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珍集》的原文摘录

  • 但顿悟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查看原文)
    理想季风 2014-04-14 18:45:46
    —— 引自第4页
  • 1948年得琴于隆福寺文奎堂旧书店。张弦试弹,虽有(先攵)音,而声韵松长,不同凡响。惜额下底板损二寸许,徽亦脱落殆尽。烦蕉叶山房主人张莲舫修补,不意琴完整而音顿失,大为懊丧。悬壁数载,1954年夏始再抚弄,音韵居然恢复近半。此后人祸频仍,琴亦无暇忆及。“文革”后发还查抄文物,始知尚在。1999年再为配轸张弦,散、泛、实音,均已恢复如初,为之狂喜。计距得琴之日已五十一年矣。 (查看原文)
    理想季风 2014-04-14 18:53:10
    —— 引自第7页
  • 1947年冬于海王村古董店架上见之,遍身泥垢。时荃猷正从平湖先生学琴,喜炉款识而购之。依李卿丈法,用杏干水煮之数沸,翌晨取出,泥垢尽失,灿然如新,置洋炉子(北京当年一般家庭取暖用铁炉。平顶,侧面开门)顶面爇之,一夜而得佳色,且肌理光润生辉。此为平生用速成法烧成之第一炉。 (查看原文)
    理想季风 2014-04-14 19:08:13
    —— 引自第32页
  • 北京沦陷期间,李卿丈为易薪米,经陈剑秋介绍,以百十具炉让与伪卫生局局长庞敦敏。交接后,精品数器,陈以所藏易去,其中有此炉。 1951年襄购得庞炉十余具,驰报李卿丈。丈在病中,喘甚剧,犹倚枕告曰:“最佳之炉,不在庞家而在陈处。如顺治比丘造者,可谓绝无仅有,视明炉尤为可贵。倘能得之,当为尔庆,勿忘持来再把玩也。” 经探询,陈已逝世。蒙其婿之老仆见告,遗炉均为其四子妇所有,已有若干具售与美国人。予心惴惴,不知此炉尚在否。迨于汪芝麻胡同陈家目见此炉,心始少安,几经议价,始许携归。供之案头,果为寒斋生色。惟李卿丈已归道山,恨不得携供一摩挲也。 (查看原文)
    理想季风 2014-04-14 19:33:02
    —— 引自第39页
  • 犀皮工艺近百年来已濒绝迹。五十年代有作坊用犀皮来制作烟袋杆。经采访,获知其髹饰过程:先用稠漆在胎骨上堆起高低不平的地子,在上面分几次上不同颜色漆层,最后磨平。在地子高起之周围,研磨后会露出一圈圈不同色漆层断面,出现不规则但又有韵律的绚丽花纹。 (查看原文)
    vermouth86 2016-03-15 11:53:51
    —— 引自第99页
  • 且刻竹异于作画,描绘物象,不得假墨色之浅深,色泽之差异,而只能乞灵于竹筠,将此薄如笺纸之表肤,飞刀刮削,藉多留少留,使阴阳虚实,应物象形,画景遂跃然于简上。惟言之易,刻之大难,大难! (查看原文)
    vermouth86 2016-03-15 12:07:20
    —— 引自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