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今天是史学大家洪业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由于洪先生自1946年以后就再没有回过大陆,他的学术成就长期被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史学宣传埋没。他对燕京大学所做的贡献,对中国史学学术所做的贡献都是不容抹煞的。更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刚去世的侯仁之先生正是洪先生的弟子,洪先生虽然不是专门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然而其早年重整燕园以作为燕京校园时的细致考察,既奠定了侯仁之的燕园研究的基础,又将侯仁之引上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路,我们今天纪念侯先生,也决不能忘记洪业先生的功劳。作者将口述史的方法同其文学背景的书写联系起来,故事很耐读。可惜的是她毕竟不是史学专业出身,对洪业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的论述偏少偏浅,我很想了解的洪先生主掌燕京大学图书馆时的工作几乎没有太多论及,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
当年写论文,用了不少《引得》,特别是《礼记引得》,《礼记引得序》那篇尤好。看到洪在日本人监狱中的表现及后来对G执政的一些见解,深佩服其见识见地。也许他基督徒的背景兼浸淫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家的精神,才能在那种时候带来这样清明的判断吧。
很不错。把洪业对杜甫的推崇跟他“父亲形象的投射”联系在一起,很有说服力。没想到洪业也在咱济南生活过几年啊,还考上了山师附中。。。(不过他的“山师附中”跟现在的山师附中不是一个学校,“山师”指的可能是当时在东关的山东大学堂师范馆。)
后半部写着写着就有点飘了,演绎太多。
以作者如此驳杂的教育背景,而能写得这样清新流畅,回环如意,实可惊也。然几乎全凭洪业几十年后的一面之词取材,殊负史家剪裁考证之义务。于其人际网络之呈现也嫌单薄。以这样的合作方式,写成口述自传或代言体的李安传记那样更合理些。附录里,洪业的外孙女以标准的hippis方式死亡,真乃成也美国败也美国。
五星学人八卦史,洪业26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划定自己一生的范围。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你会看见他是个积极的行动派实干家,但这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不避讳他在自己家庭中的阴暗懦弱面。燕京大学,哈佛燕京社,救国教会等历史,包括作者本身在美国汉学圈子里的所见所感。
原来对洪业真的不了解,被遮掩的大师。本书写法很通俗,有很多小细节,耐看。
或许因为作者不是业内人,读来始终觉得隔了一层
书名“洪业口述自传”可能更合适,可信度上要打点折扣。
基于口述史,作者的文笔轻快,叙事生动。对于洪业学术上的贡献,还可更加深入一步。洪业在燕京时的洋派作风让人印象深刻。这个商务的新版,全书21章,每章标题独占一页,而且背后是空白页,实际等于膨胀出40多页。书后的人名索引非常有用。附录2价值尤高。在去郑州和回京的火车上读完。
陈毓贤这本《洪业传》实是洪业先生晚年口述回忆录,以英文出版后转为中文,文笔流畅,言之有据,传中颇多掌故逸事,可读性极强。读后最大的感受是,洪业一生为人处事的淡然。他同当世第一流的学者政客都有交际,但是不汲汲于名利,处在大变局的时代,颇多离观悲合,荣辱沉浮,但他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身材修长,风度翩翩,极富教养,擅长演讲,但又木讷质直,善待学生。他学风朴实,治学严谨,在做学问方面并没有大的报负和规划,但却出手不凡。 一生温柔谦和,人品高洁。对人诚挚恳切, 宅心仁厚。余英时评论他“但内心深处始终是一位彻底为中国文化所融化了的读书人”,实在是知者之言。
民国先生的学识与风骨…续上这条文脉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作为那个时代经历丰富的高知代表,洪业的经历传奇,本书写的极其客观的口吻,仔细读可以看出许多吊诡的人生,本书与学术关系不大。
看完洪业传,有点迷惑,他倒底算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教会学校上中学美国读大学的经历,使他更像个美国人。他闭眼不看现实,沉醉于他的基督教及儒家理念里。中国人还需要清算西方文化的遗毒,好的西方学术方法为我所用,但要树立中华文明的主体地位。
因获洪先生藏书一本而读。洪公一生传奇,故而此书所蕴学术八卦亦多。印象深者,一则洪与刘廷芳之关系,二则司徒雷登因成绩事为傅泾波说项,三则张东荪之为人。然结合当下燕京学堂风波,洪先生之择才标准亦值玩味。所谓「世界眼光,中国立场」,乍看或与今日一干学界吹鼓手所言相同,所相异者,唯对学之「诚」也!
