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该书严肃而极富创造性地探讨了虚拟生活的本体论意义。
所谓虚拟生活是指人类在未来利用成熟的虚拟技术,生活在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里,人们浸淫在这个世界中,就如同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 的世界中。
虚拟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到底哪个更真?
虚拟世界的生活有终极的价值吗?也值得生活于其中的人去捍卫吗?
作者通过哲学上大胆机智的思想实验、细致入微的精妙分析,论证了虚拟生活和所谓“现实生活”一样真实!
这个观点是如此具有挑战性,势必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具有巨大的对话价值。
有无之间的创作者 · · · · · ·
-
翟振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翟振明在美国获得了工程学和哲学学位,曾任教于美国缪伦贝格学院。该书在美国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另一本代表作是《本底抉择和道德理论》(The,Radical Choice and Moral Theory),现任教于中山大学哲学系。n 该书曾于1998年在美国Rowmarl & Littlefield出版公司出版,现在首次在国内出版其中译本。
目录 · · · · · ·
目录
致谢序言
第一章 如何绕到物理空间“背后”去
一 埋头游戏,玩网得惘
二 如果现在就
三 交叉通灵境况
四 人际遥距临境:我就在这里!
五 人际遥距临境共同体
六 交互对等原则
第二章 虚拟底下的因果关联和数码关联
一 虚拟实在信息输入的四个来源
二 在赛伯空间中操纵物理过程
三 赛伯性爱与人类生育
四 超出必需的扩展部分
五 成员间的相互作用
六 不可逆转的最后抉择:警觉!
第三章 虚拟和自然之间的平行关系
一 “真实”与“虚幻”区分的规则之解构
二 作为最后规则的协辩理性
三 现象学描述为何通盘一致
四 哲学基本问题仍然具在
第四章 除了心灵其它都可选择
一 约翰·塞尔关于身体的大脑图像的错误想法
二 整一性投射的谬误
三 意识的整一性、大脑及量子力学
四 一个猜想:作为意识因子的-1的平方根
第五章 生活的意义和虚拟实在
一 回视与前瞻
二 意义不同于快乐:美好新世界?
三 意义与造物主
四 意义的差别而不是真实的差别
五 主体性三面相和意向性
六 意义、观念性和人的度规
七 虚拟实在:回乡的路
第六章 虚拟实在与人类的命运
一 技术文明的脆弱性
二 死亡问题
三 人格的超越性和不朽
四 即将会发生什么?
五 虚拟实在与本体的重建
附录
1 阿让·拉尼尔的虚拟实在初次登场访谈附录
2 虚拟实在未来发展的假想时间表(不能被当作预测)
3 视觉中心与外在对象的自返同一性术语表参考文献
中文版后记
· · · · · · (收起)
致谢序言
第一章 如何绕到物理空间“背后”去
一 埋头游戏,玩网得惘
二 如果现在就
三 交叉通灵境况
四 人际遥距临境:我就在这里!
五 人际遥距临境共同体
六 交互对等原则
第二章 虚拟底下的因果关联和数码关联
一 虚拟实在信息输入的四个来源
二 在赛伯空间中操纵物理过程
三 赛伯性爱与人类生育
四 超出必需的扩展部分
五 成员间的相互作用
六 不可逆转的最后抉择:警觉!
第三章 虚拟和自然之间的平行关系
一 “真实”与“虚幻”区分的规则之解构
二 作为最后规则的协辩理性
三 现象学描述为何通盘一致
四 哲学基本问题仍然具在
第四章 除了心灵其它都可选择
一 约翰·塞尔关于身体的大脑图像的错误想法
二 整一性投射的谬误
三 意识的整一性、大脑及量子力学
四 一个猜想:作为意识因子的-1的平方根
第五章 生活的意义和虚拟实在
一 回视与前瞻
二 意义不同于快乐:美好新世界?
三 意义与造物主
四 意义的差别而不是真实的差别
五 主体性三面相和意向性
六 意义、观念性和人的度规
七 虚拟实在:回乡的路
第六章 虚拟实在与人类的命运
一 技术文明的脆弱性
二 死亡问题
三 人格的超越性和不朽
四 即将会发生什么?
五 虚拟实在与本体的重建
附录
1 阿让·拉尼尔的虚拟实在初次登场访谈附录
2 虚拟实在未来发展的假想时间表(不能被当作预测)
3 视觉中心与外在对象的自返同一性术语表参考文献
中文版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有无之间"的人也喜欢 · · · · · ·
有无之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论坛 · · · · · ·
4月21日的郑州,一起聊这本书和虚拟实在! | 来自郁梧 | 1 回应 | 2018-03-26 14:39:28 |
翟振明访谈录(外一篇) zt | 来自低明 | 2008-10-09 22:31:43 | |
我有个错版的这本书 | 来自我是好人 | 2 回应 | 2008-08-25 00:46:3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博雅-爱智文丛——北京大学出版社 (彼岸)
- 减法推荐的小书 (一劈两半)
- 北大出版社哲学书 (石头开花)
- “我阅读是为了让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胡桃家子)
- 中国中产/MC&零售/交互和视觉2 (alenwg_c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2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有无之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kid+ 2008-10-07 20:59:55
居然是TP类的书,被一堆波形仿真,matlab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网络的书夹杂着,幸亏被我发现了
0 有用 主编浅度 2013-12-23 19:41:31
高山仰止。必须得再看一遍!!!!
0 有用 pwp 2024-04-12 03:35:10 波兰
作者就是非要论证虚拟现实在现象学上和物理学上都等同于现实,还详细描写了虚拟性爱如何实现,omg太超前了,但是听起来又很合理。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一件完美模仿各种人类感知的紧身衣,它是情人的手又是一块砸在身上的石头。牛。
0 有用 子燕 2009-04-20 10:18:35
看了下英文原版的时间,98年,过去的十年不知有何改变。附录很不错。
0 有用 波儿 2024-01-02 12:48:11 浙江
本书认为1在虚拟实在和自然实在之间不存在本体论的差别2作为虚拟世界的集体创造者,我们作为整体的人类第一次开始过上一种系统的意义性的生活。我们必须防范两种常见的自然主义的错误:1将主体性等同于以个人偏好为转移的意见的主观性2将心灵等同于作为身体部分的头脑。一个虚拟世界的感知框架同自然世界的感知框架之间具有一种平行关系而非衍生关系。无论感知框架如何转换,经历此转换的人的自我认证始终不会打乱。此不变的参... 本书认为1在虚拟实在和自然实在之间不存在本体论的差别2作为虚拟世界的集体创造者,我们作为整体的人类第一次开始过上一种系统的意义性的生活。我们必须防范两种常见的自然主义的错误:1将主体性等同于以个人偏好为转移的意见的主观性2将心灵等同于作为身体部分的头脑。一个虚拟世界的感知框架同自然世界的感知框架之间具有一种平行关系而非衍生关系。无论感知框架如何转换,经历此转换的人的自我认证始终不会打乱。此不变的参照点根植于人的整一感知经验的给定结构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