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的原文摘录

  • “七七事变”后,日寇每攻占一个大城市,吉冈必定来向我宣传一番“大日本皇军赫赫战果”。每次说完,必定绷起了那张由颧骨撑起来的脸皮,面向南方站起来,念念有词: “为圣战而死的忠勇武士,嗯,应该致默哀!” 说罢,他深深鞠了一躬,然后闭眼低头。我也忙不迭地照他的样子做。 到了武汉沦陷的时候,我已被他训练得不等他下命令,就会主动先站起来,向南深深一躬,低头闭眼。 从这次起他又给我添了功课。他指示我给攻占武汉的大刽子手冈村宁次亲笔写祝词,赞颂他屠杀的功绩,祝他“武运长久”。以后几乎每当日寇占领一个城市,每当又有数以万计的同胞遭到屠杀和奴役的时候,我都要给日本天皇去一封祝贺的电报。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18-12-05 22:40:23
    —— 引自第381页
  • 自从她把文绣挤走了,我对她有了反感,很少和她说话,也不大留心她的事情,所以,我没有从她嘴里听她说过自己的心情,苦闷和愿望。后来发生的事情说明,她究竟是个人,有一般人的正常需要。她是在一种非常奇特的心理下,一方面有正常需要,一方面又不肯或者不能丢开皇后的尊号,理直气壮地建立合理的生活,于是就发生了私通行为,还染上了吸毒(鸦片)的嗜好。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18-12-06 21:54:11
    —— 引自第397页
  • 婉容也许至死还做着一个梦,梦见她的孩子还活在世上。她不知道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填进锅炉里烧化,她只知道他的哥哥在外边代她养育着孩子,她哥哥是每月要从她手里拿去一笔养育费的。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18-12-06 21:56:47
    —— 引自第398页
  • 讲课的地方是个走廊,走廊尽头的门外有苏联士兵巡逻。为了让他不至于看出我胡思乱想,我还能装得很像用心听的样子。但有的人却打起呼噜来。等我的妹夫把“国家杜马”和“克伦斯基”一讲完,这个大厅オ又出现了活气。特别是晚饭后,更是人声嘈杂。几张桌子上有人噼里啪啦地打麻将,麻将牌有的是用木头自己做的,也有的是从东北带来的。我很奇怪,他们被捕的时候,还有心从家里带一副麻将牌走。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18-12-06 22:44:47
    —— 引自第420页
  • 孤儿董维清、孙博元及另一二人,因在勤民楼坐过溥仪的椅子,其一被囚在×x×(随待)所做的囚笼中,只露一个头,不站不坐,靠颈处木板上钉了半圈图钉,尖朝上。(真瑞检举第二十三条)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18-12-08 09:02:30
    —— 引自第478页
  • 当我终于糊出了大体够格的八个铅笔盒的那天,我的高兴是空前的。我开始看到面前一点儿希望:看来我还能学会干活。那天,所方把我们的糊盒得到的酬劳,买了糖果发给我们,我拿起一块糖果不禁发生了感慨:这块糖不知是怎么做的,大概也不比糊纸盒简单,天底下的东西恐怕没有不费劲就生出来的。过去我从来没想过手边的东西都是怎么形成的,好像我所用的一切东西,最远的起源就是长春伪“宫内府”仓库,如果我还能想得更远一点儿的话,那至多就是想到换来这些东西的钞票了。这时,我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叫我到社会上去自食其 力,要花费多大力气呢?大约要把糊铅笔盒的纪录从八个提到八十个也还不够。我糊纸盒由七个提到八个,我从这件经历上看到了一点儿希望,可是这希望真是太微弱了。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18-12-08 09:52:50
    —— 引自第488页
  • 当日本战犯参观露天矿的托儿所,托儿所人员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她抱歉地说:“我们没有让所长同志出来接待你们。我们觉得不找她比较好,因为她是平顶山的受害者。” 参观的人局促不安地面面相觑。不少人都是知道平顶山这件事的。他们低低地商议一下,由一个人代表他们全体向托儿所的接待人员表示,他们希望见一见方素荣所长,亲自向她表示谢罪。 面容严肃而沉静的方素荣所长被请来了。她的举止似乎有些迟缓,她的眼神却令人觉不出青年妇女的温静柔和,而是像男性那样率直,没有任何拘束。她答应了参观者的请求,说一说她的当时的经历。 “…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前前后后都是街坊,爷爷领着我我妈抱着我的兄弟—他还不会说话。鬼子兵和汉奸吆喝着说去照相。我问爷爷照相是什么,爷爷把一个刚用新高梁秆做好的风车给我,说,别问了别问了…” 五岁的方素荣就是这样随了全村的人,和做高梁秆风车的爷爷,守寡的妈妈和不会说话的兄弟,到刑场去的。机枪响了的时候,爷爷把她压在身子底下,她还没哭几声便昏了过去。等她醒过来,四周都是血腥,尘烟迷漫在上空,遮掩了天空的星斗… 八处枪弹和刺刀的创伤使她疼痛难忍,但是更难忍的是恐怖。爷爷已经不说话了,妈妈和兄弟也不见了…她从尸体堆里爬出来,爬向自己的村子,那里只有余烬和烟尘。她连跑带爬,爬出一道铁丝网,在高梁茬地边用手蒙住脸趴在地上发抖。一个老爷爷把她抱起来,裹在破祆里,她又昏睡过去。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18-12-08 10:59:05
