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为那些已经在使用或者计划使用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HeinzKohut)关于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的专业人士,如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工作者,提供一些洞察和指导。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怀特、韦纳从自己的治疗经验中提供个案素材,向人们展示如何将自体心理学运用到各类来访者身上,其结果不仅使人受益,而且令人振奋,有时还充满着惊喜。 编辑推荐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入门著作之一。精神分析初学者开始接触自体心理学时,如果上来就阅读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著作,如《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等等,会感到十分吃力。科胡特本人在经典精神分析以及自我心理学中都有深厚造诣,而当时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他向传统精神分析学者给出自体心理学的答复回应,所以初学者很容易...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为那些已经在使用或者计划使用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HeinzKohut)关于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的专业人士,如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工作者,提供一些洞察和指导。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怀特、韦纳从自己的治疗经验中提供个案素材,向人们展示如何将自体心理学运用到各类来访者身上,其结果不仅使人受益,而且令人振奋,有时还充满着惊喜。 编辑推荐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入门著作之一。精神分析初学者开始接触自体心理学时,如果上来就阅读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著作,如《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等等,会感到十分吃力。科胡特本人在经典精神分析以及自我心理学中都有深厚造诣,而当时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他向传统精神分析学者给出自体心理学的答复回应,所以初学者很容易因其著作中呈现出的多种精神分析观点与自体心理学观点的交错而迷惑,无法直接轻松理解和把握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操框架。而《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则帮助初学者跨越了这一学习的鸿沟。两位作者怀特、韦纳是跟随科胡特多年的嫡传弟子,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精神分析治疗和案例督导经验,用清晰的条理有力地阐述了自体心理学。
名人推荐
为什么称本书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宝典呢?因为在阅读它时,我总能从灵魂深处爆发出一种共鸣。在观赏作者对理论的细致解读与案例的生动描述时,时常会发现,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一些内心体验的片段被赤裸裸地剖析、袒露了,似乎自己的内心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深刻地理解、触摸过,除了一种醍醐灌顶的舒畅之外,更有对自体心理学模式下共情方式的欣赏与赞叹。传说中贴近体验的共情,原本是如此的感人、诱人,让人在一瞥之间已然欲罢不能。 ——吉莉
作者简介 · · · · · ·
怀特(White M.T.)博士(1915—),是自体心理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兼董事,该会一直为心理咨询师提供自体心理学培训和督导。她也是美国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委员会的督导教师,同时是APA自体心理学分会的创始人之一。她在纽约市私人执业,曾发表过多篇精神分析及自体心理学论文。
韦纳(Weiner M.B.)博士(1925—),是福特汉姆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院的兼职教授,并且在纽约市私人执业。她曾发表过大量论文,出版过的图书被翻译为多国语言。
目录 · · · · · ·
意识的开端
爱或者不爱自体
自我的功能与自体
对于有反应的环境的需要
社会因素与自体
严重疾病的希望
共情vs应激和免疫系统
克服差异的壁垒
第一章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概览
哭求认可
自体破碎
原发性自恋中没有“我一你”
夸大性自体
理想化的父母影像
镜映需要
共情需要
自体客体
负面治疗反应
攻击性是一种分解产物
案例简述
对于释义没有明确的反应
自体心理学模式的一些困难
第二章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攻击性
对不同调的攻击
心理治疗的自体客体模型
攻击性如何消失
健康的肯定
科学显示并不存在攻击驱力
治疗环境
案例简述
往俄狄浦斯式释义的拉力
夸大的护士
病人变得闪烁其词
吓人的飞行之旅
无助之痛
孪生关系
一次关键的面谈
第三章共情与自体客体
有影响力的观察者
共情还是不共情
满足
外科医生还是热情的医生
给病人什么
共情与内化
成熟的道德如何干扰共情
案例简述
童年期残疾的创伤
道德成熟的治疗师vs自负
共情与诊断
病人想去哪里?
案例简述
替补治疗师的危险
病人对发展受阻的恐惧
对不敏感说坏娜??br /> 充当继母角色的治疗师
作为满足感来源的治疗师
第四章夸大性自体:暴怒或成就的源泉
自恋性暴怒:对于完全控制的需要
夸大性:保证vs无助
对赞誉的需要
自我感觉良好的权利
躯体化的可怕之处
对自体的暴怒
因生理上的不完美而产生的自体一暴怒
父母对疾病的愤怒
病人对治疗师的暴怒
案例简述
镜映失败与失去事业
纵向分裂
将治疗师内化
处理自恋性暴怒
夸大的神
第五章理想化
母亲与父亲都可以被理想化
案例简述
性潜伏期的乱伦
进一步的幻灭
有限制的契约
孩子和迷失的少妇
感受比原因更重要
共情和理想化
咄咄逼人的病人
共情的力量
对信任别人的恐惧
性等同于关心
对病人童年可怕的重复
病人的空间在哪里?
