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集了193个文化理论词条,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序,作出约50万字的论述。编者选词时,着重目前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叙述其理论来源、脉络及趋势和相关重要人物。本书致力于为国内文化理论研究者提供词条的厘清与疏通,借此勾勒出每一词条所蕴含的涵意,尤为期望对研究生与年轻学者具有启发性,帮助关注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者、初学者整理自身观念和理论的思考脉络。
作者简介 · · · · · ·
主编汪民安,男,1969年生,文学博士,新锐学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主要著作有:《罗兰•巴特》、《福柯的界线》、《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尼采的幽灵》、《福柯的面孔》、《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等。
目录 · · · · · ·
B
保守主义
辩证意象
辩证法
C
擦抹
残酷戏剧
策略性本质主义
差异
场域
超人
超真实
词语误用
存在
存在主义
D
单面人
单子
地方性知识
帝国
第三空间
东方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E
俄狄浦斯情结
F
反本质主义
反俄狄浦斯
仿真
菲勒斯
分裂分析
否定辩证法
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
父权
复调理论
G
革命
工具理性
公共领域
光晕
规训
过度决定
H
耗费
合法性
宏大叙事
后结构主义
后殖民/后殖民主义
互文性
混杂性
货币哲学
J
机械复制
集体无意识
价值
间离
交往理性
阶级
姐妹情谊
解构
解构的伦理学
解释学
解辖域化
景观社会
镜像阶段
救赎
绝境
K
空间
空间生产
块茎
快感
狂欢
L
浪荡子
礼物
理论
理性
零度写作
逻各斯中心主义
M
民族一国家
民族志
模拟
陌生化
N
内爆
内在,/超越
男性中心主义
能指
拟像
女性奥秘论
女性气质
女性主义
P
批判理论
普遍性/普遍主义
谱系学
o
启蒙
启蒙辩证法
千高原
情感结构
全景敞视主义
权力
权力意志
权力一知识
R
人文主义
人之死
认识论断裂
认知暴力
认知图绘
日常生活
S
赛博空、司
商品拜物教
上帝之死
社群
身份/认同
深描
神话/神话学
神话—原型
审美
生成
生命权力/生命政治
生态文学
时间/时间—空间
时空压缩
世界体系
世俗的启迪
市民社会
属下属下阶层
述行
双性同体
碎片
所指
T
他人/他者
同质性/异质性
W
晚期资本主义
文本
文化霸权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工业
文化记忆
文化唯物主义
文化研究
文化政治
文化资本
无器官身体
无意识
物化
X
西方马克思主义
习性
戏仿
现代性
现代主义
现象学
想象/象征/真实
象征资本
消费社会
新教伦理
新历史主义
星座
形而上学
形式主义
性别
性别表演
性政治
叙事学
Y
延异
言语行为理论
厌女症
仪式
异化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隐喻借喻
永恒轮回
忧郁
游牧
有机知识分子
语言转向
语义学
欲望
欲望机器
寓言
元历史
元叙事
怨十艮
Z
在场/缺席
褶子
阵地战
震惊
政治无意识
症状阅读
知识考古学
知识型
主奴辩证法
主权
主体/客体
资本/资本主义
自然之镜
自由
自由主义
踪迹
总体性
族裔
作者之死
术语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完全他者”的概念使“自我”面对的是“子非鱼而安知鱼之乐”的问题。实际上德里达仍然采纳了列维纳斯伦理学求助于“经验”的办法当然这个经验不是形而上学中服务于普遍性的经验,而是拒绝任何公约化的、独一无二的他者的“异质性经验”,即那种“拒绝任何范畴和整体将之封闭起来的东西”,是“抗拒一切哲学素的东西”。在德里达看来,这种他者的“经验”就是他者的“踪迹”。不过我们看到,“踪迹”在解构空义中是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概念,不具有稳定性。因此要通过这些“踪迹”来达成“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依旧是十分不可靠的,它只意味着某种可能性的存在,只能在不断延的过程中期待,德里达干脆称之为“不可能的可能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解构的伦理学 160
喜欢读"文化研究关键词"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文化研究关键词"的人也喜欢 · · · · · ·
文化研究关键词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文化研究关键词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赛博空间】 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学、政治学问题。引发了对人类性质和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它们与文化研究中的社群理论、权力、边界、控制和民主等问题密切相关。 后人类:标志着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中,具有自主理性之主体的分裂和终结。即“主体不仅在与自己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而且也在与世界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 赛博文化利用交互式网络的一个网页把这种“无主体的”主体捕捉...
2020-05-05 14:46
【赛博空间】
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学、政治学问题。引发了对人类性质和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它们与文化研究中的社群理论、权力、边界、控制和民主等问题密切相关。
后人类:标志着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中,具有自主理性之主体的分裂和终结。即“主体不仅在与自己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而且也在与世界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
赛博文化利用交互式网络的一个网页把这种“无主体的”主体捕捉住了,并取消了它的自主性。技术已经把呈现“真实”的技术扩展和完善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真实的本体地位已经招致了大规模的怀疑。个人主义的学说也在赛博空间的网络中丧失了。
吉利斯:当代社会向“后人类”的转移,实际上是从有序向混乱的转变。在赛博空间所涉及到的“身体”与“技术”的关系之中,人类的“身份”问题已不复存在。
涉及:赛博空间,技术文化,虚拟社群,虚拟现实,虚拟身份,虚拟空间,半机器人,控制论,电脑化身体,景象,仿真,拟像。
麦克·卢汉,1964,《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商品拜物教】
对物的崇拜
《资本论》第一章指出,商品拜物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马克思首先根据费尔巴哈对宗教崇拜的解释区分了商品拜物、宗教崇拜的区别:宗教崇拜是人们创造一种宗教,然后赋予其人自身没有的能力。而商品拜物教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人的劳动因此变为一种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各种不同的劳动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衡量,看它能换取多少物品。这样,人与人的关系就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商品拜物教掩盖了商品是人生产出来的这一事实。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将具体的劳动变为抽象的劳动,因而也就把个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人”。
