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无论如何,走过1968年,走过1989年,走过2011年,从埃及到华尔街的抗议,人们还在继续寻求那个想象的乌托邦……没有人有乌托邦的答案。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以及明天的具体样貌,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
在本书中,来自台湾的多面手评论家张铁志,以一贯的睿智理性的批判笔调,挑战既成的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与意义。本书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主化历程及其当代问题的回顾与评论,尤其关注台湾公民社会成长的曲折与艰难,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视角厘清大陆对台湾转型的部分误读;第二部分将视野推向世界,既反思民主与市场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关注反叛文化与社会运动的结合,无处不在探问时代正怎样改变,以及我们如何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作者简介 · · · · · ·
张铁志:台湾政治与文化评论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在台湾、香港、大陆各主要媒体长期撰写专栏,现任香港《号外》杂志主编,著有《声音与愤怒》、《时代的噪音》等。
目录 · · · · · ·
自 序
上 部 台湾:寻找民主之路
台湾民主地图
1972 :台湾政治转型的起点
从保钓运动到校园民主
蒋经国是台湾民主的推手?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光
《当代》杂志与台湾当代思想之旅
台湾公民社会的成形与贫困
“党国资本主义”与台湾版的“国进民退”
崩世代与台湾社会的不平等
台湾族群政治的兴起与消退
民进党的转型之路
真相与和解 :台湾转型正义的迟到
台湾的新公民运动
土地正义与绿色民主
灵魂的重量 :死刑与反死刑的斗争
台北花博的华丽与空虚
不敢正视历史伤痛的“百年论述”
夺回文化想象的权力
台湾公民素质从何而来
重探台湾民主转型
时代正在改变 :青年力量的崛起
下 部 民主与市场的反思
威权统治的转型如何可能?
新兴民主的停滞与逆转
扔向资本主义的石头 :
从 No Logo 到休克主义
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矛盾
市场的道德界限
维基解密解开了什么
社会改变可以被网络“推”动吗?
占领华尔街与民主觉醒
从修伦港宣言到占领华尔街
阿拉伯之春打破了“资源诅咒”吗?
新加坡是民主国家吗?
乔治 • 奥威尔在缅甸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制止 KONY 的真实与虚伪
若你看得到,就仔细看
奥巴马带领美国进入后种族时代?
奥巴马时代 :国家与市场的新战役
哈维 • 米尔克与美国同志婚姻
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欧文 • 克里斯托和美国新保守主义
文艺如何改变世界?
为什么害怕“暴动小猫”?
革命在他方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是台湾民主的异化:我们从威权体制下的被统治者好不容易成为了民主体制下的公民,但我们作为公民的主要内涵却只是作为定期上场的「选民」,我们在许多领域自我阉割,使之欠缺公共与民主功能,而自我削弱了民主最重要内涵的公共生活。 人们把权力交给了政客,让他们把政治领域建造为一座巨大的、隐形的利益竞技场,在其中上演着各种利益交换的把戏。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自愿站在场外,等待时间到了再决定下一场看什么。问题是我们甚至不是好的观众,因为这个剧院太多朦胧外衣、太多隐密角落,让我们连戏都看不清。 我们必须重新占领这个公共剧场、重构台湾的政治领域与我们的民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页 -
既有的许多反死刑论述,大部分是集中在生命权与人权、功利论(死刑对犯罪的吓阻效果有限)、以牙还牙的不文明与教化的可能性等等。张娟芬也谈了许多面向,如反驳废死论者是不重视对受害者的保护,并有力地提出,死刑只是让保护受害者的各种可能措施化约到一个最简单的情绪出口:报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时代正在改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时代正在改变"的人也喜欢 · · · · · ·
时代正在改变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时代正在改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没有希望,也要创造希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但是并没有形散而神也散。作者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在展开。一、台湾的民主进程及其弊端;二、民主转型过程中的反求诸社会的内容;三、互联网形式下的社会转型讨论 确实,正如自己学习所在单位的教授所言,埋头学术十几年,一抬头发现世界全变了,中国也...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