把杂乱的空间收拾整齐
病人得到了她的空间
对依赖的担忧
触及病人对她儿子的感受
对需要儿子的防御
开始接纳病人的感受
罗萨莉儿子的重要性
被理想化了的治疗师
治疗师与病人之间的流动:寻找那失去的偶像
睡眠障碍与缺乏安慰
如何发展出自我安慰
自我功能与发展
转换性内化
创造力与理想化
第六章核心自体的第三个机会:通过孪生获得三极自体
上位自体
孪生的喜悦
案例简述之一
因为死亡而失去孪生
信任的壁垒
案例简述之二
病人的梦
补偿结构的出现
核心自体的孪生补偿结构
第七章代际连续性vs惩罚性内疚
一个令人惊奇的提议
案例简述
一次镜映移情
病人感到自己被倾听了
对无助感的共情
吓人的抱负
对于全能的需要
关怀的恐龙
治疗师和妻子的反应
对自恋性暴怒的恐惧
治疗师早该知道
权威人物和自尊
来自父亲的夸大
释放闭锁在夸大性自体中的能量
失败的同调
一个完美主义但是很有爱的目标
内化治疗师
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八章创伤状态:过多、过少或是错误的反应
案例简述:我怎么可能做了这件事?
病人感到自己面临危险、没人保护
持续地失态
案例简述:在迎宾列队的尽头
自体状态的梦
案例简述
脆弱的核心自体
拯救核心自体
负面的治疗反应
第九章特殊人群
治疗虐待儿童的人
案例简述
施虐的母亲没有得到过真正的镜映
脆弱的自我价值感导致施虐
对于共情性回应的需要
表达攻击性,是增强自体反映的需要
治疗老年人
案例简述之一
案例简述之二
团体和老年人
介绍老年人加入团体
作为多重自体客体的团体
结案
晚年:一个转型的年龄阶段
第十章心理治疗的欢乐
治疗师做些什么?
人性化
关联我们的欢乐
情感是自体的核心
情感是内在的联接
案例简述
来自一位心理治疗师的生活:猫女神的阴影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称本书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宝典呢?因为在阅读它时,我总能从灵魂深处爆发出一种共鸣。在观赏作者对理论的细致解读与案例的生动描述时,时常会发现,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一些内心体验的片段被赤裸裸地剖析、袒露了,似乎自己的内心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深刻地理解、触摸过,除了一种醍醐灌顶的舒畅之外,更有对自体心理学模式下共情方式的欣赏与赞叹。传说中贴近体验的共情,原来如此的感人、诱人,让人在一瞥之间已然欲罢不能。——译者吉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译序 -
通过重新激活古老但仍旧健康且具有适应性的夸大性自体以及(或者)重新激活通过自恋性移情进行理想化的能力,科胡特发现了“唯一一个在精神分析中产生成熟与发展的方式,尽管这种成熟与发展是迟来的。——欧斯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译序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人也喜欢 · · · · · ·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 Psychology)》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 Psychology)》读书笔记 原著:美国 Marjorie Taggart White and Marcella Bakur Weiner 翻译:吉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年2月第1版 这书也是花了我五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相对于《doing psychotherapy》(巴史... (展开)
20200127 重读到第5章的我突然觉得这本书就像玄幻小说一样好看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无法从充满关怀的自体客体处得到足够的刺激,导致了自体的破碎,内在的空虚以及方向的迷失。对带丰自体病理前来寻求治疗的人来说,俄狄浦斯问题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他们的核心自体需要发展。 Anna Ornstein强调,自体心理学的方法必须以共情开始,努力尝试了解患者复杂的情绪...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
为什么称本书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宝典呢?因为在阅读它时,我总能从灵魂深处爆发出一种共鸣。在观赏作者对理论的细致解读与案例的生动描述时,时常会发现,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一些内心体验的片段被赤裸裸地剖析、袒露了,似乎自己的内心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深刻地理解、触摸过,除了一种醍醐灌顶的舒畅之外,更有对自体心理学模式下共情方式的欣赏与赞叹。传说中贴近体验的共情,原来如此的感人、诱人,让人在一瞥之间已然欲罢...
2014-02-09 09:53:03 4人喜欢
为什么称本书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宝典呢?因为在阅读它时,我总能从灵魂深处爆发出一种共鸣。在观赏作者对理论的细致解读与案例的生动描述时,时常会发现,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一些内心体验的片段被赤裸裸地剖析、袒露了,似乎自己的内心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深刻地理解、触摸过,除了一种醍醐灌顶的舒畅之外,更有对自体心理学模式下共情方式的欣赏与赞叹。传说中贴近体验的共情,原来如此的感人、诱人,让人在一瞥之间已然欲罢不能。——译者吉莉 引自 译序 没有接触过自体心理学的实践,但是接受过叙事疗法的吴熙娟老师的督导,体会过那种不带解释的“贴近体验的共情”,很温暖,再来读“自体心理学”的书,有恍然大悟之感。吴熙娟老师讲叙事疗法,强调“放空”自己,要“贴”着来访者走等等,提供完全的镜映并满足来访者理想化的需要,成为来访者的一个“自体客体”,使得来访者在谈话过程中慢慢发展出自己的核心自体,整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慢慢形成内聚性自体。觉得那是共情的极致,也是科胡特理论的很好的证明。但叙事疗法却不讲这些概念,而是在“无为”之中达到同样的效果。 本书第9页中的一段很好的描述了这一点:
通过重新激活古老但仍旧健康且具有适应性的夸大性自体以及(或者)重新激活通过自恋性移情进行理想化的能力,科胡特发现了“唯一一个在精神分析中产生成熟与发展的方式,尽管这种成熟与发展是迟来的。——欧斯坦 引自 译序 回应 2014-02-09 09:53:03 -
此书的最精彩处在于生动的案例描述和分析,概念——实际中间,需要这样的桥梁。每一个案例都是一种典型,或是镜映缺失,或是理想化失败导致的停滞,或是被剥夺的孪生关系的发展。共情真是最难也最可贵的心理师品质了,不管哪种方法,真正理解来访者/病人的状态,才是治愈的关键。 2016.5.29 1. 夸大性自体:全能的我,对世界的完全掌控。需要自体客体给予积极的镜映反应。无反应环境下引发自恋性暴怒,夸大性自体停留在原始阶...
