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Austen, Game Theorist》的原文摘录

  • 如果一个人有天然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很特别,那么让他设身处地去考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哪怕只有短暂的一刻,都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居高位者会以为,不必去揣摩地位较低者的想法,是自己理所当然的特权。如果你不把别人视作策略性的行动者,你会对局面得出完全错误的判断,而别人将会利用你的无知来获利。 (查看原文)
    八六子 2赞 2020-12-31 01:01:26
    —— 引自章节:▌3. 民间故事和民权运动
  • 弱者可以通过拒绝承认既有的身份,而获得击败强者的机会。权力需要被认可;如果得不到认可,权力将不复存在。弗洛茜的成功在于她操纵了情境,她拒绝承认“狐狸与害怕的女孩”的脚本,转而支持“未知生物与怀疑的女孩”的脚本。如果有人试图用权力吓唬你,你就应该向他提出质疑,让他承担举证的责任。 据说,《弗洛茜和狐狸》的故事,是作者帕特丽夏·C.麦基萨克(Patricia C.McKissack,1986)根据外祖父的讲述整理而成。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2-03-14 09:22:47
    —— 引自章节:▌4. 弗洛茜和狐狸
  • 那么在这场混合博弈中,弗洛茜和“未知生物”最后的决策会是什么?按照标准的纳什均衡(Nash's equilibrium,[1950]),我们通过迭代剔除的方法来求解。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2-03-14 09:22:47
    —— 引自章节:▌4. 弗洛茜和狐狸
  • 以类似的方法将表4.3所示的8种可能的预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在当前预测下至少有其中一方采取不同策略就可以得到更高的收益,则剔除当前预测。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2-03-14 09:22:47
    —— 引自章节:▌4. 弗洛茜和狐狸
  • 对书中的角色伊丽莎白和简而言,莉迪亚最终那可怕的婚姻是对她自身愚蠢的思想和放荡的行为的报应,但书外的我们或许可以猜测,莉迪亚其实非常清楚她家的家底是多么的贫乏,她知道自己通过婚姻中捞取钱财的最好机会,就是制造出一个危机的局面,迫使家族中条件更好的亲戚(比如加德纳先生)不得不把她从危机中解救出来,好顾全大家族的声誉和颜面。莉迪亚的计划需要一个唯利是图的新郎,威克姆直到拿到了支票才答应和她结婚,而莉迪亚表现出的鲁莽对她计划的实现也很有帮助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2-03-15 12:17:55
    —— 引自章节:▌5. 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
  • 奥斯丁向来讨厌不由自主、被迫做出的选择。当诺里斯太太邀请汤姆·伯特伦加入和格兰特博士以及拉什沃思太太的牌局时,汤姆逃开了,反而是带范妮进入了舞池。他向范妮抱怨道:“居然这样要求我!当着众人的面,一点都不客气,让我根本无法拒绝!我最痛恨的就是这一套。表面上装作在求你,给你选择余地,实际上是非叫你照她的意思去办不可,这让我比什么都气愤!”(MP,p.141)汤姆竟然向范妮抱怨这个,实在是太粗线条了,因为从小寄人篱下的她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选择都是被迫的。正如爱德华兹(Edwards,1965,p.56)指出的:“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几乎每一个重大事件本质上都是在剥夺人们的选择权。”埃尔顿太太发现简·费尔法克斯经常一大早就去邮局取家人寄来的书信,甚至下雨也从不间断(防止别人知道弗兰克·邱吉尔寄信给她),埃尔顿太太好心告诉简,她可以让仆人去取自己的信时顺带也帮简取信。在这件事上,埃尔顿太太没有给简任何选择:“我亲爱的简,别再说了。这件事已经决定了。”(E,pp.319-320)不过,奥斯丁也描述了正面的例子:安妮·埃利奥特与温特沃思舰长终于明白彼此的感情后,克服外界的阻碍做出了他们的选择:“他们了解了彼此的品格、忠诚和情意,双方变得更加亲切,更加忠贞,更加坚定,同时也能表现出来,更有理由表现出来”(P,p.261)。现在安妮随着年龄渐长,不再愿让别人左右,更“能表现出来”,她选择嫁给温特沃思舰长,纠正了她八年前的错误。一个人赋予自我以权力,挣脱外界的阻抗,那么也将同时提高自我选择及其结果的质量。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2-03-16 00:19:26