许知远的序言说,他们都向往20年代的巴黎,70年代的台湾,80年代的大陆,都爱鲍勃迪伦、《纽约书评》和长腿姑娘。张铁志相信 大陆的青年一代因为面临如此大的挑战,而可能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比起琐碎化的台湾社会,大陆才是各种观念与行动的实验场,它更是全球瞩目的中心。 张铁志自序,70年代出生,91年读台大。当时台湾解严四年,仍然是万年国会,没有言论自由,学生会因为思想问题而被捕。2002年他去哥大读政治学博士,研究... (1回应)
2013-03-11 14:59 1人喜欢
许知远的序言说,他们都向往20年代的巴黎,70年代的台湾,80年代的大陆,都爱鲍勃迪伦、《纽约书评》和长腿姑娘。张铁志相信
大陆的青年一代因为面临如此大的挑战,而可能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比起琐碎化的台湾社会,大陆才是各种观念与行动的实验场,它更是全球瞩目的中心。 引自 序言 张铁志自序,70年代出生,91年读台大。当时台湾解严四年,仍然是万年国会,没有言论自由,学生会因为思想问题而被捕。2002年他去哥大读政治学博士,研究拉美与东欧转型,研究全球化与福利国家体制,还有中国的转型,以及台湾民主化的动力与困境。他说他相信一句老话:
知识不只是用来理解世界,而是用来改变世界的。 引自 序言 1回应 2013-03-11 14:59 -
既有的许多反死刑论述,大部分是集中在生命权与人权、功利论(死刑对犯罪的吓阻效果有限)、以牙还牙的不文明与教化的可能性等等。张娟芬也谈了许多面向,如反驳废死论者是不重视对受害者的保护,并有力地提出,死刑只是让保护受害者的各种可能措施化约到一个最简单的情绪出口:报复。
2013-02-03 23:29
-
这是台湾民主的异化:我们从威权体制下的被统治者好不容易成为了民主体制下的公民,但我们作为公民的主要内涵却只是作为定期上场的「选民」,我们在许多领域自我阉割,使之欠缺公共与民主功能,而自我削弱了民主最重要内涵的公共生活。 人们把权力交给了政客,让他们把政治领域建造为一座巨大的、隐形的利益竞技场,在其中上演着各种利益交换的把戏。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自愿站在场外,等待时间到了再决定下一场看什么。问题是我们...
2013-02-03 11:03
-
从1978年进入《国家》做编辑、后来成为发行人的他说,《国家》不是一份新闻杂志,更不是一份追求“客观”中立的杂志,而是一份关于理念的刊物,一份“意见的刊物”( journal of opinion)。这种刊物需要的是理性的论证与公共的辩论,是去解释事件背后的意义。 这些杂志因而是公共领域的喉舌。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公民可以集体审议公共议题的场域,意见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凭借理性的论辩来沟通。而杂志正...
2018-06-30 15:13
从1978年进入《国家》做编辑、后来成为发行人的他说,《国家》不是一份新闻杂志,更不是一份追求“客观”中立的杂志,而是一份关于理念的刊物,一份“意见的刊物”( journal of opinion)。这种刊物需要的是理性的论证与公共的辩论,是去解释事件背后的意义。 这些杂志因而是公共领域的喉舌。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公民可以集体审议公共议题的场域,意见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凭借理性的论辩来沟通。而杂志正是他所谓欧洲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兴起的核心支柱。 问题是,在这这样一个媒体八卦化、空洞化、财团化、商业化的时代,这些意见刊物的角色是什么?这个时代还需要它们吗?哈贝马斯曾经回答那瓦斯基说:“是的,因为它们可以建构一套理性论的标准。” 另一个让它们可以生存一百五十年的理由,是因为它们始终秉持抗议的精神。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E.P. Thompson)对于英国的反核运动曾有这样的期待:“我们必须抗议才能生存下去。抗议是市民自我防卫的唯一现实形式。” 引自第228页 意见的刊物 抗议是市民自我防卫的唯一现实形式。
回应 2018-06-30 15:13
-
许知远的序言说,他们都向往20年代的巴黎,70年代的台湾,80年代的大陆,都爱鲍勃迪伦、《纽约书评》和长腿姑娘。张铁志相信 大陆的青年一代因为面临如此大的挑战,而可能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比起琐碎化的台湾社会,大陆才是各种观念与行动的实验场,它更是全球瞩目的中心。 张铁志自序,70年代出生,91年读台大。当时台湾解严四年,仍然是万年国会,没有言论自由,学生会因为思想问题而被捕。2002年他去哥大读政治学博士,研究... (1回应)
2013-03-11 14:59 1人喜欢
许知远的序言说,他们都向往20年代的巴黎,70年代的台湾,80年代的大陆,都爱鲍勃迪伦、《纽约书评》和长腿姑娘。张铁志相信
大陆的青年一代因为面临如此大的挑战,而可能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比起琐碎化的台湾社会,大陆才是各种观念与行动的实验场,它更是全球瞩目的中心。 引自 序言 张铁志自序,70年代出生,91年读台大。当时台湾解严四年,仍然是万年国会,没有言论自由,学生会因为思想问题而被捕。2002年他去哥大读政治学博士,研究拉美与东欧转型,研究全球化与福利国家体制,还有中国的转型,以及台湾民主化的动力与困境。他说他相信一句老话:
知识不只是用来理解世界,而是用来改变世界的。 引自 序言 1回应 2013-03-11 14:59 -
这篇文章《阳光时务》刊登过,还配有照片。 先介绍绿岛,白色恐怖时期囚禁政治犯的监狱,现在则建有“人权纪念碑公园”,监狱改为白色恐怖展示厅。 接着是台北的“青年公园”,50年代曾是枪毙政治犯的刑场,现在也是一座纪念公园。陈水扁与马英九任职台北市长期间都曾建立公园纪念白色恐怖遇难者。 景美曾经是“军法处”和“军法局”,现在改为“景美人权园区”。园区内的“第一法庭”,曾经是“美丽岛”审判地。 温州街的殷海...