2016-05-29 20:50:12 3人喜欢
此书的最精彩处在于生动的案例描述和分析,概念——实际中间,需要这样的桥梁。每一个案例都是一种典型,或是镜映缺失,或是理想化失败导致的停滞,或是被剥夺的孪生关系的发展。共情真是最难也最可贵的心理师品质了,不管哪种方法,真正理解来访者/病人的状态,才是治愈的关键。 2016.5.29 1. 夸大性自体:全能的我,对世界的完全掌控。需要自体客体给予积极的镜映反应。无反应环境下引发自恋性暴怒,夸大性自体停留在原始阶段(不断需要证明自己),无法进一步成为对外的抱负心。(因为害怕再次遭遇无反应环境并因此触发自恋性暴怒,一方面夸大性自体仍然需要得到镜映,另一方面对外界评价又变得极其敏感,所以夸大性自体无法重复发展,产生停滞。) 2. 理想性自体:“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会在那里吗?当我觉得绝望和无助时,我可以依靠你的力量和关怀吗?”在现实环境中,儿童逐渐意识到夸大性自体不能可靠的掌控这个世界,于是试图对自体客体(通常是父母)进行理想化移情,间接获得完满感。理想化移情成功的条件是双方面的:一是父母本身具备的真实的良好品质和活力,让儿童有认同的愿望;二是父母对儿童理想化的积极回应,在儿童需要的时候“在那里”,并同调于儿童的兴趣爱好并帮助他着手去做。理想化移情失败将导致儿童更依赖夸大性自体,并且对于理想化父母产生幻灭感。“这种幻灭通常会被丧失感和羞耻感防御起来,好像孩子会因没有人照顾自己而责备自己。p111” 对自体客体的依赖感产生防御,因为害怕再次感受到幻灭。 3. 孪生自体:[“总体上的相似性,在做好事和做坏事的能力、情绪、姿态和声音上的相似性,在做好事和做坏事的能力、情绪、姿态和声音上的相似性”的基础上作为“人”的感觉。这种基本的相似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人类世界的路标”,而且只要这样的肯定触手可及,我们就不需要去觉察自己的需要。p119]通俗的讲,就是一种很特殊的集体归属感,陪伴感——如果是大团体,很难产生一种共鸣的“相似性”。“它源自于与一个好的自体客体拥有共同的技巧、才能和经历,很可能发生在镜映需要和理性化需要无法满足之后。” 4. 自体结构的关系:张力弧(tension arc),自体两极之间持续流动的心理活动,即,一个人的基本追求是由其抱负心所驱动,受其理想所指引的。夸大性自体(源动力)+理想性自体(引导力)+孪生自体(陪伴力)。 5. 攻击性:是一种分解的产物,不是天生的本能,是在没有反应的环境产生的一个分解产物。[“夸大性自体原本期望能够完全掌控本应具有反应的环境(如母亲),结果发现她没有共情,甚至威胁到自体的基本需要。”“于是儿童体验到摧毁失灵的自体客体的冲动。但是,他的暴怒唤起了母亲的反攻击,可能转回到了他自己身上,导致他产生了自我厌恶和绝望,而这可能导致强迫性受虐。” p28] 2016.5.30 [希尔达通过关心她半血缘的妹妹,要求父母主要妹妹严重的病情,希尔达无意识地满足了一些她婴儿期夸大性自体的需求,婴儿期的夸大性自体因无法挽救母亲的生命而感到害怕和羞耻。但是与她半血缘的妹妹一起,希尔达感到她有了再一次向自己(同时也是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机会,她不仅是可爱的,还是全能的。p42] [她的父亲没有给予她足够稳定的价值观,成为她坚强的方向指引者,她不得不用自己的夸大性自体来替代夫妻,并最终因为她的勇敢和英雄般的拯救功绩而赢得称赞。p43] [治疗师意识到她必须接受温迪的爱和过世对希尔达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她对于希尔达寻找另一个“孪生姐妹”的难度做了共情,而不是去挑战这是否是一个成熟的目标,“自从你失去她以后,人生对你而言一定非常空虚。” p47] 2016.5.31 [对想要从每个人那里获得完美的爱(婴儿期的夸大性期待)的受虐式防御式咬人相信,只有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提供所有他想要的东西时,他才能得到爱,也就是,反转的婴儿期夸大性期待。p67] 2016.6.2 [如果父母缺少健康的、内聚性的、并且有活力的自体,当他们五岁大的孩子令人欣喜地前进到一个新的自主与情感水平时,他们就会做出竞争性和诱惑性的反应。这样一个有缺陷的双亲自体,不能对孩子新生的自主-情感做出共情的认同反应,会激起孩子自体发展的瓦解。作为对这种非支持性环境的反应,儿童破碎的自体会导致熟悉的崩解产物——敌意与色欲,并将其归因于俄狄浦斯情结。 