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之善恶 短评

热门 最新
  • 53 社会正义武士 2013-07-05 20:45:59

    只是一个直觉吧:鲁迅与毛泽东也许真是一体两面。他们二人之间可以有着根本而最深刻的互相理解。也正是如此,他们二人才能共同缔造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与文学与人心。

  • 23 大甜甜~~ 2013-05-06 14:24:38

    意思还是很不错的,基本把握了青年鲁迅的思想内核。但是汪晖小学功底比我还差,纯属瞎扯。“籀读”,他居然以为前一个字是“籀文”的意思,小心鲁迅晚上找你算账啊。。。

  • 9 愚公 2015-01-14 13:58:12

    通过对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的分析,汪晖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鲁迅,对于启蒙和革命的看法。深刻反思了当下浅薄的启蒙观念。认为鲁迅对于现代性的甚深刻反思,对于当下有重要意义。

  • 11 桴齋 2014-09-13 15:25:40

    義解的部分不如伊藤,造疏的部分就當通識課混過算了。只問一句:魯迅與德里達何干?仙台與巴黎何干?

  • 4 琴酒 2016-03-04 23:32:54

    他的研究里和竹内对话的部分极为有趣,得到启示和问题于竹内,而以更绵密的方式行走于文本之间,勾连的更广,也更去政治和环境关注于更为个体的精神的鲁迅,重复与不耐的时候别有洞天。就文本说文本,从对象那里夺来一个词去赋予它内涵重新回归到对象之中,纵使意见有异,还是太厉害。

  • 7 万古忠义李秀成 2016-05-07 17:10:07

    讲《呐喊》的写得更好。对反思、自我否定、希望、绝望与实践的关系说得很好,但我并不觉得《破恶声论》可以很好地体现这种关系,从鲁迅后来的思想看,要他本人做到“不悔少作”恐怕也很困难,没有把《破恶声论》一并收入《坟》不就是明证吗?而且过度强调对“信仰”或“正信”的坚持及其一致性似乎也有凌空蹈虚的嫌疑。并且,“反现代的现代性”这种说法看似包容而深刻,实际上却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危险,它回避了一种明确的判断而变得骑墙。

  • 3 金剛怒目 2015-09-12 19:47:13

    出乎意料的好,比起当年的《反抗绝望》,汪大师对《阿Q正传》、《破恶声论》和《呐喊自序》的解读精彩多了,《反抗》中鲁迅和欧洲思想之间是两撅的,而此书对文本的解读,虽然有汪大师自己一贯的发挥,但还环绕得比较紧,是一家言。

  • 2 朱尔赫斯 2016-03-09 10:31:42

    讲《呐喊·自序》的竟然比讲《破恶声论》的难。“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 2 咸鹅 2016-02-03 17:18:19

    汪晖解读鲁迅的时候还是蛮好的,尤其《破恶声论》部分。因为是讲稿,行文也明晰。应该把《坟》里的几篇文言论文再翻出来看看。

  • 3 小J快跑 2013-04-27 22:13:41

    在情绪紊乱的春末夏初读这本书像是遭遇什么启示,鲁迅的两篇文本在提醒:这个寂寞的世界上,要找正信,寻回自己,人人做诚意的自我,世界才能变成欢喜的居所。并且,寂寞并非坏事,而恰是自我生长的暗夜。汪老师对鲁迅的研究,真是到了一定境界,通过剖析鲁迅之为新文学最特异风景背后的立意和旨归,重建了一个完整而非矛盾体,或者说以其矛盾而一致的鲁迅,一个始终对能够帮助我们重审旧有的特定世界之怪异荒谬、并以其充满的未知不确定的有待展开和实现的丰富可能性的“异地”处境永远保持开放姿态的反抗绝望者。对多少让我想起山田敬三的“无意识的存在主义”,总之,一个忠诚的永久战斗者。不过书的第二部分讲的多少有点“文学”,有些地方不太好懂,前半部分似乎又缺乏一个最后的总结,没有最后给《破恶声论》做一个评述。

  • 3 万水千山皮皮虾 2014-09-08 15:02:26

    在读对呐喊的解读,虽有不谨严处,有以己度人处,但毕竟是大气象。破恶声论的不少地方,暴露出汪小学基础也不过如此。但总的来说,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汪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鲁迅,提出了鲁迅及他自己对启蒙和革命的看法。深刻反思了当下浅薄的启蒙观念。认为鲁迅对于现代性的甚深刻反思,对于当下有重要意义。

  • 1 thea 2018-10-18 11:33:46

    汪晖这本书有一个非常浪漫的观点:鲁迅后来参与五四运动,是对年轻时代理想的忠诚。这个观点在今天并不算多大的发明,但总是太浪漫太动人。具体的论述,汪花了大量的精力讨论其他论者的观点,其实从行文来说得不偿失,反而把自己主要的观点模糊了。读起来也令人厌倦。

  • 2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4-02-20 23:54:43

    比起反抗绝望,这本讲稿耐读多了,其文本读解可以带我接近鲁迅的思想和话语系统,值得再读

  • 1 小伙锅 2014-12-26 19:24:01

    呐喊自序的遗忘和重构

  • 2 凛翳 2013-11-10 19:14:58

    经典阅读的第一个要求是,slow down。而不是快餐式阅读。当今教育的最大敌人就是弥漫整个社会以致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并无实用性的古典语言让学生慢下来,静下来,从而成为能自由思考的自由人。。

  • 0 Peter Cat 2020-06-09 14:40:25

    这种陷于研究史内部拨乱反正式降维解读,真是味如嚼蜡,不如直面原文的丰富复杂。当然,也不排除是汪晖笔力太弱,匠心太重。

  • 2 aspirin 2021-04-03 09:22:11

    两篇对读来自竹内好的黑暗十年问题,也来自北冈正子的方法。北冈正子是从立志于“文艺运动”的周树人成了作家鲁迅,被粲然雄姿眩晕的周树人到衰退的狂人——摩罗诗人之残骸。汪晖是以扩张性的、否定性主体的周树人到被“忠诚”(而非“回心”)挣扎、战胜主动忘却的主体而不得不如此写的鲁迅。其实我觉得“忠诚”或者说“鬼”、“幽灵”等不过就是中国重人西方重理论的思路不同罢了,换了个说法而已。讲稿形式不必苛求,讲讲毛泽东是可以的,打开思路即可,就是不知道很多研究成果的出处。

  • 1 梧梧 2016-09-16 21:31:32

    依旧在建立政治性的鲁迅。文学,不应以能作为一种政治话语资源而自立。

  • 4 tecSnor 2020-01-11 20:49:09

    鲁迅研究以不研究最好。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