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明朝的系统,是汉族为主。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嗣后传世十二,凡一十七帝,历二百七十有六年,其间如何兴、如何盛、如何衰、如何亡,统有一段极大的原因。先贤有言:“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国必兴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国必衰亡。”这句话虽是古今至言,但总属普通说法,不能便作一代兴衰的确证。
明代由兴而衰、由盛而亡,却蹈着元朝五大覆辙:第一敝是骨肉相残,第二弊是权阉迭起,第三弊是奸贼横行,第四弊是宫闱恃宠,第五弊是流寇殃民。此外还有国内的党争,国外的强敌,胶胶扰扰,愈乱愈炽,勉强支持了数十百年,终弄到一败涂地,把明祖创造经营的一座锦绣江山,拱手让与满族,说将起来,也是可悲可惨的。
明史演义的创作者
· · · · · ·
-
蔡东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蔡东藩(1877年-1945年),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有时写作东帆),清朝至民国年间浙江省山阴县临浦(今属萧山)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于1911年称病归里。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日战争爆发,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辗转避难,颠沛流离,逝世于抗战胜利前夕。清朝末年,严复、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说的巨大社会教化作用,企图借小说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创办《新小说》杂志,提倡"小说界革命"。自此,小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民国时期,此风相船,小说创作日趋势繁荣。蔡东藩是个爱国者,他为武昌起义、共和初建兴奋过,欢呼过,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凯窃国。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借说部体裁,演历史...
蔡东藩(1877年-1945年),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有时写作东帆),清朝至民国年间浙江省山阴县临浦(今属萧山)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于1911年称病归里。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日战争爆发,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辗转避难,颠沛流离,逝世于抗战胜利前夕。清朝末年,严复、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说的巨大社会教化作用,企图借小说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创办《新小说》杂志,提倡"小说界革命"。自此,小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民国时期,此风相船,小说创作日趋势繁荣。蔡东藩是个爱国者,他为武昌起义、共和初建兴奋过,欢呼过,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凯窃国。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
主要成就
自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间,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陆续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11部,1040回,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后演义》(又称《慈禧太后演义》),增订清初吕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义》,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出版以后,迅速风行,多次再版。其一生共著书13部,撰写700余万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的奇迹,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燕王任情屠戮,考诸历史,即暴如桀纣,亦不至若是之甚。一代忠臣义士,凌夷殆尽,而懿亲如徐辉祖、梅殷,亦不肯轻轻放松,甚至兄嫂之尊,亦视若仇雠,贬死侮生,不顾后议。惟于党恶诸臣,则不问是非,悉加封赏,翘首天阍,胡为使此阴贼险狠之叛王,得享其成耶?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2页 -
明代之好大喜功,莫如成祖,观其讨安南,征漠北,莫非穷兵黩武之举。彼盖因得国未正,惧贻来世口实,不得不耀武扬威,期盖前愆于万一,然已师不胜劳,财不胜费矣。成国公张辅,颇有远图,不特三擒番酋,叠著奇功,即如建设郡县,主张殖民,实不愧为拓边胜算。假令长畀镇守,教养兼施,吾知南人当不复反矣,何至后日之屡服屡叛乎?成祖志在张威,不在务本,故于张辅之三下安南,暂命留守,未几即行召还,而漠北一役,未曾平定蒙族,即铭功勒石,自夸功绩,谓非好大喜功不得也。成祖之成,殆不能无愧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9页
丛书信息
· · · · · ·
明史演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明朝的灭亡是可以避免的吗?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7.0分 111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5)8.4分 46人读过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1)7.0分 47人读过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8.0分 4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古典文学 (yangxiaom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明史演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愚庐 2022-12-08 10:30:40 山东
从洪武肇兴讲到弘光亡国,并且交代了唐、鲁、桂三王的结局。“春满园林人不见,东风吹落故宫花”,从各种角度来讲,明清鼎革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或许是时代原因,蔡先生对明代颇有感情,对洪武帝的评价也颇高,但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忮刻”的毛病。书中所叙以政事为主,篇章布置不甚合理,如对编纂《永乐大典》只字未提、对戚继光抗倭事迹介绍过少、万历四十八年的内容只占十一回,等等。对于闯、献等人,蔡氏更是极尽批评之能... 从洪武肇兴讲到弘光亡国,并且交代了唐、鲁、桂三王的结局。“春满园林人不见,东风吹落故宫花”,从各种角度来讲,明清鼎革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或许是时代原因,蔡先生对明代颇有感情,对洪武帝的评价也颇高,但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忮刻”的毛病。书中所叙以政事为主,篇章布置不甚合理,如对编纂《永乐大典》只字未提、对戚继光抗倭事迹介绍过少、万历四十八年的内容只占十一回,等等。对于闯、献等人,蔡氏更是极尽批评之能事,有些地方明显有悖史实,譬如闯王想要捣毁的是世宗父亲兴献帝的显陵,书裏却写成了明仁宗的献陵。该书是本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大概是为了招徕读者,某些描写与评语着实有些三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