    —— 引自章节:▌6. 奥斯丁的谋略框架
  • 奥斯丁解释道,在进行深思熟虑的选择时,你需要有所谓的反事实(counterfactual)思维,去思考:如果做出其他选择,会有怎样的结果(在经济学中,这就是“机会成本”[6]的概念)。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2-03-16 00:19:26
    —— 引自章节:▌6. 奥斯丁的谋略框架
  • 博弈论用数字代表收益,这本质上依赖一个可通约性的假设:复杂的混合情感可以归结为单一的情感。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2-03-16 00:19:26
    —— 引自章节:▌6. 奥斯丁的谋略框架
  • 对书中的角色伊丽莎白和简来说,莉迪亚最终那可怕的婚姻是对她自身愚蠢的思想和放荡的行为的报应,但书外的我们或许可以猜测,莉迪亚其实非常清楚她家的家底是多么的贫乏,她知道自己通过婚姻中捞取钱财的最好机会,就是制造出一个危机的局面,迫使家族中条件更好的亲戚(比如加德纳先生)不得不把她从危机中解救出来,好顾全大家族的声誉和颜面。莉迪亚的计划需要一个唯利是图的新郎,威克姆直到拿到了支票才答应和她结婚,而莉迪亚表现出的鲁莽对她计划的实现也很有帮助。贝内特太太完全理解这一切,她不仅没有责怪,反而鼓励莉迪亚…… (查看原文)
    八六子 2020-12-31 01:06:07
    —— 引自章节:▌5. 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
  • 诚然,爱德华·费拉斯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策略合作伙伴。玛丽安说得没错,“他两眼无神,缺乏生气,显不出美德与才华”。布兰登上校在爱德华被家人抛弃后为他提供了一份牧师的职位,爱德华知道这中间全是埃莉诺为他奔波斡旋,因而对她充满感激,不过这是他的策略思维所能达到的极限了。 (查看原文)
    八六子 2020-12-31 01:22:17
    —— 引自章节:▌9. 奥斯丁对博弈论的创新
  •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阿里尔·鲁宾斯坦的说法或许更为形象:“模型这个词听起来要比寓言或者童话更科学,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寓言介于幻想和现实之间,寓言没有多余的细节和烦人的干扰……我们可以看清楚在现实世界中不易发现的东西。当我们回到现实,就具备了可靠的忠告和中肯的意见,可以帮助我们去应对真实世界。”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2 23:04:09
    —— 引自章节:推荐序一 / 黄昱宁
  • 对于时常陷入“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的困扰的现代小说家而言,这样的看法或许能有效地缓解对于虚构文体的“意义焦虑症”。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正是一个广阔无边的虚构人际场域。通过阅读小说,人们可以学会如何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在遮蔽状态下了解他人意图,获得同情心和同理心,以便达成沟通和合作,这对于复杂的现代城市生活结构尤为重要。古老的“故事”,比起新潮的“模型”或者“思想实验”来,在功能上并没有丝毫逊色之处,而在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则有更大更丰富的空间。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2 23:04:09
    —— 引自章节:推荐序一 / 黄昱宁
  • 关于这一点,也许没有谁的说法比奥斯丁本人更激烈。在小说《诺桑觉寺》中,她借着主人公正在读小说的情节,罕见地以第一人称(作者立场)出现,捍卫小说的尊严:“(小说是)表现了思想的巨大力量的作品,一部用最贴切的语言,向世人传达对人性的最彻底的认识,并对人性的种种表现作最恰当的刻画,传达洋溢着最生动的才智与幽默的作品。”在她看来,相比之下,《旁观者》(刊登非虚构的杂志)之类,倒不见得有什么益处。由此可见,在奥斯丁的观念中,“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确实是小说家应该首要关心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晚近的文学理论中,也常常出现“文本意图”和“文本策略”之类的术语。需要稍加厘清的是,在本书中提到的策略,通常是指在作者的设计下,人物采取什么行为,达成什么目的;在文学的场域中,讨论“文本策略”是为了考察作者的主观意图,他希望借助文本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提供什么样的阐释方向;而“文本意图”的概念更具有开放性,认为文本一旦形成,便脱离了作者的控制,具有其独立的意图——对于作品的“文本意图”,你有权做出甚至连作者本人都未必想到的解释。 