一只苹果的价值和一位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是可以换算、交换的,这样人在物面前就失去了其重要的主体地位。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在商品拜物教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都产生了分离和异化。由于商品拜物的虚幻色彩,许多由此导致的社会与个体的问题被遮蔽了起来。
凡是人类能够掌控的东西都可以用它的交换价值来衡量,最后连人类自身的价值也只能以交换价值来衡量了。
我们赞美一只手表的不是它的走时准确,而是它高昂的价格。我们赞美海滩的,不是它的美丽,而是它惊人的地价。我们急于送给孩子的不是他们的快乐,而是昂贵的学校。
马克思→卢卡契
卢卡契“物化”:在一个被商品拜物所主宰的时代,物化是生活的所有方面无法摆脱的共同命运。资本主义制度的“明细化”好像是一张巨大的清单:物人时地,尽入账中。一切都可以计算清楚,被忽略、误解的恰恰是人自身,如感情、激情、机遇等“非理性”因素。
卢卡契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它的遮蔽性的揭示,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单向人”的批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角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人们对“物”的迷恋。《恋物》中,他指出,“恋物”是小男孩面对母亲“被阉割”的身体时的心理转移机制:当小男孩看到母亲无阳具的时候,他认为母亲的阳具是被人切除了的,所以他也由此产生了一种焦虑,担心自己的阳具也会有天被人切除,于是他以恋物的形式来取代母亲缺失了的阳具,将被剥夺的阳具由物的形式来代替。→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伊丽格瑞:“女性商品拜物教”:父权主义的社会结构,资本主义与父权主义的勾结。父权资本主义。
女性本身就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
①使用价值: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家务劳动、社会劳动。②价值的形式:在交换过程中完成,在与其他商品的评判高低中实现。女性作为商品的价值不在她物质形式的使用价值上,而在父权交易的价值积累承载了多少男性之间交换的需求和欲望上。
作为商品拜物的虚幻性,女性对自我的认识很多时候也就是男性对女性认识的复制,而她们却往往看不清自己转换为商品过程中的奥秘。
殖民凝物:萨义德,霍米·巴巴提出。
源于弗洛伊德的“缺失”和“阉割”情节。
萨义德“东方主义”:殖民者(西方)在面对被殖民者(东方)时,它并不是在客观地看一个真实、多样并在不断变化着的东方。它看到的是在通过掺杂自己欲望的凝视而看到的幻想中的东方。
殖民主义刻板化现象,殖民凝物:将对自我身份和主导地位不确定的焦虑投射到对被殖民者的迷恋上去。
东方主义话语:将东方遥远、陌生的现实用已知的知识结构去框定和描述,使之既古老又新奇、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易于掌控。
被殖民者:心理上的调适机制:他们在渴望成为白人却永远都无法实现这一终生最大愿望的时候,很明显是把白种人的肤色、种族特征、语言(以及其他优越感)当作了弗氏意义上的缺失,在无法获得它们的情况下以恋物的方式将其转移、替代。这便是“白面具”。
80年代,信息社会,波德里亚。后现代社会媒体的商品拜物现象,将这种现象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的分析综合起来,揭示当代信息传媒社会中文化商品化、符号化倾向带来的遮蔽作用。
电视:人变成媒体的隶属品。传媒的商品拜物教。加剧了后现代社会中传媒、信息工业对人们心灵的异化。
传媒,肢解社会心理和个人心智。
带有商品拜物教特征的商品广告。商品上笼罩的文化神秘色彩。商品及其广告的宣传对人的身份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后现代社会,人的身份由他/她使用的商品的品牌和价格决定。一个开着凯迪拉克的人被看做高人一等,是因为笼罩在车上的文化象征意义。
【上帝之死】
尼采,没有说基督教的上帝不存在,而是说他已经死了,而且我们现代人都是谋杀上帝的凶手。
上帝死了之后,再没有了一个永恒意义或超验的目标。那么,人类将如何在虚无主义的尘世中生活?
末人
尼采哲学对整个西方现代性彻底的批判
尼采“上帝之死”:基督教信仰面临有史以来的最大的危机情况。“上帝之死”并不是说上帝不存在,也不是说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是说,上帝连同整个基督教的文化,连同西方对最高价值的规定,都已经不再被西方人信仰和信任了。
不仅仅不再信任上帝,也不再坚持传统的西方最高价值体系了。→“欧洲虚无主义”。
上帝之死:19世纪末整个西方文化危机的表征。整个19世纪西方文化转型的结果,整个西方基督教文化突然崩塌了。基督教的形而上学体系,道德伦理观念都不再有效。人们失去安身立命的根基,失去存在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和标准。
陀思妥耶夫斯基:失去基督教信仰之后,生存毫无意义,巨大的虚无感。
世界剩下的是纯粹的利益和权力,群魔乱舞的暴力,空虚的人。
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欧洲的“上帝之死”的时代信仰状况和精神状况。
上帝:本体论上最高的存在,最深的根据。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它指向一个超验的、超感性的世界。最高存在、幸福、文化、文明。
上帝之死:①作为抽象的绝对精神和绝对价值的上帝理想形象的死亡。②这些宏大概念连同表达塑造的世界已经崩溃。③形而上学的人造文化偶像的死亡。④一个欧洲虚无主义时代的来临。没有根据,没有意义,没有真理,没有目的,没有道德根基,没有超越。
“上帝之死”:一个西方现代性的历史事件
上帝之死→西方进入“非基督教道德”的时代→彻底的政教分离→现代性危机,价值、意义、本体论基础的危机
深刻的欧洲文明的变革,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彻底失效。以基督教神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基督教人性论和基督教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彻底崩溃。
人们已经把“上帝之死”的时代状况作为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接受下来了。现在人们已不再有尼采当年面对虚无主义时代来临时那种亢奋和悲情,当年“上帝之死”给西方人带来的那种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也已经平静。现在西方是一个“上帝之死”之后的时代。
【同质性/异质性】
生物同质化的典型行为是占有,生物异质化的典型行为是排泄。
“同质性”表示有限、整体、秩序的方面,“异质性”表示无限、差异、紊乱的方面。全球文化景观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巴塔耶:同质/异质概念。
“三界世界模型”:①第一界:兽性、欲望、色情构成的生命原力②第二界:由规则、法律、理性等约束的世俗社会世界③由天堂、灵魂、神性来启示的宗教王国。
原欲世界—世俗社会—宗教世界
原欲世界、宗教世界:神圣的世界。
原欲世界的神圣性:它是以色情为动力,并被欲望所主宰。
宗教世界的神圣性:以信仰为依托,引导灵魂朝向纯洁境界升华。
世俗世界是同质的世界,原欲世界、宗教世界是异质的世界。
同质性,构成了世俗社会世界的强化形式,其特征在于它是一个生产的社会,一个以占有为目标的社会,一个实用的社会。一切不能被占有而被视为无用的东西,就被当作异质性排除在社会同一体之外。
“愚人船”:危及社会安宁秩序的因素,净化城市生活的环境。
世俗社会世界:在苦难的呼喊中诞生的历史,排除社会异质性而维持社会同质性的历史。在一个同质的社会之中,首先被尊重的是使用价值,对任何一种社会要素的第一度拷问就是:它有什么用?
