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劳斯的路标 短评

热门
  • 2 席缪 2020-07-15 11:12:32

    其实吧,比沉重的肉身好,这一本算是揭明立场,要求,历史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前进。虽然没有,也必然不会按照刘小峰的设计来变化,但时代已然朝着不同地域间的保守主义对抗上,一去不复回,这是刘所没能感受到的变化,即世界重新古典化。

  • 1 飘飘de陆钓雪 2024-07-12 11:51:38 山东

    结合去年暑期读书会阅读的《城邦与人》与前不久看的《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 相对更能理解一点儿施特劳斯为什么反对启蒙运动。刘在“学人的德性”一节中提到施特劳斯说莱辛“经验到哲学是什么以及从事哲学需要做出什么样的牺牲”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克制或隐藏对圣经宗教的“强硬的理性主义”立场,而非要求言论自由勇敢地抨击传统宗教就是从事哲学必须做出的牺牲。而启蒙哲人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像苏格拉底、柏拉图、莱布尼茨、莱辛不信宗教,但他们不愿意作出这种牺牲,公开揭露和反驳“迷信”,结果制造出基于强力的世俗专制。现在回想起其实启蒙运动中的休谟和伏尔泰是相对拥有审慎品质的?他们批判但不呼吁彻底放弃,但不清楚这是不是一种反驳?对于刘在此书中呈现的解读方式以及对隐微书写的解读,真是非常有意思,应该会常读常新。

  • 1 愚公∞ 2015-01-22 13:58:39

    刘小枫,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本书是刘小枫研究施特劳斯十年后的总结,从刺猬的温顺到施特劳斯的路标,这代表着刘小枫从社会理论转向古典政治哲学重要的标志。本书的核心,就在序言中,刘小枫提出施特劳斯反抗虚无主义的努力,就是自己研究的方向,两个人志趣相投。所以,这本书之所以重要,其实是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即启蒙之后的西方世界,已经陷入到现代启蒙的洞穴之中,所谓的启蒙哲学已经从带领人们走出洞穴,变成制造洞穴影子的火光,而启蒙哲人也从走出洞穴的努力,变成了维持现代性洞穴的政治祭司。如果启蒙哲人霸占了哲人的称谓,那么人们走出现代性洞穴就变成了不可能,因此恢复哲学与政治的斗争,恢复对于现代性洞穴的批判,就变成了古典政治哲学的奋斗方向,因此施特劳斯和刘小枫冒着被现代性城邦指控的风险,传播古典启蒙哲学。

  • 0 Gesundheit 2014-02-02 18:59:29

    极好,《学人的德性》一章受益匪浅,虽带着士的自恋,但品格令人钦佩

  • 1 三点五 2015-02-12 22:19:30

    15年2月11-12日

  • 0 莎菲 2021-11-20 20:04:33

    一年多以前看完全没看懂,如今重新看一遍,里面涉及到理性和启示的部分还是感觉迷迷糊糊。其中,刺猬的温顺和施特劳斯的路标,这两个章节最为喜欢。

  • 0 波儿 2023-06-10 14:14:45 浙江

    施特劳斯的根本关注是哲人的道德政治品质或哲人的败坏问题,施特劳斯阅读方法的独特性在于尖起眼睛看哲人的德性问题或哲学的道德-政治问题。施特劳斯所倡导的古典政治哲学既非主义论说也非一种新的方法论,而是一种学问方向,甚至更准确说是一种古典心性。为什么我们要引进施特劳斯?一是我们由此得以摆脱百年来对西方现代的种种主义盲目而热烈的追逐,现代的主义大多基于人定胜天的信念。二是我们对现代之后的西方文教制度的学理基础应该抱持审慎的态度,我们要寻回古典的原则才能挽救我们作为学人的道德-政治品质。三是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让我们懂得中国之道百年来面对的仅仅是西方的现代之道而非西方的古典之道,使我们得以摆脱以现代西方之道来衡量中国古典之道的习惯立场,摆脱现代西方文教体系中的种种盲目而热烈的政治想象。

  • 0 翟佳明 2023-09-07 14:56:22 浙江

    真的非常好!

  • 0 Ein 2016-03-08 20:51:27

    文笔好,干货少,日常黑国朝

  • 0 无涯客 2020-01-08 18:34:07

    我读此书时未读施特劳斯,因此读得云遮雾罩。

  • 0 启玄子 2019-06-21 00:33:28

    五篇文章已略读其二,接下来再细读三篇。有刘小枫垂范在先,而我辈对于启蒙神话的破除应当更加努力。

  • 0 יוֹחָנָן 2016-07-26 23:51:39

    回家的路上看完的,刘老师研读施特劳斯之后写的文章,虽然我可是反-施派,不过还是要读施特劳斯的书,在某些方面和我相像。

  • 0 meta 2020-01-05 10:18:10

    破解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是要重回古典也把上帝请回来❔

  • 0 钟云 2017-09-16 14:10:52

    这本书完全可以压缩成一篇长论文,总体行文有点啰嗦

  • 0 Lincredible#0 2019-03-01 01:46:01

    开山之作,大概算不上“范式转移”,起码也是个视角转换。《刺猬的温顺》中对伯林的处理问题很大,文风中也多有粗糙之处,思想多有跳跃和联想、时常脑洞清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施特劳斯让我们重新添加了思考政治哲学的一个角度——对城邦中的人而言,何为哲人、为何政治、思考何为?看破应不应该说破、用什么方式说破,大有讲究;至于对此如何看待,往往确实和“主义”立场有关。只思考最大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可怕的,而我觉得施特劳斯和伯林都不会反对的一点(却恰恰是刘小枫认为伯林拒绝的),是价值冲突在当今的世界中(更加)无比重要。站队没什么意思,重要的是如何学会为人为学的品质与“德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