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绪论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现代转换中的几个议题
第一章从“理学别派”到士人佛学
——由明清思想史的主题演进试论近代唯识学的思想特质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朱陆与经史:新理观的发生与“浙东”“浙西”的学术分野
第三节新义理学:是社会理论,还是成德之学?
第四节近代唯识学:如何在“现实性”的基盘上重建成德之学?
第二章王阳明《大学》论与“朱陆”问题的展开
——兼论王学流衍与“朱陆”问题在晚明背景下的重构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朱陆”问题的深化与阳明学的成立
第三节“良知”解释的歧义与王学流衍的分途
第四节阳明学基盘上的“朱陆”问题重构
第三章从“朱陆”到“儒释”:清代思想史的另一种可能性
——以彭绍升的“儒释”观为中心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长洲彭氏家学的特质与彭绍升的理学抉择
第三节彭绍升理学抉择的佛学化转化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四章生死·道德·革命
——晚清“志士”理想中的个体、社会与道德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有欲以成其公”的道德如何可能?
第三节从“无生主义”到“生生主义”
第四节“无我以建立群体”的理想如何落实?
第五节“依自不依他”与“以他为自”
第五章“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
——论章太炎“齐物”哲学的形成及其意趣
第一节前言:哲学的突破与人格的“回心”
第二节“见谛”的内涵:何谓真?何谓俗?
第三节《齐物论释》的结构:齐物哲学的三个层次
第六章方法与宗旨之间
——试论现代学术嬗变中哲学、义理学、经史之学的离合及现代佛学对其的导引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哲学:“义理”与“真理”之间
第三节方法与宗旨之间的体系与知识
第七章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
——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
第一节前言:“源流互质”视野下的“大儒学”观
第二节何谓“经学”:“治经之法”还是“治子之法”?
第三节何谓“史学”:“察势观风”还是“损益发展”?
第四节何谓“义理学”:“反本复性”还是“革新发展”?
第五节经、史、义理学相资为用的“批判儒学”之确立
第六节余论:另一种经学向另一种史学的过渡
第八章“哲学”、“史学”与“量论”
——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真理”、“知识”与“价值”问题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真际”与“实际”之间的“逻辑”与“价值”
第三节“现证”还是“预设”?“虚构”还是“实证”?
第四节一种展现“义理性”的“史学”如何可能?
第九章哲学·文明·现代性
——“古今中西”之争中的“中国哲学”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哲学革命”与“中国哲学”:从自在走向自为的传统
第三节“哲学”的希腊起源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性:一种哲学社会学的观点
第四节中国与雅典之间的“儒家哲学”:“儒家的”是否同时也是“哲学的”?
第十章“法相”与“唯识”何以分宗?
——试论“法相、唯识分宗说”在欧阳竞无佛学思想中的奠基地位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无著学”中之“唯识、法相分宗”——以造论体例为中心论唯识、法相所以分宗之根据及旨趣
第三节“五法三自性”与“八识两无我”:“世尊义”中的“唯识、法相分宗”——兼论“唯识、法相分宗”原理中的“校雠学”方法
第四节“法相画龙,唯识点睛”:如何重构唯识与法相关系?
——以欧阳竟无与太虚关于“唯识、法相分宗”原理之辩难为中心
第五节“法性、法相是一种学”:“龙树法相学”如何可能?
——试论“法相学”模式之拓展性运用与“两圣一宗”大乘学的建立
第六节“增上学”与“道相智”:唯识、法相分宗之最后判准——试论唯识、法相分宗与“全体佛教”
原理之建设
附录一时代·传统·中国哲学
——时代课题与中国哲学史研究三十年来的演进逻辑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是日丹诺夫,还是列宁?——“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讨论与“哲学”观念的解放
第三节“传统”的重估与“哲学”的解释学转向——八十年代“文化讨论”影响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四节是哲学史?还是学术史、思想史?——“学术史”
热与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附录二传统与当代中国
——近十年来中国内地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
第一节传统复兴现象及其背后
第二节能否将“传统复兴”看做一种社会运动?
第三节传统复兴现象发生的社会文化脉络:是当代虚无主义的症候还是克服?
第四节何种“传统观”为今时所需?
· · · · · · (
收起)
0 有用 乾元 2021-01-29 15:27:22
通过哲学分析的方法缀连了古代思想转变为近代思想的历史。细碎的经典阐述与博弈是介入现实情景产生的结果,关键在于一条线索的串联。
0 有用 远树 2016-12-23 17:24:10
看了能看懂(大概?)的部分……
3 有用 李清医 2022-10-13 11:00:04 云南
思想、历史、哲学、文明、学术。源流互质,务持始终,今年最佳,中国思想史极佳之作。
2 有用 虚室生白 2021-11-06 22:30:02
开篇很不错,尤其是几百字就说清楚了中晚明王学变迁的思想逻辑,让我期待很高,但是后面越读越觉得废话有些多,资料不少,但是分析似乎略显程式化又隔了一层,这种感觉到章太炎蒙文通那里更为明显,欧阳竟无那篇没看懂不评价。论近代学术范式那部分还可以一看。
0 有用 原木 2023-02-12 10:42:01 山东
规模,勾连,问题意识均可取学习,部分精微出有待晚辈持续思考。
0 有用 fd曾志伟 2024-06-29 15:50:11 上海
nb 伟大无需多言
0 有用 阿九啊 2024-06-11 20:15:12 四川
蒙文通一章实在精彩高明
0 有用 阿提卡的陆沉 2024-03-31 00:10:17 广东
2018.3-2019.3年曾任甘肃省武威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挂职)。
0 有用 春雪 2024-02-25 19:12:24 江苏
颇为精深,只读了能读懂的部分。之前一直对鲁迅说中国的一切都本于宋代的观点有疑虑,本书倒是解惑,与其拉到宋代那么久远,晚明倒是更合理,个体出现了新的存在方式也即情欲的孤绝的个体,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至今已三四百年但仍未结束的社会重整的实践,阳明、东原、任公、太炎乃至鲁迅和毛泽东,从儒至道至佛至革命的会通与回环,形成中国近几世纪的道德原理的基础。
1 有用 门松秋零 2024-01-21 15:48:01 湖南
内容从晚明一直讲到近代,将儒佛问题都奠定在朱陆之争中。说晚明与近代,指向的则是当下。分析蒙文通史学与儒学的关系尤为精巧。醉心明清思想史而又有心于当下者应重视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