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不错,海德格尔的确曾是一名纳粹。如果有人要逼迫我们承认这一点,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遂他们的意。 对英美的好多海德格尔研究者来说,这不是一件无聊的事……法里亚斯、沃林,以及这里的这位巴姆巴赫。他们乐此不疲地企图揪住海德格尔的纳粹特性,或者更广泛的说,海德格尔的政治特性,由此来“理解”(毋宁说,拒绝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巴姆巴赫把bodenstaendigkeit作为他的切入点,让这个“扎根状态”一方面连接海德格尔的存在、本源、真理和根据,一方面又接洽上德意志民族的家园、古希腊以及海德格尔自己
虽有立场之别,却也不失新意。
德国没有成为救世主,只是把水搅得更浑
光是为这充足的一战和二战期间德国右翼的材料就应该感谢感激。在一个预设非常强烈的情况下处理材料,依然能让人信任其结果的原因是他小心翼翼地从海德格尔早期的关键术语Bodenstandigkeit和Selbstbehauptung出发,在思想-词汇-文本细读间的反复勾连,同时代的文本和海德格尔的对位处理的非常令人信服,Bloch在我们时代遗产里在德国的大地和故土的主题里发现的暴力排斥的形态,Rosenzweig的血统上的身份解构了海氏地缘上的德国,荣格尔在一战战役发现的尼采式的决心。恩,但有一个问题是,海氏的Selbstbehauptung一定是和Bodenstandigkeit联系在一起的么?不断地返回到本质和本源的行动,在他的理论中,难道不是不断回溯虚无?还是不能不从时间性和周遭世界来阐发。
匆匆翻过,依然可以视为布尔迪厄场际研究范式下的推进,优点一是史料较丰富,二是对海氏的文本细读。另外一个颇有新意的点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地缘哲学政治学的考察(也就是第三章“海德格尔论中欧的地缘政治”)。
我认为我们要问的是“海德格尔渴望建立的是什么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而不是问“海德格尔是纳粹吗?”我的看法是,海德格尔关于故土的乡间哲学与他关于斗争、牺牲和英雄式勇猛的军事意识形态之间没有什么不协调的。它们在一种国家社会主义pastorale militans(田园战斗)的形式下,共同形成了一种大地的政治形而上学。在尼采的Kampf(战斗)与荷尔德林的Heimat(故乡)、赫拉克利特的polemos(争执)与艾克哈特的Gelassenheit(泰然任之)的奇怪而又致命的结合中,出现了一种海德格尔式的根的哲学,这种哲学将军事的与田园这两个对立的领域既带到一起来,又隔离开来。
太像了,决断与唤询、volk与无产阶级的互换……然而问题在于:是什么使得海德格尔没有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封面的绿色很漂亮,个人认为作者还是没有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评述海德格尔及其思想,论证很充分,也不难读懂
值得读完,有大量同时代材料的梳理和关联。虽然作者将海的本源径直等同于土地的、扎根本乡本土的原生性,是有问题。后两章才提出正面的论说:本源以许多方式被言说、允诺与威胁并存
太罗嗦了
海德格尔是我们必须克服,但必定克服不了的命运~~~~
对耶路撒冷的追溯没怎么谈开。除了对前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无蔽和敞开的追溯,多少感觉还有点以赛亚情节。H和Marx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寻找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后的世界。一个沿着荷尔德林的小路回到古希腊,让柏拉图的血气流淌至1933;另一个则回到耶路撒冷,开启救赎.....
作者越写越激动了~不错的资料书
尼采反对亚里士多德对前苏的阿波罗式解释。
废话有点多
“雅典或耶路撒冷”——这样一来,海德格尔对“上帝之死”的指涉,就变成了对借助于“开端”与“终结”[的模式]对西方历史进行的这整个叙事式理解的一种简化表达。
对于追踪侦破拉丁-罗马问题很有用,但是与此有关的内容过于分散,对同时期其他辣脆学者的文献综述和政治语境化背景的描述太多,而且有肉眼可见的翻译和印刷错误:如336页Hegel《哲学史》翻译成《历史哲学》,433页distance写成olistance等
某种意义上是对海德格尔哲学的“语境化”,指出他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纯哲学”,而是深深纠缠在其时代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以此视角,无论是他的尼采解读,还是前后期哲学的“转向”,都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在作者看来,与其争论海德格尔是不是国家社会主义者,不如去问海德格尔所主张的那种国家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借此我们可以发现所谓以“乡土性”、“原生性”、“扎根状态”来抵抗美国/苏联式的“无根”、“世界主义”的现代性的修辞的危险性。海发端于希腊哲学的存在史叙事与当时德国的地缘政治焦虑在此意义上几乎难分难解。 (译者有时候怕读者看不懂,恨不得在注释里把每个词的词性都解释出来,但又保留了相当多的德语词未翻译,尤其是他认为并不知名的人名。很认真,也很有个性。)
p
很喜欢一些让海学exegesis尴尬的工作
> 海德格尔的根
7 有用 Non aliud 2008-03-02 14:37:05
不错,海德格尔的确曾是一名纳粹。如果有人要逼迫我们承认这一点,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遂他们的意。 对英美的好多海德格尔研究者来说,这不是一件无聊的事……法里亚斯、沃林,以及这里的这位巴姆巴赫。他们乐此不疲地企图揪住海德格尔的纳粹特性,或者更广泛的说,海德格尔的政治特性,由此来“理解”(毋宁说,拒绝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巴姆巴赫把bodenstaendigkeit作为他的切入点,让这个“扎根状态”一方面连接海德格尔的存在、本源、真理和根据,一方面又接洽上德意志民族的家园、古希腊以及海德格尔自己