p133] [嫉妒、恐惧、对性的兴趣的不赞同、竞争,以及对于儿童正常地表现出这些需要与能力时的惩罚性态度,都表现出一种病理性的教养态度。 当治疗师遇到一个对性怀有恐惧,并因此而产生焦虑的病人,或是对与对手竞争感到焦虑,对是否要生一个孩子感到左右为难时,这些是否要被自动地归因为病人天生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敌意竞争和对惩罚的恐惧? p134] [治疗师问。。。他对治疗师在圣诞假期时的缺席有什么感受。他愤怒。。。为什么她会觉得自己应该对她的缺席有什么感受。。。这个反应暗示病人可能把治疗师纳入到了一个自恋性镜映移情种,把她当做了自己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当做客体关系移情种的分离的个体。。。p135] [鉴于这样的一种移情,病人可能会拒绝治疗师作为一个分离的个体对他的重要性,并且期待她会成为一个有反应的听众,期待从她母性的目光中看到“神采”,赞许他早期以及后来的成就 p135] [特别鉴于他长期以来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快速而惊人的成功。她意识到,在自体心理学中,对镜映的需要直接涉及到的内容,不仅有母亲般的人物在支持儿童健康报复发展上的失败,还有个体防御性地退化到婴儿起夸大自体,个体会感觉到自己必须承担起全部的负担,因为父母已经让他失望了。 病人的抱负需要得到支持,但是要去除那似乎已经造成了一些麻烦的婴儿期夸大期待。p137] [。。。开始处理他与权威人物的冲突,其背景是,当他不能得到别人对他百分之百的赞成时,他的自尊会受到打击。。。能够去考虑他对于完全控制(那个恐龙)的无意识夸大性需要,这也涉及到他的展示性冲突以及想要去掌控听众,让他们完全欣赏他的倾向。 完全掌控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的需要背后的无意识夸大性结构,反映出。。。从母亲那里得到的镜映不足。似乎他的母亲无法将自己与她那自恋、爱控制人的母亲分离开来,导致她无法鼓励自己年幼的儿子发展出健康的展示癖和自尊。p142] [在人生中的逆境与发展性需要的压力下,。。。早期对于夸大性自体的固着显然被强化了。因此,这些压力并没有随着用于发展出一个可靠的核心自体的自恋性能量的逐渐释放而得到缓解。。。只剩下了他的完美主义、控制性、充满暴怒但又非常贫乏的自体。。。直到 他在接受分析的过程中开始关注与他的自体需要,包括对其原始的、全能的自体的意识和接纳,这才释放了闭锁的能量,使其能够用于他成熟的目标。p143] [他感到非常无能与无助。。。开始意识到需要保护自己,再也不要让自己感受到这种全然的无助感。 p144] 2016.6.4 [她来寻求治疗,表面上她看起来是为了找寻爱情生活和职业选择的方向。后来治疗师发现,她的自体处于一个非常脆弱的状态。 p160] [自体心理学为那些忍受着发展过程受到抑制——也许甚至还有边缘性症状和精神病症状的病人——带来了比过去所有的心理治疗方法更为有效的疗法。p172] [治疗师所面对的情况是,施虐的父母对于自己不能像控制自己的身体部件一样控制孩子、孩子不知道父母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等情况而产生的自恋性暴怒。p172] [父母的施虐行为与婴儿所爆发出来的无助感是一样的:怎么才能让另一个人,或是这个世界去做我想要他们做的事情。 虐待儿童的母亲常常是自身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赞赏,没有体验过镜映的愉悦的女性。因此,她们会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去寻找这迟来的、她们嫉妒需要的认同和欣赏。 p173] [考虑到病人对治疗师的预期,这说明在童年的记忆中,她曾经向母亲寻求过安慰,但得到的尽是伤人的、耻辱的回应。这使她把重点转移到努力取悦母亲、让她高兴,不去惹她不安。 p176]
回应 2016-05-29 20:50:12 -
科胡特强调,他相信两代人之间的延续性与相互依存性,而不是所谓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谋杀性竞争,是人性中充满希望且基本的部分。因此,正如我们能够努力去共情地理解我们的孩子,也就是下一代人,那么我们也能努力地去共情地理解除了下一代人之外的人们,以及我们自己这代人和所有过往的人们,无论我们之间有多少差异、困难,甚至厌恶。 承认其他人也拥有人类的大脑、拥有独特的自体、需要共情和认可,就足以帮助我们尝试理解他...