社会异质性→一种耗费的要素
异质社会→超越功利的消费,不求利润、无需回报的开支。
同质性:可以公度的,服从于逻辑运演和理性算计。
异质性:不可公度,蔑视逻辑和理性。
同质性是可以归化于同一秩序的性质,而异质性则是无法归化于同一秩序的剩余物。
宗教神圣的异质世界:神圣启示,神秘禁忌,想象的神话,宗教领袖。
原欲神圣的异质世界:无器官的身体,肮脏的排泄物,深度无意识,原欲,色情的变态表现,暴力,疯狂、残酷。
同质世界:四平八稳、温情脉脉、浪漫典雅的布尔乔亚社会。
异质世界:疯疯癫癫、残暴无常、鲁莽无知的暴民世界。
波德里亚:诗歌就是价值的毁灭。神明在能指的死刑中被碎尸万段,分解为音素成分,而且永远不会复原。
异质性与同质性的持久冲突:文艺复兴时代的狂欢、喜剧、下半身语言的爆发,甚至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狄奥尼索斯的复归。
色情和宗教构成了神性的二极,高等权威和低俗暴力构成了社会权力的两个端点。法西斯主义生成于高等权威和低俗暴力的整合之中。散漫地存在于民众身上的异质性,在“元首”人格上得到了光辉四射的表达。因此,民众无条件地服从于“元首”。
阿帕杜莱:全球时代的文化想象建构了人种、媒体、科技、金融、意识形态五大流动的景观。
西方现代性话语长驱直入,在全球民族之林中散播和蔓延,塑造出同质性的文化。
后殖民时代的民族国家却顽强抵抗,全力抵制西方现代性,渴望把异质的文化写入新时代的史册。
全球时代异质文化的暴动,导致了互相吞噬、互相残杀的惨烈现实。恐怖主义,暴乱,难民,种族屠杀。
【复调理论】
复调,多声部音乐。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声部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方法。
巴赫金。用“复调”来描述陀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对话。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的欧洲小说,属于已经定型的独白型(单旋律)小说。作者的地位至高无上,只有创作者的声音在说话,一切主人公的语言、心理、行为都被纳入全知全能的作者的意识之中。主人公一般没有主体性,通常是作为被描写的纯粹客体得到作者的外来说明。
复调小说,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众多的各自独立的声音和意识拥有平等的地位、相同的价值,它们结合在某一事件之中,并且互相不发生融合。
复调结构特点:①陀式笔下的主人公不仅是作者议论所要表现的客体,也是表现自我意识、直抒己见的主体,对作者以及作者的总结性评语保持着自由和独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根本上属于个人的世界,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些意识相对独立、善于思考的“思想家”。他们并不融合/附属于某一个统一体之中,不受作者思想的支配。自我意识成了塑造主人公的“主导成分”。否认了绝对的“真理”。
②所有的思想意识在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
小说中不存在旁观者的位置,任何人都成为参与事件的当事人。是带有深刻的多元性的世界,像教堂一样,象征着互不融合的心灵进行交往,多元化变成了永恒的形象。
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中的对话分为“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两种。
总之,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采取了全新的艺术立场,即对话立场。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未论定性。对话承认世界的多元性,承认多元性、多意识的相互关系。使小说失去旁观的“第三者”,避免了独白描写中的“背对背议论”。
③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共时艺术的运用,是艺术上的重大创新。
“别人只看到一种和千篇一律的地方,他却能看到众多而且丰富多彩的事物”。
多元性、矛盾性。
陀式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和事物的缘起,不写主人公的过去与回忆。他总是要从一个人的内心矛盾中引出两个人来,目的是把这一矛盾放在横向层面上同时展出,让他们同时进入相互关系,各抒己见,互相对话,形成杂然纷呈的冲突。
“复调思维”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未完成性→世界的多元、暧昧、边界模糊。
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人性深处的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千篇一律的思想,使得小说既具有辩证色彩,又包含开放可能。
米兰·昆德拉,“文体的复调”,即将小说之外的多种文类统一展现于同一部小说中,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复调”理论,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广阔视野,辩证思维。
小说论、批评论→审美学→哲学
【过度决定】
按照“过度决定”的理论
①文学文本生产以及广义的社会文本的生产本身就隶属于一般意识形态形式生产,也移置着“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状况。
②开启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文化批评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话语斗争”等理论思潮。
③“理论反人道主义”,作家只是意识形态实践场所的一个承担者,一个当事人,只是社会无意识表达自身的一种工具。→福柯的“作家死了”。
④文学艺术文本、广义社会文本:由社会整体“过度决定”了的症状性文本。揭示症状所指向的社会整体内部主导矛盾和社会整体现实。
【耗费】
无限的生产、增长和积累是无法想象的,因为生物生命所需的能量是有限的,也因为地球固定的空间和能量对增长构成了限制,局部性的增长只能对另一个局部构成压力,这就会导致失去平衡的危险。
对增长的无止境追求可能导致防不胜防的悲剧性耗费——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生命和财富的悲剧性耗费,即以“惨败的方式”所进行的耗费。这,恰恰是工业理性经济盲目增长的恶果。
在巴塔耶这里,对理性、主体和有限经济的批判是统一的。
知识主体或有限经济主体——这样的世俗主体必须打破,逻辑性的谋划线路必须断裂,目的论的践行必须拆毁,只有这样,神圣的内心体验才能流溢而出,人所固有的整体性要求——既是对原初混沌世界的乡愁式怀念,也是对神的世界的无保留认同——才能获得满足。
回应 2020-05-05 14:46 -
马海良: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言语即行为,说话即做事。这不同于传统中分离语言和行为的语言观,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仅仅用来表达思想,表达意义。言语行为理论开启于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该书由其1955年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奥斯汀承续了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者对语言表达的意义和有效问题的探讨,不同于理想语言学派以真假为标准裁定陈述有无意义,奥斯汀提出了另一条对于语言的效用问题的思考...
2016-09-05 12:03
马海良: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言语即行为,说话即做事。这不同于传统中分离语言和行为的语言观,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仅仅用来表达思想,表达意义。言语行为理论开启于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该书由其1955年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奥斯汀承续了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者对语言表达的意义和有效问题的探讨,不同于理想语言学派以真假为标准裁定陈述有无意义,奥斯汀提出了另一条对于语言的效用问题的思考路径。话语不仅可以提供描述事实和状态的信息,还可以完成其它行为。奥斯汀在日常生活交际之中思考言语的功能与意义,开启了日常语言学派。“言语行为理论本来是对语言的哲学思考,是哲学领域内的一个问题,但是它首先进入应用语言学,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后来广泛进入并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科学话语。“言即行”,言语行为理论的这一核心观点可以汇入20世纪的许多角度不同而取向相似的思想潮流,例如文化唯物主义、解构主义、文化政治分析,等等,它们都强调符号表意活动的行为性、实践性、社会性以至政治性。”
回应 2016-09-05 12:03
-
马海良: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言语即行为,说话即做事。这不同于传统中分离语言和行为的语言观,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仅仅用来表达思想,表达意义。言语行为理论开启于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该书由其1955年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奥斯汀承续了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者对语言表达的意义和有效问题的探讨,不同于理想语言学派以真假为标准裁定陈述有无意义,奥斯汀提出了另一条对于语言的效用问题的思考...
