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故事的书评 (241)

杜边生 2007-12-24 09:07:41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ZT 九故事的钥匙在哪里?

无疑此篇赵松载于黑蓝的评论得其精髓。 无论是赛林格的精髓还是九故事。 只是由这样细密绵长的文字来给九故事下评,有些讽刺。  “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拍之音又何若?”塞林格把这段公案放在了九个故事的前面,毫无疑问不是随意之笔。那么,他想说什么呢?二掌...  (展开)
bennyxin 2016-08-26 12:37:35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学习塞林格的《九故事》

(一)香蕉鱼之死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是《九故事》的首篇,讲述了西蒙•格拉斯之死。在终章之前,应该没有一个读者料到西蒙的死;在终章之后,应该也没有几个读者明了西蒙的死。我同样不甚明白。我只是觉得,西蒙是一个早慧的青年,聪慧得令他无法接受和融入成人的世界...  (展开)
以后请叫我船家 2007-06-06 12:22:14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版

塞林格<九故事>解读之一:浅浅浅谈翻译

谈塞林格的《九故事》,就忍不住要先说说这本书的译著,没办法,职业病。 据我所知,国内《九故事》的中译仅有一种,是李文俊与何上峰合译的作品。后者译出的几篇实在太次,不谈也罢。李文俊是翻译界的名宿,福克纳作品的御用译者,名家名译,相得益彰。按说他一出手,即便不能...  (展开)
春琴 2008-04-22 18:06:21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敬爱的上帝啊,生活就是地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Now, for the third time since he had returned from the hospital that day, he opened the woman's book and read the brief inscription on the flyleaf. Written in ink, in German, in a small, hopelessly sincere handwriting, were the words "Dear God, life is hell...  (展开)
赵松 2009-06-18 13:36:0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九故事的钥匙在哪里

九故事的钥匙在哪里? 赵松 “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击拍之音又何若?”这段有名的公案里的话,出现在《九故事》的扉页上,自然是有意为之的。那么,塞林格想借此表达什么呢?二掌相击发出声,这是常识,因此才有“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说法。可是,“独手击拍之音”又...  (展开)
青陌 2011-01-27 17:28:57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琥珀心——塞林格

J.D.塞林格,一年前的1月27日,在家中去世。 我是这样想的:他太聪明了,聪明到了一眼就望穿了世界。他又如此温柔,以至于不愿与这世界为敌。他的内心,和他的死亡一样,都是如琥珀一般的东西。 他在某一个寒冬,将自己还热的心封存了。还用满嘴脏话和一...  (展开)
以后请叫我船家 2007-06-06 17:46:38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1版

塞林格<九故事>解读之二:九故事中的荒诞

《九故事》结集发表于1953年,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但其中除《泰迪》(1953)以及《De Daumier-Smith的忧郁岁月》(1952)两个故事之外,其它七个故事之前都先后在《纽约客》发表上过。因此,有人看低《麦田守望者》,认为塞林格在写九故事的时候小说功夫才开始“...  (展开)
李杰 2009-06-10 17:26:40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误入塞林格的牢笼

阅读《九故事》是一次没有目标的寂寞之旅,它要求你有超凡入圣的智慧,更要有返璞归真的童心。   从《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开始,到《特迪》收尾,九个故事如同九个谜团,而九后归零,正是道家“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和佛祖“四十九年未曾发一言”的写照。在塞林格...  (展开)
青色 2010-05-29 21:00:05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拍之音又何若?”另一解

九故事卷首引禅宗公案:“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拍之音又何若?” 禅宗公案历来玄微。试做一解: 二掌相击当然是“啪”的一声。那么,单手拍掌会是什么声音呢? 当你在心里思索“单手拍掌”时,甚至只要你的念头一触及到“拍掌”这个单词时,其实你心里早已“啪”的响...  (展开)
大猫 2006-10-27 22:36:00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版

