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闾佳
出版年: 2007-4
页数: 171
定价: 32.00元
丛书: 华章经典·管理(2008年版)
ISBN: 9787111204565
内容简介 · · · · · ·
《彼得原理》由彼得通过对千百个组织中不胜任的失败实例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于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首次公开发表。尽管演说招来了敌意和嘲笑,但他仍在1965年春以独特的讽刺手法最终完成了此书。彼得认为,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
丛书信息
喜欢读"彼得原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彼得原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彼得原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彼得原理的不实假设与困境成因

> 更多书评 2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一升 (Stay Focused. Keep Shipping.)
人们为什么常常高估奋发进取的力量呢?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人们错误地认为,比普通人更积极进取的人,也就比普通人晋升得更快更高。显然,这种看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它只是一种妄想式的说教,我将之称为阿尔杰情节。 如果能坐着,绝不要站着;如果能开车,绝不要走路;如果能找到贵人提拔,绝不奋发进取。2012-11-23 20:38 3人喜欢
-
● 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 ●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 ● 层级组织的工作大多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 对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方法重于结果;官样文章掩盖了原本设计它们的处事目的。这些员工从不认为自己是为大众服务而存在的——相反,他们把大众看成维持自己、表格、仪式和层级组织存在的原材料。 ● 彼得反转原理: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比对外的服务效...
2014-07-29 13:11
● 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 ●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 ● 层级组织的工作大多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 对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方法重于结果;官样文章掩盖了原本设计它们的处事目的。这些员工从不认为自己是为大众服务而存在的——相反,他们把大众看成维持自己、表格、仪式和层级组织存在的原材料。 ● 彼得反转原理: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比对外的服务效率更受重视。 ● 在大多数层级组织中,过分胜任比不胜任更令人反感。 ● 被淘汰的过分不胜任者必定具备两个重要特征: 1.缺乏生产力(没有产出) 2.不能维护层级组织内部的和谐稳定(没有输入) ● 特别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无法在现有的层级组织里发挥所长。通常这种人需要摆脱层级组织的束缚,到别的地方重起炉灶。 ● 优势者的恐惧情结,也就是害怕下级跑到前头的心理。 ●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冗员是不可避免的。彼得螺旋每循环一次,不胜任者的数量就随之增加,效率却丝毫没有提高。 引自 书摘 回应 2014-07-29 13:11
-
一升 (Stay Focused. Keep Shipping.)
人们为什么常常高估奋发进取的力量呢?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人们错误地认为,比普通人更积极进取的人,也就比普通人晋升得更快更高。显然,这种看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它只是一种妄想式的说教,我将之称为阿尔杰情节。 如果能坐着,绝不要站着;如果能开车,绝不要走路;如果能找到贵人提拔,绝不奋发进取。2012-11-23 20:38 3人喜欢
-
● 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 ●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 ● 层级组织的工作大多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 对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方法重于结果;官样文章掩盖了原本设计它们的处事目的。这些员工从不认为自己是为大众服务而存在的——相反,他们把大众看成维持自己、表格、仪式和层级组织存在的原材料。 ● 彼得反转原理: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比对外的服务效...
2014-07-29 13:11
● 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 ●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 ● 层级组织的工作大多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 对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方法重于结果;官样文章掩盖了原本设计它们的处事目的。这些员工从不认为自己是为大众服务而存在的——相反,他们把大众看成维持自己、表格、仪式和层级组织存在的原材料。 ● 彼得反转原理: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比对外的服务效率更受重视。 ● 在大多数层级组织中,过分胜任比不胜任更令人反感。 ● 被淘汰的过分不胜任者必定具备两个重要特征: 1.缺乏生产力(没有产出) 2.不能维护层级组织内部的和谐稳定(没有输入) ● 特别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无法在现有的层级组织里发挥所长。通常这种人需要摆脱层级组织的束缚,到别的地方重起炉灶。 ● 优势者的恐惧情结,也就是害怕下级跑到前头的心理。 ●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冗员是不可避免的。彼得螺旋每循环一次,不胜任者的数量就随之增加,效率却丝毫没有提高。 引自 书摘 回应 2014-07-29 13:11
-
● 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 ●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 ● 层级组织的工作大多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 对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方法重于结果;官样文章掩盖了原本设计它们的处事目的。这些员工从不认为自己是为大众服务而存在的——相反,他们把大众看成维持自己、表格、仪式和层级组织存在的原材料。 ● 彼得反转原理: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比对外的服务效...