2014-02-09 11:21:35 1人喜欢
科胡特强调,他相信两代人之间的延续性与相互依存性,而不是所谓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谋杀性竞争,是人性中充满希望且基本的部分。因此,正如我们能够努力去共情地理解我们的孩子,也就是下一代人,那么我们也能努力地去共情地理解除了下一代人之外的人们,以及我们自己这代人和所有过往的人们,无论我们之间有多少差异、困难,甚至厌恶。 承认其他人也拥有人类的大脑、拥有独特的自体、需要共情和认可,就足以帮助我们尝试理解他们未经满足的需求是什么,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无反应环境如何导致他们的无助以及随之而来的愤怒。 仅以我们能努力搁置自身的恐惧和愤怒,努力尝试理解其他人的恐惧与愤怒(无论其中有多么不同)这种做法来说,就能够代表我们具备一种文明的行为能力。
回应 2014-02-09 11:21:35 -
自体是个人体验与发展的可能性的决定中心——这是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理论取向的精华。 与客体相比,自体暗含了一个人自己或者身体。——哈特曼 自体的概念:一个可以反映我们身体及精神自我的状态、潜能、能力和限制的自体。它可以指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其解剖学解构,以及意识和前意识的情感、愿望、渴望和态度。除了所有这些具有明确特征的精神表象之外,“一个包含它们的总和的概念,即一个已经分化同时又组织完好的自体将会...
2014-02-09 09:23:29 2人喜欢
自体是个人体验与发展的可能性的决定中心——这是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理论取向的精华。 与客体相比,自体暗含了一个人自己或者身体。——哈特曼 自体的概念:一个可以反映我们身体及精神自我的状态、潜能、能力和限制的自体。它可以指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其解剖学解构,以及意识和前意识的情感、愿望、渴望和态度。除了所有这些具有明确特征的精神表象之外,“一个包含它们的总和的概念,即一个已经分化同时又组织完好的自体将会同时发展。”——雅各布森(1954) “自体客体”的概念:它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科胡特,1971)它组成了一个人从出生起就需要的有反应的环境,以确保核心自体能够可靠地发展为成熟的内聚性自体。 内聚性自体有可能会引导个体所获得的更高形式的自恋,同时参与到性与肯定需要的满足中去。 关于攻击性——没有将攻击性视为需要释放的天生驱力,而是将其视为在回应无反应的环境时产生的一个分解产物。——科胡特最勇敢也最具发展性的贡献之一 巴史克(1984)使人类卸下了具有天生攻击驱力这一概念的重担……在这些研究中没有发现人类具有攻击驱力的证据。 引自 《导论》中几个概念 回应 2014-02-09 09:23:29
-
断篱欹香 (感受生活)
共情:促进自体成长的土壤。没有同调:失败共情唤起的毁灭性体验。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理想化移情持接纳的态度,不表现出尴尬,不做“现实”的批判,是帮助来访者修复其儿童时期因照顾不周而积累起来的自尊缺陷的方法之一。 攻击性被解释为一个人在出生时因为处在没有反应的环境而产生的分解产物。他的愤怒不是在表达那种天生的无论如何都要宣泄出来的攻击驱力。可以通过共情探索这种攻击性,了解环境是如何缺乏反应,这样便开启了...2017-05-02 18:38:11
共情:促进自体成长的土壤。没有同调:失败共情唤起的毁灭性体验。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理想化移情持接纳的态度,不表现出尴尬,不做“现实”的批判,是帮助来访者修复其儿童时期因照顾不周而积累起来的自尊缺陷的方法之一。
攻击性被解释为一个人在出生时因为处在没有反应的环境而产生的分解产物。他的愤怒不是在表达那种天生的无论如何都要宣泄出来的攻击驱力。可以通过共情探索这种攻击性,了解环境是如何缺乏反应,这样便开启了缓解攻击性破坏的可能。
创伤状态,包括失态、退行性心理经济平衡以及消极的治疗反应。治疗方法有对创伤的共情性接纳,通过与治疗师建立良好的自体客体关系来内化良性的自我抚慰。
内驱力假设亲子间具有谋杀的竞争,没有留任何空间让父母以子女的成就为荣(包括性的成就)。把对人性的理解不局限于内驱力,就能把人看做是具有创造力的人。自体心理学表明治疗师不必纠结于难以驯服的婴儿期驱力,相反,它唤醒人们去创造地使用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核心自体。
自体心理学:认为自体是个人体验与发展的可能性的决定中心。
杰尼斯《在两院制心灵瓦解之际的意识起源》:自体在人类舞台上的出现。,作者认为古代人没有自体,全能的神通过幻听来指导人们的意愿和主动性。后来发展到“认识人自己”,随着自体意识的发展,科胡特记录了人类夸大性自体的概念。
杰尼斯关于历史上较晚出现自体意识进化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为何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家对自体的概念缺乏兴趣这一谜题。
