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上下册)》的原文摘录

  • 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一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迁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信。在末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查看原文)
    舒姝 7回复 25赞 2019-11-10 09:49:59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查看原文)
    凌闲之 10赞 2022-02-28 12:30:34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名家
  • 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够充分发展。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人的各种人伦关系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之中才能发展。国家是一种道德体制。因此国家的领袖也应当是社会的道德领袖。 (查看原文)
    秋月夜 5赞 2012-08-25 10:54:06
    —— 引自第66页
  • 宗教和诗人都是人在幻想的表现。它们都把想象和现实混合在一起。两者的区别在于:宗教把它所说的看为真的,而诗歌知道它所说是虚幻的。 (查看原文)
    秋月夜 5赞 2012-08-30 21:52:16
    —— 引自第131页
  • 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 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先秦道家认为,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伤害的最好的办法。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很坏,受到社会惩罚,显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太好,获得美名,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庄子》另一篇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间世》)一个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运将会和桂树、漆树一样……“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是全生的方法。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为恶,但是也一定不能多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他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于他有大用。 圣人的本性与其他人的也相同。所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只要他充分地发展他的本性就行了。正如孟子断言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是孟子的教育学说,历来的儒家都坚持这个学说。 “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谁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 “自然的”是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作人为的努力。这样做的时候,应当以“朴”作为生... (查看原文)
    YYY 5赞 2014-03-03 08:23:53
    —— 引自章节:书摘
  • 按照他的学说(引者按:指董仲舒) ,我们也许可以说,法西斯主义正黑统,资本主义正白统,共产主义正赤统。 (查看原文)
    江流夜 6赞 2021-03-01 13:32:54
    —— 引自章节: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 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 (查看原文)
    Sunrise Lee 4赞 2021-01-12 19:16:01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是哲学的。 (查看原文)
    Sunrise Lee 4赞 2021-01-12 19:16:01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查看原文)
    嘿嘿嘿嘿 4赞 2012-07-16 11:45:22
    —— 引自第1页
  •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查看原文)
    家庭书房 3赞 2015-05-05 08:48:4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 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 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查看原文)
    家庭书房 3赞 2015-05-05 08:48:4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查看原文)
    家庭书房 3赞 2015-05-05 08:48:4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舍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查看原文)
    家庭书房 3赞 2015-05-05 08:48:4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 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 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查看原文)
    纯无神论者 2赞 2012-07-03 13:41:54
    —— 引自章节: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 有各种不同的“家”,也由于这些教师各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的专家。于是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他们名为“儒”。也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士。有说话艺术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他们被称为“方士”。还有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他们被称为“法术之士”。最后,还有些人,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是深受当时政治动乱之苦,就退出人类社会,躲进自然天地,他们被称为“隐者”。   按照我的理论,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这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套用刘歆的 话,我可以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以下各章将对这些说法作出解释。 (查看原文)
    纯无神论者 3赞 2012-07-04 08:42:34
    —— 引自章节: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 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作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 (查看原文)
    秋月夜 3赞 2012-08-22 16:07:32
    —— 引自第37页
  • 人无论把他珍贵的东西藏在什么地方,都可能被偷,如果他把宇宙藏在宇宙之中,如有想偷的人,即便偷了宇宙,也没有收藏的地方,这是关乎万有的至大真理。 (查看原文)
    秋月夜 2赞 2012-08-28 22:43:14
    —— 引自第101页
  • 私人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オ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查看原文)
    哈哈 2赞 2019-12-31 12:51:0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 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查看原文)
    哈哈 2赞 2019-12-31 12:51:0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予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经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于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查看原文)
    哈哈 2赞 2019-12-31 12:51:0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87 8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