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李长之~文坛倚天剑

阿尼翁 2009-05-13 11:07:05

1978年12月13日,来不及收拾荒芜惨淡的文学批评的李长之先生驾鹤西去,享年68岁。从此中国的文学批评再没有支起像样的门面,里头也空空如也。这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致命伤,也是中国文学挺不起脊梁的棰心痛。“如果说20世纪中国还有文学批评,那么李长之先生无疑是第一家”,北师大文艺学王一川教授如是说。

李长之是谁?

提出这个问题,是中国知识界的一大耻辱。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知识界将更增一段耻辱。这样说,不是故弄玄虚。试想一下:一位25岁即挥就了《鲁迅批判》的清华剑客,一位在35岁已经著述了《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人格与风格》等古典文学专著的学者,被人忘记已叫人惊讶不已,被整整埋没20年更是咄咄怪事。长期从事文学批评研究的学者竟有不知李先生的,岂不是天方夜谭。然而事实便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第一家的学者,生前身后的际遇果然这样。

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曾将李先生列为民国批评五大家之一,但在大陆版的文学史中,李先生赫然销声匿迹。说来也怪,曾使李先生名满天下的《鲁迅批判》竟然也是先生身陷囹圄的“罪证”,1957年,“恶毒攻击鲁迅”的帽子生生扣在李先生身上,无可奈何,李先生就此搁笔。这一搁便是20年,一位人文学者弥为珍贵的学术20年(1958~1978)。当他再次拾起那只曾经一个晚上能写万字的笔时,他的手已经不听使唤了,重出江湖的这位文坛剑侠,只能以千字之文悼念挚友老舍先生。何其可悲,剑侠的泪和情,在20年的“扫大街”、“学习改造”中渐渐萎顿,期间,先生选择沉默。可恨这沉默太久,以至于先生再战文坛,利剑已然锈迹斑斑。先生老泪纵横,只是天不假年,先生连名头也不曾在新社会留下。

追寻李长之先生,自然要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彼时生于1910年的李长之先生与林庚、季羡林、吴组缃趣味相投,而号为“清华四剑客”。四人之中,长之无疑天分最高。在校时即任《清华周刊》文艺副刊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主编,《文学季刊》编委,无怪矛盾、鲁迅等人要呼之为“李天才”。毕业后先生辗转到中央大学任教,重庆七年,青年剑侠便已硕果累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堪称研究李白的经典,《司马迁人格与风格》当之无愧为研究司马迁的第一著作,其他如《苦雾集》,《梦雨集》更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罕有的批评理论专著。而《北欧文学》至今仍是了解北欧文学最好的入门读物,《西洋哲学史》则是台湾地区一直沿用到70年代的大学教材。当然作为德语翻译界的前辈,长之先生此期还翻译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马尔霍兹《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等等。这样的才力和如此的勤奋,不能不叫人佩服十分。http://blog.ifeng.com/1551080.html


赞
转发 1
回应 只看楼主
故乡的异乡人
2009-07-30 11:27:54 故乡的异乡人

长之先生与林庚、季羡林、吴组缃趣味相投,而号为“清华四剑客”。四人之中,长之无疑天分最高。在校时即任《清华周刊》文艺副刊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主编,《文学季刊》编委,无怪矛盾、鲁迅等人要呼之为“李天才”。

赞
>
游心
2010-05-11 23:29:01 游心 (狂歌痛饮空度日)

嘿嘿,我今年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李长之先生

赞
>

> 我来回应

> 去李长之文集(共10卷)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