弗洛伊德;《婴儿陛下》中“无所不能”的原发性自恋很快转变为对客体的爱,弗洛伊德将其视为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尊感,既拥有所爱的人同时又被爱的需要。(如今:对关注的自恋性需要)他后来认为,这种“快乐的爱”相当于一种早期状态,对客体的爱与自我力比多没有差异。(无异于退行至婴儿期)弗对是否能治愈这种自恋持悲观态度,因为无法发展出移情性神经症。客体即他人,交替使用自我和自体两个术语。
哈特曼:给予自体和客体隐含的平等位置。与客体相比,自体暗含了一个人自己或者身体。坚持认为自我是精神系统的一个亚结构。————自体表象,作为自我的内容。自体表象的概念暗示:在心理上能从他人那里“吸取”的内容必须与对核心自体的觉知相似,或者是核心自体觉知的厌恨,即认同过程不是在没有自体的空白屏幕上完成的。
哈特曼在1952年引入客体恒常性:它含有自我的某种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中和。
自我的功能与自体
雅各布森:正常的自我功能预设了一个充分的、分布平均的、持续的、原欲投注的客体表象和自体表象。【将原欲投注平均分布于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我们就可以正常的爱我们自己,与爱他人一样多】与弗洛伊德爱的经济学相比,即认为处在爱中的人自尊感会降低,更多的关注与爱的客体这一观点,雅各布森认为,健康的自尊是持久的爱的基础。
雅各布森:想要在原欲层面接近一个人,不仅要过高的评估那个人,如高度投入,还要同时激起“原欲对自体表象的高度关注,这将推动并确保行动的成功”
科胡特:共情之后的解释能够增加病人对自己及其需求的客观性。成熟的夸大性于对治疗师的理想化将导致更高形式的自恋。
斯多斯洛:一种病理情况是防御内在冲突的产物,另一种情况是防御在早期阶段发育停止的残余。
共情的基础:有人真的关怀我的感受,关心我是生是死。
在科胡特的概念中,攻击是一种可以通过共情加以修正的反应。(而不是攻击驱力的概念,迫使人类处在一个危险而悲惨的位置上,本能一旦释放,摧毁个人和地球)20世纪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自体体验。
回应 2017-05-02 18:38:11 -
自体是个人体验与发展的可能性的决定中心——这是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理论取向的精华。 与客体相比,自体暗含了一个人自己或者身体。——哈特曼 自体的概念:一个可以反映我们身体及精神自我的状态、潜能、能力和限制的自体。它可以指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其解剖学解构,以及意识和前意识的情感、愿望、渴望和态度。除了所有这些具有明确特征的精神表象之外,“一个包含它们的总和的概念,即一个已经分化同时又组织完好的自体将会...
2014-02-09 09:23:29 2人喜欢
自体是个人体验与发展的可能性的决定中心——这是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理论取向的精华。 与客体相比,自体暗含了一个人自己或者身体。——哈特曼 自体的概念:一个可以反映我们身体及精神自我的状态、潜能、能力和限制的自体。它可以指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其解剖学解构,以及意识和前意识的情感、愿望、渴望和态度。除了所有这些具有明确特征的精神表象之外,“一个包含它们的总和的概念,即一个已经分化同时又组织完好的自体将会同时发展。”——雅各布森(1954) “自体客体”的概念:它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科胡特,1971)它组成了一个人从出生起就需要的有反应的环境,以确保核心自体能够可靠地发展为成熟的内聚性自体。 内聚性自体有可能会引导个体所获得的更高形式的自恋,同时参与到性与肯定需要的满足中去。 关于攻击性——没有将攻击性视为需要释放的天生驱力,而是将其视为在回应无反应的环境时产生的一个分解产物。——科胡特最勇敢也最具发展性的贡献之一 巴史克(1984)使人类卸下了具有天生攻击驱力这一概念的重担……在这些研究中没有发现人类具有攻击驱力的证据。 引自 《导论》中几个概念 回应 2014-02-09 09:23:29 -
无反应环境:20世纪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自体体验,这个结论不仅来源于临床证据,还来自于诗人、艺术家、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如,奥尼尔、毕加索、普鲁斯特或是卡夫卡等人的作品。因此,无法从充满关怀的自体客体处得到足够的刺激,导致了自体的破碎、内在的空虚以及方向的迷失。——科胡特
2014-02-09 10:12:05
-
导论 自体是个人体验与发展的可能性的决定中心(海因兹•科胡特理论取向的精华) •意识的开端 “两院制心灵”是接受神的指令以及心灵的一部分顺从地执行指令。(杰尼斯) 婴儿期无意识夸大性自体,特点为全能的神一般的指令,如果未得到满足,将激起自恋性暴怒以及对冒犯者毫不留情的报复。 •爱或者不爱自体 自体表象的概念暗示了在心理上能从他人那里“吸取”的内容必须与对核心自体的觉知相似,或者是核心自体觉知的...