2016-09-05 12:03
马海良: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言语即行为,说话即做事。这不同于传统中分离语言和行为的语言观,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仅仅用来表达思想,表达意义。言语行为理论开启于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该书由其1955年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奥斯汀承续了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者对语言表达的意义和有效问题的探讨,不同于理想语言学派以真假为标准裁定陈述有无意义,奥斯汀提出了另一条对于语言的效用问题的思考路径。话语不仅可以提供描述事实和状态的信息,还可以完成其它行为。奥斯汀在日常生活交际之中思考言语的功能与意义,开启了日常语言学派。“言语行为理论本来是对语言的哲学思考,是哲学领域内的一个问题,但是它首先进入应用语言学,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后来广泛进入并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科学话语。“言即行”,言语行为理论的这一核心观点可以汇入20世纪的许多角度不同而取向相似的思想潮流,例如文化唯物主义、解构主义、文化政治分析,等等,它们都强调符号表意活动的行为性、实践性、社会性以至政治性。”
回应 2016-09-05 12:03 -
【赛博空间】 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学、政治学问题。引发了对人类性质和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它们与文化研究中的社群理论、权力、边界、控制和民主等问题密切相关。 后人类:标志着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中,具有自主理性之主体的分裂和终结。即“主体不仅在与自己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而且也在与世界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 赛博文化利用交互式网络的一个网页把这种“无主体的”主体捕捉...
2020-05-05 14:46
【赛博空间】
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学、政治学问题。引发了对人类性质和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它们与文化研究中的社群理论、权力、边界、控制和民主等问题密切相关。
后人类:标志着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中,具有自主理性之主体的分裂和终结。即“主体不仅在与自己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而且也在与世界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
赛博文化利用交互式网络的一个网页把这种“无主体的”主体捕捉住了,并取消了它的自主性。技术已经把呈现“真实”的技术扩展和完善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真实的本体地位已经招致了大规模的怀疑。个人主义的学说也在赛博空间的网络中丧失了。
吉利斯:当代社会向“后人类”的转移,实际上是从有序向混乱的转变。在赛博空间所涉及到的“身体”与“技术”的关系之中,人类的“身份”问题已不复存在。
涉及:赛博空间,技术文化,虚拟社群,虚拟现实,虚拟身份,虚拟空间,半机器人,控制论,电脑化身体,景象,仿真,拟像。
麦克·卢汉,1964,《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商品拜物教】
对物的崇拜
《资本论》第一章指出,商品拜物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马克思首先根据费尔巴哈对宗教崇拜的解释区分了商品拜物、宗教崇拜的区别:宗教崇拜是人们创造一种宗教,然后赋予其人自身没有的能力。而商品拜物教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人的劳动因此变为一种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各种不同的劳动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衡量,看它能换取多少物品。这样,人与人的关系就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商品拜物教掩盖了商品是人生产出来的这一事实。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将具体的劳动变为抽象的劳动,因而也就把个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人”。
一只苹果的价值和一位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是可以换算、交换的,这样人在物面前就失去了其重要的主体地位。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在商品拜物教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都产生了分离和异化。由于商品拜物的虚幻色彩,许多由此导致的社会与个体的问题被遮蔽了起来。
凡是人类能够掌控的东西都可以用它的交换价值来衡量,最后连人类自身的价值也只能以交换价值来衡量了。
我们赞美一只手表的不是它的走时准确,而是它高昂的价格。我们赞美海滩的,不是它的美丽,而是它惊人的地价。我们急于送给孩子的不是他们的快乐,而是昂贵的学校。
马克思→卢卡契
卢卡契“物化”:在一个被商品拜物所主宰的时代,物化是生活的所有方面无法摆脱的共同命运。资本主义制度的“明细化”好像是一张巨大的清单:物人时地,尽入账中。一切都可以计算清楚,被忽略、误解的恰恰是人自身,如感情、激情、机遇等“非理性”因素。
卢卡契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它的遮蔽性的揭示,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单向人”的批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角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人们对“物”的迷恋。《恋物》中,他指出,“恋物”是小男孩面对母亲“被阉割”的身体时的心理转移机制:当小男孩看到母亲无阳具的时候,他认为母亲的阳具是被人切除了的,所以他也由此产生了一种焦虑,担心自己的阳具也会有天被人切除,于是他以恋物的形式来取代母亲缺失了的阳具,将被剥夺的阳具由物的形式来代替。→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伊丽格瑞:“女性商品拜物教”:父权主义的社会结构,资本主义与父权主义的勾结。父权资本主义。
女性本身就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
①使用价值: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家务劳动、社会劳动。②价值的形式:在交换过程中完成,在与其他商品的评判高低中实现。女性作为商品的价值不在她物质形式的使用价值上,而在父权交易的价值积累承载了多少男性之间交换的需求和欲望上。
作为商品拜物的虚幻性,女性对自我的认识很多时候也就是男性对女性认识的复制,而她们却往往看不清自己转换为商品过程中的奥秘。
殖民凝物:萨义德,霍米·巴巴提出。
源于弗洛伊德的“缺失”和“阉割”情节。
萨义德“东方主义”:殖民者(西方)在面对被殖民者(东方)时,它并不是在客观地看一个真实、多样并在不断变化着的东方。它看到的是在通过掺杂自己欲望的凝视而看到的幻想中的东方。
殖民主义刻板化现象,殖民凝物:将对自我身份和主导地位不确定的焦虑投射到对被殖民者的迷恋上去。
东方主义话语:将东方遥远、陌生的现实用已知的知识结构去框定和描述,使之既古老又新奇、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易于掌控。
被殖民者:心理上的调适机制:他们在渴望成为白人却永远都无法实现这一终生最大愿望的时候,很明显是把白种人的肤色、种族特征、语言(以及其他优越感)当作了弗氏意义上的缺失,在无法获得它们的情况下以恋物的方式将其转移、替代。这便是“白面具”。
80年代,信息社会,波德里亚。后现代社会媒体的商品拜物现象,将这种现象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的分析综合起来,揭示当代信息传媒社会中文化商品化、符号化倾向带来的遮蔽作用。
电视:人变成媒体的隶属品。传媒的商品拜物教。加剧了后现代社会中传媒、信息工业对人们心灵的异化。
传媒,肢解社会心理和个人心智。
带有商品拜物教特征的商品广告。商品上笼罩的文化神秘色彩。商品及其广告的宣传对人的身份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后现代社会,人的身份由他/她使用的商品的品牌和价格决定。一个开着凯迪拉克的人被看做高人一等,是因为笼罩在车上的文化象征意义。
【上帝之死】
尼采,没有说基督教的上帝不存在,而是说他已经死了,而且我们现代人都是谋杀上帝的凶手。
上帝死了之后,再没有了一个永恒意义或超验的目标。那么,人类将如何在虚无主义的尘世中生活?
