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的原文摘录

  • 阿思本抱怨道:“我来这里是为了效力于皇帝和他低下的摄政,而不是受省级机关的差遣。”……舰队最后亏本卖掉,送回印度和英格兰。 (查看原文)
    巴兰的驴 2015-06-03 18:08:30
    —— 引自第322页
  • 他(卜鲁斯)将永远不会改变英国无意为清朝打仗的看法,他在该年十月写道:“敉平太平叛乱或对太平天国动武,不干我们的事。我们在上海唯一想做的事,乃事保护这座港口及其方圆五十公里范围,而我们这么做,不是因为我们喜爱中国政府,而是因为我们担心目无法纪的太平帮众若拿下上海会大大损害我们的利益。” (查看原文)
    巴兰的驴 2015-06-03 18:34:57
    —— 引自第342页
  • 卜鲁斯虽然厌恶北京的满人统治者,却把太平天国视为“只是一群对抗自己合法政府的武装分子”,因而他们只是叛乱分子。与威妥玛一样,卜鲁斯认为中国境内稳定、传统的力量是“合法”的清廷,不管清廷多腐败多仇外都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查看原文)
    巴兰的驴 2015-06-03 18:34:57
    —— 引自第342页
  • 一八六一年美国内战的爆发迫使英国有所行动,从而影响了中国内战的结局。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市场,为了解英国在这两场战争中的角色,我们得记住,英国面临着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英国得想办法恢复其中一个的秩序,而基于本书后面会解释的几个理由,英国本可能介入美国以重启棉花贸易,但却选择投入中国的内战。事后英国首相会把介入中国一事,当做英国为何得以在不干预美国内战下仍能熬过经济崩溃的原因。或者换句话说,英国靠着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 故事中的主要中国人物,无缘像外国人那样可以一走了之。这是他们的世界,供他们打造或摧毁的世界。……这些人被扯离安稳的家庭生活,身不由己的扮演起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而影响历史深远的角色。这本书在谈人所无法回头的慎重选择,在谈一旦做下,其影响就无法打消的作为,在谈危机时代可走的路愈来愈少,终至除了挺身冲进天翻地覆的巨变,冀望巨变过后能找到和平安稳的人生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7-30 22:53:39
    —— 引自章节:英文版自序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阐述了他为太平天国的未来发展提出的治国纲领,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真正从全球视野提出的改革建议。按照中国的传统王朝观,即清朝所实行的王朝观,中国的统治者把中华帝国视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而只要外人(夷人)承认中国王朝的优越性,就欢迎外人前来通商。这就是使英格兰和中国一再起冲突的世界观。相对的,洪仁玕从经验中了解,英国人不但军力强大,而且非常骄傲,因此建议与英国人交往时,中国人不应再用“夷狄戎蛮鬼子”之类字眼,往来语言文书应表达“照会、交好、通和、亲爱”之类观念。 他也认为传统的朝贡外交——鼓励外国人以藩属身份来京向皇帝致敬——是不合用与当今世界的历史糟粕,应予以扬弃。他指出“人类虽下,而志不愿下”,语中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文化相对主义,也就是常被认为不见于帝制中国的观念。他主张,如果过去其他国家的人认为中国人较高等,那也只是形势所迫,“非忠诚献曝也”。因此必须实行新的平等外交,如此“外国可通和好”。他写道,欲赢得他国的尊敬,唯一长久之道乃是“内修国政,外示信义”。也就是说,只有致力于内部改革,把自己建立为新时代的政府模范,中国才能再度博得过去所享有的尊敬。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01 11:18:34
    —— 引自第64页
  • 那时密迪乐已钻研出一套中国政治变迁理论,并在数年前放假返乡探亲期间写了《中国人及其叛乱》(The Chinese and Their Rebellions)一书。在那本颇为畅销的著作中,他主张叛乱是中国政治里自然循环的一环。他写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时而发生的王朝叛乱,乃是确保该国人民福祉于不坠所不可或缺……在政治气氛变得窒浊而压迫之时,只有靠这些叛乱风暴,才能恢复政治的清明”。也就是说,卜鲁斯眼中终会徒劳无功的那类叛乱,其实是确保中国经历如此多次的改朝换代仍屹立于世的根本力量之一。密迪乐写到,中国人”尊敬成功的叛乱,把那视为天意的展现,叛乱是为了实现上天保住和平、秩序、安稳与繁荣的意志“。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05 16:40:58