在《简·奥斯丁的谋略》中,作者不止一次特意说明,对于某些人物的行为究竟是刻意采取的策略,还是无心为之,存在不同的解释。换句话说,奥斯丁这样写,是不是想达成这种特定的效果,作者并没有必然的把握。但是,如果从“文本意图”的角度看,这一点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文本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对它的解释空间——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博弈角度——是无限的。因此,作者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分析和阐释,最终提出这样的判断:“无论奥斯丁有没有在小说中讲解博弈论的意图,读者都能读出博弈论的思想精髓。”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2 23:04:09
    —— 引自章节:推荐序一 / 黄昱宁
  • 在奥斯丁这个有趣的、耐人寻味的个案身上,我们确实能寻找到某些有利于形成“策略自觉意识”的特质。她整个文学生涯的所有兴趣,都集中在同一个命题上——女性如何在一个并非为了她们而设计的世界里,尽可能更好地生活。根据本书提出的观点,“主流社会的强势者当然也可以运用博弈论,但由于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其他人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因此对博弈论的需求较少。而从依附与被压迫的土壤中开花结果的博弈论,更加倾向为弱势者所用,只要你通过该理论根据情势采取正确的行动,效果就会非常显著……本质上说,博弈论并非是美苏争霸时期的一套话语,而是‘弱者的武器’”。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作者甚至以美国将领在美苏争霸与越战时期的经验教训为例,证明当“弱者”拿起武器时,强者往往因为自以为掌控局势而失分。 奥斯丁笔下的“弱者”,确实各有生存目标,有的心无旁骛,只看重眼前利益,比如《理智与情感》中的露西和《诺桑觉寺》中的伊莎贝拉;有的则不甘心让婚姻仅仅沦落成某种形式的理财产品,希望在个人尊严和情感质量的基础上求得安身立命之道,比如《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理智与情感》中的埃莉诺与玛丽安。 不同的目标当然会激发不同的生存策略。有趣的是,当这些怀着不同诉求的人物相遇,当她们的策略碰撞在一起时,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复杂局面。如果用文学术语来解释,这种复杂的局面就是“戏剧性”。比如情节编织得最为复杂的《傲慢与偏见》,用作家凯瑟琳·舒尔茨的说法,就可以看成是“那些对人性非常敏锐的聪明人,一再地、戏剧化地相互误会的故事”。回到博弈论的范畴,这种“戏剧性”实际上是策略与策略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饶有意味的是,在六部小说中,奥斯丁通过对这些策略的排列组合,最终让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个个都能做到“求仁得仁”。 无论如何,以这样的角度重新审视奥斯丁,常常会有惊喜。在我看来,既然博弈论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2 23:04:09
    —— 引自章节:推荐序一 / 黄昱宁
  • 一个人的心智理论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及当时的年龄。例如,在3-5岁的孩子中,有非双胞胎兄弟姐妹的孩子,尤其是至少有一个异性兄弟姐妹的孩子,通常比独生子女和只有双胞胎兄弟姐妹的孩子更能通过前面介绍的错误信念测试(Cassidy,Fineberg,Brown,and Perkins,2005),这是由于这些孩子所处的环境能帮助他们接触到不同于自己的心智。心智理论也反映在文化差异上。比如,在现代欧洲或者美国,人们一般用个体的精神状态来解释行为动机,而不会归因于神灵、上帝或“生命原力”。相反,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儿童,在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时,绝不会用“我不是有意的”这样的语句(Lillard,1998)。有些语言如土耳其语,在表达“相信某件事非真”的时候,会用到一个专门的词,来表达否定的“相信”;而作为对照,在英语中,“think”这个词既可以表达“相信某件事为真”,也可以用来表达“相信某件事非真”。