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一直想要充实好自己然后重读的一本书,徐老师的书都是一点也不掺沙子的真金,老师是那种没有做到那个程度,就绝对不会写书出来的人,只是没有一定哲学功底,理解起老师的东西来的确会有困难,只有继续努力了……在徐老师那里,坚持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绝不是一句空话,想像他一样去实践这句话,就得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与艰辛,想来以自己当时之年幼浅薄,能得老师赠书,实在诚惶诚恐,如今真的更该好好用功,才不辜负老师的书与老师的精神
看完只想说,我的文艺理论素养果然弱爆了。。。
用哲学搞文学研究的一本书,看不懂的地方是真看不懂,看懂的地方是真香。 被抛到生活的边缘进入语言的困境、《狂人日记》的三重真实、历史乐观主义与文化乐观主义的区分、虚妄与虚无的区分、把鲁迅比做黑暗历史的记忆者进而抵抗共同记忆的净化和对个人记忆的排斥、将鲁迅的杂文看成野草,把散文小说看做乔木等观点实在有趣。可惜今天的鲁迅研究实在少有人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谈鲁迅。
这或许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对鲁迅思想最为完整、最为系统、最成一体的描述与分析。尽管,其中不少哲学概念都被误用,如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学”、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悬置”等等,但结合文本具体语境,这些用词仍不失其分析的穿透性。文本与历史的循环互动及其之间的张力和断裂,让读者感到文本生命的分量,而不流于轻浮。我认为,鲁迅思想之所以如此复杂和深刻,其根源既在于鲁迅所处的具体的历史境遇的复杂性及其沉重的历史积淀的深刻性,也在于鲁迅自身作为有意识的主体而作出的实际的反思、抉择和行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鲁迅为我们留下来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我们常常使用着而不自知,这或许是因为鲁迅是如此地内在于我们中国历史的核心的缝隙处,以至于他常常被排斥到历史的边缘。但可惜的是,对鲁迅的政治性的分析相当幼稚愚蠢,甚至邪恶。
透彻、深刻、澄明、苦涩,在这个时代读这本书,仿佛亲口喝下一瓶消毒液,焕然一新
恩师。
又是一个开端。
惊为天人!
读一本比我年纪还大的书,里面已经有许多对现在学术讨论走向的预见性。写得真好。
早起儒家士大夫理想的幻灭,让他沉寂,之后在朋友的激励下,走向绝望的抗争。即希望在于将来,虽然不能保证有。但无法以既往经验的绝望来推导出没有希望。 但在不断的绝望的抗争中,变的愈发沉默孤独。进而走向一种“虚无主义式的抗争”,这种抗争以一种对历史的讽刺来进行消解,深入日常话语进行批判。 在我大四的时候,加缪奠定了我的“人生无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意义”的底层价值观念,而鲁迅则让我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更加坚定,感谢鲁迅! 今年下半年的年度十佳 PS:感觉对鲁迅后期的思想讲的有点少
很深刻
这才是真正懂哲学的。
有些闪光点,但价值判断实在太多,每一段都是每隔几句就对历史、传统、文化下个定见,很多缺少论据,着急忙慌的。九十年代的东西真称不上学术,情绪先行,把音量开到最大,似乎就抓住真理了,它召唤的可能也都是那些收拾不好苦闷情绪的人。
2024.4.30
读了第一、二、五章。作者的哲学素养之深厚,使分析与论断展现出系统性与普遍性——而这又与鲁迅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原型”精巧地同构着。只可惜作者本人资料颇少,未得了解徐麟教授,实在遗憾。
精彩的论述,内容多处“话里有话”,作者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批判、启蒙精神也呼之欲出。
俺不是鲁迅研究员,这学期有门课需要。
本书最多只能说是对鲁迅前期思想的研究,而作者围绕“启蒙主义”以及“去政治”的一系列赞美正表明作者根本不可能理解鲁迅,尤其是后期的鲁迅。 一个自由派小市民理解不了一个战士,更理解不了无产阶级文化战线最伟大的旗手。 当鲁迅认为文学软弱而革命才能改造世界的时候,当鲁迅讲“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的时候,我们热衷于“去政治的鲁迅”的自由派小市民又该如何评价呢。 也难怪本书作者研究鲁迅的思想只能研究到中期,而不敢去触摸那个革命家鲁迅的精神内核。 三颗星打给本书对鲁迅早期思想的梳理,作者本人离真正的鲁迅只能说差了十万八千里。
> 鲁迅:在言说与生存的边缘
4 有用 羽之 2010-08-30 23:42:50
一直想要充实好自己然后重读的一本书,徐老师的书都是一点也不掺沙子的真金,老师是那种没有做到那个程度,就绝对不会写书出来的人,只是没有一定哲学功底,理解起老师的东西来的确会有困难,只有继续努力了……在徐老师那里,坚持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绝不是一句空话,想像他一样去实践这句话,就得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与艰辛,想来以自己当时之年幼浅薄,能得老师赠书,实在诚惶诚恐,如今真的更该好好用功,才不辜负老师的书与老师的精神
