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然而,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际汉学界,对于康有为的研究成果,似都难与其显要的地位相称。正因此,萧公权先生晚年的这部平心之作,才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萧先生在大批的康氏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同情的了解和细密的笔触,既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也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由是,《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然而,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际汉学界,对于康有为的研究成果,似都难与其显要的地位相称。正因此,萧公权先生晚年的这部平心之作,才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萧先生在大批的康氏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同情的了解和细密的笔触,既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也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由是,《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
作者简介 · · · · · ·
萧公权(Kung-chuan Hsiao,1897-1981)现代著名政治学家。字恭甫,号迹园,笔名巴人、石沤、君衡。江西省泰和人,幼年就读于私塾。1915年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五四运动中曾参与创办《民钟日报》。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南方、国民、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等大学教授,讲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课程。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年9月离台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直到1968年退休。著述甚丰,除本书外,还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等,现已编成《萧公权全集》。其学术路向是,立足近...
萧公权(Kung-chuan Hsiao,1897-1981)现代著名政治学家。字恭甫,号迹园,笔名巴人、石沤、君衡。江西省泰和人,幼年就读于私塾。1915年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五四运动中曾参与创办《民钟日报》。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南方、国民、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等大学教授,讲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课程。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年9月离台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直到1968年退休。著述甚丰,除本书外,还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等,现已编成《萧公权全集》。其学术路向是,立足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之变局,然后深入西方学术领域,在中西新旧各种学问之间加以折中调和、锤铸涵融,自成一家之言。从学术立场看,其毕生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历史的变与常,并以此为基点,来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折中与融汇。
目录 · · · · · ·
第一编家世与生平
第一章家世3
第二章生平14
第二编哲学思想
第三章儒学新诂33
第四章以儒变法与以儒为教77
第五章哲学的整合108
第三编变法蓝图
第六章政治改革153
第七章行政改革206
第八章经济改革237
第九章教育改革296
第四编大同理想
第十章到大同之路323
第十一章到工业社会的迂回路404
跋:现代中国与新世界470
引用书目475
附录: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汪荣祖517
译后记54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赞同钱穆所说:《礼运注》和《大同书》在光绪廿八年左右才完成时,应该指出前书虽可能是一新著,但后书却是根据许多可追溯到1880年代初稿的最后定稿。在今年辑成的康氏《年谱续编》中,有一段提到《大同书》。编者康同璧在指出《礼运注》完成于光绪廿八年三月(1902年4月)后,有云:‘同时演礼运大同之义……自甲申(一八八四,先君时年二十七岁)属稿,初以几何原理著《人身公法》,旋改为《万年公法》,又改为《实理公法》。十余年来……数易其稿,而卒成《大同书》十部。’她继说《大学注》完成于是年7月。因此,《大同书》似于光绪廿八年的四月至八月间定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页 -