使用类似土耳其语中的那类词来向孩子提问,他们在错误信念测试中会表现得更好(Shatz,Diesendruck,Martinez-Beck,and Akar,2003)。有人可能会推测,信仰多个会相互影响的神祇的人,可能会比信奉单个全能的神的人,更善于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Chrissochoidis and Huck,2011)。当然,心智理论仅限于人类。黑猩猩并没有表现出具有心智理论;即使实验人员戴上显眼的眼罩,猴子也会做出索要食物的姿态(Povinelli and Vonk,2003)。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3 22:42:01
    —— 引自章节:▌2. 具体情境中的博弈论
  • 一些人认为,泛自闭症障碍者较之健康者在心智理论上的能力相对欠缺,甚至认为这种弱点就是自闭症的本质特征(Baron-Cohen,1997)。然而,有证据表明,泛自闭症儿童在接受错误信念测试时,如果测试是以视觉的形式展开的,那么他们表现良好。在一项实验中,孩子们首先被要求用绿色的笔画一个红色的苹果,然后实验人员问:他们本来打算画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以及,一个刚走过来的人会认为他们画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患有泛自闭症的孩子们回答得十分正确:他们自己打算画一个红苹果,但另一个只看到画的人会认为他们画的是绿苹果(Peterson,2002;亦见Gernsbacher and Frymiare,2005)。动物行为学家坦普尔·格兰丁(Temple Grandin)称,她本人的心智理论是在视觉上运作的(Grandin,2008)。对视觉细节的敏锐关注,在泛自闭症患者中很常见,而格兰丁发现这有助于她理解动物是如何感知周围环境的(Grandin and Johnson,2004)。 泛自闭症人群的另一个相关特点是,他们强烈地倾向于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语言文字要表达的意思。“他们能背出电视节目中的事实性信息或只言片语,而不去理会节目听众的反应……当他们听到俚语‘不要泄露秘密’(Don't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直译为“别让猫从袋子里跑出来”)时,会真的去找猫和袋子”(Baker,2001,p.xi)。类似地,听懂挖苦嘲讽需要揣摩出说话者字面意义背后的真正含义,因此缺乏心智理论的人很难听懂讽刺或揶揄(Shany-Ur,Poorzand,Grossman,Growdon,Jang,Ketelle,Miller,and Rankin,2012)。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3 22:42:01
    —— 引自章节:▌2. 具体情境中的博弈论
  • 事实上,很多关于如何理解他人心灵的研究,正是围绕人们如何解读彼此眼神展开的。在一项实验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眼部的照片中识别出他人的心理状态(例如,被观察者是高兴、悲伤、愤怒或害怕),而泛自闭症患者在这方面的表现要比非自闭症患者更加糟糕,因而自闭症也被解释为一种极端的男性大脑(Baron-Cohen,Jolliffe,Mortimore,and Robertson,1997;Baron-Cohen,2002)。此外,通过观察某人的眼睛,可以注意到他正在看的东西。交谈时双方若是有眼神交流,我便清楚你正在注意听;当你注意到我在观察你,你也就知道了你的关注已经被我知晓,依此类推(Chwe,2001)。不同于80多种棕色巩膜的灵长类动物,只有人类的巩膜(眼白)是无色素的,并且暴露面积也最大。关于这一生物学特征,有一种解释是说这些进化帮助人类更好地观察彼此眼睛的凝视方向(Kobayashi and Kohshima,2001)。类人猿更多地是通过观察人头部的朝向来判断人的关注点,而非眼睛的方向(即使人把眼睛闭上,类人猿的关注点仍然会跟随人头部的方向而做出反应);与此对照,即使是1岁大的人类婴儿,关注点也会跟随眼睛进行转移(Tomasello,Hare,Lehmann,and Call,2007)。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3 22:42:01
    —— 引自章节:▌2. 具体情境中的博弈论
