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毛泽东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 · · · · ·
沈志华,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前半生,档案砸掉了沈志华的饭碗;后半生,档案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人生中的大悲与大喜都与档案密不可分。
主要著作有: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1994年)
《朝鲜战争揭秘》(1995年)
《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1998年)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1999年)
《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2000年)
《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2002年)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2003年)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2007年)
《苏联专家在中国》(2009年)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知识分子会议:中共的认识和政策调整
中共对知识分子地位的再认识
动员全党解决知识分子的问题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政策调整
知识分子的双重反应和精神诉求
· · · · · · (更多)
第一章 知识分子会议:中共的认识和政策调整
中共对知识分子地位的再认识
动员全党解决知识分子的问题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政策调整
知识分子的双重反应和精神诉求
第二章 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苏共二十大路线的实质
非斯大林化现象的由来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反应
第三章 反冒进:中共关于经济建设方针争论
毛泽东主张反“右倾保守”
周恩来提出反“急躁冒进”
中央决定改变经济建设方针
来自莫斯科的意见支持周恩来
反冒进在中共全会的集中表现
第四章 中共八大:为什么不提“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本人提出和赞同的建议
来自斯大林和苏共中央的压力
中共对反“个人崇拜”的态度
第五章 “波匈事件”:中国的反应及态度转变
苏联要求中共协助处理东欧问题
中共对波兰危机的看法和立场
毛泽东在匈牙利事件中的作用
第六章 周恩来穿梭外交:中国开始介入东欧事务
波兰危机和匈牙利动乱的余波
周恩来三国之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基础上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第七章 人民内部矛盾:中共对东欧危机的思考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不同声音
“波匈事件”和斯大林问题再讨论
中国社会的反应和“少数人闹事”
中共采取的各种让步和安抚措施
毛泽东特别强调要注意思想动向
第八章 “开门整风”:毛泽东决心整顿共产党
毛泽东着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整风动员引起两种根本对立的反应
刘少奇与毛泽东的不同关注
毛泽东决定提前进行“开门整风”
第九章 莫斯科会议:走到顶点的中苏同盟关系
毛泽东主张开会解决问题
中共为开好会议所做的努力
毛泽东在莫斯科“指点江山”
后 记
附录一 征引和参考文献
附录二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试读 · · · · · ·
1956-1957年在共和国历史上是不寻常的年度,其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这两年的反差极大。或许可以这样说,在中国,1956年春光洒满大地,1957年阴霾笼罩天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国人曾寄予无限希望,而中共领导人虽经历思考,最终却做出了令人失望的选择。 所谓希望,是说1956年初基本完成所有制的改造以后,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7条 )
-
因此,苏联提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新方针,一方面是基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也是对核武器发展及其后果有了明确认识的结果。于是,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两年的时间里,莫斯科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以实现与西方的缓和:提出苏联作为新成员加入北约的要求,采取主动措施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赞同奥地利中立并同意从那里撤退苏联占领军,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起义采取冷漠态度,积极推进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的外交谈判,主动提出裁减军队并单独实现裁军,向美国建议签署苏美友好与与合作条约,如此等等。在1956年1月30日主席团会议研究大会工作总结报告草稿时,最集中讨论的就是议会道路、和平共处、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经过一番争论,所有人一致赞同报告的宗旨——和平,会议的结论是:“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寻求通过共产主义的道路,但不是经过战争。”尽管苏联的举动在美国没有看到积极的反应,但在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却是“深入人心”的。确如美国情报分析专家所说,“苏共二十大的整个旋律给人的印象是,苏共领导人似乎确信,只有和平才是世界共产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如何,1950年代“被合情合理的认为是东西方缓和的第一时期”。这是苏共中央提出的“三和路线”的结果,也是苏共二十大试图改变国内政策,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5页 -