总而言之,康氏的儒学历程有三阶段。第一阶段自他幼年开始到大约光绪九年当他从古典转治汉学止,他大致顺从传统。第二阶段大约始于光绪十四年,他叛离传统,重返古典,歧视古文经以为伪,以公羊《春秋》作重心的今文经为真。第三阶段大约始于光绪十八年,到光绪廿八年结合《春秋》三世说与《礼运》大同升平说为其社会哲学指标止,他从事全面性的研治儒家经典。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近代中国与新世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近代中国与新世界"的人也喜欢 · · · · · ·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白日青冢 (为道自珍)
也许我们需要分辨活的和死的传统。一个活的传统在长时间中,每一代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其价值。因此,一个社会维持其旧传统的能力乃是其本身活力的指标,显示社会中之人大都能关心到眼前以外的事。在这种社会中,当环境迫使改变以图存时,保存派(传统为他们道德存在的根本)会扮演创新的角色。相反的,在一古老社会中,大部分人已不能掌握传统。反对改变的并不是真正出于希望维持式微的传统,而是不愿改变习俗,或者惧怕伤害到既...2013-12-09 22:37:19
也许我们需要分辨活的和死的传统。一个活的传统在长时间中,每一代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其价值。因此,一个社会维持其旧传统的能力乃是其本身活力的指标,显示社会中之人大都能关心到眼前以外的事。在这种社会中,当环境迫使改变以图存时,保存派(传统为他们道德存在的根本)会扮演创新的角色。相反的,在一古老社会中,大部分人已不能掌握传统。反对改变的并不是真正出于希望维持式微的传统,而是不愿改变习俗,或者惧怕伤害到既得利益。传统成了文化上的“余痛”,自不能形成向上的动力。“保守主义”并不包括个人的信念,而常常被用作藉口。像这样一个社会,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成果,无论是要发展一新社会秩序,还是要保存既有的社会结构。
回应 2013-12-09 22:37:19 -
梁大野 (丝成蚕自缚,智成龟自囚。)
“留华多年的美国教育家兼外交家司徒雷登在1905年初曾说::“在一个以理性、正义与国际友好为基础的新世界秩序之下,中国会作极大的贡献……保全中国的国家自由与民族文化与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以及全人类的福祉,是不可分的” 《康有为思想研究》第406页作:……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说……。2012-05-07 14:04:01
-
白日青冢 (为道自珍)
也许我们需要分辨活的和死的传统。一个活的传统在长时间中,每一代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其价值。因此,一个社会维持其旧传统的能力乃是其本身活力的指标,显示社会中之人大都能关心到眼前以外的事。在这种社会中,当环境迫使改变以图存时,保存派(传统为他们道德存在的根本)会扮演创新的角色。相反的,在一古老社会中,大部分人已不能掌握传统。反对改变的并不是真正出于希望维持式微的传统,而是不愿改变习俗,或者惧怕伤害到既...2013-12-09 22:37:19
也许我们需要分辨活的和死的传统。一个活的传统在长时间中,每一代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其价值。因此,一个社会维持其旧传统的能力乃是其本身活力的指标,显示社会中之人大都能关心到眼前以外的事。在这种社会中,当环境迫使改变以图存时,保存派(传统为他们道德存在的根本)会扮演创新的角色。相反的,在一古老社会中,大部分人已不能掌握传统。反对改变的并不是真正出于希望维持式微的传统,而是不愿改变习俗,或者惧怕伤害到既得利益。传统成了文化上的“余痛”,自不能形成向上的动力。“保守主义”并不包括个人的信念,而常常被用作藉口。像这样一个社会,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成果,无论是要发展一新社会秩序,还是要保存既有的社会结构。
回应 2013-12-09 22:37:19 -
梁大野 (丝成蚕自缚,智成龟自囚。)
“留华多年的美国教育家兼外交家司徒雷登在1905年初曾说::“在一个以理性、正义与国际友好为基础的新世界秩序之下,中国会作极大的贡献……保全中国的国家自由与民族文化与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以及全人类的福祉,是不可分的” 《康有为思想研究》第406页作:……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说……。2012-05-07 14:04:01
-
白日青冢 (为道自珍)
也许我们需要分辨活的和死的传统。一个活的传统在长时间中,每一代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其价值。因此,一个社会维持其旧传统的能力乃是其本身活力的指标,显示社会中之人大都能关心到眼前以外的事。在这种社会中,当环境迫使改变以图存时,保存派(传统为他们道德存在的根本)会扮演创新的角色。相反的,在一古老社会中,大部分人已不能掌握传统。反对改变的并不是真正出于希望维持式微的传统,而是不愿改变习俗,或者惧怕伤害到既...2013-12-09 22:37:19