  • 鲜有人尝试大量地运用博弈论去分析文学作品,即便有些人一直提倡这样做(包括Brams,1994,转载于:Brams,2011;De Ley,1988;Deloche and Oguer,2006;Ingrao,2001;Swirski,1996)。奥尼尔(O'Neill,1990,2001)使用博弈论来解释在中世纪英语诗歌《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中,为什么高文会接受一个匪夷所思的挑战,而在诗歌《影子》(Lai de l'Ombre)中骑士为什么把戒指投落在井中女伴的倒影之中,以此巧妙地回应女伴对戒指的拒绝。赫里索希季斯、哈尔姆加特、赫克和穆勒(Chrissochoidis,Harmgart,Huck,and Müller,2010)认为,在瓦格纳歌剧中,汤豪瑟那看似非理性的行为,亦是与“利益最大化”原则一致的(亦见Harmgart,Huck,Müller,2009及Chrissochoidis and Huck,2011)。 本书运用了诸多文学作品的例子,比如用贝特丽丝—培尼狄克和理查德—哈里森的例子来介绍博弈论的概念,也同样运用博弈论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策略情境。然而,本书提出了一个更有力的主张,即奥斯丁小说和非裔美国人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都是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之上,它们都是以理论分析策略思维为明确目标来书写和叙述的。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3 22:42:01
    —— 引自章节:▌2. 具体情境中的博弈论
  • 这一论断与利文斯顿(Livingston,1991,p.51)的观点相似。该观点声称:“理性和非理性的概念和议题,与文学探索不仅直接相关,而且必不可少;反过来,文学在有关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上,又具有真正的认知价值。”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解释称,一个人对他人的模仿是基于生物驱力和动物本能的。在《金融家》(The Financier)一书中,他甚至援引了一个动物界中的例子——黑石斑鱼,一种伪装自己与周围环境一致的鱼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而,利文斯顿发现德莱塞的角色是以目标导向的方式在进行模仿。在《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1981])中,当一个女人在嘉莉和她的情人德鲁埃身边走过,德鲁埃评价这个女人“步履婀娜”,而此时嘉莉内心的活动是,“如果真是这样,那她(嘉莉)就要仔细看看。这时嘉莉本能地感受到了想要模仿的欲望。她一定也可以像这个女人一样走路”(p.99)。虽然德莱塞描述嘉莉的模仿欲望来自“本能”,利文斯顿(Livingston,1991,p.113)指出:“嘉莉刻意的态度和推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种特定的行为是具备价值的,当遇见这样一个观点时,她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对该行为进行仔细观察。她考虑了那是否在自己可能的行动范围之内,并得出了‘的确如此’的判断。”事实上,“德莱塞的自然主义叙事者的主张,与其作品的其他方面显然是矛盾的”(p.84)。而奥斯丁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立场强调偏好、选择和策略,这与她角色的行为基本一致。因此,德莱塞与奥斯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爱弥尔·左拉(?mile Zola,1883-1884)的《生之欢乐》(La Joie de Vivre)一书中,利文斯顿通过观察拉扎尔·尚托的种种生活经历来探索非理性概念。拉扎尔尝试了好几种不同的职业,包括作曲、行医,还花费巨资建造提取海藻元素的工厂等,...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3 22:42:01
    —— 引自章节:▌2. 具体情境中的博弈论
  • 奥斯丁不仅对人与人交往时的相互理解或主体间性感兴趣,而且还关注个体间的互动行为:一个人的选择是如何与他人的选择相互作用的? 不少人注意到了奥斯丁在经济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例如,韦尔默勒(Vermeule,2010,pp.178,185)写道:“我读《爱玛》的次数越多,就越意识到奥斯丁对人类心理的洞见是多么犀利。奥斯丁笔下的角色为了争夺狭小土地上的少量资源,都被禁锢在激烈且当事人并无察觉的争斗之中……她的小说是一个先进的液压系统,指引着资源的有序分配。”有人可能会说,奥斯丁在经济问题上的“现实主义”,只是她对策略思维的全方位探索的一部分,而策略思维不仅可以适用于经济问题,也同样适用于许多其他情境。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2-03-13 22:42:01
    —— 引自章节:▌2. 具体情境中的博弈论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