1917年的革命导致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国的政权,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开始在一片贫穷落后的土地上构建自己的理想中的社会。囿于历史的条件和战争的环境,布尔什维克选择了军事共产主义的发展模式,并准备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国内战争结束之后,为了巩固革命的政权,列宁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是当时的历史环境为苏联提出的第一次制度转型的机会。但是由于严酷的党内斗争,以及共产主义传统理论的束缚,斯大林抛弃了新经济政策的发展道路,在苏联建立起一套以集权统治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斯大林模式在各方面的弊病已经暴露出来,政治动荡不安,经济畸形发展,生活贫穷落后。是战争掩盖了苏联的社会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玩挽救了斯大林模式,因为他的军事共产主义性质恰恰适合了战争的环境和需要。但战争也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之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人们开始抱怨,社会开始思考。然而斯大林却陷入了一种理论误区,他认为苏联在战争中显示出的力量和取得的胜利证明了他所创造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经济体质的正确性和优越性——1946年2月斯大林在选民大会上的演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加上冷战爆发和国际关系趋于紧张,刚刚开启的通向世界的窗口被关闭了,铁幕再次降临欧洲大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5页
> 全部原文摘录7条
丛书信息
喜欢读"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的人也喜欢 · · · · · ·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日本的战后飞速发展带给毛泽东的压力与决策影响

本书序言中一个提法的讨论
> 更多书评 14篇
-
Caleb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实在不想写大块文章,一来所讲的东西确实不好说,也不敢说。二来先哲已经告诫我们,道理必是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只宜体会不可道破。禅门讲究领悟禅机,这悟字便奇妙无穷,不可言喻;儒家也不甘示弱,“子曰:天何言哉?”,至此圣人无言;听闻西方世界有一学者,名曰“海德格尔”。海氏思想也道不可言说,看来这不可说,还真不好说。若义理不辨就可自明,那再好不过。也用不着古今中外的大师学者费这么多口舌,终年累月的争执...2013-06-13 02:09 2人喜欢
实在不想写大块文章,一来所讲的东西确实不好说,也不敢说。二来先哲已经告诫我们,道理必是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只宜体会不可道破。禅门讲究领悟禅机,这悟字便奇妙无穷,不可言喻;儒家也不甘示弱,“子曰:天何言哉?”,至此圣人无言;听闻西方世界有一学者,名曰“海德格尔”。海氏思想也道不可言说,看来这不可说,还真不好说。若义理不辨就可自明,那再好不过。也用不着古今中外的大师学者费这么多口舌,终年累月的争执不休,争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论者倒是个个怒目圆瞪,口出刻薄之言。真是我说我对,你说你对,若此时禅师加入战局便可凑一禅门公案,不亦快哉!想到此处,下文所述,也只能是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 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三字经是旧学中给小孩启蒙的读物,当然给小孩子看的书其内容必定有所甄选,在“性相近”带来希望的同时,又用“习相远”灌输了危机意识,还回避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令人感到沮丧与绝望的话题,所以三字经中只节选“性相近,习相远”虽说是断章取义却也真是妙哉妙哉,起码达到了弘扬“真善美”的童话效果,这与所谓“分级制”也有暗合之处。据我所知,删改文章自孔子开始直到现在也没能停息。古往今来删书改书说到底,都是为了“隐恶扬善”,只不过在善与恶的对抗中,善的一方不是总能取胜。就像某台湾学者讲的那样,天下大乱不能光赖小人作祟,也怨君子不作为,确实这很符合易经的智慧,东方人的智慧。但这也造成了善与恶的模糊不清,善能变恶,恶能转善。国人说这就是辩证法的精髓。那我就沈教授的大作《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来谈谈由善入恶的“辩证法”也谈谈知识分子、政府、人民之间的关系。 按我的愚见,知识分子、政府、人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好比是伥鬼、老虎、路人。伥鬼虽受老虎的毒害,但其命运又和老虎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若老虎强大则伥鬼得的好处也就多,受制于老虎的程度也就越大。当然伥鬼还要配合着老虎,没有伥鬼的哄骗,路人不可能很容易的被老虎吃掉,所以基本的状况就是,路人要傻,老虎要强,伥鬼还要会骗。上智下愚、内圣外王一个都不能少。但在老虎强大的情况下,伥鬼需摆好自己的位置,自己就是老虎的碧池,别有非分之想,否则鬼命不保。 刘大师的说法并不新鲜。 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多数高级知识分子选择了留在大陆。1948年当选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81人,留在大陆或新中国初期回到大陆的60人,占院士总数的74%;去美国的12人,占院士总数的15%;随国民党迁往台湾的仅有9人,占院士总数的11%。(于风政:《改造:1949-1957的知识分子》,第6-7页。)据统计,在1956年初10万高级知识分子中,党外知识分子占93%,建国后增加的人数约占35%, 其中不少是海外归来者。 这些留下或归来的知识分子,不管他们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和政治信仰多么复杂,多么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爱国。