    —— 引自第99页
  • 军队上上下下拼命劫掠珍宝,军纪荡然,令英国指挥官难堪且愤怒。英国指挥官想把官兵留在营里,以免他们洗劫皇宫,但法军没人管,四处抢,令英军既眼红又怨恨。最后英国指挥官要所有英国官兵交出抢到的东西,拿到北京集体拍卖,贩卖所得由”战利品委员会“平分给所有人。额尔金勋爵痛恶官兵恣意劫掠造成的破坏,特别无法忍受法军的所作所为,骂法军恣纵而为,最为恶劣。他写道:”掠夺并破坏这样的地方实在不应该,但更不应该的是恶意糟蹋和毁损……法军以各种方式毁掉最美丽的丝织品、打破玉饰和瓷器,诸如此类。战争很可恨。经历战争愈多,愈是痛恶战争。“ 咸丰帝的同父异母弟恭亲王奕訢,受命留在北京,等联军来时与之谈和,而他最初的作为之一,便是在十月八日释放巴夏礼和罗亨利。接下来几天,又有几名被扣者获释。他们个个有段骇人的狱中遭遇可说。最有价值的两个囚犯,主谈者巴夏礼和额尔金秘书罗亨利,一开始在连串毒打后,受到的待遇还算不错,尽管一再被威胁要将他们处死。其他人受到严刑拷打和羞辱,不给食物和水,手腕被绳子束紧,导致双手发黑肿胀,有些人的手甚至因此胀裂。九月十九日扣押的二十六人,有十五人死于短短的关押期间:一名法国人、四名英国人、十名锡克人。尸体遭严重损毁,填上生石灰,因而遗体送回联军处时,只能靠身上的衣物辨识身份。来自伦敦《泰晤士报》的主战记者鲍尔比也命丧于斯。据和他关在一块儿的一名锡克人所述:“鲍尔比先生在我们来的隔天就死了,死于手腕处长出的蛆;有人替他穿上灰色格子布。他的尸体摆在那里将近三天,然后隔天他被绑在一根横梁上,丢到墙外喂狗和猪。” 人质遭折磨与丧命的消息传遍联军,恶毒的怒火滋生壮大,群情激愤。士兵要求报仇。有位将领提议洗劫京城。另一位将领说:“如果放手让我们干,北京每个官员都会被吊死。”诚如后来额尔金说明的,他觉得要让清廷为劫持巴夏礼一行...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05 17:42:12
    —— 引自第118页
  • 他以组织民兵打击倭寇的明朝将领戚继光为榜样,建议组建一支小而有效率的部队。那支部队将受到用心的训练,士兵勇敢不畏战。广义来讲,他于一八五三年开始组建的军队,是他的理学道德秩序观在军事上的体现;一如他已开始自律,他也将以纪律管教他的部队。他恳请忧心的皇上耐心以待。他写道“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 首先,他定下严格的选兵标准。标准之一,士兵应像他一样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而非城市出身。他在一八五五年的一份奏折里解释道:“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浮惰之习,乡村多拙朴之夫。”其次,他坚持统兵者必须亲自招募下属,不假手于人。他会从弟弟、朋友、文人同僚,以及其他经过仔细晤谈后引进的人士当中,挑选他底下的统兵官,然后那些统兵官会以同样的方式挑选自己的下属,如此层层往下,于是最底层的步卒由其同乡的军官招募来,与同乡并肩作战。 从军官与士兵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是支体现士大夫理想的军队。孔子有言,父子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基础,曾国藩鼓励军官与士兵间建立类似的情感联结。这不是要鼓励纵容(他是严格出名的父亲),而是要建立坚不可破的义务意识。……军中下对上,从步卒往上到将领,也应发挥这种家庭伦理观,他鼓励每个人“事上如子之事父”。 这些个人关系不可侵犯。士兵或基层军官都不必理会与之没有个人关系的统兵官的指示。将军不能越过麾下统兵官,向更下级的官兵下命令。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当将军叼走麾下的一名统兵官,该名统兵官所辖的整个单位也都跟着他调走。替补该名统兵官着,如果是初次统兵,就得开始招募人马,从头组建自己的子弟兵。基于同样的道理,统兵官战死时,他底下的官兵若非透过个人管道转投别的单位,就是得解甲返乡。曾国藩若死,整支湘军将会解散。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11 19:25:09
    —— 引自第131页
