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维也纳 短评

热门 最新
  • 33 琴酒 2010-08-19 18:16:16

    这本书,同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哈维的《巴黎城记》,《流放者归来》以及本雅明的拱廊计划便可以大体了解出十九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种种变迁,以及这变迁是如何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化。本书从建筑,小说,绘画,音乐入手,和维也纳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阶级构成相结合,同时又恰到好处的把握住了世纪末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反映了“艺术”或“意识形态”同时代的联系,对霍夫曼斯塔的分析影射到维也纳的精神内涵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也能从中瞥见弗洛伊德对作者以及整个维也纳的深刻影响。可惜的就是作者跳了一拍,就时代为何会造就维也纳人而没有充分论述,不过这个命题确实太宏大了。而“维也纳”和这一代中国人在精神上的相似,其实很值得探讨。另外就是,读建筑那张时会想起电影里的旋转楼梯,读绘画那一章看着黑白的画就会想象大幅的克里姆特的金色在眼前,想穆齐尔笔下的维也纳的声音,真想去呐,所以昨天就冲动了。总之是好书,翻译很通顺即使偏差也只是表述性的,le frisson有点过激了。

  • 4 Sarcophagus 2013-05-08 18:55:11

    剧本城规绘画政论乐曲专著共同编织出社会实体的文化肌理:置身价值真空的自由世界,疏离的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审美生活中都不能把握现实,唯以幻象支撑生命的碎片,在没有方向的风中跳着原则的死亡之舞。航向心理体验的新世界,究竟是为不安的人们探寻真理,还是表述绝望这一真理?

  • 9 安提戈涅 2012-02-21 22:39:56

    套用冯克利的说法,对于所有喜欢念书的人来说,世纪末的维也纳是绕不过去的光辉存在。休斯克更多地从艺术文化方面对其进行考察,而在他所提及的画家、精神分析学家、建筑师之外,更有维特根斯坦、波普尔、哈耶克、茨威格等等灿烂大师星空的学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是其时满溢全国的思潮,而围绕着这一思潮的抗辩、非议、责难与守持,则交织成了世纪末维也纳文化大网的全貌。并不怎么鼓吹人文精神、终极关怀、拯救或逍遥,这群知识分子改变世俗世界的面貌的动作与求知剖白的欲望远远大于美学救赎的冲动。其结果,就是凭弹丸之地而成就了思想革命的策源地,委实不可思议。休斯克笔调传神轻松,对绘画的分析尤是。第二章与第五章为华美所在,对弗洛伊德的政治困境阐释则失于牵强。

  • 3 iriselite 2012-10-02 17:54:22

    有人评论说该书译文有差错,翻译的不好,我没有看过原版书,粗略读起来,句子还通顺。这是一部大作,像阿拉这样的美术史小硕,木有社会学的功底,哲学的功底,德语的功底,贸然是不敢翻译的。

  • 2 不安的斯塔特 2016-05-26 21:29:03

    自恋审美、欲念爆炸、本能政治,再到尖锐狂乱的表现主义、无调式想象, 虽是历史寻常问题,但篇篇成议,丝丝入扣。关于克里姆特的一篇尤其精彩。

  • 1 Rhinover 2012-02-13 21:43:31

    休斯克想要通过对于处在现代性前夜的维也纳的文学、政治、建筑、艺术、医学等方面迸发出来的思想进行梳理,找到政治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作为思想史的一种研究方法,如何将时间方向上的水平史和空间方向上的垂直史结合起来,休斯克使用的是post-holing的方式,但是仅仅将“思想”描述出来并不稀罕,难得是他一直在尽量展现当时人物生存的“人与骨”及其Context,于是思想是如何被生产、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也就顺势展开了。翻译扣一星。

  • 1 amiello 2013-04-07 16:19:23

    我外文不好才来看中译的,对维也纳文学政治建筑音乐绘画了解也不多,也不认识雨果·封·霍夫曼斯塔尔、阿瑟·施尼茨勒、斯忒藩·乔治。也不知道Doppelgänger到底是“翻版”(9页)还是“两个酷似的心灵”(21页),也不知道往昔科学(Altertumwissenschaft)是什么学科,也不知道维也纳的领袖(Wien: Ein Führer)是谁?所以:如果存心要糊弄我们这些读书不多的人,以后干脆别把原文括进括弧了……

  • 0 PerfectCadence 2017-11-01 22:14:11

    我要重新打分。麻蛋竟然没有索引。

  • 0 希夷子 2013-08-01 14:24:56

    文学和政治的部分不错,美术和音乐的部分看不太懂,没有艺术细菌

  • 0 Mephistopheles 2012-06-04 22:30:11

    翻译是有错,插图也不精,文字还挺通顺。最后有名词对照,这个不错,但是没看是否准确。

  • 0 七七|烂柯人bot 2013-01-25 09:14:01

    19世纪末奥地利的政治与文化,艺术家们“既没有强烈的反资产阶级精神,也没有温和的改良主义情怀,而是和自己所在的中产阶级一起疏离了这个价值观遭弃的世界”,从弗洛伊德、克里姆特、霍夫曼斯塔尔躲入的奥地利花园,到柯柯什卡和勋伯格才爆破。翻译没那么惨不至于黑名单。

  • 0 [已注销] 2009-01-04 13:47:10

    推荐想了解现代建筑来的人看

  • 0 朱尔赫斯 2012-05-03 16:20:19

    同处世纪之交,我想这是我辈独特的幸运和不幸。

  • 0 白色的蓝 2014-02-28 22:23:23

    去过或者将去维也纳的推荐看下。

  • 0 Fal Conde 2013-06-10 16:40:18

    19世纪的天才已经不能按自己的路线走下去,这个世纪没有决定的特色

  • 1 温柔的鲸鱼 2013-08-07 10:19:23

    没有张力不成好文。这几天写新闻稿,才恍然明白其实学术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才是最带主观色彩的文体,只不过是论据与逻辑很客观罢了。

  • 0 2012-04-17 09:39:26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 1 sonoko 2015-07-22 06:32:01

    一般,文人才子气重的文化史写法

  • 0 XFC 2010-03-03 21:34:25

    好书,可读性差一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