故事講得好,語言好。能從背景中找出洪業內心發展的理路。其實,這樣的傳記要壓縮成一篇行狀+一些零碎故事就很好了。
似乎晚年作者与他接触这一段反而写得不够详细。
只论本书:作为传记乏善可陈,更罔谈学术性。作者自称“票友”,写作中对材料的确缺乏甄别和拣选,汉语也略见生硬。本书可贵之处,如腰封言,是洪业“唯一”传记,作为材料难以取代。——转过来想,如洪业这样的学者,晚景萧索,只有这异乡客强作解人,正是某一种学人命途的写照。ps.附录比正文可好太多了
陈毓贤女士的文笔好极了。
一气读完,酣畅淋漓。p160 “傅晨光”应作“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
> 洪业传
6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3-10-27 22:25:06
今天是史学大家洪业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由于洪先生自1946年以后就再没有回过大陆,他的学术成就长期被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史学宣传埋没。他对燕京大学所做的贡献,对中国史学学术所做的贡献都是不容抹煞的。更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刚去世的侯仁之先生正是洪先生的弟子,洪先生虽然不是专门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然而其早年重整燕园以作为燕京校园时的细致考察,既奠定了侯仁之的燕园研究的基础,又将侯仁之引上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路,我们今天纪念侯先生,也决不能忘记洪业先生的功劳。作者将口述史的方法同其文学背景的书写联系起来,故事很耐读。可惜的是她毕竟不是史学专业出身,对洪业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的论述偏少偏浅,我很想了解的洪先生主掌燕京大学图书馆时的工作几乎没有太多论及,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
3 有用 达巷 2013-09-24 21:49:41
当年写论文,用了不少《引得》,特别是《礼记引得》,《礼记引得序》那篇尤好。看到洪在日本人监狱中的表现及后来对G执政的一些见解,深佩服其见识见地。也许他基督徒的背景兼浸淫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家的精神,才能在那种时候带来这样清明的判断吧。
3 有用 艾弗砷 2013-11-19 10:08:13
很不错。把洪业对杜甫的推崇跟他“父亲形象的投射”联系在一起,很有说服力。没想到洪业也在咱济南生活过几年啊,还考上了山师附中。。。(不过他的“山师附中”跟现在的山师附中不是一个学校,“山师”指的可能是当时在东关的山东大学堂师范馆。)
2 有用 白鹇 2014-03-03 14:12:19
后半部写着写着就有点飘了,演绎太多。
1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8-01-23 21:07:16
以作者如此驳杂的教育背景,而能写得这样清新流畅,回环如意,实可惊也。然几乎全凭洪业几十年后的一面之词取材,殊负史家剪裁考证之义务。于其人际网络之呈现也嫌单薄。以这样的合作方式,写成口述自传或代言体的李安传记那样更合理些。附录里,洪业的外孙女以标准的hippis方式死亡,真乃成也美国败也美国。
2 有用 朱鸰 2014-09-04 13:55:03
五星学人八卦史,洪业26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划定自己一生的范围。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你会看见他是个积极的行动派实干家,但这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不避讳他在自己家庭中的阴暗懦弱面。燕京大学,哈佛燕京社,救国教会等历史,包括作者本身在美国汉学圈子里的所见所感。