2021-05-24 20:40:23
导论
自体是个人体验与发展的可能性的决定中心(海因兹•科胡特理论取向的精华)
•意识的开端
“两院制心灵”是接受神的指令以及心灵的一部分顺从地执行指令。(杰尼斯)
婴儿期无意识夸大性自体,特点为全能的神一般的指令,如果未得到满足,将激起自恋性暴怒以及对冒犯者毫不留情的报复。
•爱或者不爱自体
自体表象的概念暗示了在心理上能从他人那里“吸取”的内容必须与对核心自体的觉知相似,或者是核心自体觉知的延伸。
哈特曼引入客体恒常性概念。
•自我的功能与自体
雅各布森认为,健康的自尊是持久的爱的基础。
增强自信是成功的客体关系重要而基本的方面,健康的自恋是成熟的客体关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上位自体暗示着中心核心自体将充分发展为成年人的内聚性自体。后者有可能会引导个体所获得的更高形式的自恋,同时参与到性与肯定需要的满足中去。
回应 2021-05-24 20:40:23 -
nothing传叔 (JUMP在格瓦斯-格瓦拉-格斯拉之间)
-
已经第N遍看这本书了,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领悟。主动思考输出,可以理解得更深。本文是这次看书的深刻思考,随手涂鸦。 可读性低。 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 因为早年的无反应环境,攻击性是无反应环境的分解产物。 “我们自身的夸大性和自恋性暴怒的倾向,也呈现于我们从一个冒犯我们的人中撤离出来,仿佛他从未曾存在过一般(不再相信与他的”爱“)。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杀戮,或者攻击,其目的在于消灭,也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无...
2019-11-19 10:14:42 1人喜欢
已经第N遍看这本书了,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领悟。主动思考输出,可以理解得更深。本文是这次看书的深刻思考,随手涂鸦。
可读性低。
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
因为早年的无反应环境,攻击性是无反应环境的分解产物。
“我们自身的夸大性和自恋性暴怒的倾向,也呈现于我们从一个冒犯我们的人中撤离出来,仿佛他从未曾存在过一般(不再相信与他的”爱“)。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杀戮,或者攻击,其目的在于消灭,也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无助感。”
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若有一线生机便会努力生存下去,甚至是身处集中营或核炸弹袭击时。这种“生机”,大概可以理解为,很多美国大片里,支撑英雄战胜恶魔的力量——爱:“包含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有人关怀自己,有一个真的关心我是死是活”。
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爱”的力量(自体客体),哪怕处于一个物质富足的环境中,生命力也是萎缩的——分解出强大的攻击性(自恋的暴怒),攻击自己(自卑/自虐/自杀),或攻击他人(反社会)。
自体心理学的基础是共情,对来访者“古老的主观状态”的共情。这种“古老的主观状态”很可能已经偏离了当下的客观现实,比如,需要一种过度夸大的赞美。这似乎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需求,从古老的婴儿期被带到现在,被来访者体验得无比真实。
自体心理学的工作对象,就是那个受损的自体——萎缩、干枯、没有营养,有时需要夸大的幻象支撑。
咨询师需要看到这个受损的自体,言语化其损伤
(心里保留这个干枯萎缩的画面:他究竟需要什么营养?)
即使来访者只有一个萎缩的自体,即使他对自己都有强烈的厌恶,咨询师还是要爱他,找到他的闪光点!(大概这就是咨询师最难的基本功)
对夸大性的共情和镜映——像对待两三岁孩子那样,欣赏和认可他对自己能力的幻想
“我想如果你能亲自驾驶那架飞机准时到达,那感觉一定很棒。”
“你能这样爱她,这是太棒了!”
“失去她之后,人生对你而言一定非常空虚。”
要了解和感受,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欠缺的心理营养是什么,欠缺了多少
我们最容易做的,就是重新陷入他内化父母的角色,剥夺他更多的心理营养
当我尝试发现这个空缺,尝试去给的时候,反而会遇到强大的阻碍——是吗?还是给错了?还是咨询师的个人议题导致?
婴儿期的夸大性自体,是自恋性暴怒的来源,也是健康抱负的源泉
咨询师对夸大性自体的镜映(“母亲眼中的光彩”)——从来访者萎缩的自体中,寻找闪亮的部分
自恋性暴怒——对(伤害性的)自体客体的完全控制
轻度的自恋的暴怒:沉默、尴尬、抵触……
有深度自恋剥夺的人的暴怒:无法接受自己和对方是独立的两个人(共生?)
夸大性自体——一种虚假的自我价值感(以及暴怒的表达),一种退化性防御,防止陷入深度抑郁、或自杀
纵向分裂(自卑/自虐/自我挫败)——对夸大性自体的否认,把自恋性暴怒指向自己
因为共情和镜映的渴望失败了(他完全是不惹人爱的、应该去死的),将自恋性暴怒指向自己,是处理自恋性暴怒的出口,免于自杀
转化:治疗师对自恋性暴怒的接纳 & 发展出成熟的理想化(自体客体恒常性)
夸大性自体的驯服,从自恋性暴怒,转化为理想和抱负
理想化——信任的品质(0-1岁)
未能把父/母理想化——偏执分裂心位
睡眠障碍与早期剥夺
自恋性移情(更原始)——期待对方是自己的一部分,包括:
夸大性移情——对方自动知道自己心里没说出来的话
镜映移情——渴望母亲目光的神采
VS 客体关系移情——能区分自己和客体是两个人
形成移情性自体客体(与成熟理想化的区别?)——病人将治疗师内化为他从未拥有过的、共情的、镜映的自体客体——咨询联盟建立
孪生移情,发生在镜映需要和理想化需要无法满足之后
治疗中一种长时间的沉默:不是阻抗,而是有益的孪生体验
作为补偿结构的孪生体验,补偿共情和镜映双极的失败
给予同调的共情回应
而非分析——容易被体验为对自体感的羞辱
同调的工作状态:屏息,观察&欣赏叶子上的蝴蝶
回应 2019-11-19 10:14:42 -
因自己需要接受治疗而感到羞耻,这对于渴望完美的无意识夸大性自体而言无疑是一个侮辱体验。 病人对治疗师说,我花这么长时间这么多钱来参加治疗,而这治疗无法给我任何保证,我也没发现你帮到了我。治疗师如果不能理解病人的自恋性暴怒,认为病人是为了自己而来接受治疗,那么就不能给予对方抱持,治疗估计到此也就结束了。相反的,治疗师回答:我想你花钱来这里接受治疗的事实说明,你感到你应当获得任何能够帮你过上更好生活...
