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Opening skinner's box : 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译者: 郑雅方
出版年: 2007-5
页数: 242
定价: 3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湛庐文化·管理智慧
ISBN: 9787300080062
内容简介 · · · · · ·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是惊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探索人类心灵的十大发现,“普通心理学”课程必读。
作者重新诠释了20世纪心理学探索人类心灵的非凡成就,以10个设计精巧的天才实验为例,结合小说、传记、采访等多种体裁,让你仿佛与作者、实验当事人共处一室,倾听他们的生命叙事,深刻体会心理实验背后的深邃涵义。
作者剖析议题深入详尽,呈现清晰实像,让单调冰冷的科学实验,得以展现丰富感性的内涵。对于人性本质的优劣,不仅见解独到,更发人深省。
目录 · · · · · ·
老鼠的疯狂世界
第2章 心灵暗室
米尔格兰姆与服从威权
第3章 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
精神诊断的实验
第4章 别说你不会遇到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 平息众声喧哗
费斯汀格的实验
第6章 猿猴之爱
哈洛的灵长类动物
第7章 老鼠乐园
颠覆成见的成瘾实验
第8章 记忆幻境
虚假记忆的实验
第9章 记忆制药公司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 心灵缺口
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结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然而当时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梅耶却说:“我不觉得有必要为了摆脱质疑而做出明确的界定,以应对缺乏实质内涵的问题。” 不管对同性恋有何看法,专业组织能投票表决是否将其列为一种异常的这一举动凸显出精神病定义上的差异,以及精神疾病的断定易受环境影响的特质。一般大众若深入了解同性恋,致使其对同性恋的观点有所改变,连带也会改变精神病医学对同性恋的认定。 海洋般深邃的忧郁,若有似无的醺然喜乐,两极之间还有哪些情绪?若我们能解开这个谜团,若能确定神经元该在何时跳动,也许我们会设法改变情绪,以求得些许安宁。 死亡是人类终将进行的伟大实验,至于结果如何,目前还未有人给予反馈。 心理学家马勒说:“达利与拉丹的研究结果显示,一般人并不知道,处理潜在危机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谨慎的态度去尝试错误。” 袖手旁观多半是因为惶恐犹豫以于致手足无措,而非一般人认为都市人惯有的冷漠无情在作祟。 我们宁愿命生命冒险,也不愿破除刻板观念,即使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刻,还要顾虑举止是否得体。 有时候不需要语言,我们也能听懂彼此的心声,有时候纵使听到凄厉的尖叫,却仍无动于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5页 -
所以如果你遭遇劫机事件,最初3分钟内若没有反抗,就可能不会有任何行动了。紧急事件中,时间越久越不利。等待越久,会让人越麻痹无能。这点请谨记在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人也喜欢 · · · · · ·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3 条 )

故事+散文+略知音体

可读性可以,学术性稍差。当课外读物吧
> 更多书评 63篇
-
科学实验,拼凑出了现代的心理学地图。 十个实验,心理学专业的必读书 1、斯金纳箱子实验: ①实验内容:设计了一个箱子,让老鼠受到情景暗示而采取行动。当老鼠踩到控制杆的时候,会有食物掉出来。于是为了得到食物这一奖赏,老鼠学会了刻意去踩控制杆的行为。随后,他改变了食物掉出来的频率,只有当老鼠连续踩了五下,才有食物掉出来,老鼠也随之改变行为,同样也学会了。改成20次,老鼠也学会了。这种强化行为被称为“操作...