2013-03-11 15:09
这篇文章《阳光时务》刊登过,还配有照片。 先介绍绿岛,白色恐怖时期囚禁政治犯的监狱,现在则建有“人权纪念碑公园”,监狱改为白色恐怖展示厅。 接着是台北的“青年公园”,50年代曾是枪毙政治犯的刑场,现在也是一座纪念公园。陈水扁与马英九任职台北市长期间都曾建立公园纪念白色恐怖遇难者。 景美曾经是“军法处”和“军法局”,现在改为“景美人权园区”。园区内的“第一法庭”,曾经是“美丽岛”审判地。 温州街的殷海光故居,这个地方太难找,开GPS都费很长时间,而且每周日还不对外开发,每天晚上五点也关闭。殷海光故居附近有台北重要的文化地标“紫藤庐”,一座日本风格建筑,当年“自由中国”骨干们聚会的场所。 然后介绍高雄的“美丽岛”地铁站和林宅血案,林义雄家后来被基督教长老会买下,改为“义光教会”,每年228都会举办追思礼拜。 号称"台湾建国烈士"的郑南榕在台北的公寓99年被改为纪念馆。 90年3月,“中正广场”上爆发野百合学运,总统李登辉接见学生代表,满足其诉求,改选“万年国会”,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召开“国是会议”,制订“政经改革时间表”... 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经常作为示威游行的终点。
回应 2013-03-11 15:09 -
catteforry (武か、数奇か、それが問題だ!)
-
台湾70年代初的情况,中美关系转变,国民党人才老化,蒋经国认为要有控制地扩大政治参与,从而开始增加“立委”补选,推行本土化政策。 从民主转型的理论来说,并不是民间先挑战威权导致威权体制解体,而是既有的统治集团因为遇到某种危机而出现分裂,因此给予民间力量崛起的机会。 台大爆发的保钓运动,让学生第一次有机会造威权体制的反。 80年代党外政治运动空间扩大。81年,为“美丽岛”审判辩护的三个律师:陈水扁、谢长廷...
2013-03-11 15:34
台湾70年代初的情况,中美关系转变,国民党人才老化,蒋经国认为要有控制地扩大政治参与,从而开始增加“立委”补选,推行本土化政策。
从民主转型的理论来说,并不是民间先挑战威权导致威权体制解体,而是既有的统治集团因为遇到某种危机而出现分裂,因此给予民间力量崛起的机会。 引自 1972:台湾政治转型的起点 台大爆发的保钓运动,让学生第一次有机会造威权体制的反。 80年代党外政治运动空间扩大。81年,为“美丽岛”审判辩护的三个律师: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都高票当选市议员。 国民党的党国资本主义: 80年代末期,国民党控制的GNP超过三成,特质是上游、资本密集、独占。70年代,国民党成立“中央投资公司”和“光华投资公司”,发展石化和金融业。尽管解严后,开放了垄断行业,党营产业仍然积极扩张,形成政商联盟,知道2000年国民党失去权力,这个利益纠结的庞大体系才逐渐瓦解。 马英九政府上台后变本加厉为为富人减税,政府债务不断上涨。 兰屿被用来存放核废,当局谎称是鱼罐头,土壤和海洋可以检测出放射性致癌物质。 龙应台拜访live house,之前台湾当局一直限制其发展。
回应 2013-03-11 15:34
-
从1978年进入《国家》做编辑、后来成为发行人的他说,《国家》不是一份新闻杂志,更不是一份追求“客观”中立的杂志,而是一份关于理念的刊物,一份“意见的刊物”( journal of opinion)。这种刊物需要的是理性的论证与公共的辩论,是去解释事件背后的意义。 这些杂志因而是公共领域的喉舌。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公民可以集体审议公共议题的场域,意见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凭借理性的论辩来沟通。而杂志正...
