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是《退步集》之后陈丹青的又一部杂文集。由近两年陈丹青所撰杂文、演讲、访谈汇编而成,内容涵盖绘画、艺术教育、城市文化诸领域,亦收录陈丹青论鲁迅及木心的文章数篇。
在线试读
:
作者简介 · · · · · ·
陈丹青,1953年生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景物系列。业余写作,2000年出版文集《纽约琐记》,2002年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2003年出版杂文集《多余的素材》。2005年出版杂文集《退步集》。
目录 · · · · · ·
岁阑闲谈
绘画
自我的纪念
回想陈逸飞
如何成就大师
悲剧与春梦
一时聚散
教育
一格一格降人才
致《新闻调查》
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
公事与私论
人与体制,体制与人
教育的现实与现实的教育
“师生关系”没有了
专题
写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展来华前夕
再谈文艺复兴作品展来华
文艺与复兴
笑谈大先生
鲁迅与死亡
鲁迅是谁?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
杂谈
影像与城市
城市与想象
我只是偶尔潜回上海的丧家犬
我们远远不了解人性
历练与青春
羞耻与责任
历史背景与形象工程
博客选摘
快乐的奴隶
关于表达之一
关于表达之二
美国的老人
文化牌
文艺与草根
若无其事
五月日记
关闭博客的话
· · · · · · (收起)
绘画
自我的纪念
回想陈逸飞
如何成就大师
悲剧与春梦
一时聚散
教育
一格一格降人才
致《新闻调查》
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
公事与私论
人与体制,体制与人
教育的现实与现实的教育
“师生关系”没有了
专题
写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展来华前夕
再谈文艺复兴作品展来华
文艺与复兴
笑谈大先生
鲁迅与死亡
鲁迅是谁?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
杂谈
影像与城市
城市与想象
我只是偶尔潜回上海的丧家犬
我们远远不了解人性
历练与青春
羞耻与责任
历史背景与形象工程
博客选摘
快乐的奴隶
关于表达之一
关于表达之二
美国的老人
文化牌
文艺与草根
若无其事
五月日记
关闭博客的话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身为海归,感到羞耻! 在我看来,海外经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海归不应该仅仅带回各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现代价值观才能从深处远处对中国发生影响。这种价值观,你不出国很难认识,很难成为自身的人格。新的价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在中国奏效,先得在自己身上奏效,变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 我看不出海归派在整体上意识到这一点。反倒是本土的部分自由知识分子相当清醒。不要忘记,许多人也有短暂的出国经历,切身感受我们与外间深刻的冲突和反差,他们反而对国外的先进价值观更敏感,更认同,并尽可能在改革现状中发出声音。我以为,清醒的本土人士比海归更值得尊重。 我常说,留学不值得骄傲,那是悲剧。胡适七十年前就写文章说留学是国耻。到今天,这种状况有多大改变?国内现在的学费,以家庭收入计算,是全世界最昂贵学费的三倍。但是我们不提供人格教育、历史教育、理想教育,这种教育不如五四时期,甚至不如旧式教育,旧式教育以儒学为主,伦理道德第一。留学的悲剧还在于精英外流,回来了,又和本土国情发生种种价值观冲突,这种冲突十之有九以妥协或失败告终。 乐观地看,出国的人越多,海归也越多,量变到质变,或许会缓慢影响并推动制度和文化层面的转变吧。但这个过程十二分艰难,很难看清它的走向与结果……人会屈服于现实,但人还有感情。国外生涯会使你更爱国,并产生无比细腻的羞耻感。国内国外仍有太多差异,但海归者不应耻于自己的祖国,而是在自身寻找羞耻感。“知耻近乎勇”可能是太高的要求,但容我说句重话:我在不少当代海归那里看见的是取利之勇,而不是羞耻之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羞耻与责任(2) -
您怎么看待自己由画家到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 陈:我每天刷牙洗脸,镜子里还是同一个家伙。如果他不幸变成什么角色,便是道行太浅。说句涉嫌乖张的话:我没办法阻止别人在我的名字前添加各种形容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理想国·陈丹青作品(共18册),