2018-02-24 19:15:53 2人喜欢
科学实验,拼凑出了现代的心理学地图。
十个实验,心理学专业的必读书
1、斯金纳箱子实验: ①实验内容:设计了一个箱子,让老鼠受到情景暗示而采取行动。当老鼠踩到控制杆的时候,会有食物掉出来。于是为了得到食物这一奖赏,老鼠学会了刻意去踩控制杆的行为。随后,他改变了食物掉出来的频率,只有当老鼠连续踩了五下,才有食物掉出来,老鼠也随之改变行为,同样也学会了。改成20次,老鼠也学会了。这种强化行为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简单理解成,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来给自己建立合适的条件反射。)[联想: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把铃声和给狗喂食这两个动作联系起来,给狗成功地建立起了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的条件反射——动物行为具有高度可塑性。] 但是更重要的研究在后面。随后他开始研究不固定的强化,不固定食物掉出来的频率,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老鼠反而像上了瘾一样的去踩,不论能不能得到奖赏。如果固定奖赏停止了,老鼠停止反应的时间反而没那么长,反而是在不固定奖赏的情况下,消除老鼠的条件反射耗时更长。
②实验结论:认为人的自由意志压根不存在,可以通过奖赏和强化来塑造人类的行为,主张通过正强化作用来训练人类完成指定的任务,奖赏的作用优于惩罚。人类的行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个实验也可以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解释为什么女孩总是死守着电话、认为男朋友下一秒就会打来,为什么人们在赌博的时候明明知道收效甚微却仍不肯收手。)也用于临床治疗,比如脱敏法(脱敏,脱离过敏状态,指让病人逐步接受并习惯所畏惧的事物,直到恐惧消失)和满灌法(让个体反复面对巨大的焦虑,直到这种害怕消失)
③评价与思考:局限性: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意、思想这类行为,一票否定人类的自由意志,太过绝对化了,同时也不能解释内疚、羞耻这样的情感。好处在上面。
【】【】【】了解一下心理学发展历史,行为主义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学派
2、旁观者效应实验 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小悦悦事件”的各种翻版:一女子在路上遭遇歹徒袭击,整个过程持续半个小时,这件暴行发生在居民区,前后有三十八个人看到,却没有人帮忙。 ②实验过程:让若干被试独自处于一个房间中,所有被试同时与实验人员通过对讲机交谈,被试也知道其他房间都有人。这时播放一个癫痫病病人病情发作、请求帮助的录音,然后观察被试的反应,看看有多少人伸出援助之手。 ③实验结果:人数越多,越阻碍行动(责任分散);延误时间越长,越倾向于不作为。 ④在现实生活中的因素:a、人们希望在公共场所保持遇事冷静的形象,会根据别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如何作为。b、多元无知。c、责任分散 ⑤助人行为五阶段:觉察(注意到有事发生)、理解(认识到有人需要帮助。多元无知问题就出在这)、责任(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提供帮助。责任分散问题出现在这)、判断(决定如何做)、行动 ⑥实验意义:教导旁观者效应,就像给身体注入疫苗,可以尽量避免类似小悦悦事件的悲剧发生。也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些指导。
3、认知不协调——在《社会性动物》中已经了解了很多了,省略。
4、猴子实验——
回应 2018-02-24 19:15:53 -
Dr_doctor (I robot)
第三章怀疑心理学,第四章怀疑大众道德 两个实验都很伟大,引人深思,第三章中还有作者亲自去做的重复实验,既证明心理学的发展,也表明了量度之上确实还不明确,标签的影响也存在无疑。 不过总觉得在语言描述上有太多模糊了。没有给出确切的观点,也许是为了叫我们自己去思考。我觉得我完全当做小说来读了。 然而当时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梅耶却说:“我不觉得有必要为了摆脱质疑而做出明确的界定,以应对缺乏实质内涵的问题。” ...2012-06-12 21:57:52 2人喜欢
第三章怀疑心理学,第四章怀疑大众道德 两个实验都很伟大,引人深思,第三章中还有作者亲自去做的重复实验,既证明心理学的发展,也表明了量度之上确实还不明确,标签的影响也存在无疑。 不过总觉得在语言描述上有太多模糊了。没有给出确切的观点,也许是为了叫我们自己去思考。我觉得我完全当做小说来读了。
然而当时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梅耶却说:“我不觉得有必要为了摆脱质疑而做出明确的界定,以应对缺乏实质内涵的问题。” 不管对同性恋有何看法,专业组织能投票表决是否将其列为一种异常的这一举动凸显出精神病定义上的差异,以及精神疾病的断定易受环境影响的特质。一般大众若深入了解同性恋,致使其对同性恋的观点有所改变,连带也会改变精神病医学对同性恋的认定。 海洋般深邃的忧郁,若有似无的醺然喜乐,两极之间还有哪些情绪?若我们能解开这个谜团,若能确定神经元该在何时跳动,也许我们会设法改变情绪,以求得些许安宁。 死亡是人类终将进行的伟大实验,至于结果如何,目前还未有人给予反馈。 心理学家马勒说:“达利与拉丹的研究结果显示,一般人并不知道,处理潜在危机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谨慎的态度去尝试错误。” 袖手旁观多半是因为惶恐犹豫以于致手足无措,而非一般人认为都市人惯有的冷漠无情在作祟。 我们宁愿命生命冒险,也不愿破除刻板观念,即使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刻,还要顾虑举止是否得体。 有时候不需要语言,我们也能听懂彼此的心声,有时候纵使听到凄厉的尖叫,却仍无动于衷。 引自 第四章 别说你不会遇到 回应 2012-06-12 21:57:52
