体裁多变、手法灵活、语言璨然,却病在作文体、广播腔、报纸味。当然,他自己最珍视的《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还是不错的,这两本书的素材与回忆录第一部重合,恰恰属于我强调的“经过时间积淀的记忆”。

  • 16 沁云 2016-02-19 11:38:26

    四卷一百多万字读下来,仿佛与鼎公一起经历了上世纪的一段国难史与重建史。这一本由于涵盖了去台之后的三十年,时间跨度之大使叙述显得压缩了不少,但仍然好读和耐人寻思。一位睿智老人在笔端融进了他的洞察与经验,而今日读来还是如正在发生,可以长知识、得智慧。

  • 9 成知默 2018-02-28 15:39:54

    2018年已读026:“文学江湖”,文学即江湖,文学在江湖之中。鼎公写自己随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与文学有关的岁月,是和穷迫困窘的生活,政府对异端的百般猜忌与打压,文人之间的相互倾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后偏安一隅,不见战火硝烟,却依旧动荡难安、危机四伏,权术谋略,利害夹缝,代罪替死,蝇营狗苟,文学并不是象牙塔,却常似修罗场,惊心动魄处,往往生死一线。时移事往,作者虽欲借着自己的书写与回忆还原当初的真相,但多有避忌隐晦,欲言又止处,言有尽而意无穷。

  • 9 欢乐分裂 2016-06-03 10:22:37

    鼎公文笔顺应年龄增长世事变迁,从生鲜灵趣的少年心气到沉稳老到的曲笔隐晦,始终不辜负自己良心书写,这些「真相」要经历时光的洗礼方能验证真伪;读完四卷,犹如亲历硝烟,泱泱国土谁主沉浮,偏居一隅的岛屿,文学江湖与政治气候的息息相关,白色恐怖的一角,文化经济发展的大致脉络,小团圆与大悲欢,俱往矣。

  • 7 阿布 2017-06-25 20:03:02

    最近读了三本回忆录,这本是其中也是我读过的回忆录中最好的,写特务三篇及《冷战时期的心理疲倦》尤其精彩,这才是你所不知道的台湾(五十到七十年代)。三联书店还是挺有担当的,虽然免不了删节,但其实删得不干净哈哈,还是得收一本台版。

  • 9 海扬尘 2017-06-23 14:41:04

    跟惊心动魄的上一本比略显枯燥,台湾的过去也就是我们的过去和现在,后极权社会的生活让人感同身受。“人海阔,无日不风波”。鼎公在台三十年,选择写“文学江湖”而割爱其他,他还是认为作家才是自己一生的职业。鼎公是个工作上兢兢业业的人,他能委曲求全,但他不能受气。所以选择了某种自我放逐。

  • 6 大甜甜~~ 2013-04-18 20:55:25

    这一卷最厚,隔阂也最大,读得不如前三卷畅快。而且也是因为关涉的人都活着,不好写。不过,王鼎钧确实见证了台湾走向一个正常国度的全过程,这一点真叫人有沧海桑田之感。书中写白色恐怖时,一对文学家夫妻天天晚上穿好衣服,等着被捕,令人心惊。

  • 2 团子大仙 2022-09-29 18:47:22 辽宁

    用了近一周时间,把鼎公回忆录四部曲读完,见证他从《昨天的云》里懵懂的鲁西少年,到《怒目少年》里颠沛流离的流亡学生,再到《关山夺路》里不知要去向何方的“滚动的石头”,最终成为《文学江湖》中有所成就的报人、广播电视编导、文学家,如同看到一位命运多舛的老友,终于安定下来,过得还算不错,终于放下心来。 平心而论,第四部确实不如前三部精彩。但是,看到鼎公晚景安宁,也就够了。 回忆录会把人看老,用这么快的速度去见证别人的一生,陪着作者回顾一生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经历的事,后劲儿太大。

  • 5 树上 2013-06-02 01:02:07

    这套书很好看,尤以第二、三部为精彩。王鼎钧当过流亡学生、国军,当过共军俘虏,后到台湾从事报业,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中国上世纪大时代的变革思考更多更深,更达观通透,更接近心灵。全书文笔优美流畅,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泽。书里有对江山易手的反思和对中共的吐槽,许多敏感话题直言不讳,对大时代历史的记录可与《大江大海》及《巨流河》互为印证。此书能够在大陆出版而没有被删得面目全非,三联出版社尽了最大的努力,宇宙真理部审查者们也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不容易。

  • 1 加可木南 2015-05-26 12:47:00

    【在 @雨枫书馆 翻书387】去年8月买了这套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读完这四本回忆录,倏忽也就读完了,第四本还是在家里搬家和书店迁址的过程中读完的。作者亲历的“文学江湖”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 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作者在美国时期的日记《水流过,星月留下》,可以作为这四本回忆录的后续来读。

  • 2 皮陀 2018-07-12 13:04:36

    对台湾文学、教育、广播、新闻在40-70年代的一段采风史,如果对这些不感兴趣的话看本书会觉得很无趣。有意思的几点:鼎钧公居然也做过类似审查员的工作;如果蒋二代最终的决定真的是受了鼎钧公在饭局上箴言的影响,鼎钧公为台湾新局面的贡献不可谓不伟大;中华文化的魂在台湾,台湾各界能有今天的面貌,着实不易;

  • 2 臧舟壑 2019-02-17 01:02:36

    四卷读了半年,从少年懵懂,到青年血性,到奇缘过海、再世为人、以文为业,终于画上句号。最喜欢第三本,国共内战时期,事件大开大合,人物多有着落,事情多有定论,虽说是等了十几年自由才写下,但文路清晰。最后一本写得最不自由,最难读,关涉人物有名有姓,与作者关系深厚,落笔难免隐晦委婉,但也写出了十分的诚意,是四卷中最可以反复读的一本。少年每思进,中年谋一退。人生不易,人生有守。

  • 2 囚智 2015-10-01 13:52:49

    本以为是谈论文学江湖大事,不料只是自己,以及台湾的,误买了。

  • 3 lei 2014-07-24 10:43:19

    因为政治原因所以常写自传,背诵自传比祷告次数还多,战时社会的特色。这本是四本中字数最多的,主要是来台后到退休期间遇到的人事物,有些小故事蛮精彩,现在无法遇到了,笔触略有事无巨细之嫌,精彩程度就不如上一本。

  • 3 2019-12-03 14:44:53

    太阳底下没有多少新鲜事,孤岛孤国,文化一脉相承

  • 1 丹AI🌵 2016-01-29 08:51:10

    回忆录四部曲的最后一本,记录台湾三十年的世事变迁。文人之间的矛盾没什么意思,不过也算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的现当代文学史,比如台湾的乡土文学和反共文学。

  • 1 LaoBai 2023-10-24 02:20:06 北京

    本是人生最功名成就的一段,却满屏的秋声和涛音。 领略完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跌宕的一生,以后也可以称他一句“鼎公”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