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 短评

热门
  • 5 克莱采奏鸣曲 2017-12-06 11:13:08

    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非直观的状态在得到意义阐释之前,很可能是混乱或没有意义的,它们需要去证明自身的认知资格。如果A只能存在于把它和M联系起来的更广泛的统一中,我们就说A需要M来奠基,比如审美行为奠基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而对象的美又奠基于审美行为,所以审美是双重非对象化的行为。 挑部分读了,行文不算非常流畅,不知是作者还是翻译的原因。

  • 6 地上丝绒 2022-11-07 23:55:05 北京

    CM算是晚期胡塞尔一次难得成功出版的作品(法文出版,德文始终在修订)。前两个沉思是对得起副标题“现象学导论”,(在晚期视野下)将几个基本的现象学范畴讲得听清楚。后三个沉思中,Smith结合了APS、Int与C等生前未出版的讲座稿或手稿,企图勾勒被动综合分析下,原构建之后的本能、冲动意向性与先验他者的纵深计划。虽然援引了一些分析哲学和婴儿研究的前沿资源,但没能把FTL和EJ的目的论逻辑挑明还是很遗憾(想看)。总之,胡塞尔晚期和手稿部分的现象学野心真的太诱人了,并且(我猜想)还能在根底上与德国古典哲学(自我设定和被动综合)和精神分析(母子关系)贯通。这样的视野完全对得起他所说的:“我毕生的工作不过是现象学的导论”。

  • 2 守白 2009-11-16 22:20:29

    一本让我意识到胡塞尔的伟大的书

  • 2 毁桥 2010-07-26 19:58:59

    看到目前最好的关于胡的解读

  • 2 默雨 2008-12-22 12:12:04

    使人有启发。

  • 4 Shayne 2012-08-08 09:43:43

    从经典解读方面说是本好书,旁征博引地用到了后期胡塞尔大部分著作,对其思想也描绘出一个全貌。欠缺之处,可能也是英语世界的学院化特征,就是解释流于现成化,有时候恰恰走到了胡塞尔的反面,甚至从其遗稿中得出胡塞尔有所谓“形而上学”,令人大失所望。也许有些东西只有读一手的原著才能感受到吧。

  • 0 48545362 2010-12-16 18:53:21

    不错 通俗易懂

  • 1 hyqvip 2012-05-01 13:22:40

    我的使命,我的欲望,我所追求的美,在于能遇见你,从现在起,一直走到老,和你抒写生命历程的美丽。我倾尽毕生温柔,给尽你我所有的才华横溢。如果没有你,给我再多的财富,给我一次粗粝现实下的一抹温柔和欢愉,我只会感到,生命在濯濯之世忍辱偷生,悄悄地哭泣。你是我比追逐的鲜花更娇艳的玫瑰;是溢满华光点燃黑暗,让我唱诵希望与赞美的热情少女;是皓月下沉思的忧伤更具万物清醇而优美的绿色之邦。——我要告诉你,现象需要沉思。

  • 0 Isanti则若 2014-05-04 21:24:27

    翻译文笔不错……嗯怎么说呢……对我来说写得有点太简单了。。。所以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挑了感兴趣的章节看了一下,不负责任地翻完了。不过发现了有趣的点,比如胡塞尔对于本能的论述~很精神分析。似乎可以理解为他对于笛卡尔反思的盲点——无法触及出生事件以及最初的童年——进行补充的尝试?我瞎想的……只是书上引的内容都来自为出版的手稿,自己暂时看不到。然后看来什么时候得补点儿弗洛伊德和荣格丫……><

  • 0 战场原白字 2022-08-17 19:06:24

    导论,第五章提到了沉思里表达得很模糊的本己性领域和唯我论的领域

  • 0 Lebenslust 2023-04-08 23:53:09 四川

    读得有点费劲,可能是因为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就是盘根错节…

  • 0 蒋小妮 2020-10-26 13:57:33

    29019-16(20190429)

  • 0 siri 2020-04-19 08:43:14

    第一,让所有的先入之见都失去效用

  • 0 草帽 2018-04-25 20:12:18

    第三章以后开始变得难起来了……现象学有种禅宗的感觉……

  • 0 ophoebus 2017-10-06 21:28:32

    挺好…很感激这本书了。

  • 0 Hier Tanze 2021-09-27 11:29:40

    翻译不符合中文语序,产生阅读障碍。史密斯将胡塞尔与分析哲学作对比,颇为有趣。例如,在外在主义看来,存在两个现象学上同一的主体,但仅由于这两个主体与不同的物理环境相关联(表面上都是水但分子结构有所不同),它们的“精神内容”会变得不同了。因此,胡塞尔的纯粹内在说明注定会失败。可惜史密斯在此问题上为胡塞尔的辩护很含糊。与胡塞尔不同,罗素和摩尔的感觉材料理论与感觉主义者相同,都坚持诸对象与诸意识行为之间的一一对应的相互关系。感觉材料理论没有看到意识的意向性,把感觉经验的每个可觉察的特征看作那一经验的对象的特征。给出对主体间性处理的批评,我们并不是从他人身体的知觉出发去认识他人;主体间性可能是主体性的先验前提而非相反。史密斯强调胡塞尔的本能意向性概念有处理身体和主体间问题的潜力,这倒引向精神分析传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