也许我们需要分辨活的和死的传统。一个活的传统在长时间中,每一代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其价值。因此,一个社会维持其旧传统的能力乃是其本身活力的指标,显示社会中之人大都能关心到眼前以外的事。在这种社会中,当环境迫使改变以图存时,保存派(传统为他们道德存在的根本)会扮演创新的角色。相反的,在一古老社会中,大部分人已不能掌握传统。反对改变的并不是真正出于希望维持式微的传统,而是不愿改变习俗,或者惧怕伤害到既得利益。传统成了文化上的“余痛”,自不能形成向上的动力。“保守主义”并不包括个人的信念,而常常被用作藉口。像这样一个社会,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成果,无论是要发展一新社会秩序,还是要保存既有的社会结构。
回应 2013-12-09 22:37:19 -
梁大野 (丝成蚕自缚,智成龟自囚。)
“留华多年的美国教育家兼外交家司徒雷登在1905年初曾说::“在一个以理性、正义与国际友好为基础的新世界秩序之下,中国会作极大的贡献……保全中国的国家自由与民族文化与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以及全人类的福祉,是不可分的” 《康有为思想研究》第406页作:……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说……。2012-05-07 14:04:0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Univ of Washington Pr (1975)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新星出版社 (2005)8.6分 99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7.7分 50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茅海建“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讨论书目 (子明)
- 清末民初的老先生们 (丰无涯)
- 读完,你就是历史博士 (沉璧)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近代中国与新世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好想成为大熊猫 2015-11-29 01:30:03
其实也算“了解之同情”了,但却是建立在相信彼此“大同小异”之上。
0 有用 歸心 2019-12-01 00:40:40
圣固是圣,贤止是贤。
0 有用 kasumi 2020-01-13 00:33:01
好书。萧公权乃哲学系博士出身,政治思想史的学者出手就是不一样。每一句话都值得去细嚼慢咽,有史料有细节有视野有思想。读了开头就想了解这个作者是谁。读到这么好的书,就像捡到一颗散落在淤泥里的钻石,激动不已。
1 有用 邝海炎 2013-08-27 21:04:31
萧老尽管思力雄厚,但在史实重建方面来不及吸收黄章建、孔祥吉的研究成果,总是一种遗憾。
0 有用 白日青冢 2013-12-12 20:04:29
感动。
0 有用 豆友256385704 2022-04-28 20:19:40
2013-02-22 读过 标签: 萧公权 康有为 海外中国研究 思想史 汪荣祖 平心论而公心述,还原康氏在思想史的意义。亮点有:1,康氏对儒学的改造及与今文学的关系;2,重点描绘康对后来者(孙、胡、陈等人物,科玄论战、中西文明等主题)的影响;3,康的著作调遣自如,充分展示其面貌。4,对共产荼毒中国屡致慨焉。5,汪的翻译很好,通畅准确,毕竟是乃师大作,岂敢唐突,虽有小疵(错字,知名汉学家未译出等等... 2013-02-22 读过 标签: 萧公权 康有为 海外中国研究 思想史 汪荣祖 平心论而公心述,还原康氏在思想史的意义。亮点有:1,康氏对儒学的改造及与今文学的关系;2,重点描绘康对后来者(孙、胡、陈等人物,科玄论战、中西文明等主题)的影响;3,康的著作调遣自如,充分展示其面貌。4,对共产荼毒中国屡致慨焉。5,汪的翻译很好,通畅准确,毕竟是乃师大作,岂敢唐突,虽有小疵(错字,知名汉学家未译出等等),无伤大雅。 (展开)
0 有用 袁堂 2022-04-08 23:03:15
公允,有考据有梳理有辩证有翻案。就是对康有为的体谅没能分给鲁迅一些
0 有用 洛文 2021-12-18 20:08:33
似乎有些太夸康有为了。如最后一段论述辜鸿铭胡适鲁迅等人都与康有为有相似之处——但康有为思想体系驳杂庞大,仅仅是找康有为和其他文化名人相似之处可能并不难。
0 有用 渔舟唱晚 2021-08-20 15:43:36
萧先生这部书因是论文合成的专著,因此体例方面未免不太协调,对康氏的生平事迹着墨甚少。萧先生大量引用康氏著作原文,分几方面介绍康氏之思想,又比较康南海与孙文,胡适之,冯友兰诸家异同,实际上是写他们之间的同,以此揭示思想史评判标准的错位。康有为是统合中西,自成体系的思想家,但是很不幸他的思想在民国很难掀起水花。康氏以革命家的姿态,行渐变者的事业,而活在趋新求变之民国,无怪乎晚年要做《神天游》了。很有启... 萧先生这部书因是论文合成的专著,因此体例方面未免不太协调,对康氏的生平事迹着墨甚少。萧先生大量引用康氏著作原文,分几方面介绍康氏之思想,又比较康南海与孙文,胡适之,冯友兰诸家异同,实际上是写他们之间的同,以此揭示思想史评判标准的错位。康有为是统合中西,自成体系的思想家,但是很不幸他的思想在民国很难掀起水花。康氏以革命家的姿态,行渐变者的事业,而活在趋新求变之民国,无怪乎晚年要做《神天游》了。很有启发的一点是萧公权对洋务运动何以失败的分析,中国其实是缺乏真正的保守者的,有的只是利益受损者。要是保守者都如倭仁、辜鸿铭对自己的价值体系笃定不移,那么中国的改革事业或许早就成功了。 (展开)
0 有用 emily 2021-08-12 12:27:47
体系完备,对康有为的生平,维新及大同思想做了详细的介绍,若论康的政治活动,多被人诟病,若观其思想世界确乎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