-
萝卜公公 (阅读即生活,但不要忘记去思考)
1 skinner ,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间歇强迫,如爱情赌博等 2 服从于权威,大多数人会无条件服从 3 精神诊断 ,罗森汉 4 命案与责任扩散。助人的五个阶段,觉察,理解,责任,决断,行动 5 认知失调 6 猴子。接触,游戏,交互 7 上瘾,文化对上瘾的作用。快乐中枢。 置身友善环境的老鼠会避免接触影响其社会群体行为的物质,公鼠抵抗强于母鼠 戒断症状的过度渲染 8 虚假记忆。 9 海蜗牛,书写记忆,后人类,post human ...2011-11-18 19:51:11
-
朱载玺 (沉默也是你的选择)
“奖赏”和“强化”对于塑造行为之重大影响。 许多平凡的琐事,却造就重大的改变。 奖赏间隔不规则的情景下,消除既有行为需时最久。 人类对奖赏的反应优于对处罚的反应。 一个人若言行卑微,那么内心也必然感觉卑微,但若内心自觉卑微,举止却未必会低声下气。 我们应该重视的是行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2014-05-25 12:08:36
-
1. 整体感受 这本书没有原本预期的有意思,读的过程中没有标记、也没有写下多少感想,读完一遍有点懵。但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在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很多科学领域,研究者们在很多基本概念和理论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甚至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世界很复杂,人类真正掌握的知识还很少。 这本书,感觉应该不会再读了,以下是十个实验的核心结论。 2. 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因而认为,人类向来珍视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
2021-09-15 17:08:54
1. 整体感受
这本书没有原本预期的有意思,读的过程中没有标记、也没有写下多少感想,读完一遍有点懵。但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在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很多科学领域,研究者们在很多基本概念和理论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甚至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世界很复杂,人类真正掌握的知识还很少。
这本书,感觉应该不会再读了,以下是十个实验的核心结论。
2. 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因而认为,人类向来珍视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他主张通过正强化作用来训练人类或动物完成指定的任务,即所谓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引自 第1章 打开斯金纳的箱子 3. 电醒人生
米尔格拉姆,骗被试说这是关于惩罚与教育的实验,但实际上是关于服从命令的实验。他让被试不断对假学生进行点击,电压最高可达450伏。
结果是,61%-65%的人会遵照权威下达的指令行事,纵使这样做可能危及他人性命,我们也会照做不误。 社会心理学主张,人格(你是谁)不如环境(你在哪)更重要。米尔格拉姆表示,他的实验证明,只要所处环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人的行为缺乏跨情境一致性: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表现某种行为,在其他情境下未必会有相同的反应。 引自 第2章 心灵暗室 4. “砰、砰、砰”就是疯子
罗森汉,自己和8个朋友以“经常听到砰砰砰的声音”为由去咨询精神科医生,结果9人均被诊断有精神疾病并被要求住院,最长的住院52天。实验结果公开后引起轩然大波,精神科医生声称,之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情,并声称发现了41名假病人,而实际上罗森汉并没再派人假装病人。
原来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会扭曲真实的世界。这项实验反映了人类内心难免充满了主观意识。它凸显了人类特有的心理倾向:一旦认定是这样,就会设法让情况符合内心所想。
5. 珍诺维斯之死
1964年,珍诺维斯在凌晨3点在小区中被坏人残忍折磨杀害,整个作案过程持续了35分钟,但没有一个邻居出门帮忙或报警。
1)达利和拉丹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用以测试一般人在哪些情境中会漠视他人的求助,在哪些情境中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
拉丹发现,群体规模与采取行动的比率相关。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个别目击者会自觉责任越少,因为有越多人分摊责任。两人将这种现象称为“责任扩散”。 引自 第4章 别说你不会遇到 2)另外一个实验,1名被试和3名假被试在同一个房间填写问卷,突然烟雾弥漫,被试虽然感觉到异常,但看到3名假被试神态自若、继续填写问卷,自己也继续回到座位继续填写问卷。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一场景为典型的紧急情况或异常情况。
这个实验证明,人对所处环境的判断,极大程度受周围人的影响。这实在有趣!这个实验反映出人类本性的愚昧。我们宁愿拿生命冒险,也不愿破除刻板观念,即使面临生死关头,还要顾虑举止是否得体。 引自 第4章 别说你不会遇到 3)作者的姐姐在酒吧当调酒师,她每天开业前,会自己先往装消费的杯子里放几张钞票,这样可以拿到比较多的小费。