2014-07-29 13:11
● 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 ●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 ● 层级组织的工作大多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 对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方法重于结果;官样文章掩盖了原本设计它们的处事目的。这些员工从不认为自己是为大众服务而存在的——相反,他们把大众看成维持自己、表格、仪式和层级组织存在的原材料。 ● 彼得反转原理: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比对外的服务效率更受重视。 ● 在大多数层级组织中,过分胜任比不胜任更令人反感。 ● 被淘汰的过分不胜任者必定具备两个重要特征: 1.缺乏生产力(没有产出) 2.不能维护层级组织内部的和谐稳定(没有输入) ● 特别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无法在现有的层级组织里发挥所长。通常这种人需要摆脱层级组织的束缚,到别的地方重起炉灶。 ● 优势者的恐惧情结,也就是害怕下级跑到前头的心理。 ●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冗员是不可避免的。彼得螺旋每循环一次,不胜任者的数量就随之增加,效率却丝毫没有提高。 引自 书摘 回应 2014-07-29 13:11 -
一升 (Stay Focused. Keep Shipping.)
人们为什么常常高估奋发进取的力量呢?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人们错误地认为,比普通人更积极进取的人,也就比普通人晋升得更快更高。显然,这种看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它只是一种妄想式的说教,我将之称为阿尔杰情节。 如果能坐着,绝不要站着;如果能开车,绝不要走路;如果能找到贵人提拔,绝不奋发进取。2012-11-23 20:38 3人喜欢
论坛 · · · · · ·
请问这本书和《帕金森法则》有什么联系? | 来自allianz | 10 回应 | 2010-10-2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Collins Business (2009)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7.5分 183人读过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
Amereon Ltd (200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HarperBusiness (201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彼得原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米 2011-11-01
很久之前因为看一本书里提到过这本书,于是找来看看。看了没几页感觉看不下去了。后来重复多次拿起放下拿起放下。我这次已经坚持到很远了看了将近1/4.实在看不下去了,要不就不折磨自己了吧。
0 有用 帕海贝尔 2009-07-05
其实讲述的很全面,也比较详细。很不错
0 有用 懒人老猫 2008-08-03
很有意思
0 有用 阿鳥阿鳥 2010-10-18
书的前半部分读的比较耐心 笔记也有章法。后半部分 由于大篇幅繁琐的例证 加之耐心的消磨(理论类书是我的痛)就较快地跳读了。正本书而言 涉及我从未触及的管理学 还是有很大的收益。
0 有用 丸子(^.^)v 2020-07-28
职场升迁规则 把人们升迁到不合适的位置 = =
0 有用 #朝朝朝闻道# 2020-12-01
远离层级制度,保持独立与自由 @2016-05-11 22:32:29
0 有用 正则灵均 2020-11-22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展开)
0 有用 嗯. 2020-10-28
不胜任的人产出不行,但是输入很好,而过分胜任的人产出很好,输入却不怎么样。牺牲一切只为了维稳,成绩太突出想法太多反而被看做一种威胁。
0 有用 summer 2020-10-18
相见恨晚的一本书,对企业层级的剖析鞭辟入里。对处于职场迷惑期的人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读完对公司的复杂人事豁然开朗,对成功的定义也有全新的思考。
0 有用 丸子(^.^)v 2020-07-28
职场升迁规则 把人们升迁到不合适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