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convenient Truth》的原文摘录
有些体验来得很强烈,以至于时间在那一刻好像完全停顿了。时光在继续流淌着,虽然我们的生活又重归原来的轨迹,但是这些强烈的感受依然那么鲜活并将永远萦绕着我们。 (查看原文 )
人类文明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完全被一系列因素所共同改变。这些因素包括人口爆炸科技革命,以及一种忽视今日行为对未来影响的做法。潜在的事实就是我们和地球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冲突,结果其中最脆弱的部分崩溃了。 (查看原文 )
“朋友们,我们现在要面对的事实是,明天就是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猛烈而紧急的现状。在生命与历史的难题揭晓之时,有一样东西叫做‘太迟’。拖延等于盗窃时间。赤裸裸的人生让我们总是为丧失机会而灰心沮丧。人类万物之潮水不总是盈满,也有低潮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绝望地呐喊,希望时间能停留,但是时间固执不理会恳求,继续匆匆前进。累累的白骨以及无数文明的碎片都记载着悲惨的话语‘太迟了’。冥冥中,有一本无形的生命之书,忠实地记载着对我们忽略这一切的警示。奥玛·海亚姆说得对:‘立即行动,否则太迟。’” (查看原文 )
问题经常来自于你深以为然但不尽然之处,而不是你不知其然之地。 (查看原文 )
从照片上看,地球的两极非常相似,都由冰雪覆盖。然而在相似的表面底下有着一个巨大的差异,与南极上万英尺厚的庞大冰盖相比,北极的冰帽平均不足10英尺。这种区别的根源隐藏在冰层底下:南极是被海洋包围的陆地而北极则是被陆地包围的海洋。
单薄的北极浮冰和位于北极圈北边环绕着北冰洋的冻土层使得它们在面对陡然上升的温度时显得尤为脆弱。
这就造成了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最为显著的影响:冰层加速融化。那里的温度上升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迅猛。 (查看原文 )
当我从整日走在水泥路上,居住在囚笼般的大楼里的生活回归到大自然的时候,我能感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对宁静祥和的向往充盈了我的身体这种变化并不是立即发生的,我得逐渐适应它。有时候还必须抛开城市中的狂躁。当最后这一刻到来的时侯,带给我的舒畅感就如同深呼吸后感叹道:“是呀,我忘记这种感觉了!”
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我们曾失去了什么。 (查看原文 )
珊瑚白化是指健康的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变成白色或灰色的骨架。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以往生活在包裹着珊瑚礁骨架上充当透明薄膜的微生物受到温度升高和其他因素的威胁无法继续生存而撤离珊瑚礁。它们一旦离开这些薄薄的透明表层便不再被颜色鲜亮的共生藻包裹。于是,表层下面毫无色泽的碳酸钙质的骨架便会暴露出来。珊瑚白化往往是珊瑚死亡的前兆。 (查看原文 )
在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时所犯下的错误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因为很多新技术只是给了我们新的力量,却并没有给我们新的智慧和思路来正确使用这些力量。 (查看原文 )
我们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使我们能够察觉到即将发生的、影响我们生存的危险。它和青蛙的神经系统有相似之处:当我们周围环境的重大变化是逐渐地、缓慢地发生时,我们会倾向于无动于衷,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局面已不可挽回。有时,像青蛙一样,我们只对周围环境中突然来临的冲击和剧烈迅速的变化做出反应,因为它们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全球变暖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也许显得相当缓慢,但与地球的历史相比,这一进程的速度简直是闪电般的。现在,它的脚步越来越快了,以至于我们在有生之年就能看见水锅中泛起了气泡。
当然,我们毕竟和青蛙不一样,不必等到水烧开了才明白身处险境。我们人类有能力拯救自己。 (查看原文 )
我们考虑气候危机时表现出的另一种反应被查尔斯·斯诺称为“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即科学理论与人们的日常认知之间的鸿沟。科学越来越专注于知识的精确性,专注于精细地划分其附属的专业。这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将科学家的成果转化为简明的语言,越来越难以明白科学家的结论。除此之外,科学总是专注于从不确定的事物中获得确定的结论,往往忽略了与政治的关联,科学家难以对政治家们发出警报——即使是当科学家们的发现已经十分明白地说明了我们已身处深重的危险之中,他们最先想到的只会是重复试验,以检验是否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而政治家们则往往会将说客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在大众媒体上宣扬的蛊惑性观点与在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且经过同行审查的科学研究成果相混淆。 (查看原文 )
最后一个论点在我看来是最为无耻的。这个观点是:全球的确在变暖,但我们对此无可奈何,所以对于改变现实,我们最好想都别想。持有这种观点的一部分人虽然承认危机的确存在,并且是有害的,然而他们却倾向于继续放任全球变暖危机而不管。他们的哲学是“吃,喝,玩,乐,尽情享受,承受这场危机的是我们的后代而不是我们,让我们来阻止这场棘手的危机太麻烦了”。 (查看原文 )
除非选举人要求或者受良心的驱使,政客们都会避免能对任何有争议的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是他们的本能。 (查看原文 )
我相信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同时我也相信进化只是上帝所使用的程序之一),他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外形,还赋予我们生命和灵魂,让我们不受自然的约束却又与之相亲相爱,让我们与自然万物有着密不可分的交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我”与“它”,而是“我们”这个整体,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的分析能力常常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狂妄自大的幻想,认为我们特殊,凌驾于万物之上,自然与我们毫不相关。可是事实上,人类的意识和抽象的想象力并没有把我们与自然分割开来。 (查看原文 )
当一个人不理解一件事是与他的薪水有关时,想让他理解这件事情是十分因难的。 (查看原文 )
美国数年前发射的机器人太空飞船之一在脱离地球引力时拍摄了张照片,这是一张我们的星球在太空缓慢旋转的照片。数年后同样的飞船穿越至太阳系40亿英里之外的地方,卡尔·萨根建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信号指示飞船的摄像头再次转向地球,从如此远的地方再拍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地球是一个淡蓝色的光点,在右侧光束的中心可以看见。
萨根称之为淡蓝色的点,并指出人类的历史——所有的胜利和悲剧,所有的战争,所有的饥荒,所有有意义的人类进步——都发生在那个小小的蓝点之上。
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人类能否继续在地球上生存?未来的地球能否继续承载人类的文明?
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查看原文 )
大自然的节奏是如此的平缓从容,从不强求人们做什么。这或许对于某些人而言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未身处自然之中,去感受自然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的本质,你绝对不会重视自然的。你会滥用、毁坏自然资源,粗心地对待它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于是,自然就变成了一张徒有其表,毫无深意和自身价值的墙纸。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