末人
尼采哲学对整个西方现代性彻底的批判
尼采“上帝之死”:基督教信仰面临有史以来的最大的危机情况。“上帝之死”并不是说上帝不存在,也不是说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是说,上帝连同整个基督教的文化,连同西方对最高价值的规定,都已经不再被西方人信仰和信任了。
不仅仅不再信任上帝,也不再坚持传统的西方最高价值体系了。→“欧洲虚无主义”。
上帝之死:19世纪末整个西方文化危机的表征。整个19世纪西方文化转型的结果,整个西方基督教文化突然崩塌了。基督教的形而上学体系,道德伦理观念都不再有效。人们失去安身立命的根基,失去存在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和标准。
陀思妥耶夫斯基:失去基督教信仰之后,生存毫无意义,巨大的虚无感。
世界剩下的是纯粹的利益和权力,群魔乱舞的暴力,空虚的人。
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欧洲的“上帝之死”的时代信仰状况和精神状况。
上帝:本体论上最高的存在,最深的根据。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它指向一个超验的、超感性的世界。最高存在、幸福、文化、文明。
上帝之死:①作为抽象的绝对精神和绝对价值的上帝理想形象的死亡。②这些宏大概念连同表达塑造的世界已经崩溃。③形而上学的人造文化偶像的死亡。④一个欧洲虚无主义时代的来临。没有根据,没有意义,没有真理,没有目的,没有道德根基,没有超越。
“上帝之死”:一个西方现代性的历史事件
上帝之死→西方进入“非基督教道德”的时代→彻底的政教分离→现代性危机,价值、意义、本体论基础的危机
深刻的欧洲文明的变革,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彻底失效。以基督教神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基督教人性论和基督教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彻底崩溃。
人们已经把“上帝之死”的时代状况作为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接受下来了。现在人们已不再有尼采当年面对虚无主义时代来临时那种亢奋和悲情,当年“上帝之死”给西方人带来的那种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也已经平静。现在西方是一个“上帝之死”之后的时代。
【同质性/异质性】
生物同质化的典型行为是占有,生物异质化的典型行为是排泄。
“同质性”表示有限、整体、秩序的方面,“异质性”表示无限、差异、紊乱的方面。全球文化景观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巴塔耶:同质/异质概念。
“三界世界模型”:①第一界:兽性、欲望、色情构成的生命原力②第二界:由规则、法律、理性等约束的世俗社会世界③由天堂、灵魂、神性来启示的宗教王国。
原欲世界—世俗社会—宗教世界
原欲世界、宗教世界:神圣的世界。
原欲世界的神圣性:它是以色情为动力,并被欲望所主宰。
宗教世界的神圣性:以信仰为依托,引导灵魂朝向纯洁境界升华。
世俗世界是同质的世界,原欲世界、宗教世界是异质的世界。
同质性,构成了世俗社会世界的强化形式,其特征在于它是一个生产的社会,一个以占有为目标的社会,一个实用的社会。一切不能被占有而被视为无用的东西,就被当作异质性排除在社会同一体之外。
“愚人船”:危及社会安宁秩序的因素,净化城市生活的环境。
世俗社会世界:在苦难的呼喊中诞生的历史,排除社会异质性而维持社会同质性的历史。在一个同质的社会之中,首先被尊重的是使用价值,对任何一种社会要素的第一度拷问就是:它有什么用?
社会异质性→一种耗费的要素
异质社会→超越功利的消费,不求利润、无需回报的开支。
同质性:可以公度的,服从于逻辑运演和理性算计。
异质性:不可公度,蔑视逻辑和理性。
同质性是可以归化于同一秩序的性质,而异质性则是无法归化于同一秩序的剩余物。
宗教神圣的异质世界:神圣启示,神秘禁忌,想象的神话,宗教领袖。
原欲神圣的异质世界:无器官的身体,肮脏的排泄物,深度无意识,原欲,色情的变态表现,暴力,疯狂、残酷。
同质世界:四平八稳、温情脉脉、浪漫典雅的布尔乔亚社会。
异质世界:疯疯癫癫、残暴无常、鲁莽无知的暴民世界。
波德里亚:诗歌就是价值的毁灭。神明在能指的死刑中被碎尸万段,分解为音素成分,而且永远不会复原。
异质性与同质性的持久冲突:文艺复兴时代的狂欢、喜剧、下半身语言的爆发,甚至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狄奥尼索斯的复归。
色情和宗教构成了神性的二极,高等权威和低俗暴力构成了社会权力的两个端点。法西斯主义生成于高等权威和低俗暴力的整合之中。散漫地存在于民众身上的异质性,在“元首”人格上得到了光辉四射的表达。因此,民众无条件地服从于“元首”。
阿帕杜莱:全球时代的文化想象建构了人种、媒体、科技、金融、意识形态五大流动的景观。
西方现代性话语长驱直入,在全球民族之林中散播和蔓延,塑造出同质性的文化。
后殖民时代的民族国家却顽强抵抗,全力抵制西方现代性,渴望把异质的文化写入新时代的史册。
全球时代异质文化的暴动,导致了互相吞噬、互相残杀的惨烈现实。恐怖主义,暴乱,难民,种族屠杀。
【复调理论】
复调,多声部音乐。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声部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方法。
巴赫金。用“复调”来描述陀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对话。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的欧洲小说,属于已经定型的独白型(单旋律)小说。作者的地位至高无上,只有创作者的声音在说话,一切主人公的语言、心理、行为都被纳入全知全能的作者的意识之中。主人公一般没有主体性,通常是作为被描写的纯粹客体得到作者的外来说明。
复调小说,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众多的各自独立的声音和意识拥有平等的地位、相同的价值,它们结合在某一事件之中,并且互相不发生融合。
复调结构特点:①陀式笔下的主人公不仅是作者议论所要表现的客体,也是表现自我意识、直抒己见的主体,对作者以及作者的总结性评语保持着自由和独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根本上属于个人的世界,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些意识相对独立、善于思考的“思想家”。他们并不融合/附属于某一个统一体之中,不受作者思想的支配。自我意识成了塑造主人公的“主导成分”。否认了绝对的“真理”。
②所有的思想意识在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
小说中不存在旁观者的位置,任何人都成为参与事件的当事人。是带有深刻的多元性的世界,像教堂一样,象征着互不融合的心灵进行交往,多元化变成了永恒的形象。
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中的对话分为“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两种。
总之,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采取了全新的艺术立场,即对话立场。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未论定性。对话承认世界的多元性,承认多元性、多意识的相互关系。使小说失去旁观的“第三者”,避免了独白描写中的“背对背议论”。
③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共时艺术的运用,是艺术上的重大创新。
“别人只看到一种和千篇一律的地方,他却能看到众多而且丰富多彩的事物”。
多元性、矛盾性。
陀式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和事物的缘起,不写主人公的过去与回忆。他总是要从一个人的内心矛盾中引出两个人来,目的是把这一矛盾放在横向层面上同时展出,让他们同时进入相互关系,各抒己见,互相对话,形成杂然纷呈的冲突。
“复调思维”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未完成性→世界的多元、暧昧、边界模糊。
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人性深处的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千篇一律的思想,使得小说既具有辩证色彩,又包含开放可能。
米兰·昆德拉,“文体的复调”,即将小说之外的多种文类统一展现于同一部小说中,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复调”理论,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广阔视野,辩证思维。
小说论、批评论→审美学→哲学
【过度决定】
按照“过度决定”的理论
①文学文本生产以及广义的社会文本的生产本身就隶属于一般意识形态形式生产,也移置着“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状况。