2 有用 Darklight 2012-12-26 22:18:30
虽有立场之别,却也不失新意。
2 有用 greatabel 2012-05-14 09:28:30
德国没有成为救世主,只是把水搅得更浑
3 有用 琴酒 2017-04-19 23:41:13
光是为这充足的一战和二战期间德国右翼的材料就应该感谢感激。在一个预设非常强烈的情况下处理材料,依然能让人信任其结果的原因是他小心翼翼地从海德格尔早期的关键术语Bodenstandigkeit和Selbstbehauptung出发,在思想-词汇-文本细读间的反复勾连,同时代的文本和海德格尔的对位处理的非常令人信服,Bloch在我们时代遗产里在德国的大地和故土的主题里发现的暴力排斥的形态,Rosenzweig的血统上的身份解构了海氏地缘上的德国,荣格尔在一战战役发现的尼采式的决心。恩,但有一个问题是,海氏的Selbstbehauptung一定是和Bodenstandigkeit联系在一起的么?不断地返回到本质和本源的行动,在他的理论中,难道不是不断回溯虚无?还是不能不从时间性和周遭世界来阐发。
1 有用 Octopus 2014-08-03 00:31:58
匆匆翻过,依然可以视为布尔迪厄场际研究范式下的推进,优点一是史料较丰富,二是对海氏的文本细读。另外一个颇有新意的点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地缘哲学政治学的考察(也就是第三章“海德格尔论中欧的地缘政治”)。
2 有用 艾多斯 2020-07-21 09:50:39
我认为我们要问的是“海德格尔渴望建立的是什么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而不是问“海德格尔是纳粹吗?”我的看法是,海德格尔关于故土的乡间哲学与他关于斗争、牺牲和英雄式勇猛的军事意识形态之间没有什么不协调的。它们在一种国家社会主义pastorale militans(田园战斗)的形式下,共同形成了一种大地的政治形而上学。在尼采的Kampf(战斗)与荷尔德林的Heimat(故乡)、赫拉克利特的polemos(争执)与艾克哈特的Gelassenheit(泰然任之)的奇怪而又致命的结合中,出现了一种海德格尔式的根的哲学,这种哲学将军事的与田园这两个对立的领域既带到一起来,又隔离开来。
1 有用 DT_Polaris 2024-10-30 18:36:16 云南
太像了,决断与唤询、volk与无产阶级的互换……然而问题在于:是什么使得海德格尔没有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0 有用 oO趙初七O~oo 2011-03-27 12:30:54
封面的绿色很漂亮,个人认为作者还是没有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评述海德格尔及其思想,论证很充分,也不难读懂
0 有用 炜明 2019-08-05 16:48:46
值得读完,有大量同时代材料的梳理和关联。虽然作者将海的本源径直等同于土地的、扎根本乡本土的原生性,是有问题。后两章才提出正面的论说:本源以许多方式被言说、允诺与威胁并存
0 有用 [已注销] 2013-04-26 19:17:10
太罗嗦了
1 有用 连山 2016-05-17 10:09:33
海德格尔是我们必须克服,但必定克服不了的命运~~~~
1 有用 Mr.W 2014-05-13 22:38:08
对耶路撒冷的追溯没怎么谈开。除了对前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无蔽和敞开的追溯,多少感觉还有点以赛亚情节。H和Marx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寻找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后的世界。一个沿着荷尔德林的小路回到古希腊,让柏拉图的血气流淌至1933;另一个则回到耶路撒冷,开启救赎.....
0 有用 守白 2007-11-26 13:00:57
作者越写越激动了~不错的资料书
0 有用 Khronos 2008-11-05 02:51:15
尼采反对亚里士多德对前苏的阿波罗式解释。
0 有用 ksana 2010-01-02 17:52:37
废话有点多
0 有用 吃喝拉&撒哈拉 2012-10-13 22:24:23
“雅典或耶路撒冷”——这样一来,海德格尔对“上帝之死”的指涉,就变成了对借助于“开端”与“终结”[的模式]对西方历史进行的这整个叙事式理解的一种简化表达。
0 有用 Erio 2022-01-25 10:40:08
对于追踪侦破拉丁-罗马问题很有用,但是与此有关的内容过于分散,对同时期其他辣脆学者的文献综述和政治语境化背景的描述太多,而且有肉眼可见的翻译和印刷错误:如336页Hegel《哲学史》翻译成《历史哲学》,433页distance写成olistance等
2 有用 失望的奥利瓦🌈 2021-11-01 09:24:20
某种意义上是对海德格尔哲学的“语境化”,指出他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纯哲学”,而是深深纠缠在其时代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以此视角,无论是他的尼采解读,还是前后期哲学的“转向”,都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在作者看来,与其争论海德格尔是不是国家社会主义者,不如去问海德格尔所主张的那种国家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借此我们可以发现所谓以“乡土性”、“原生性”、“扎根状态”来抵抗美国/苏联式的“无根”、“世界主义”的现代性的修辞的危险性。海发端于希腊哲学的存在史叙事与当时德国的地缘政治焦虑在此意义上几乎难分难解。 (译者有时候怕读者看不懂,恨不得在注释里把每个词的词性都解释出来,但又保留了相当多的德语词未翻译,尤其是他认为并不知名的人名。很认真,也很有个性。)
0 有用 椰子树 2024-01-14 21:00:33 云南
p
0 有用 acid 2023-10-14 14:01:09 上海
很喜欢一些让海学exegesis尴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