3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1-11-09 01:45:34
看完只想说,我的文艺理论素养果然弱爆了。。。
2 有用 独学而无友 2020-06-18 14:48:06
用哲学搞文学研究的一本书,看不懂的地方是真看不懂,看懂的地方是真香。 被抛到生活的边缘进入语言的困境、《狂人日记》的三重真实、历史乐观主义与文化乐观主义的区分、虚妄与虚无的区分、把鲁迅比做黑暗历史的记忆者进而抵抗共同记忆的净化和对个人记忆的排斥、将鲁迅的杂文看成野草,把散文小说看做乔木等观点实在有趣。可惜今天的鲁迅研究实在少有人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谈鲁迅。
1 有用 周伯庸 2023-06-27 12:09:13 广东
这或许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对鲁迅思想最为完整、最为系统、最成一体的描述与分析。尽管,其中不少哲学概念都被误用,如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学”、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悬置”等等,但结合文本具体语境,这些用词仍不失其分析的穿透性。文本与历史的循环互动及其之间的张力和断裂,让读者感到文本生命的分量,而不流于轻浮。我认为,鲁迅思想之所以如此复杂和深刻,其根源既在于鲁迅所处的具体的历史境遇的复杂性及其沉重的历史积淀的深刻性,也在于鲁迅自身作为有意识的主体而作出的实际的反思、抉择和行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鲁迅为我们留下来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我们常常使用着而不自知,这或许是因为鲁迅是如此地内在于我们中国历史的核心的缝隙处,以至于他常常被排斥到历史的边缘。但可惜的是,对鲁迅的政治性的分析相当幼稚愚蠢,甚至邪恶。
2 有用 用心棒 2022-05-13 11:29:00
透彻、深刻、澄明、苦涩,在这个时代读这本书,仿佛亲口喝下一瓶消毒液,焕然一新
1 有用 披发入山 2013-11-06 05:14:49
恩师。
1 有用 子一 2019-12-09 13:52:40
又是一个开端。
1 有用 青字兰眉 2019-06-18 16:40:35
惊为天人!
1 有用 月亮河 2020-02-26 11:34:12
读一本比我年纪还大的书,里面已经有许多对现在学术讨论走向的预见性。写得真好。
1 有用 赵富有 2021-10-10 23:18:41
早起儒家士大夫理想的幻灭,让他沉寂,之后在朋友的激励下,走向绝望的抗争。即希望在于将来,虽然不能保证有。但无法以既往经验的绝望来推导出没有希望。 但在不断的绝望的抗争中,变的愈发沉默孤独。进而走向一种“虚无主义式的抗争”,这种抗争以一种对历史的讽刺来进行消解,深入日常话语进行批判。 在我大四的时候,加缪奠定了我的“人生无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意义”的底层价值观念,而鲁迅则让我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更加坚定,感谢鲁迅! 今年下半年的年度十佳 PS:感觉对鲁迅后期的思想讲的有点少
1 有用 Guligo 2013-12-14 19:58:26
很深刻
1 有用 沉潜 2022-05-13 22:11:19
这才是真正懂哲学的。
0 有用 春雪 2022-09-07 10:28:01 江苏
有些闪光点,但价值判断实在太多,每一段都是每隔几句就对历史、传统、文化下个定见,很多缺少论据,着急忙慌的。九十年代的东西真称不上学术,情绪先行,把音量开到最大,似乎就抓住真理了,它召唤的可能也都是那些收拾不好苦闷情绪的人。
0 有用 陶思 2024-12-22 22:30:40 山东
2024.4.30
0 有用 Ode 2025-04-21 11:42:35 北京
读了第一、二、五章。作者的哲学素养之深厚,使分析与论断展现出系统性与普遍性——而这又与鲁迅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原型”精巧地同构着。只可惜作者本人资料颇少,未得了解徐麟教授,实在遗憾。
0 有用 水深摸鱼 2024-10-30 09:51:18 甘肃
精彩的论述,内容多处“话里有话”,作者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批判、启蒙精神也呼之欲出。
0 有用 Valençay 2021-01-28 00:41:19
俺不是鲁迅研究员,这学期有门课需要。
0 有用 春二月 2023-08-30 21:01:48 河北
本书最多只能说是对鲁迅前期思想的研究,而作者围绕“启蒙主义”以及“去政治”的一系列赞美正表明作者根本不可能理解鲁迅,尤其是后期的鲁迅。 一个自由派小市民理解不了一个战士,更理解不了无产阶级文化战线最伟大的旗手。 当鲁迅认为文学软弱而革命才能改造世界的时候,当鲁迅讲“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的时候,我们热衷于“去政治的鲁迅”的自由派小市民又该如何评价呢。 也难怪本书作者研究鲁迅的思想只能研究到中期,而不敢去触摸那个革命家鲁迅的精神内核。 三颗星打给本书对鲁迅早期思想的梳理,作者本人离真正的鲁迅只能说差了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