②开启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文化批评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话语斗争”等理论思潮。
③“理论反人道主义”,作家只是意识形态实践场所的一个承担者,一个当事人,只是社会无意识表达自身的一种工具。→福柯的“作家死了”。
④文学艺术文本、广义社会文本:由社会整体“过度决定”了的症状性文本。揭示症状所指向的社会整体内部主导矛盾和社会整体现实。
【耗费】
无限的生产、增长和积累是无法想象的,因为生物生命所需的能量是有限的,也因为地球固定的空间和能量对增长构成了限制,局部性的增长只能对另一个局部构成压力,这就会导致失去平衡的危险。
对增长的无止境追求可能导致防不胜防的悲剧性耗费——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生命和财富的悲剧性耗费,即以“惨败的方式”所进行的耗费。这,恰恰是工业理性经济盲目增长的恶果。
在巴塔耶这里,对理性、主体和有限经济的批判是统一的。
知识主体或有限经济主体——这样的世俗主体必须打破,逻辑性的谋划线路必须断裂,目的论的践行必须拆毁,只有这样,神圣的内心体验才能流溢而出,人所固有的整体性要求——既是对原初混沌世界的乡愁式怀念,也是对神的世界的无保留认同——才能获得满足。
回应 2020-05-05 14:46
-
【赛博空间】 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学、政治学问题。引发了对人类性质和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它们与文化研究中的社群理论、权力、边界、控制和民主等问题密切相关。 后人类:标志着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中,具有自主理性之主体的分裂和终结。即“主体不仅在与自己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而且也在与世界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 赛博文化利用交互式网络的一个网页把这种“无主体的”主体捕捉...
2020-05-05 14:46
【赛博空间】
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学、政治学问题。引发了对人类性质和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它们与文化研究中的社群理论、权力、边界、控制和民主等问题密切相关。
后人类:标志着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中,具有自主理性之主体的分裂和终结。即“主体不仅在与自己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而且也在与世界的关系上非中心化了”。
赛博文化利用交互式网络的一个网页把这种“无主体的”主体捕捉住了,并取消了它的自主性。技术已经把呈现“真实”的技术扩展和完善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真实的本体地位已经招致了大规模的怀疑。个人主义的学说也在赛博空间的网络中丧失了。
吉利斯:当代社会向“后人类”的转移,实际上是从有序向混乱的转变。在赛博空间所涉及到的“身体”与“技术”的关系之中,人类的“身份”问题已不复存在。
涉及:赛博空间,技术文化,虚拟社群,虚拟现实,虚拟身份,虚拟空间,半机器人,控制论,电脑化身体,景象,仿真,拟像。
麦克·卢汉,1964,《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商品拜物教】
对物的崇拜
《资本论》第一章指出,商品拜物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马克思首先根据费尔巴哈对宗教崇拜的解释区分了商品拜物、宗教崇拜的区别:宗教崇拜是人们创造一种宗教,然后赋予其人自身没有的能力。而商品拜物教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人的劳动因此变为一种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各种不同的劳动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衡量,看它能换取多少物品。这样,人与人的关系就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商品拜物教掩盖了商品是人生产出来的这一事实。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将具体的劳动变为抽象的劳动,因而也就把个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人”。
一只苹果的价值和一位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是可以换算、交换的,这样人在物面前就失去了其重要的主体地位。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在商品拜物教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都产生了分离和异化。由于商品拜物的虚幻色彩,许多由此导致的社会与个体的问题被遮蔽了起来。
凡是人类能够掌控的东西都可以用它的交换价值来衡量,最后连人类自身的价值也只能以交换价值来衡量了。
我们赞美一只手表的不是它的走时准确,而是它高昂的价格。我们赞美海滩的,不是它的美丽,而是它惊人的地价。我们急于送给孩子的不是他们的快乐,而是昂贵的学校。
马克思→卢卡契
卢卡契“物化”:在一个被商品拜物所主宰的时代,物化是生活的所有方面无法摆脱的共同命运。资本主义制度的“明细化”好像是一张巨大的清单:物人时地,尽入账中。一切都可以计算清楚,被忽略、误解的恰恰是人自身,如感情、激情、机遇等“非理性”因素。
卢卡契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它的遮蔽性的揭示,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单向人”的批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角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人们对“物”的迷恋。《恋物》中,他指出,“恋物”是小男孩面对母亲“被阉割”的身体时的心理转移机制:当小男孩看到母亲无阳具的时候,他认为母亲的阳具是被人切除了的,所以他也由此产生了一种焦虑,担心自己的阳具也会有天被人切除,于是他以恋物的形式来取代母亲缺失了的阳具,将被剥夺的阳具由物的形式来代替。→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伊丽格瑞:“女性商品拜物教”:父权主义的社会结构,资本主义与父权主义的勾结。父权资本主义。
女性本身就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
①使用价值: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家务劳动、社会劳动。②价值的形式:在交换过程中完成,在与其他商品的评判高低中实现。女性作为商品的价值不在她物质形式的使用价值上,而在父权交易的价值积累承载了多少男性之间交换的需求和欲望上。
作为商品拜物的虚幻性,女性对自我的认识很多时候也就是男性对女性认识的复制,而她们却往往看不清自己转换为商品过程中的奥秘。
殖民凝物:萨义德,霍米·巴巴提出。
源于弗洛伊德的“缺失”和“阉割”情节。
萨义德“东方主义”:殖民者(西方)在面对被殖民者(东方)时,它并不是在客观地看一个真实、多样并在不断变化着的东方。它看到的是在通过掺杂自己欲望的凝视而看到的幻想中的东方。
殖民主义刻板化现象,殖民凝物:将对自我身份和主导地位不确定的焦虑投射到对被殖民者的迷恋上去。
东方主义话语:将东方遥远、陌生的现实用已知的知识结构去框定和描述,使之既古老又新奇、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易于掌控。
被殖民者:心理上的调适机制:他们在渴望成为白人却永远都无法实现这一终生最大愿望的时候,很明显是把白种人的肤色、种族特征、语言(以及其他优越感)当作了弗氏意义上的缺失,在无法获得它们的情况下以恋物的方式将其转移、替代。这便是“白面具”。
80年代,信息社会,波德里亚。后现代社会媒体的商品拜物现象,将这种现象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的分析综合起来,揭示当代信息传媒社会中文化商品化、符号化倾向带来的遮蔽作用。
电视:人变成媒体的隶属品。传媒的商品拜物教。加剧了后现代社会中传媒、信息工业对人们心灵的异化。
传媒,肢解社会心理和个人心智。
带有商品拜物教特征的商品广告。商品上笼罩的文化神秘色彩。商品及其广告的宣传对人的身份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后现代社会,人的身份由他/她使用的商品的品牌和价格决定。一个开着凯迪拉克的人被看做高人一等,是因为笼罩在车上的文化象征意义。
【上帝之死】
尼采,没有说基督教的上帝不存在,而是说他已经死了,而且我们现代人都是谋杀上帝的凶手。
上帝死了之后,再没有了一个永恒意义或超验的目标。那么,人类将如何在虚无主义的尘世中生活?