虽然不一定认同共产主义,甚至对此存有疑惧,但他们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却是实情。因此,多数人倾向于中共新政权,希望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进城之初,中共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相当宽厚。原来在大专院校教书的,仍然教书,原来在政府机关任职的,也续任其职,一切维持原状,失业知识分子的基本生活反而得到前所未有的照顾。中共还把知识分子分别编入自然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或新闻工作者等协会。其中比较特殊的是文学艺术界的社会团体,如参加作家协会者,不但不用缴纳会费,反而像进入政府机关一样,有固定薪资可领,作品也有该团体的刊物可供发表,甚至一年半载没有创作,也用不着担心饥寒冻馁。 台湾学者陈永发院士认为,中共通过"包"下来的政策,变成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衣食父母,使那些名声显赫的知识分子颇有知遇之恩的感觉。 陈举例子说,罗隆基投奔中共后享受四级干部待遇,拥有秘书、厨师、司机、护士、保姆、警卫,外加一部汽车及私人四合院住宅。这种优待,加上官位与职务,决非国民党时期“贫穷化”以后的罗隆基所能想象的。重庆时代因为反蒋而遭到囚禁的经济学家马寅初,于1951年被中共揽为北大校长,他也有同感。(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所以实在人季大师说的不假,当时为什么拥护共?从爱国主义开始,当时中国受压迫,在国外中国人抬不起头来,新中国已成立,国家地位提高了,51年季大实在人,去印度碰到不少华侨,他们说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后,印度人对我们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原来他们是瞧不起我们,季大实在人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之所以拥护共,就是因为国家地位显著提高。最初很不习惯叫毛主席,只喊毛先生,最后我们全都喊毛主席万岁。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对共的拥护,有两个方面,第一个人地位的提高,像那些高级知识分子,自己能提升的已经做到最好了,但由于长期受气,终于有老虎为自己撑腰了,卧槽爽啊!第二由于老虎的强大,伥鬼终于能大展抱负,所谓的为万世开太平嘛!原先不能拆的城墙可以拆了,整不了的人可以整了,汉字也能简化了,卧槽爽啊!但从此伥鬼便和老虎交织在一起,再无独立鬼格可言。
回应 2013-06-13 02:09 -
良不知 (Be careful of what you wish 4)
“我坚决相信民主自由的充分发扬,人权和人的尊严得到真正的重视,党的宣传工作,忠实的遵从这些原则,才能把人民群众真正放到主人翁的地位,这才对社会社会主义有极大的好处,人民群众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会变得聪明成熟,有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热爱之情,才能以雪亮的眼睛来防止和消灭种种可能发生的弊病,消灭骑在群众头上的官僚主义和腐朽倾向。”2018-09-13 23:08
-
苏联领导人正式从加快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生产开始对斯大林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马林科夫在1953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八月会议上关于优先生产日常生活消费品的讲话和赫鲁晓夫在1953年苏共中央会议上提出农业改革纲要,可以被看作是经济政策解冻的第一个信号,是修正苏联传统经济模式的初步尝试。虽然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之间的政治较量正在暗中进行,但必须改变经济政策以解决社会生活急需问题则是苏共中央领导人的共识。增加日用品生...
2018-06-04 17:14
苏联领导人正式从加快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生产开始对斯大林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马林科夫在1953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八月会议上关于优先生产日常生活消费品的讲话和赫鲁晓夫在1953年苏共中央会议上提出农业改革纲要,可以被看作是经济政策解冻的第一个信号,是修正苏联传统经济模式的初步尝试。虽然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之间的政治较量正在暗中进行,但必须改变经济政策以解决社会生活急需问题则是苏共中央领导人的共识。增加日用品生产,发展居民住宅建社,扩大商业销售网点,降低农业税收标准,加速开垦生荒地,所有这些措施,无论是谁提出的,其结果都是为苏共二十大进一步提出的改革方针提供了思想准备和政策准备。不过同时必须指出,苏共中央当时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在苏联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提出挑战。可以对此作出注解的是,1955年马林科夫被解除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罪名之一就是引导经济界在“苏联经济的发展的根本问题上宣扬明显反马克思主义、反列宁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对国内政策的修改才局限于治标不治本、治表不治里的零星措施。这里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超越被斯大林注释和僵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程度,而不在于对斯大林本人的畏惧,否则就无法解释苏共领导人在党内民主问题上对斯大林的点名批评了。 引自 第二章: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有学者认为逮捕和处决贝利亚“实际上导致了非斯大林化的停止,甚至出现了恢复斯大林化的现象”。实际情况未必如此。