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人类六万年》内容简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如果基因检测的证据确实可靠,从非洲走出来的人类都是一个男人“M168”的后代,全人类的祖先真的都来自非洲,那么为什么非洲人、欧洲人和亚洲人如此不同?基因技术,就像放出魔瓶的魔鬼,颠覆你所有的想象和认知。
人类基因的十几万年的奥德赛之旅,既有英雄的史诗,也有艰难的跋涉。基因技术在25年时间里,在艰苦卓绝的全球联合研发历程中,一次又一次颠覆了整个人类的观念——全人类属于一个大家庭。
15万-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6万年前,人类开始一波一波走出非洲。4万年里,人类已经走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所有的人类,都是亲戚。
但是,为什么我们取得如此巨大的物质进步的同时,每一个人都感到压力巨大?甚至觉得物质满足并未带来应有的幸福感觉?为什么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旅程中的巨大包袱,带来越来越多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如高血压...
《人类六万年》内容简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如果基因检测的证据确实可靠,从非洲走出来的人类都是一个男人“M168”的后代,全人类的祖先真的都来自非洲,那么为什么非洲人、欧洲人和亚洲人如此不同?基因技术,就像放出魔瓶的魔鬼,颠覆你所有的想象和认知。
人类基因的十几万年的奥德赛之旅,既有英雄的史诗,也有艰难的跋涉。基因技术在25年时间里,在艰苦卓绝的全球联合研发历程中,一次又一次颠覆了整个人类的观念——全人类属于一个大家庭。
15万-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6万年前,人类开始一波一波走出非洲。4万年里,人类已经走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所有的人类,都是亲戚。
但是,为什么我们取得如此巨大的物质进步的同时,每一个人都感到压力巨大?甚至觉得物质满足并未带来应有的幸福感觉?为什么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旅程中的巨大包袱,带来越来越多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以及各种精神疾病、沮丧、焦虑……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张振先生在国内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外派常驻美国工作十余年,曾在国家科技部管理机构从事科技管理和咨询工作,涉及电子机械、互联网生物等多个领域。作者长期关注多个学科的发展与科技管理,尤其是发展迅速的生物和基因技术。此外,张振先生通晓多种语言,曾经出版多种语言的多部译著。
本书是他的得意之作,内容参考了几十本欧美权威著作,并获得了多家海外科研机构和基金的资料支持。可见,本书对于基因学界领域的震撼力自不言而喻。
本书以恢弘的视野、最新的数据,并伴以600多幅生动精美的图片,将最近25年来关于人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最伟大的发现娓娓道来。
本书虽然涉及到几十亿年的生命起源或者人类的起源,但是主要论述的是6万年来人类这一物种走出非洲的旅程,语言也并不艰深晦涩,可以被大众读者接受,也借此为普通大众打开了基因之路的神秘大门,让了解人类基因...
本书作者张振先生在国内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外派常驻美国工作十余年,曾在国家科技部管理机构从事科技管理和咨询工作,涉及电子机械、互联网生物等多个领域。作者长期关注多个学科的发展与科技管理,尤其是发展迅速的生物和基因技术。此外,张振先生通晓多种语言,曾经出版多种语言的多部译著。
本书是他的得意之作,内容参考了几十本欧美权威著作,并获得了多家海外科研机构和基金的资料支持。可见,本书对于基因学界领域的震撼力自不言而喻。
本书以恢弘的视野、最新的数据,并伴以600多幅生动精美的图片,将最近25年来关于人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最伟大的发现娓娓道来。
本书虽然涉及到几十亿年的生命起源或者人类的起源,但是主要论述的是6万年来人类这一物种走出非洲的旅程,语言也并不艰深晦涩,可以被大众读者接受,也借此为普通大众打开了基因之路的神秘大门,让了解人类基因工程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目录 · · · · · ·
第二章 女性线粒体DNA的故事
第三章 男性Y染色体的故事
第四章 走出非洲的旅程
第五章 基因图谱工程
第六章 与百万年历史决裂
第七章 农业文化的反思
第八章 必须向新理论开放
结语
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进入工业化之后,人类成为马歇尔.萨林斯激烈批评的“经济人种”或“经济动物”:每天受时间的严格约束,无数人天天重复同一件事情,探险精神和创新精神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进入现在后工业时代,人类“进化”为不同的“专业人种”: 在微粒子物理论坛上,一个民事诉讼律师根本搞不懂物理学家们咋说什么。 在文学理论学术会上,一个化学家是多余的听众。 每一个人都不会修理自己的汽车和家用电器。 每一个人都在过着食品和娱乐过剩的生活,单还是想机器一样在拼命。 我们已经找不到自我,找不到生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6页 -
这场论战中,Y染色体的研发遭遇了困境,相对简单的线粒体DNA被推崇为解释人类历程的主要手段,全世界的实验室都掀起了研究线粒体的高潮,也涌现出了大量数据。但是,与Y染色体一样,线粒体DNA的研究也原地踏步不前。原因出在哪里?几乎全世界的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数学。是的,原因是没有与数学结合起来。看来,必须抛弃谱系树模型的禁锢,另辟蹊径。研究者分头积极开发相应的数学模型、数学工具、电脑程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什么也找不到…………………………………………73
喜欢读"人类六万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日本人的起源与形成 6.6
-
- 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 7.4
-
- 重返人类演化现场 7.7
-
- 天生的烦恼 7.5
-
- 夏娃的七个女儿 8.9
-
- 演化 9.2
-
- 人类沟通的起源 8.5
-
-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7版) 8.1
-
- 人类婚姻史 8.3
-
- 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 8.6
人类六万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分子人类学的确应该科普

一本简单易懂的启发性类科普书籍

科普书籍,但行文有待加强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9)7.8分 240人读过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8.2分 4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人类六万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osephenius 2023-05-27 21:09:44 北京
好看
1 有用 海森宝宝 2021-04-20 23:09:35
感谢它,好久没睡这么香了……
0 有用 太古浓汤 2020-03-16 01:38:47
遗传学,又是一个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改变人类自我认识的学科飞跃。20世纪真是太伟大了!
0 有用 泥盆纪的小乌龟 2016-08-30 11:48:48
能如此流畅地阐述一个主题的科普书,居然不是老外写的,很好很强大!
0 有用 -冰森林- 2019-04-14 11:22:44
国内科普很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