末人
尼采哲学对整个西方现代性彻底的批判
尼采“上帝之死”:基督教信仰面临有史以来的最大的危机情况。“上帝之死”并不是说上帝不存在,也不是说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是说,上帝连同整个基督教的文化,连同西方对最高价值的规定,都已经不再被西方人信仰和信任了。
不仅仅不再信任上帝,也不再坚持传统的西方最高价值体系了。→“欧洲虚无主义”。
上帝之死:19世纪末整个西方文化危机的表征。整个19世纪西方文化转型的结果,整个西方基督教文化突然崩塌了。基督教的形而上学体系,道德伦理观念都不再有效。人们失去安身立命的根基,失去存在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和标准。
陀思妥耶夫斯基:失去基督教信仰之后,生存毫无意义,巨大的虚无感。
世界剩下的是纯粹的利益和权力,群魔乱舞的暴力,空虚的人。
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欧洲的“上帝之死”的时代信仰状况和精神状况。
上帝:本体论上最高的存在,最深的根据。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它指向一个超验的、超感性的世界。最高存在、幸福、文化、文明。
上帝之死:①作为抽象的绝对精神和绝对价值的上帝理想形象的死亡。②这些宏大概念连同表达塑造的世界已经崩溃。③形而上学的人造文化偶像的死亡。④一个欧洲虚无主义时代的来临。没有根据,没有意义,没有真理,没有目的,没有道德根基,没有超越。
“上帝之死”:一个西方现代性的历史事件
上帝之死→西方进入“非基督教道德”的时代→彻底的政教分离→现代性危机,价值、意义、本体论基础的危机
深刻的欧洲文明的变革,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彻底失效。以基督教神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基督教人性论和基督教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彻底崩溃。
人们已经把“上帝之死”的时代状况作为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接受下来了。现在人们已不再有尼采当年面对虚无主义时代来临时那种亢奋和悲情,当年“上帝之死”给西方人带来的那种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也已经平静。现在西方是一个“上帝之死”之后的时代。
【同质性/异质性】
生物同质化的典型行为是占有,生物异质化的典型行为是排泄。
“同质性”表示有限、整体、秩序的方面,“异质性”表示无限、差异、紊乱的方面。全球文化景观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巴塔耶:同质/异质概念。
“三界世界模型”:①第一界:兽性、欲望、色情构成的生命原力②第二界:由规则、法律、理性等约束的世俗社会世界③由天堂、灵魂、神性来启示的宗教王国。
原欲世界—世俗社会—宗教世界
原欲世界、宗教世界:神圣的世界。
原欲世界的神圣性:它是以色情为动力,并被欲望所主宰。
宗教世界的神圣性:以信仰为依托,引导灵魂朝向纯洁境界升华。
世俗世界是同质的世界,原欲世界、宗教世界是异质的世界。
同质性,构成了世俗社会世界的强化形式,其特征在于它是一个生产的社会,一个以占有为目标的社会,一个实用的社会。一切不能被占有而被视为无用的东西,就被当作异质性排除在社会同一体之外。
“愚人船”:危及社会安宁秩序的因素,净化城市生活的环境。
世俗社会世界:在苦难的呼喊中诞生的历史,排除社会异质性而维持社会同质性的历史。在一个同质的社会之中,首先被尊重的是使用价值,对任何一种社会要素的第一度拷问就是:它有什么用?
社会异质性→一种耗费的要素
异质社会→超越功利的消费,不求利润、无需回报的开支。
同质性:可以公度的,服从于逻辑运演和理性算计。
异质性:不可公度,蔑视逻辑和理性。
同质性是可以归化于同一秩序的性质,而异质性则是无法归化于同一秩序的剩余物。
宗教神圣的异质世界:神圣启示,神秘禁忌,想象的神话,宗教领袖。
原欲神圣的异质世界:无器官的身体,肮脏的排泄物,深度无意识,原欲,色情的变态表现,暴力,疯狂、残酷。
同质世界:四平八稳、温情脉脉、浪漫典雅的布尔乔亚社会。
异质世界:疯疯癫癫、残暴无常、鲁莽无知的暴民世界。
波德里亚:诗歌就是价值的毁灭。神明在能指的死刑中被碎尸万段,分解为音素成分,而且永远不会复原。
异质性与同质性的持久冲突:文艺复兴时代的狂欢、喜剧、下半身语言的爆发,甚至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狄奥尼索斯的复归。
色情和宗教构成了神性的二极,高等权威和低俗暴力构成了社会权力的两个端点。法西斯主义生成于高等权威和低俗暴力的整合之中。散漫地存在于民众身上的异质性,在“元首”人格上得到了光辉四射的表达。因此,民众无条件地服从于“元首”。
阿帕杜莱:全球时代的文化想象建构了人种、媒体、科技、金融、意识形态五大流动的景观。
西方现代性话语长驱直入,在全球民族之林中散播和蔓延,塑造出同质性的文化。
后殖民时代的民族国家却顽强抵抗,全力抵制西方现代性,渴望把异质的文化写入新时代的史册。
全球时代异质文化的暴动,导致了互相吞噬、互相残杀的惨烈现实。恐怖主义,暴乱,难民,种族屠杀。
【复调理论】
复调,多声部音乐。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声部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方法。
巴赫金。用“复调”来描述陀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对话。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的欧洲小说,属于已经定型的独白型(单旋律)小说。作者的地位至高无上,只有创作者的声音在说话,一切主人公的语言、心理、行为都被纳入全知全能的作者的意识之中。主人公一般没有主体性,通常是作为被描写的纯粹客体得到作者的外来说明。
复调小说,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众多的各自独立的声音和意识拥有平等的地位、相同的价值,它们结合在某一事件之中,并且互相不发生融合。
复调结构特点:①陀式笔下的主人公不仅是作者议论所要表现的客体,也是表现自我意识、直抒己见的主体,对作者以及作者的总结性评语保持着自由和独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根本上属于个人的世界,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些意识相对独立、善于思考的“思想家”。他们并不融合/附属于某一个统一体之中,不受作者思想的支配。自我意识成了塑造主人公的“主导成分”。否认了绝对的“真理”。
②所有的思想意识在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
小说中不存在旁观者的位置,任何人都成为参与事件的当事人。是带有深刻的多元性的世界,像教堂一样,象征着互不融合的心灵进行交往,多元化变成了永恒的形象。
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中的对话分为“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两种。
总之,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采取了全新的艺术立场,即对话立场。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未论定性。对话承认世界的多元性,承认多元性、多意识的相互关系。使小说失去旁观的“第三者”,避免了独白描写中的“背对背议论”。
③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共时艺术的运用,是艺术上的重大创新。
“别人只看到一种和千篇一律的地方,他却能看到众多而且丰富多彩的事物”。
多元性、矛盾性。