7月中央全会通过的决议承认,苏联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领域”和“共产主义教育方面”,还是在遵守“列宁制定的党的准则”和“党的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原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 引自 第二章: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一个月以后问题暴露出来了。在2月1日的主席团会议上,苏共领导人第一次明确、尖锐的谈到斯大林和个人崇拜的为,并且引起了领导层的争论。这一天,苏联国家安全部前特大要案侦查员罗多斯从监狱中被带到主席团会议,他被要求如实的回答所有主席团成员的问话。与之交谈后,大多数人不再怀疑,镇压和刑讯都是斯大林本人亲自设计、亲自领导的消除异己的行动。 引自 第二章: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苏共二十大及其产生的过程告诉人们:第一,苏共二十大提出的问题,绝不是某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时代前进的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生活的需要。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党内活动和社会趋向预示了改革的基础,包括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在内的苏共新领导人的措施预示了改革的必要。因此,其理论前提是客观存在的。第二,对斯大林的崇拜是苏联社会变革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因此,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就其根本目的而言,并不是个人或小集团谋求利益的工具,而是要以此为铺垫改变斯大林的某些政策和做法,平凡历史冤案的社会浪潮不过是为赫鲁晓夫提供了一个机会。苏联要摆脱危机,必须突破个人崇拜的罗网。这是苏共中央集体的决定,分歧只在于问题的提法和批判的程度。第三,囿于认识能力和传统思想,苏共二十大并没有从社会变革的层面提出改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任务,而是仅限于政策性调整和某些具体措施的实施。赫鲁晓夫并非要、也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第四,无论如何,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新一代苏联领导人虽然在政治上很不成熟,毕竟开始重新考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了。更准确的说,苏共二十大提供了一种改弦易辙的可能性,一个摆脱斯大林束缚的历史机会。然而,赫鲁晓夫的惊人之举在共产党世界引起的反应却是复杂的,其命运也是难以预料的。 引自 第二章: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回应 2018-06-04 17:14
-
二胖儿 (土肥圆闲二)
作者沈志华,传奇一般的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一堆大学和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国内冷战史大拿。父亲是老革命,根正苗红的沈志华走的是北京四中到参军空军的红专路,结果从此就开始了莫名其妙的坎坷之路。因为文G,已经入选飞行员结果成为地勤,后来又因为诬告曾经杀人(部队也没调查就放档案里了),被迫复原。后来他自己去找到诬告人,让他写了证明材料才把诬告材料拿出档案。后来参加高考,报考清华热力且成绩第一情...2017-09-20 15:19
作者沈志华,传奇一般的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一堆大学和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国内冷战史大拿。父亲是老革命,根正苗红的沈志华走的是北京四中到参军空军的红专路,结果从此就开始了莫名其妙的坎坷之路。因为文G,已经入选飞行员结果成为地勤,后来又因为诬告曾经杀人(部队也没调查就放档案里了),被迫复原。后来他自己去找到诬告人,让他写了证明材料才把诬告材料拿出档案。后来参加高考,报考清华热力且成绩第一情况下又遇着跟白卷先生高铁生一届。一气之下弃理从文专攻马列,话说多了又被四人帮关进去几个月(好在四人帮倒得快)。再后历尽波折进入体制内开始研究之后,又莫名其妙的入狱两年(其中原因更让人无语)。出狱后流落江湖,炒黄金赚了几百万,心中从事研究的理想仍未改变,自费趁着苏联解体跑到俄罗斯搞到一万五千份冷战档案(也花了140多万人民币),加上美国弄来的,一跃成为坐拥两万余份冷战苏联档案的冷战研究第一人!不过人家也没小家子气,后来全部公开。
至于这本书,算是沈志华的一部论文集,从国际国内多个方面多个历史事实,分析了我党(我也是中共党员哈)为什么在1957年前后各方面政策都来了一个大转弯。书中探讨的时代概念和历史事件,多数人应该没有太大兴趣,而且我三言两语也概括不出来。总之就是作者一方面手握海量资料,另一方面有扎实的功底和独到的视角,最终成就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论证,拨开迷雾,解读了许多历史争论和谜团。
作者的授课视频也很值得一听,网上有不少。家里还有一次京东搞活动买的沈志华的《冷战五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看。
回应 2017-09-20 15:19
-
良不知 (Be careful of what you wish 4)
“我坚决相信民主自由的充分发扬,人权和人的尊严得到真正的重视,党的宣传工作,忠实的遵从这些原则,才能把人民群众真正放到主人翁的地位,这才对社会社会主义有极大的好处,人民群众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会变得聪明成熟,有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热爱之情,才能以雪亮的眼睛来防止和消灭种种可能发生的弊病,消灭骑在群众头上的官僚主义和腐朽倾向。”2018-09-13 23:08
-
苏联领导人正式从加快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生产开始对斯大林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马林科夫在1953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八月会议上关于优先生产日常生活消费品的讲话和赫鲁晓夫在1953年苏共中央会议上提出农业改革纲要,可以被看作是经济政策解冻的第一个信号,是修正苏联传统经济模式的初步尝试。虽然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之间的政治较量正在暗中进行,但必须改变经济政策以解决社会生活急需问题则是苏共中央领导人的共识。增加日用品生...