    —— 引自第512页
  • 自从一九五O年苏联政府公布了前日本陆军军人案以后,日本军队设立过细菌部队和对中国使用过细菌武器的罪行就公诸于世。据说后来查明,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三年发生在浙江宁波、湖南常德等地区的鼠疫,就是日本用细菌武器所造成的灾难。这个部队原来的化名是“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后来又使用“第七三一部队”的番号。另外还有一个 叫“一OO部队”的细菌部队,位置在长春南十公里的孟家屯附近,我们到长春参观时火车路过那里,没有下去看过。“七三一部队”位置在哈尔滨市郊的平房区,我们参观的金星农业社就在原来“七三一部队”的附近,而且是受到鼠疫菌灾难的一个村庄。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18-12-09 13:50:25
    —— 引自第588页
  • “包袱”,每个人都笼统地谈了一些,后来问题趋于深入具体,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我们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还有没有一些藕断丝连的留恋之情?这个间题是谁提出的我忘了,我记得很深的却是有几个同犯都讲出了一些心底深处的“恋情”,比如有人说,他看到日本出版的书籍,描写旧时代的某些生活,不由得有些动心;又有人说,当他从报纸上看到他熟悉的当年日本“朋友”,也不禁发生了亲切之感。也有人很不明确地说,当他看到日本电影,看见了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听到日本话,很有兴趣…我发言道:“我对日本鬼子,没有丝毫感情可言。”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18-12-09 16:08:08
    —— 引自第618页
  • 我还没有桌子高,就学会了用别人的灾难来取乐,后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们的痛苦之上,这都被我看做是自己的权利。我可以把祖父般年纪的老太监用水唧筒冲得昏死过去,我可以任意叫“敬事房”把太监打得死去活来。因为一句话不顺耳,我可以叫侄子们跪成一圈,互相抽打耳光,我可以叫一个长辈跪下来。一个孩子大的仆人,因为坐了一下我的椅子,我就叫他跪铁链、站木笼。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醇贤亲王的一生 自从光绪入宫以后,我祖父对于他那位姻姊的性格会有更多的了解。 在光绪年间,她的脾气更加喜怒无常,光是太监也不知杖毙了多少。 有一个陪她下棋的太监,不过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就叫人把这个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 慈禧很爱惜自己的头发,给她梳头的某太监有一次在篦子上找到一根头发,不由得心里发慌,想悄悄把这根头发藏起来,不料被慈禧从镜子里看到了,问他干什么,他越是心慌越回答不上来,这也惹恼了慈禧,一声令下,这位太监也是立毙杖下。 掌嘴、打屁股,这几乎是家常便饭。伺候过慈禧的太监都说过,除了李莲英之外,谁轮着在老佛爷的跟前站班,谁就提心吊胆。 慈禧年岁渐老,有了颜面肌抽搐的毛病,她最不愿意人家看见。有个太监大概是多瞧了一眼,她立刻问:“你瞧什么?”太监没答上来,就挨了几十大板。别的太监知道了,站班时老是不敢抬头,她又火了:“你低头干什么?”这太监无法回答,于是也挨了几十大板。还有一回,慈禧问一个太监天气怎么样,这个乡音未变的太监说:“今儿个天气生冷生冷的。”慈禧对这个“生冷生冷”听着不顺耳,也叫人给这太监一顿板子。除了太监,宫女也常挨打。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肯定的事实:我祖父后半世的表现,更加谨小慎微、兢兢业业,把取信讨好慈禧,看做是他的唯一的本分。例如他负责建设海军的时候(那位著名的李鸿章,是会办大臣),为了让太后有个玩的地方,便将海军经费挪出来修建颐和园。颐和园修建工程最紧张的阶段,正值直隶省和京师遭受特大水灾,这时的醇亲王一声不响,御史吴兆泰因为怕激起灾民出事,建议暂时停工,立刻被夺了官,“交部议处”,这都是《东华录》上有案可查的。我祖父真是为西太后尽忠一世,他逝世那年(农历一八九〇年)也正好颐和园完工。但他死后不久,他首创的所谓海军也就惨败于甲午之役。花了几千万两白银所建造的船只,除了颐和园的那个石舫,大概也没剩下...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亲王之家 朱门本是酒肉多得发臭的地方,朱门子弟常生的毛病也是消化不良,因此《红楼梦》里的贾府,治病的方法常是“净饿一天”,这是很有代表性的养生之道。我祖母就信任这个养生之道,总不肯给孩子吃饱,一只虾米也要分成三段吃,结果第四个男孩又因营养不够,不到五岁就给饿死了。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帝王生活 我从小就看惯了人家给我磕头,大都是年岁比我大十几倍的,有清朝遗老,也有我亲族中的长辈,有穿清朝袍褂的,也有穿西式大礼服的民国官员。 我每天到毓庆宫读书,给太妃请安,游一次御花园,后面全有一条尾巴。