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信息
古代汉语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古代汉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手段,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 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引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例如: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文心雕龙·情...
2018-12-10 07:26 1人喜欢
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手段,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
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引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例如: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文心雕龙·情采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 引自 用典。 例一是引用<阙子》和《难子》中的典故来证明自己的亲点正确。例二的两句无非是赞美宴会的主人和宾客,但字面上说的却是梁孝王宴客梁园和曹植的公宴宾客以及陶淠明的善饮和谢灵运的善诗。这显然都是有意地追求文章的“典雅”。
例三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实际是对作者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表示不满和伤感,本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就显得委婉一些。
总之骈体文用典大多是意在言外,表面说的是甲,实际讲的是乙,必须透过典故才能了解作者的真实意思。骈体文用典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裁融化。有时候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有些 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在用典。例如:
《文心雕龙·情采》: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
《论语》:“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恶紫之夺朱心。”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晋书·陆云传》记载: 陆云与荀隐相遇,互通姓名,陆罢 自称 “云间陆士龙 ” (陆为吴郡人), 荀隐自称“日下日下荀鸣鹤”——(他是洛阳邻近的人)。
==
陆云与荀隐素不相识,曾在张华处相会,张华说:“今天相遇,不要老生常谈。”陆云便抬起手说:“云间陆士龙。”荀隐说:“日下荀鸣鹤。”鸣鹤是荀隐的字号 引自 用典。 又《世说新语·夙惠》:“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上面例都是把典故完全融化在一个词语中了。作者表达时能与典故的原意已经相差很远,我们把它们当作一般词语来往往可以讲通。
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选用“朱蓝>红紫”这些词语呢?正是因它们是有出典的,用上这些词部可以表示文章“典雅。这种用典的方法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
因此不能单凭字面去理解,需要认真考察有无出典故,才能真正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回应 2018-12-10 07:26 -
例如枚乘的 《七发》 ,虽然没有题作赋,实际上纯粹是汉赋的体制。文中散韵交替,句式自由,例如 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 ,波涌而涛起 。 班固: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寔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是故横被...
2018-12-08 08:28 1人喜欢
例如枚乘的 《七发》 ,虽然没有题作赋,实际上纯粹是汉赋的体制。文中散韵交替,句式自由,例如
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 ,波涌而涛起 。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班固: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寔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悟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它是由古赋发展而来的。在古赋中已有许多对偶的句子,到了南北朝,赋中用对偶已经成属定型,一般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而且讲究平仄,堆砌典故。
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赋的铺陈夸张的特色。例如
江淹的《别赋》: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庾信的《哀江南赋》: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忆代郡,公主之去清河。栩阳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别有飘飖武威,羁旅金微。班超生而望返,温序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上两段骈赋的引例都是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也都是大量用这是南北朝骈赋必不可少的形式特点。至于平仄相对,在骈的早期是不严格的,如江淹的《别赋》,后期日趋严格,如上《哀江南赋》的一段,平仄相对,十分工整。
回应 2018-12-08 08:28 -
小强从周 (时人戏之)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2020-04-18 21:09
-
小强从周 (时人戏之)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2020-04-18 21:09
-
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手段,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 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引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例如: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文心雕龙·情...
2018-12-10 07:26 1人喜欢
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手段,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
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引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例如: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文心雕龙·情采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 引自 用典。 例一是引用<阙子》和《难子》中的典故来证明自己的亲点正确。例二的两句无非是赞美宴会的主人和宾客,但字面上说的却是梁孝王宴客梁园和曹植的公宴宾客以及陶淠明的善饮和谢灵运的善诗。这显然都是有意地追求文章的“典雅”。
例三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实际是对作者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表示不满和伤感,本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就显得委婉一些。
总之骈体文用典大多是意在言外,表面说的是甲,实际讲的是乙,必须透过典故才能了解作者的真实意思。骈体文用典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裁融化。有时候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有些 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在用典。例如:
《文心雕龙·情采》: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
《论语》:“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恶紫之夺朱心。”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晋书·陆云传》记载: 陆云与荀隐相遇,互通姓名,陆罢 自称 “云间陆士龙 ” (陆为吴郡人), 荀隐自称“日下日下荀鸣鹤”——(他是洛阳邻近的人)。
==
陆云与荀隐素不相识,曾在张华处相会,张华说:“今天相遇,不要老生常谈。”陆云便抬起手说:“云间陆士龙。”荀隐说:“日下荀鸣鹤。”鸣鹤是荀隐的字号 引自 用典。 又《世说新语·夙惠》:“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上面例都是把典故完全融化在一个词语中了。作者表达时能与典故的原意已经相差很远,我们把它们当作一般词语来往往可以讲通。
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选用“朱蓝>红紫”这些词语呢?正是因它们是有出典的,用上这些词部可以表示文章“典雅。这种用典的方法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
因此不能单凭字面去理解,需要认真考察有无出典故,才能真正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回应 2018-12-10 07:26 -
例如枚乘的 《七发》 ,虽然没有题作赋,实际上纯粹是汉赋的体制。文中散韵交替,句式自由,例如 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 ,波涌而涛起 。 班固: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寔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是故横被...