  • 李秀成规划攻占浙江时,愈来愈不理会洪仁玕的意见。洪仁玕身为总理,负责协调诸王意见,批可诸王的行动。但洪仁玕不想拿下浙江,至少当时还不想;他想要安庆,即使该城已经失陷,他仍坚信李秀成和陈玉成能够再次出征,将之从曾国藩手中夺回。控制长江仍是他巩固中国南方这一战略构想成败的关键,他不愿放掉长江。那年秋天,他从南京致函李秀成,求他停止攻打浙江,带兵再溯长江而上,继续与曾国藩周旋。洪仁玕在函中告诉李秀成:“夫长江者,古号为长蛇,湖北为头,安(徽)省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南未得,倘安徽有失,则蛇中既折,其尾虽生不久。”李秀成回函道,安徽首府安庆今已无望,他不愿离开浙江。洪仁玕大怒,但束手无策。 洪仁玕将长江喻为长蛇,以湖北省会武昌附近为蛇头,上海附近为蛇尾,乃是自古即有的战略原则,曾国藩也服膺此一原则。该原则不仅强调武昌与安庆居于上游的优势,而且强调应控制广大的内陆农业生产区,即在此前诸王朝眼中比海盗为患的沿海地区远更重要的地区。但这个古老原则未能说明十九世纪上海和其他沿海通商口岸前所未见的经济发展,也未能说明海上贸易在取得武器和补给物资上的新重要性。李秀成认识到如今在东部可赢得的财政和军事资源,远多于过去,因此,尽管洪仁玕力劝他再攻安徽,他仍坚守巩固富饶且人口稠密的华东诸省的计划,太平天国的整个战略重心随之移到东边。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21 00:03:53
    —— 引自第235页
  • 马克思于一八五三年预测,太平叛乱将大大削弱英国在华贸易,从而“将火星抛到现今工业制度过度负载的地雷上”,但是事实上最初的发展并非如此。英国对华贸易在这场叛乱期间反倒成长,只受到卜鲁斯禁止与叛军通商的限制。上海与广州等通商口岸的中国商人仍购买棉织品和印度鸦片,贩卖茶叶和丝,而且数量都有增无减。就在这场战争席卷上海周边地区时,英国贸易也在成长,跌破所有预测和预期。因为,一如事实所表明,当本地的运输网瓦解时,中国商人只剩一条路可走,也就是将他们的茶叶和丝卖给洋人,出口到国外。因此,即使在一八六〇年太平军横扫江苏时,即使在英国人从上海向逼近的太平军开火之后,丝的出口也不仅未减少,反倒在隔年成长三成。事实表明,中国这场内战不足以撼动英国既有的全国贸易格局,至少在只有中国烽火连天时是如此。但一八六一年夏美国也爆发内战时,这个格局就开始动摇。 …… 英国夹处于两场战争之间,中国与美国是英国前两大市场(对中贸易包括直接贸易和经由印度的间接贸易),而兰开夏的纺织厂——英国工业的命脉——靠两国的局势稳定来维持。这些英格兰工厂所购进的原棉有四分之三来自美国南部,成品则有将近一半在远东卖掉。美国棉花供应可能在不久后中断一事,令英国政治人物大为忧心,忧心英格兰的国内制造业经济会垮台——南方联邦有许多人指望英国因为这层忧心而派兵参加美国内战。而事实上,尽管一八六一这凶险的一年到来时,英格兰的货栈里有堆得满满的原棉,但是担心日后供应中断的恐慌,不久就把价格推升到使英国纺织业在亚洲无法获利的地步。中国人自己也种植并加工棉花,但工业化的英国能以低于中国产品的价格出售自家棉纺品到中国,不过,美国内战爆发后情况改观,因为英国纺织品变得太贵,中国人不再从外购买。英国对华出口一落千丈;从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二年纺织品贸易额少掉三分之二,而且还继续在减少。英格兰工厂开始一家家关门,...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22 14:19:47
    —— 引自第248页
  • 由于美国内战爆发,中国的通商口岸重要性大增,成为尚未开发而可能挽救英国对外贸易免于垮掉的宝地。然而这些口岸正好位于中国战区的中央。随着美国情势急转直入和益发混乱,英国迫于形势,开始重新评估过去耐心面对中国变局的政策。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再等:在中国境内,英国得拥有有利可图且日益扩张的市场,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最直接办法似乎有赖于叛军的配合,至少在初期是如此。而至目前为止,英国一直避免和叛军建立贸易关系。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22 14:19:47
    —— 引自第248页
  • “他掌控了中国的水路大动脉,我们若不与他磋商,就只有打他。前一选项似乎容易,另一选项则是愚蠢至极。”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22 14:19:47
    —— 引自第248页
  • 清朝正使用来自通商口岸的关税支付英国战争赔款,因此,关税的顺利征收与英国本国利益密切相关。如果叛军拿下通商口岸,切断清廷的贸易收入,清廷将无法偿付赔款(这时仍有数百万两赔款待还),叛军实际上将会切断英国的收入来源——几乎可以说是向英国开战的行为。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22 14:26:50
    —— 引自第259页