人们阴谋使我幸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果只读《捉香蕉鱼最合适的日子》这篇小说,可能会奇怪西蒙为什么会突然选择自杀作为结局,所幸我读到的塞林格小说选本将《抬高房梁,木匠们》安排在了《捉香蕉鱼最合适的日子》之前,这两篇小说在情节上互有联系,《抬高房梁,木匠们》就像是前传,已经把西蒙自杀的原因交代...  (展开)
(尖叫) 2018-06-17 00:07:07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We Are Destroying Each Other——读塞林格《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篇小说使人精神恍惚,它让人花平常阅读的三倍时间来理清人物关系和事情发展的脉络,等到终于从那些看似毫无逻辑的对话中弄明白这个夜晚发生的事情之后,又带来一种不真实的、悬在半空中摇摇欲坠的错位感。这真不像我以前读的那种小说。 “就这样结束了吗?”我问自己。 然后...  (展开)
石独步∆ 2018-11-09 16:42:35 Back Bay Books2001版

推荐:《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写在前面的话: *所有的言论都是主观和个人的,故不要较真。 *文中有情节透露,请选择性阅读此篇文章。 [全书概览]‘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或者《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是塞林格(J.D. Salinger)1948年发表于《The New Yorker》(《纽约客》)的一篇短篇小说。这...  (展开)
糖罐子 2009-01-08 21:22:18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是谁的青春期如此的漫长

像很多人一样读塞林格是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开始的,不过当时根本不喜欢霍尔顿,因为青春期的时候我什么都不喜欢,包括我自己。后来读大学的时候碰到一个高中的同学,那是个以前在我看来特别刻板特别骄傲的女生,她说她一直读这本书,说她特别喜欢霍尔顿那小子骂人特别爽快特...  (展开)
奈弥 2011-04-19 09:14:4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版

遁世者的姿态

一 塞林格比任何人都注重保护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紧密度,仿佛对他来说,创作行为也是隐私的一种。 这个自我封闭的自囚者对外界给以他的过分关注,回敬以充满敌意的沉寂,以至于这种行为方式成就了一个反常的悖论:塞林格作为作家的名声很大程度上却是得益于他对名声授权者...  (展开)
以后请叫我船家 2007-06-08 11:37:19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版

塞林格<九故事>解读之二:九故事中的荒诞

《九故事》结集发表于1953年,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但其中除《泰迪》(1953)以及《De Daumier-Smith的忧郁岁月》(1952)两个故事之外,其它七个故事之前都先后在《纽约客》发表上过。因此,有人看低《麦田守望者》,认为塞林格在写九故事的时候小说功夫才开始“...  (展开)
亚比煞 2010-09-28 10:00:30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有爱,也有污秽凄苦。

塞林格的写作很任性,六要素基本都是残缺的。 每个故事都毫无铺垫的突然开始,又在全无准备中陡然结束。 与其叫做九故事,不如说是九张速写,或是九张模糊的相片。 只有片段,一闪而过,像一盘没有被擦除干净的磁带 在大段播放的空白中,偶尔会听到一些突兀的对话和哼唱 有时是...  (展开)
苌苌 2010-02-08 11:09:47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版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霍尔顿

分享一年前的拙文 ,当然,第一句可以删掉了(提起塞林格,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他还活着呢吗?)      88岁的塞林格,已经隐居了50年。“我要用我挣的钱在某个地方为自己建造一间小屋,并将在那里度过余生。我要把它建在林边,而不是建在森林深处,因为我想让它永远阳光...  (展开)
bluejay 2007-10-15 14:19:31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版

告别,就是对自己灵魂的另一半说再见

“看四十三次日落的那天你真是那么悲伤吗?”但小王子没有回答。 ——圣•埃克絮佩利 摇滚圣经《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它的作者是J•D•Salinger。两年之后,也就是1953年,Salinger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其中的代表...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2 13 后页> (共241条)

订阅九個故事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