2018-12-08 08:28 1人喜欢
例如枚乘的 《七发》 ,虽然没有题作赋,实际上纯粹是汉赋的体制。文中散韵交替,句式自由,例如
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 ,波涌而涛起 。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班固: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寔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悟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它是由古赋发展而来的。在古赋中已有许多对偶的句子,到了南北朝,赋中用对偶已经成属定型,一般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而且讲究平仄,堆砌典故。
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赋的铺陈夸张的特色。例如
江淹的《别赋》: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庾信的《哀江南赋》: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忆代郡,公主之去清河。栩阳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别有飘飖武威,羁旅金微。班超生而望返,温序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上两段骈赋的引例都是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也都是大量用这是南北朝骈赋必不可少的形式特点。至于平仄相对,在骈的早期是不严格的,如江淹的《别赋》,后期日趋严格,如上《哀江南赋》的一段,平仄相对,十分工整。
回应 2018-12-08 08:28
-
小强从周 (时人戏之)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2020-04-18 21:09
-
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手段,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 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引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例如: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文心雕龙·情...
2018-12-10 07:26 1人喜欢
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手段,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
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引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例如: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文心雕龙·情采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 引自 用典。 例一是引用<阙子》和《难子》中的典故来证明自己的亲点正确。例二的两句无非是赞美宴会的主人和宾客,但字面上说的却是梁孝王宴客梁园和曹植的公宴宾客以及陶淠明的善饮和谢灵运的善诗。这显然都是有意地追求文章的“典雅”。
例三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实际是对作者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表示不满和伤感,本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就显得委婉一些。
总之骈体文用典大多是意在言外,表面说的是甲,实际讲的是乙,必须透过典故才能了解作者的真实意思。骈体文用典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裁融化。有时候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有些 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在用典。例如:
《文心雕龙·情采》: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
《论语》:“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恶紫之夺朱心。”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晋书·陆云传》记载: 陆云与荀隐相遇,互通姓名,陆罢 自称 “云间陆士龙 ” (陆为吴郡人), 荀隐自称“日下日下荀鸣鹤”——(他是洛阳邻近的人)。
==
陆云与荀隐素不相识,曾在张华处相会,张华说:“今天相遇,不要老生常谈。”陆云便抬起手说:“云间陆士龙。”荀隐说:“日下荀鸣鹤。”鸣鹤是荀隐的字号 引自 用典。 又《世说新语·夙惠》:“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上面例都是把典故完全融化在一个词语中了。作者表达时能与典故的原意已经相差很远,我们把它们当作一般词语来往往可以讲通。
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选用“朱蓝>红紫”这些词语呢?正是因它们是有出典的,用上这些词部可以表示文章“典雅。这种用典的方法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
因此不能单凭字面去理解,需要认真考察有无出典故,才能真正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回应 2018-12-10 07:26 -
例如枚乘的 《七发》 ,虽然没有题作赋,实际上纯粹是汉赋的体制。文中散韵交替,句式自由,例如 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 ,波涌而涛起 。 班固: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寔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是故横被...
2018-12-08 08:28 1人喜欢
例如枚乘的 《七发》 ,虽然没有题作赋,实际上纯粹是汉赋的体制。文中散韵交替,句式自由,例如
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 ,波涌而涛起 。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班固: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寔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悟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它是由古赋发展而来的。在古赋中已有许多对偶的句子,到了南北朝,赋中用对偶已经成属定型,一般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而且讲究平仄,堆砌典故。
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赋的铺陈夸张的特色。例如
江淹的《别赋》: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庾信的《哀江南赋》: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忆代郡,公主之去清河。栩阳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别有飘飖武威,羁旅金微。班超生而望返,温序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 引自 枚乘,班固,江淹,庾信四例。 上两段骈赋的引例都是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也都是大量用这是南北朝骈赋必不可少的形式特点。至于平仄相对,在骈的早期是不严格的,如江淹的《别赋》,后期日趋严格,如上《哀江南赋》的一段,平仄相对,十分工整。
回应 2018-12-08 08:28
1 有用 白老无用熊 2008-05-22
王力先生这一部书由浅入深,惠我实多
1 有用 无咎 2009-02-06
他娘的,这本终于看完了。不过不再像开始时那么痛恨了
0 有用 香蒲 2007-09-19
好书啊
0 有用 呼吸秋千 2011-10-14
上高中时在地摊上买的,三块钱一本,一直看到大学时代,读繁体字没障碍了。
0 有用 清明士人 2019-05-16
文不读秦汉以下!
0 有用 清明士人 2019-05-16
文不读秦汉以下!
1 有用 山南水北 2018-02-25
十多年前自学古代汉语时的教材,当时一个人在青山图书馆学习,好心的图书馆员允许我借出去读,后来因故没法还上第三册,官员就把这册书送给我作为纪念。那是清苦但充实的一段美好时光。前几天买了第三册的最新版,这册泛黄的旧书怕翻坏了,就作为珍藏。
0 有用 呼吸秋千 2011-10-14
上高中时在地摊上买的,三块钱一本,一直看到大学时代,读繁体字没障碍了。
1 有用 无咎 2009-02-06
他娘的,这本终于看完了。不过不再像开始时那么痛恨了
1 有用 白老无用熊 2008-05-22
王力先生这一部书由浅入深,惠我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