2019-05-06 11:15:05 1人喜欢
因自己需要接受治疗而感到羞耻,这对于渴望完美的无意识夸大性自体而言无疑是一个侮辱体验。
病人对治疗师说,我花这么长时间这么多钱来参加治疗,而这治疗无法给我任何保证,我也没发现你帮到了我。治疗师如果不能理解病人的自恋性暴怒,认为病人是为了自己而来接受治疗,那么就不能给予对方抱持,治疗估计到此也就结束了。相反的,治疗师回答:我想你花钱来这里接受治疗的事实说明,你感到你应当获得任何能够帮你过上更好生活的协助。
病人:我究竟为什么需要这个疯狂的治疗?治疗师(回应到夸大性自体及其对于任何不完美产生的暴怒):我猜你一直以来总感觉自己应当能够处理任何加在你身上的要求。
治疗师没有聚焦于狭隘的、以现实为基础的问题,而是同感到更深层的、夸大性自体的无意识要求。
回应 2019-05-06 11:15:05
论坛 · · · · · ·
翻译的老师是谁? | 来自渝郁·Shian_cn | 3 回应 | 2018-09-30 16:50:0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Routledge暂无评分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9.3分 24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万千心理全豆列 (万千心理)
- 心理咨询师必读 (万千心理)
- 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相关 (三浦ウリエ)
- 自我导向(续) (靜)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Vianjane. 2015-12-13 16:30:49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从知识点解释和案例中找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我想或许今年会选择看这本书,上了一个系列的自体心理学的课程也是一件蛮有缘分的事情。让我越来越开始了解自己。虽然刚开始看的时候,被很多新的名字打扰,但是越看越投入。非常佩服案例中咨询师在一些关键时刻给予的共情回应。让我觉得就是那一瞬间,打开了一个人的心。也希望有一天,有个人,能够打开我的心,来陪我一起探索自己。
1 有用 牛语 2015-04-28 20:25:41
攻击性不是来自本能而是来自没有给予自体以反应的环境这一点还蛮有意思的。
0 有用 meta 2014-04-06 15:44:18
感人透彻的教科书
0 有用 孤独猎手 2016-06-25 12:03:13
科胡特入门。
2 有用 旭小青 2017-03-05 16:53:07
在读科胡特之前先读这本是很好的选择,建议顺序是此书-巴史克的心理治疗实战录-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治愈之道、自体的重建、自体的分析。
0 有用 jakartax 2022-07-02 10:34:23
最动人的表白:“我想成为你的理想化自体客体。”
0 有用 Mindhunter 2022-06-26 09:24:07
2022.5.21 看完前言和目录的第二天,我竟然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再看一遍目录,看来只有从导读开始入手,然后结合“自体三件套”其他两部,以关键词为核心,来读相关的章节。PS:竟然在豆瓣看到某咖的历史痕迹……2022.6.25 读完了。自体派的理论焦点在于共情式的理解自恋(全能幻想及自恋式暴怒的合理性),通过欣赏/赞赏等方式,提供早年缺乏的镜映(自体客体),促进内聚性自体的建立,进而形成稳定的自我... 2022.5.21 看完前言和目录的第二天,我竟然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再看一遍目录,看来只有从导读开始入手,然后结合“自体三件套”其他两部,以关键词为核心,来读相关的章节。PS:竟然在豆瓣看到某咖的历史痕迹……2022.6.25 读完了。自体派的理论焦点在于共情式的理解自恋(全能幻想及自恋式暴怒的合理性),通过欣赏/赞赏等方式,提供早年缺乏的镜映(自体客体),促进内聚性自体的建立,进而形成稳定的自我/自尊。自体派的早年创伤共性是“完全没有回应”,本质上其父母也是没有被回应过的孩子,进而“自恋式父母”的代际传递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时代背景因素,自体派是建立在部分的反对Frued的基础之上,所以有很多的不同。如今,流派的多样性,让自体派的不足也呈现出来。作为该流派的入门读物,推荐。 (展开)
0 有用 lisa 2022-06-01 21:56:32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了解自体心理学必读
0 有用 小美 2022-05-27 22:23:10
自恋暴怒、镜映需要,夸大性自体 那就是从小期待着从父母眼睛里看到肯定欣赏眼光的我们呀
0 有用 清暉 2022-05-11 23:31:00
其实即便是案例分析也不太好读,不够敏感或者不够理性,都不太容易理解那个共情。因为共情还有一个步骤,可能是理解和理性加工后的解释和回馈,没有对象征符号的理解能力,可能反应起来会很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