如果我去游一次颐和园,不但要有几十辆汽车组成这尾巴,还要请民国的警察们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去几千块大洋。 到宫中的御花园去玩一次,要组成这样的行列: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地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可能在前边出现的人,早早回避。在他们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 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应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虽然腿脚无病。在这后面,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气候或体温变化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 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有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香糯丸、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 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如果没坐轿,轿子就在最后面跟随。轿子也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分。暖轿是围着灰鼠、貂皮的,凉轿轿壁是纱的。这个杂七夹八的好几十人的尾巴,走起来倒也肃静安详,井然有序。 每日排场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就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间——并无所谓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连我们六口之家自己用的共计用银三千一百五十二两四钱九分。 “分例”之外,每日还要添菜,添的比分例还要多。这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一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连什么鱼虾蛋品,共用银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一两七钱,连分例一共是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显而易见,这些银子除了贪污中饱之外,差不多全是为了表示帝王之尊的排场而糟蹋了。这还不算一年到头不断的点心果品糖食饮料这些消耗。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内部冲突 在这些王公大臣们眼里,一切新的东西都是可怕的。我十五岁那年,庄士敦发现我眼睛可能近视,他建议请个外国眼科医生来检验一下,如果确实的话好给我配眼镜。不料这个建议竟像把水倒进了热油锅,紫禁城里简直炸开了。这还了得?皇上的眼珠子还能叫外国人看?皇上正当春秋鼎盛,怎么就像老头一样戴上“光子”(眼镜)?从太妃起全都不答应。后来费了庄士敦不少口舌,我也坚决地要办,这才解决。 时常听说满族到处受排斥,皇族改姓金,瓜尔佳氏改姓关,不然就找不到职业。听到这些,心中充满了仇恨。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遣散太监 到我结婚的时候,偷盗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刚行过了婚礼,“皇后”的凤冠上原来的全部珍宝,都被换成了赝品。 我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叫太监打开建福宫那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一百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是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我叫太监打开了一个,原来全是非常精巧珍贵的古玩玉器之类的东西。后来弄清楚了,这是当年乾隆自己最喜爱的珍玩。 乾隆去世之后,嘉庆把他的所有珍宝玩物全都封存起来,装满了建福宫一带许多殿堂库房,我所发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库。有的库尽是彝器,有的尽是瓷器,有的尽是名画,意大利人郎士宁给乾隆画的许多画也在内。 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我还发现了许多很有趣的“百宝匣”,据说这也是乾隆放精巧小件珍玩的库。这种百宝匣是用紫檀木制的,外形好像一般的书箱,打开了像一道楼梯,每层梯上分成几十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是一样玩物 例如,一个宋瓷小瓶,一部名人手抄的寸半本四书,一个精刻的牙球,一个雕着古代故事的核桃,几个刻有题诗绘画的瓜子,以及一枚埃及古币,等等; 一个百宝匣中,举凡字画、金石、玉器、铜器、瓷器、牙雕,等等;无一不备,名为百宝,一个小型的匣子即有几百种,大型的更有上千种。 