这套丛书还有
《纽约琐记(修订版)》《张岪与木心》《影像杂谈》《外国音乐在外国》《局部:陌生的经验》
等
。
喜欢读"退步集续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退步集续编"的人也喜欢 · · · · · ·
退步集续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 条 )
> 更多书评 62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电子书 (Wennie)
- 《新周刊》的书架(2007年~2009年)(2010.08.28) (絮佩维埃尔)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公共知识分子书列 (Yasmine.L)
- 不看艺术我会死 (Stanle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退步集续编的评论:
feed: rss 2.0
20 有用 金剛怒目 2015-10-07 17:05:08
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余秋雨、木心、陈丹青之间有一种隐秘的同构。如何同构?还想不清楚,但他们自以为的所谓“上海”可能是重要线索。
1 有用 三个背影 2010-01-14 11:12:31
唉。。开卷有益
1 有用 Azeril 2011-10-21 14:49:17
陈丹青随笔 涉及当代中国艺术 教育问题 城市建筑及有关鲁迅木心等文化人物等内容的访谈 杂文和博文。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中美日三国在现代化潮流之中各自的抉择和当下时代的状况的叙述。读着不免为现代中国悲哀
0 有用 一湄 2009-04-11 09:31:32
锋利
0 有用 小宇@白兰地 2007-06-07 22:04:32
对中国艺术及教育的批评 值得一读
0 有用 Vera 2023-04-02 14:54:48 福建
这个老头子的魅力就是我新买了一堆书但是还会把他的书刨出来酣畅淋漓地读完,看他的书就像听他讲话,他的文字里有他狼狗般锐利的眼神。
0 有用 wyx517 2023-04-02 08:26:52 江苏
读陈丹青的文字,还是喜欢他的一些切入点,比如透过摄影和城市,思考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怎么没有新的东西,新的表达方式。看他的书,是可以感受到他的热切的,热切地希望改变当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些沉疴老疾,也是无奈的。 作者自己说是读的书少,一些历史,文化的东西难免有出入,但是我想说他自身的经历就足够宝贵,经历文革,欧美留学,看到差距,看到不足,还回来了,希望能通过自己“乌鸦聒噪”让青年人看一点现实,说一... 读陈丹青的文字,还是喜欢他的一些切入点,比如透过摄影和城市,思考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怎么没有新的东西,新的表达方式。看他的书,是可以感受到他的热切的,热切地希望改变当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些沉疴老疾,也是无奈的。 作者自己说是读的书少,一些历史,文化的东西难免有出入,但是我想说他自身的经历就足够宝贵,经历文革,欧美留学,看到差距,看到不足,还回来了,希望能通过自己“乌鸦聒噪”让青年人看一点现实,说一点弊端,不要妄自尊大。的的确确,国家在器物方面可以并入现代化的轨道,但是制度,文化,确实是脱轨的,是需要努力赶上的。 (展开)
0 有用 JLPJ 2023-03-04 21:37:22 四川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觉得好。
0 有用 嘉树 2023-03-04 00:26:51 山东
是一部叛逆、自由还带着点浪漫的文集,有访谈录也有演讲稿还有博客、随笔等文稿,文章不是说文采多么多么的好,但确实真心实意地把现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的迷茫困惑给稍稍做了一番解释,在压抑没有自我的焦虑中摸到那么一点心思,陈丹青不仅是个喜欢画画的画家,还是个骨子里叛逆又好玩的艺术家
0 有用 艾利缇 2023-02-24 02:56:58 美国
这本最愤青,手持兵器,仍姿态优雅。丹青输出达人,长达三十年的高密度高信息量多媒介输出,我follow他几年也没看完,而且很多文章要一看再看,不然不懂。对着尊敬爱惜的好人,我也只有一句:努力加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