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善与教化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芝士理塘 2024-04-07 19:15:46 日本

    三个阶段梳理的很清楚。机构的官方化,组织的碎片化,身份的下沉化。明清所谓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也就这样的东西了,对救助对象的道德标准审查看笑了。感觉大宋德性还更高点。

  • 0 Wilhelm 2024-03-22 09:47:14 江苏

    施善是为了教化,无论何种事情都要考虑其背后人的因素。善堂与官府关系的变化也正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一个注脚。在总结部分可谓鞭辟入里,对于福利国家和公共空间的讨论也很有启发。或许本书存在一些个别小问题,但掩盖不了其优秀,至少如此详实严谨的史料并不是每个研究者都能保证的。总之本书是本非常不错的社会史著作。

  • 1 rhodopsin 2024-01-05 00:47:41 辽宁

    5/2024# 1、资料丰富细致,选例切题有力,结构规整清晰,最终得出“儒生化”的慈善组织演进趋势。2、论证颇专注于心态和观念的转变,可能是与作者的学术经历有关。#博0筑基2

  • 0 多读书 2023-12-11 18:11:45 安徽

    从明末善会到清代善堂的不断演变,突出政府在不同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在明清这段时期自始至终是脱离于实际控制慈善组织的。本书还从组织的领导者来阐述“正统儒家”始终对地方的思想教化,但思考之后:清朝后期政府就真的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缺失角色了吗?希望以后读到夫马进先生的著作能理解更多。

  • 1 寻川 2023-10-13 11:52:54 北京

    其实读下来觉得“儒生化”的解释没有体现出特色,对话西方的“福利国家”“公共领域”又像在打空靶子。但无所谓,反正重要的是史料。

  • 0 尐田 2023-08-28 15:44:51 北京

    “所谓文化史,并没有清楚的定义。我们只能说,它比传统的思想史更注意老百姓的价值观,更注意社会经济变化与价值观变化间的密切关系;与传统社会经济史不同的地方,则是不再认为纯粹的物质条件变化能充分地揭示历史现象。”明清善堂最独特之处,在于民间非宗教力量成为主要的推动力,「地方精英」成为主要的资助者及管理者,而清代政府正式承认这个事实,并鼓励这一发展。 从明清慈善组织的历史发展来看,善堂并未在「公共领域」中挑战政权,反而实现小社区进一步纳入国家思想的控制范围内,在国家现代化之前虽有发展地方社会自主的潜质,但与政权保持平衡。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有制度化、官僚化、儒生化的走势,其始终维护一些价值理念,而不是基于经济理性的社会政策。如救济寡妇的清节堂、助人积阴德的惜字会等,越到后期,其文化意义越明显。

  • 0 烟雨归舟 2023-08-27 02:12:36 江西

    本文的主线明晰,主要16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以前的江南主要慈善堂的演变。从慈善堂的演变及发展(例如慈善堂的官督民办性质,慈善堂成立需官方核准,参与势力)说明中央与地方权力运行的结构及模式,间接的触及了“乡绅”这一概念。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是救助对象都是“有限制条件”。慈善组织“官僚化”,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现今社会的官方慈善组织,不过现今似乎重点在洗钱价值,如某十字会,某福彩;另外,民间的救助组织或机构也没什么踪影,从民众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退步。

  • 0 立命 2023-04-28 16:13:08 四川

    书后资料应该会很有用

  • 1 毛儿飞 2023-04-23 11:12:12 浙江

    好书,长见识也长知识的书,边读边做了笔记,慈善行为变化的背后是社会价值观和权力结构的悄然改变。

  • 0 婉兮清扬 2023-03-20 11:51:36 山东

    资料翔实,考证逻辑严密。

  • 0 石桥 2023-02-06 11:11:12 江苏

    感觉对施善行为的解释从明到清中间还是存在断裂

  • 1 预支牛奶 2023-01-09 21:36:49 江西

    没想到大家评价是这样,看的时候没发现这些缺点,再补吧。

  • 0 詅痴符 2022-12-04 15:25:11 浙江

    至少在这个领域里,算是鹤立鸡群了

  • 0 L.L 2022-11-01 10:47:16 江苏

    清节堂部分赞同新文化史理论,全书过于强调文化史理论,其他善堂部分与现实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 1 文孟先生 2022-10-11 02:40:55 湖北

    经典作品。

  • 1 小布 2022-07-14 22:37:28

    明以后价值观的变化(如财富适中才是合理的、对于下层阶层更为宽容等)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慈善事业发挥在野士人地方影响力,作为中间阶层来重整地方秩序的作用;明清慈善事业的组织化制度化官僚化;乾隆以后带有鲜明儒学色彩的慈善组织(如惜字会、清节堂)的出现,且这种组织往往混合着民间信仰(如文昌君);嘉庆以后慈善组织的社区化(可能与中央权力日渐松弛,社区化有利于提高效率等因素有关);传统的中国慈善组织不同于西方的福利制度和慈善机构,因为西方慈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法定权利,而中国则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 写得非常好,观点材料具足

  • 0 小虞88 2022-06-30 18:37:02

    对地方精英自明中后期以来持有价值观的解读很有想法。“世家子弃儒学贾,是最难关,是最伤心处。而学贾由于家贫,家贫由于廉吏。”“善人与廉吏,两者皆显出对财富的某种轻视,及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关注,二者的价值观是相同的。” 补偿弃儒心理

  • 1 Zmail 2022-06-15 15:49:14

    社会史。作者非常厉害。窃以为此书最为优秀的是第二章《明末清初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