模仿是人的本能。 引自 第4章 别说你不会遇到 《少年维特的烦恼》问世后,引发当时一阵自杀潮,并且当媒体以头条报导自杀案件后的两个月,自杀人数会明显高于日常水平。
6. 撒谎有理
沙纳达的信众认为自己提前接到了消息,1954年12月21日午夜将有洪水爆发、世界面临末日,他们放弃工作和正常的生活,为洪水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而当那天什么的没有发生时,他们依然坚信沙纳达的存在,并做出了各种解释。
7. 以爱之名
哈洛,以幼猴为实验对象,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养大,发现要养出正常的猴子,除了食物,还至少需要肢体接触、运动、互动游戏。
“铁娘子”实验证明,当小猴子对特定对象产生依赖后,即使这个对象会做伤害小猴子的事情,也会不降低小猴子的依赖性。想到了综艺里杨烁和他儿子小毛驴的事情,在拍摄环境中,爸爸是儿子唯一的依赖,所以即使被爸爸的恐吓吓到瑟瑟发抖,也依然表现出对爸爸强烈的依赖。
这揭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事实:一旦我们将自己托付给对方,对方就能置我们与死地。
8. 吸毒不要紧
亚历山大,将小白鼠养在环境优异的“老鼠乐园”中,发现生活其中的老鼠并不会对吗啡上瘾。由此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生理,而在于所处的环境。人类的需求比老鼠复杂得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为人建立完美的“乐园”。
亚历山大的研究意味着,成瘾反应事实上可以受自由意志所控制。如果无法放手,并不是因为某种物质难以抗拒,而是因为动物发现在特定的环境中,没有比慢性自我毁灭更好的抉择。
9. 你编造了记忆
洛夫特斯,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记忆是非常不可靠的,只要稍加暗示和影响,人类就会对自己的记忆进行改编。
10. 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用海蜗牛做实验证明:
用进废退的说法果然没错。每次练习一项任务,就等于在脑补重现执行此项任务所需的神经元网络。反复演练,再三提醒自己,特定的神经突触之间的电化物质交流就越顺畅,连结就越强。人脑相当现实,有关联才有反应,在最常走的路径上往来最顺畅。 引自 第4章 别说你不会遇到 11. 切割大脑
莫尼斯,发明了在当时颇具争议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用于治疗癫痫、强迫症、抑郁症等疾病。
回应 2021-09-15 17:08:54 -
●一个人若是言行卑微,那么内心必然也感觉卑微,但若内心自觉卑微举止未必会低声下气。 ●现实和想象只有一线之隔。 ●即使是微乎其微的暗示,也会影响记忆的真实性。 ●人类惯于将事实与想象混杂,改造过的记忆,反被当做确有其事。 ●你如果觉得受到了侵害,就表示你的确受到过侵害。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具有质疑的能力。
2021-04-12 04:44:4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W. W. Norton & Co. (2005)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7.7分 513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7.9分 111人读过
-
張老師文化 (2006)8.0分 1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只读经典』思维改变生活(原“心理学改变生活”) (刘未鹏pongba)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心理学从这些开始 (0.618)
- 推荐的科普杂志和科普书 (姬十三)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砚小朵™ 2016-04-26 01:24:43
十个心理学实验,犹如十部好莱坞大片!又基础又清晰的心理学科普,徐徐道来。
0 有用 青墨@妖孽样 2009-02-14 19:00:10
呵呵,人可不就是动物么??
0 有用 索君 2012-07-02 23:11:24
和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作品。尽管以极其亲切的科普姿态示人,但显然没有写出最重要的:为什么是这十项,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最重要的贡献内涵及应用。虽然写了很多一般科学史不会出现的人性化故事,可还是无法让我信服。作为一本散文小故事读倒是不错。
2 有用 丁果 2014-09-22 11:48:58
心理学是一个由科学(包括医学)、哲学、伦理和道德的各种内容组合在一起的、复杂的、不分对错的、神奇的学科。实验有些太残酷甚至违背伦理道德,而结论却很让人意外,这种科学的进步真是让人唏嘘。
3 有用 7酱™ 2014-04-29 22:25:55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Social cuing. Bystander effect. Contact comfort. 不仅仅是复述过程或采访,很多实验作者亲自做了,非常有意思。
0 有用 蒋嘉 2022-07-24 23:08:50
读罢有收获一些心理学知识,但是不多
0 有用 IT'SOURDAY 2022-06-01 20:22:13
想了解心理学大佬们的研究生涯,生活和思想可以看。
0 有用 来一斤砂糖橘_ 2022-04-12 16:29:29
读到最后,我感受到了时间流逝的魅力。每读过一个实验我都好想记住它。
0 有用 Katherine景 2022-04-11 17:19:58
听书: 虚假记忆,旁观者效应
0 有用 孙honepay 2022-04-05 01:07:58
心理学入门书籍。感觉蛮多悬疑推理作品都源自于心理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