0 有用 malingcat 2013-05-03 15:46:30
原来对洪业真的不了解,被遮掩的大师。本书写法很通俗,有很多小细节,耐看。
0 有用 巳注销 2013-05-31 09:35:20
或许因为作者不是业内人,读来始终觉得隔了一层
0 有用 句芒 2014-06-30 11:43:33
书名“洪业口述自传”可能更合适,可信度上要打点折扣。
1 有用 不舍昼夜 2014-06-15 22:25:11
基于口述史,作者的文笔轻快,叙事生动。对于洪业学术上的贡献,还可更加深入一步。洪业在燕京时的洋派作风让人印象深刻。这个商务的新版,全书21章,每章标题独占一页,而且背后是空白页,实际等于膨胀出40多页。书后的人名索引非常有用。附录2价值尤高。在去郑州和回京的火车上读完。
2 有用 静嘉张 2018-11-29 00:10:44
陈毓贤这本《洪业传》实是洪业先生晚年口述回忆录,以英文出版后转为中文,文笔流畅,言之有据,传中颇多掌故逸事,可读性极强。读后最大的感受是,洪业一生为人处事的淡然。他同当世第一流的学者政客都有交际,但是不汲汲于名利,处在大变局的时代,颇多离观悲合,荣辱沉浮,但他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身材修长,风度翩翩,极富教养,擅长演讲,但又木讷质直,善待学生。他学风朴实,治学严谨,在做学问方面并没有大的报负和规划,但却出手不凡。 一生温柔谦和,人品高洁。对人诚挚恳切, 宅心仁厚。余英时评论他“但内心深处始终是一位彻底为中国文化所融化了的读书人”,实在是知者之言。
0 有用 尘 2013-10-09 23:15:23
民国先生的学识与风骨…续上这条文脉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0 有用 韧勉 2014-05-24 22:36:23
作为那个时代经历丰富的高知代表,洪业的经历传奇,本书写的极其客观的口吻,仔细读可以看出许多吊诡的人生,本书与学术关系不大。
1 有用 薇薇2025 2023-09-04 11:30:18 四川
看完洪业传,有点迷惑,他倒底算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教会学校上中学美国读大学的经历,使他更像个美国人。他闭眼不看现实,沉醉于他的基督教及儒家理念里。中国人还需要清算西方文化的遗毒,好的西方学术方法为我所用,但要树立中华文明的主体地位。
1 有用 阅湖 2014-08-22 14:13:46
因获洪先生藏书一本而读。洪公一生传奇,故而此书所蕴学术八卦亦多。印象深者,一则洪与刘廷芳之关系,二则司徒雷登因成绩事为傅泾波说项,三则张东荪之为人。然结合当下燕京学堂风波,洪先生之择才标准亦值玩味。所谓「世界眼光,中国立场」,乍看或与今日一干学界吹鼓手所言相同,所相异者,唯对学之「诚」也!
0 有用 務-虛-眞-人 2013-07-15 23:55:06
故事講得好,語言好。能從背景中找出洪業內心發展的理路。其實,這樣的傳記要壓縮成一篇行狀+一些零碎故事就很好了。
0 有用 小米 2013-08-19 13:49:55
似乎晚年作者与他接触这一段反而写得不够详细。
1 有用 queenie 2013-04-30 09:13:20
只论本书:作为传记乏善可陈,更罔谈学术性。作者自称“票友”,写作中对材料的确缺乏甄别和拣选,汉语也略见生硬。本书可贵之处,如腰封言,是洪业“唯一”传记,作为材料难以取代。——转过来想,如洪业这样的学者,晚景萧索,只有这异乡客强作解人,正是某一种学人命途的写照。ps.附录比正文可好太多了
0 有用 渡洛 2015-04-15 23:23:57
陈毓贤女士的文笔好极了。
1 有用 南星客 2014-03-19 00:29:29
一气读完,酣畅淋漓。p160 “傅晨光”应作“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