陀式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和事物的缘起,不写主人公的过去与回忆。他总是要从一个人的内心矛盾中引出两个人来,目的是把这一矛盾放在横向层面上同时展出,让他们同时进入相互关系,各抒己见,互相对话,形成杂然纷呈的冲突。
“复调思维”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未完成性→世界的多元、暧昧、边界模糊。
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人性深处的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千篇一律的思想,使得小说既具有辩证色彩,又包含开放可能。
米兰·昆德拉,“文体的复调”,即将小说之外的多种文类统一展现于同一部小说中,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复调”理论,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广阔视野,辩证思维。
小说论、批评论→审美学→哲学
【过度决定】
按照“过度决定”的理论
①文学文本生产以及广义的社会文本的生产本身就隶属于一般意识形态形式生产,也移置着“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状况。
②开启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文化批评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话语斗争”等理论思潮。
③“理论反人道主义”,作家只是意识形态实践场所的一个承担者,一个当事人,只是社会无意识表达自身的一种工具。→福柯的“作家死了”。
④文学艺术文本、广义社会文本:由社会整体“过度决定”了的症状性文本。揭示症状所指向的社会整体内部主导矛盾和社会整体现实。
【耗费】
无限的生产、增长和积累是无法想象的,因为生物生命所需的能量是有限的,也因为地球固定的空间和能量对增长构成了限制,局部性的增长只能对另一个局部构成压力,这就会导致失去平衡的危险。
对增长的无止境追求可能导致防不胜防的悲剧性耗费——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生命和财富的悲剧性耗费,即以“惨败的方式”所进行的耗费。这,恰恰是工业理性经济盲目增长的恶果。
在巴塔耶这里,对理性、主体和有限经济的批判是统一的。
知识主体或有限经济主体——这样的世俗主体必须打破,逻辑性的谋划线路必须断裂,目的论的践行必须拆毁,只有这样,神圣的内心体验才能流溢而出,人所固有的整体性要求——既是对原初混沌世界的乡愁式怀念,也是对神的世界的无保留认同——才能获得满足。
回应 2020-05-05 14:46 -
马海良: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言语即行为,说话即做事。这不同于传统中分离语言和行为的语言观,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仅仅用来表达思想,表达意义。言语行为理论开启于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该书由其1955年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奥斯汀承续了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者对语言表达的意义和有效问题的探讨,不同于理想语言学派以真假为标准裁定陈述有无意义,奥斯汀提出了另一条对于语言的效用问题的思考...
2016-09-05 12:03
马海良: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言语即行为,说话即做事。这不同于传统中分离语言和行为的语言观,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仅仅用来表达思想,表达意义。言语行为理论开启于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该书由其1955年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奥斯汀承续了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者对语言表达的意义和有效问题的探讨,不同于理想语言学派以真假为标准裁定陈述有无意义,奥斯汀提出了另一条对于语言的效用问题的思考路径。话语不仅可以提供描述事实和状态的信息,还可以完成其它行为。奥斯汀在日常生活交际之中思考言语的功能与意义,开启了日常语言学派。“言语行为理论本来是对语言的哲学思考,是哲学领域内的一个问题,但是它首先进入应用语言学,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后来广泛进入并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科学话语。“言即行”,言语行为理论的这一核心观点可以汇入20世纪的许多角度不同而取向相似的思想潮流,例如文化唯物主义、解构主义、文化政治分析,等等,它们都强调符号表意活动的行为性、实践性、社会性以至政治性。”
回应 2016-09-05 12:0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8.6分 82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8天前曾上架
-
麥田 (2013)8.5分 2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文化研究关键词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把噗 2014-12-28
比那本 文论关键词 好太多
0 有用 六翼在天堂 2013-06-26
大学时读,得重读
1 有用 结巴郁 2020-02-26
其实这本是蛮好的。每个词条都是不同人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结的一张网,比起来可能概念不如回归原作,看看人家网怎么结的思路拓宽很多。不得不承认,自己理论还是读得太少太浅。。
9 有用 Philia 2015-10-22
这种工作注定是挂一漏万,甚至是胶柱鼓瑟的,但是诚如汪民安在前言中说的:“关键词语和概念的发明,是理论对世界进行表述的权宜之一。晦涩的世界,必须借助词语通道隐约地现身。理论家将这些词语和概念召唤出来,就是为了利用它们,尽可能地照亮世界的晦暗秘密。”我也终于明白自己为何迷恋理论——其实是对逻辑与一种总体性的追寻。阅读这样的书当然是为了备考而投机取巧,当然,现在的我还追得太吃力、太笨拙、太不“巧”,甚至... 这种工作注定是挂一漏万,甚至是胶柱鼓瑟的,但是诚如汪民安在前言中说的:“关键词语和概念的发明,是理论对世界进行表述的权宜之一。晦涩的世界,必须借助词语通道隐约地现身。理论家将这些词语和概念召唤出来,就是为了利用它们,尽可能地照亮世界的晦暗秘密。”我也终于明白自己为何迷恋理论——其实是对逻辑与一种总体性的追寻。阅读这样的书当然是为了备考而投机取巧,当然,现在的我还追得太吃力、太笨拙、太不“巧”,甚至眼前的道路正无情收缩了起来。继续风雨兼程吧。比较遗憾的是本书名为“文化研究关键词”,但CS领域直接相关的、以及最新的内容还是少了,更多的反而还是西方哲学,而且竟然没有任何一个词条是中国(甚至是东方)学者的首创,有点尴尬。 (展开)
5 有用 灰白空气 2016-07-11
多读无益,回归原著。
0 有用 [已注销] 2021-02-24
【线性读到130页,之后应该会随手翻】这本书太好玩了,背后德勒兹对于概念的揭示与使用瓦解了我之前作为学生的不自信与焦躁,懂如何?不懂又如何?这本书是装逼利器,随意翻,随意读,就看到一个宝藏,勾连着时代,个人,透着手术刀一样的文字背后依旧能看到闪亮地魔力,是个大中枢。 @2018-06-04 09:59:33
0 有用 知不道斋主人 2021-01-27
急救狗命良方
0 有用 donnie 2020-12-28
非常好用的术语使用手册
0 有用 兔弥儿 2020-11-03
上课用
0 有用 小羊 2020-10-10
断断续续看了一半后决定还是当作词典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