2018-06-04 17:14
苏联领导人正式从加快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生产开始对斯大林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马林科夫在1953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八月会议上关于优先生产日常生活消费品的讲话和赫鲁晓夫在1953年苏共中央会议上提出农业改革纲要,可以被看作是经济政策解冻的第一个信号,是修正苏联传统经济模式的初步尝试。虽然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之间的政治较量正在暗中进行,但必须改变经济政策以解决社会生活急需问题则是苏共中央领导人的共识。增加日用品生产,发展居民住宅建社,扩大商业销售网点,降低农业税收标准,加速开垦生荒地,所有这些措施,无论是谁提出的,其结果都是为苏共二十大进一步提出的改革方针提供了思想准备和政策准备。不过同时必须指出,苏共中央当时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在苏联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提出挑战。可以对此作出注解的是,1955年马林科夫被解除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罪名之一就是引导经济界在“苏联经济的发展的根本问题上宣扬明显反马克思主义、反列宁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对国内政策的修改才局限于治标不治本、治表不治里的零星措施。这里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超越被斯大林注释和僵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程度,而不在于对斯大林本人的畏惧,否则就无法解释苏共领导人在党内民主问题上对斯大林的点名批评了。 引自 第二章: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有学者认为逮捕和处决贝利亚“实际上导致了非斯大林化的停止,甚至出现了恢复斯大林化的现象”。实际情况未必如此。7月中央全会通过的决议承认,苏联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领域”和“共产主义教育方面”,还是在遵守“列宁制定的党的准则”和“党的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原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 引自 第二章: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一个月以后问题暴露出来了。在2月1日的主席团会议上,苏共领导人第一次明确、尖锐的谈到斯大林和个人崇拜的为,并且引起了领导层的争论。这一天,苏联国家安全部前特大要案侦查员罗多斯从监狱中被带到主席团会议,他被要求如实的回答所有主席团成员的问话。与之交谈后,大多数人不再怀疑,镇压和刑讯都是斯大林本人亲自设计、亲自领导的消除异己的行动。 引自 第二章: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苏共二十大及其产生的过程告诉人们:第一,苏共二十大提出的问题,绝不是某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时代前进的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生活的需要。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党内活动和社会趋向预示了改革的基础,包括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在内的苏共新领导人的措施预示了改革的必要。因此,其理论前提是客观存在的。第二,对斯大林的崇拜是苏联社会变革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因此,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就其根本目的而言,并不是个人或小集团谋求利益的工具,而是要以此为铺垫改变斯大林的某些政策和做法,平凡历史冤案的社会浪潮不过是为赫鲁晓夫提供了一个机会。苏联要摆脱危机,必须突破个人崇拜的罗网。这是苏共中央集体的决定,分歧只在于问题的提法和批判的程度。第三,囿于认识能力和传统思想,苏共二十大并没有从社会变革的层面提出改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任务,而是仅限于政策性调整和某些具体措施的实施。赫鲁晓夫并非要、也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第四,无论如何,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新一代苏联领导人虽然在政治上很不成熟,毕竟开始重新考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了。更准确的说,苏共二十大提供了一种改弦易辙的可能性,一个摆脱斯大林束缚的历史机会。然而,赫鲁晓夫的惊人之举在共产党世界引起的反应却是复杂的,其命运也是难以预料的。 引自 第二章: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回应 2018-06-04 17:14 -
因此,苏联提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新方针,一方面是基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也是对核武器发展及其后果有了明确认识的结果。于是,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两年的时间里,莫斯科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以实现与西方的缓和:提出苏联作为新成员加入北约的要求,采取主动措施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赞同奥地利中立并同意从那里撤退苏联占领军,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起义采取冷漠态度,积极推进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的...
