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记 短评

热门
  • 7 nwstreet 2015-11-08 01:35:03

    20130912小早那儿看来的。上周的选修课reading正好读到yi-fu tuan呢。20151106读完原著,coming home to china. 小早说若不是快要回家我大概还不敢读呢。老先生观察思考都好敏锐,行文简洁又有知识分子的清朗。他笔下的故国人情之暖,让我恍恍以为是八九十年代,知道是05年后很惊喜。建筑城市以及人对于秩序和可预见性的执着追求;中英文词汇中相通的人与物的互照,如针眼、书脊、河口、椅背,等等;one is always an outsider looking inside; 有人相伴时空间就变为一个场所,即便在途中也不会急于奔往另一个场所;人的身份与历史、地理、语言;不同身份的人共处一个社会,相互尊重甚至欣赏的难得,更可贵的是universal ideal。

  • 11 dromobabel 2013-06-19 19:41:58

    不是学术著作,也许也没有一般的散文精彩,五星的原因是读到109页他讲自己残剩的关于65年前的重庆的记忆的时候,我突然莫名其妙地哭了……所以对于读者而言,最大的幸运就是在特定的时候与那本书偶遇……

  • 5 helen 2013-10-14 15:50:09

    长久的和中国和中文的疏离,让这位享誉世界的美国华裔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跟陪同自己前往长城参观的小翻译小同行说起:走鸟(驾着鸟笼子在公园里溜达),以及走狗(遛狗)的话。让人忍俊不禁又觉得为何不可,带来的是新视角的冲击。这本书对我也是这样,冲击不但是新视角,更是新学科领域的。难得的是作者的敏感真实,这得益于他的学科训练。更难得的是作者的稚子和赤子之心,毕竟他是回家,回到阔别64年的出生地,中国。

  • 2 木卫二 2023-09-23 15:18:16 广东

    老人自嘲本书是“去年夏天我做了什么”,却也认为,没有再回一次大陆的必要了。身为一名外宾的水土反应,几乎跟村上东北游一样猛烈——几十年时间写入骨髓,近乎排斥的,来自身体感官全开,古老的敌意。思考部分,言及为何选中🇺🇸,还有对记忆碎片,丧失了中文能力的思考。实际上,如果真拿一个外星生物视角,阿米里卡的确呈现了人文地理最丰富多样的混杂面貌,而非日不落与天国的均一。

  • 1 孔飞刀大叫兽 2013-06-28 21:34:30

    蛮有趣的一本书,人本主义地理学,准备阅读段氏《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

  • 2 文在兹 2018-11-04 10:06:31

    几天旅游的流水账。性格敏感内敛放不开,没意思。

  • 0 hedgehog 2013-03-24 00:05:27

    英文版本很好看,段先生的书又要中文了哦!

  • 1 风满蜃气楼 2014-08-28 17:39:23

    人文主义地理学学者回到离开几十年的中国的见闻录,其中收录的两篇演讲稿尤其是第二篇(关于环境感受价值、强权心理学、环境与生活质量等)和空间、风景等有关联意义;最后关于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思考应该也是很有价值的。 #メモ帳# 一个从小辗转几地又最终离开中国,历经不同异国最终定居美国并入籍的老年学者对时空皆相隔遥远的(所谓)祖国的记忆与重历。。回忆里的片段和场景具有随意性,也无法再次复原验证;在这种随意的支配下很容易忽略,“我们所经历的的生活本身就包含了令人惊诧的不连续性,也包含着众多吞噬了无数经历和记忆的黑洞”。。价值观和生活常识、习惯等外化后的段先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身份形容自己的位置,的确很难。。

  • 0 太空人 2015-03-29 01:21:45

    回家,不止是一条路

  • 0 Titan 2014-06-05 09:25:31

    有意思,以后旅游我也要多写东西,留下那时的所思所想

  • 1 乡愁 2015-05-31 22:44:46

    段老先生被称作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基人,这本书里有他在74岁高龄回国时的感想,也有几篇他的大会报告译文,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报告竟然挺有意思。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本书的译者志丞,就是段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及的陪伴他在北京游玩的两名研究生之一,段先生当时对他的体贴很是感激。很高兴看到他们在日后彼此之间还有温暖的联系。

  • 1 小早 2015-11-13 18:29:54

    130709 大柳:推荐大家yi-fu tuan老爷子的「回家记」。有很多对环境和文化的认知体验非常有趣。151113 往返哈尔滨飞机。这里的北京宜昌都有旧旧的感觉,就像彼得海斯勒写的那些人那样,有人情。还有关于陪伴和独处。

  • 0 isNull 2014-05-18 19:24:35

    游记比演讲有趣

  • 0 翠湖心 2013-12-05 23:09:01

    华裔学者在论及故国土与现居地时总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双重性

  • 0 Olive 2013-04-16 20:29:08

    "我们所经历的生活本身就包含着令人惊诧的不连续性,也包含了众多吞噬了无数经历和记忆的黑洞,那些东西不会再出现了,除非是在及其特殊的环境中。"

  • 0 夏天珍珠梅 2013-02-26 14:44:57

    段义孚的第三本中译著作。讲述他回中国的心理感受,记录了四场演讲(建筑论坛、北师大、中科院、南开中学)。这本书适宜对段老进行初步了解。

  • 0 迁徙的鸟 2014-08-07 20:12:20

    译笔流畅,全书即便是寥寥万余字,但是部分章节读后有如醍醐灌顶之感,不愧是大师。

  • 0 Fullerton 2013-06-22 22:54:44

    不知其他人为什么给如此高的分数,我是连想读第二遍的兴致都欠奉

  • 1 陽光遐想 2013-06-12 12:37:17

    地理分异造就的文化差异汇集于一身,其实段老先生本身就是是值得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主角。中文翻译很好,加星。

  • 0 麦田守望者 2014-03-02 20:40:37

    他说归属感来自于历史,地理和语言。我觉得归属感来自于共同经历,共同记忆,共同价值营造的属于某一团体的认同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