  • 由于有了朝廷的坚定支持,一八六二年头几个月,华东的行政大权由曾国藩和他的门生完全接管。他本人续认两江总督之职,并指派他最信任的部属接任职级仅次于他的巡抚之职。他的忠心门生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下辖上海、苏州和南京。曾国藩的湖南同乡左宗棠,即在安庆战役期间使祁门的补给线不致遭切断的那位统兵官,受命浙江巡抚,下辖宁波与杭州这两个重要城市。他另有两个门生出任江西及安徽巡抚。整个战区,包括更上游的部分内陆地区,如今全由唯曾国藩马首是瞻并且大部分来自湖南的一批人全权治理。 就这些人事任命来说,如果一省受清廷的控制较稳固(比如江西),亲手挑选巡抚意味着曾国藩能将该省(大不如承平时期但总数仍很客观)的许多税收,挪去支应在战事最激烈的省份里他的部队所需的薪饷和物资。但在江苏和浙江之类受叛军控制的省份,巡抚一职比较像是悬在将领眼前的战利品;如果哪位将领能从叛军手中收复他名义上管辖的省份,他就能在该省省会坐上巡抚之位,享受随之而来的权利与威望。 当然,清廷正用同样得原则来驱策曾国藩为其卖命。他所获赐具有实权的高位显职,乃是朝廷所能给予他,让他甘愿在战争中冒生命危险消灭叛军保住王朝的最强有力奖励(其实是唯一能给的奖励)。南京则是最大的战利品。南京不只是叛军的首都,还是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衙门历来的所在地。如能击败太平天国,南京就可能是他的。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8-25 18:25:19
    —— 引自第276页
  • 洪仁玕与卜鲁斯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自认对于对方文明里良好且可认识的事物有他人所没有的深入了解,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即他们都错的离谱。因此,外国介入与太平天国覆灭的故事,或许最终只是告诉我们信任不该信任之人会带来多大的遗憾。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认为跨越文化与距离的联结——我们对人的德行根本上同一的希望,我们认为在同一德行下所有人没有差别的信念——有时其实只是我们虚构的东西。当我们庆幸终于看透将我们与另一个文明隔开的那扇阴暗的窗户,心喜于在另一边的阴影之间发现隐藏其中的类似形体时,有时我们不晓得自己只是在凝视我们自己的倒影。 (查看原文)
    RoGer 2015-09-09 00:23:43
    —— 引自第393页
  • 随着船行更深入战区,传教士陶陶然的乐观遭到骇人情景的迎头冲击。第四晚,他们终于接近太平军占领的苏州城,而当晚的场景他们肯定不想留在脑海。因为那一晚他们的小船缓缓前行时,腐臭味愈来愈浓,最后他们将船停了下来。接着柔和的灯笼火光,他们仔细往外瞧,天还未全暗,在漆黑平静的河面上,他们能看到的就只有前方数百米像无数原木般塞住运河的尸体——冰冷、不知名姓、不可胜数。但已不能回头。传教士奋力划,将船划进阴森恐怖的浮尸群中,漆黑中船桨一再打到东西,发出“嘭嘭”声响。最后他们耗尽气力,不得不停下睡觉,就睡在无数尸体的冰冷怀抱中。 (查看原文)
    亚历山大俊 2015-10-10 16:07:18
    —— 引自第87页
  • 七月十九日正午,炸药引爆。一营四百名挑选过的精兵蹲伏在城墙旁的地上,紧握着刀,视死如归准备冲进突破口与敌人近身肉搏……然后,一阵骇人的地动山摇,高厚的城墙被往外和往上炸开,再炸开,烟雾和石块在轰然巨响中蹿飞,先是遮蔽天空,然后落回地面,纷纷落下的花岗岩碎石,把蹲伏在城墙旁那四百人的前锋部队个个砸成肉饼。 (查看原文)
    亚历山大俊 2015-10-12 03:48:42
    —— 引自第377页
  • 但就在英国政府的管家和仆人挣扎于英国的作为是否对得起良心时,就在那已挣扎透过他们乱舞章法且矛盾的政策体现于地球另一端时——一下子在华积极出击,一下子又收手,一下子收钱替人打仗一下子又讲原则,一下子把清朝捧得老高,一下子又痛斥它——曾国藩及其军队一直执着于他们坚守不退的唯一目标。因此,等到英国人终于撤回上海的中立斗篷里面,在他们对中国内战的介入禁不起道德折磨而自行轰然瓦解时,中国已不再需要他们的援助。 (查看原文)
    木下天一郎 2016-01-04 10:33:05
    —— 引自第364页
  • 苏州杀降之事终于让英国人看清楚,尽管在华那些骄傲的英国代理人一再反驳他们不是佣兵,但其实他们就是佣兵,一直都是。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6-11-21 01:19:56
    —— 引自第360页
  • 韩文山还给了他欧洲人想让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时会送的标准物品——单筒望远镜、温度计、指南针(尽管指南针是中国人所发明)。 (查看原文)
    奋斗的大象🐘 2017-01-15 18:11:20
    —— 引自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