2018-06-04 11:18
因此,苏联提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新方针,一方面是基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也是对核武器发展及其后果有了明确认识的结果。于是,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两年的时间里,莫斯科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以实现与西方的缓和:提出苏联作为新成员加入北约的要求,采取主动措施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赞同奥地利中立并同意从那里撤退苏联占领军,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起义采取冷漠态度,积极推进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的外交谈判,主动提出裁减军队并单独实现裁军,向美国建议签署苏美友好与与合作条约,如此等等。在1956年1月30日主席团会议研究大会工作总结报告草稿时,最集中讨论的就是议会道路、和平共处、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经过一番争论,所有人一致赞同报告的宗旨——和平,会议的结论是:“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寻求通过共产主义的道路,但不是经过战争。”尽管苏联的举动在美国没有看到积极的反应,但在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却是“深入人心”的。确如美国情报分析专家所说,“苏共二十大的整个旋律给人的印象是,苏共领导人似乎确信,只有和平才是世界共产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如何,1950年代“被合情合理的认为是东西方缓和的第一时期”。这是苏共中央提出的“三和路线”的结果,也是苏共二十大试图改变国内政策,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 引自 第二章:菲斯达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1917年的革命导致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国的政权,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开始在一片贫穷落后的土地上构建自己的理想中的社会。囿于历史的条件和战争的环境,布尔什维克选择了军事共产主义的发展模式,并准备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国内战争结束之后,为了巩固革命的政权,列宁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是当时的历史环境为苏联提出的第一次制度转型的机会。但是由于严酷的党内斗争,以及共产主义传统理论的束缚,斯大林抛弃了新经济政策的发展道路,在苏联建立起一套以集权统治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斯大林模式在各方面的弊病已经暴露出来,政治动荡不安,经济畸形发展,生活贫穷落后。是战争掩盖了苏联的社会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玩挽救了斯大林模式,因为他的军事共产主义性质恰恰适合了战争的环境和需要。但战争也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之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人们开始抱怨,社会开始思考。然而斯大林却陷入了一种理论误区,他认为苏联在战争中显示出的力量和取得的胜利证明了他所创造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经济体质的正确性和优越性——1946年2月斯大林在选民大会上的演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加上冷战爆发和国际关系趋于紧张,刚刚开启的通向世界的窗口被关闭了,铁幕再次降临欧洲大地。 引自 第二章:菲斯达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回应 2018-06-04 11:18
论坛 · · · · · ·
请问本书的一版和二版(新版)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吗? | 来自啊看到没电脑 | 1 回应 | 2018-11-23 |
和港版的《思考與選擇》比有什么差别? | 来自老迈克 | 8 回应 | 2018-06-08 |
1956年春光洒满大地,1957年阴霾笼罩天空 | 来自hantangreading | 2013-01-04 |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民国之后,再无民国 (焕熙)
- 反思系列 (向西)
- 公民社会类撰稿书目 (扭腰客)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鳳凰讀書2013年度好書TOP100 (451½°F™)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养猫的凳子 2013-02-03
本书聚焦1956、1957两年里中国国内局势以及中苏关系,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开放民主为基调的中共八大会在短短一年之后走上反右的道路。本书的标题是“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但这个“十字路口”是否真的存在?恐怕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12 有用 青(求己) 2014-05-13
沈志华自己都说了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港版第三卷的变异本,只是把反右那章删了,只有前言是自己新写的~So,这本书我只借着看------维持原判断,精华在前言,其他的,你搜一搜,网上都能看到~
2 有用 Anavrin 2013-03-20
基本上是中大红朝史第三卷的简版
1 有用 王春霆 2015-05-21
斯大林逝世,权力真空下,赫鲁晓夫等新领导集团难以填补这一空白,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纷乱四起(波匈事件等)给予了中共上升的空间。这也为中苏矛盾的引发埋下了祸根。而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影响及对未来的判断,中共主要领导人难以挣脱历史和现实制度的局限,反右等运动(违背实事求是精神)实质是旧有方法应对新问题新局面。中共八大等风向,在新局势的变化中迅速失去动力,旧有的惯性使中国走上一条非民主民生的“革命之路”。
1 有用 希仁 2013-05-21
不比沈老师做苏联相关的差,可能还更好
0 有用 keep dreamer 2019-12-08
总体可看。主席的论断怎么让我想到了国父
0 有用 命苦不能怪政府 2019-11-17
有些东西还是没敢讲透
0 有用 红海军元帅 2019-11-11
长点知识
0 有用 忠贞的反叛者 2019-11-06
56年错失的一次良机
0 有用 初澄斋季先生 2019-10-15
抢到了,半价都不到,看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