2018-06-30 15:13
从1978年进入《国家》做编辑、后来成为发行人的他说,《国家》不是一份新闻杂志,更不是一份追求“客观”中立的杂志,而是一份关于理念的刊物,一份“意见的刊物”( journal of opinion)。这种刊物需要的是理性的论证与公共的辩论,是去解释事件背后的意义。 这些杂志因而是公共领域的喉舌。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公民可以集体审议公共议题的场域,意见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凭借理性的论辩来沟通。而杂志正是他所谓欧洲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兴起的核心支柱。 问题是,在这这样一个媒体八卦化、空洞化、财团化、商业化的时代,这些意见刊物的角色是什么?这个时代还需要它们吗?哈贝马斯曾经回答那瓦斯基说:“是的,因为它们可以建构一套理性论的标准。” 另一个让它们可以生存一百五十年的理由,是因为它们始终秉持抗议的精神。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E.P. Thompson)对于英国的反核运动曾有这样的期待:“我们必须抗议才能生存下去。抗议是市民自我防卫的唯一现实形式。” 引自第228页 意见的刊物 抗议是市民自我防卫的唯一现实形式。
回应 2018-06-30 15:13 -
作为一个政治哲学上的社群主义者,桑德尔的核心关怀是事物的商品化会侵蚀我们所珍惜的某些价值,市场会破坏道德与共同体的价值。“市场掏空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辩论”,因为市场不会去问某些东西被买卖是否是道德的。但如果我们不去进行道德讨论,并且全力拥抱市场,后果就是让公共论述失去道德和公民的能量,并且导致技术官僚主义的管理统治。 当然,他的论述是在西方脉络下对市场霸权的反思,而在中国语境下,更多人担心的是政...
2018-06-30 09:36
作为一个政治哲学上的社群主义者,桑德尔的核心关怀是事物的商品化会侵蚀我们所珍惜的某些价值,市场会破坏道德与共同体的价值。“市场掏空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辩论”,因为市场不会去问某些东西被买卖是否是道德的。但如果我们不去进行道德讨论,并且全力拥抱市场,后果就是让公共论述失去道德和公民的能量,并且导致技术官僚主义的管理统治。 当然,他的论述是在西方脉络下对市场霸权的反思,而在中国语境下,更多人担心的是政治权力过大。两者都很重要。我们不能让政治权力或市场逻辑决定一切事物的价值,不能让它们来界定甚至剥夺这个社会的基本道德与公共生活。 这正是桑德尔所说,“说到底,市场的问题其实是关于我们如何想要共同生活的问题”。 引自第157页 回应 2018-06-30 09:36 -
Cheeky Monkey (孩提世界的最后前哨)
-
Cheeky Monkey (孩提世界的最后前哨)
论坛 · · · · · ·
1989? 谈及six 4了吗? | 来自akina | 9 回应 | 2013-07-18 |
0 有用 奶盖森可風 2013-04-26
内容很夯实,到封底了还是正文,没有废话。杂文集比较怕缺少系统性,而且有些语句会反复出现,另外最大挑战就是后程如何发力。听说本书只发行简体字版,既不神化也不妖魔化民主,倒是有点拆解民主迷思、中肯看待各大“主义”的意思。
0 有用 柏林大狗等夏天 2013-07-04
知道了很多事
0 有用 Larene 2019-06-17
两岸的起点其实很相似,当下还面临类似的问题,但却有如此不同的走向。关于世界的部分可能因为客观,也蛮有意思。
0 有用 甘爷,别开腔 2013-06-22
狂热的左派跟狂热的自由主义分子 都是一路货
3 有用 Josephine 2016-03-21
挺好的书,就是作者的情绪太多,看着难免心烦
0 有用 堇阒 2021-03-28
民主的声音让政治 经济 害怕 因为那是自由的声音
0 有用 李格非 2021-02-24
报刊文章
0 有用 Tamaru2011 2021-02-04
非常浅的政论集,很多对于美国缅甸等等国家的评论也已经过时了,有太多无用的矫情。不过帮助对台湾一无所知的我进入了台湾的context
0 有用 木头大王 2021-01-27
台湾政治改革介绍读本
0 有用 On the Roader 2020-10-01
上半部分讲台湾的说实话让我觉得很失望,但是下半部分讲世界的部分很出彩,可能是因为个人自由主义的立场吧,觉得读起来观点很舒服。不过第163页有个错误,那个人应该是Malcolm而不是m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