听说建福宫那边还有一种特制的紫檀木炕几,上面无一处没有消息,每个消息里盛着一件珍品,这个东西我没看见,我当时只把亲自发现的百宝匣,大约有四五十匣,都拿到养心殿去了。 这时我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派人去清点,靠不靠得住……这一连串的问题弄得我苦恼不堪。可是不清点也不行,有多少东西都不知道,丢了多少东西更不知道。庄士敦师傅告诉我,他住的地安门街上的古玩铺又新开了许多家,哪里来的那些古玩呢?听说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的官员或者官...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我下了汽车,被人领着向一个灯火辉煌的大厅走去。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身材矮小、便装打扮留着小八字胡的人,我立刻认出这是张作霖。我迟疑着不知应用什么仪式对待他——这是我第一次外出会见民国的大人物,而荣源却没有事先告诉怎么见面——出乎意外的是,他毫不迟疑地走到我面前,趴在砖地上就向我磕了一个头,同时问:“皇上好!” “上将军好!”我就着劲,扶起他,一同走向客厅门。我心里很高兴,而且多少——虽然这已不像一个皇上的心理——有点感激他刚才那个举动,这把我从“降尊纡贵”中感到的不自在消除了,当然,我更高兴的是,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看来是并不忘旧的。 “皇上要是乐意,可以到奉天去,住在宫殿里,有我在,没有问题。”“张上将军真是太好了……”但是这位张上将军却没有接着再说这类话,就把话题转到我的生活上去了,“以后缺什么,就给我来信。”我缺什么?缺的是一个宝座,可是这天晚上我无法把它明说出来,这是显然的事。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东陵事件 我听到东陵守护大臣报告了孙殿英盗东陵的消息,惊动我的倒不是什么珠宝的损失,而是对我的宗族感情的伤害。 各地遗老纷纷寄来重修祖陵的费用。在这些人的建议和安排下,在张园摆上了乾隆和慈禧的灵位和香案祭席,好像办丧事一样,每天要举行三次祭奠,遗老遗少们络绎不绝地来拈香行礼,以及痛哭流涕。同时,清室和遗老们都分别发出通电,给蒋介石和任平津卫戍司令的阎锡山以及各报馆,要求惩办孙殿英,要当局赔修陵墓。张园的灵堂也决定要摆到陵墓修复为止。 起初,蒋介石政府的反应还很好,说已派阎锡山查办此事,孙殿英派到北平来的一个师长也被阎锡山扣下了。但是,随后不久,消息传来,说被扣的师长被释放,蒋介石决定不追究了。孙殿英给蒋介石新婚的夫人宋美龄送去了一批赃品,慈禧凤冠上的珠子成了宋美龄鞋子上的饰物。我心里燃起了无比的仇恨之火,我走到阴阴森森的灵堂前,当着满脸鼻涕眼泪的宗室人等,向着空中发了誓言:“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我此时想起溥伟到天津和我第一次见面时说的:“有溥伟在,大清就一定不会亡!”我也发誓说:“有我在,大清就不会亡!”我的复辟、复仇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郑孝胥的理想 回想起来,郑孝胥之所以使我那样信赖,原因是很多的。他比陈宝琛更随和我。 在康有为赐谥问题上,他两人都是反对的,陈宝琛在反对之余,还表示以后少赐谥为安全,而郑孝胥在发表反对意见时又添了这么一句:“戊戌之狱,将来自然要拿到朝议上去定。”好像我不久就可以回紫禁城似的。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 “行在”生活 张园(和后来的静园)对我说来,这里没有紫禁城里我所不喜欢的东西,又保留了似乎必要的东西。在紫禁城里我最不喜欢的,首先,是连上街逛逛都没有自由的那套规矩,其次,是令我生气的内务府那一批人。如今我不仅能逛街,我也有了直接为复辟而任意行事的自由,别人只能进谏而无法干涉。 在紫禁城里,我认为必要的东西,就是我的威严,在这里也依然存在。虽然我已不穿笨拙的皇帝龙袍,经常穿的是普通的袍子马褂,更多的是穿西装,但是这并不影响逢年过节王公大臣遗老遗少们到这里来给我叩拜。北京的宗族人等还要轮流来这里给我“值班”,从前张园游艺场售票处的那间屋子,就等于“乾清门侍卫处”。至于人们对我的称呼,园子里使用的宣统年号,更是一丝不苟地保留着,这对我说来,都是自然而必要的。 张园里的经济情况,和紫禁城比起来自然差得多了,但是我还拥有一笔可观的财产,这主要是我从宫里弄出来的一大批财物,一部分换了钱,存在外国银行里生息,一部分变为房产,按月收租金。此外,在关内外我还有大量的土地,这是清朝入关后“跑马圈地”弄来的所谓“皇产”,数字我不知道,据我从一种历史刊物上看到的材料说,单直隶省的皇产(不算八旗的)约有十二万垧。即使把这数字打几个折扣,也还可观。为了处理这些土地的租赁与出售,民国政府和清室专设了一个“私产管理处”,两家坐地分赃,卖一块分一笔钱,这也是一项收入。此外,前面我已说过,我和溥杰费了半年多工夫偷出来的大批珍贵字画古籍,这时还在我手里。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019-06-12 11:37:36
    —— 引自第1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47 4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