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洞篇 短评

热门
  • 139 陳長安 2015-01-10 12:38:39

    「三个感人的地方。第一是作者柏拉图写道:“柏拉图没有去,他病了。”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只能用第三人称,而无法用第一人称来写这件事——即使过去了多年,柏拉图似乎依然无法面对恩师死亡的场景,哪怕是想象他在场。第二是谈话中途,苏格拉底的悍妇老婆哭哭啼啼地进来,苏格拉底无法面对,命令她出去;第三则是苏格拉底喝下了毒药,死亡从他的脚上蔓延,在弥留之际,他喃喃的说:“我欠药神一只公鸡。”他感谢了这一剂毒药。博尔赫斯相信这句话暴露了苏格拉底的真实信仰:不是灵魂不朽,他感谢药神赐予了他真正的死亡」。

  • 46 如来 2015-03-24 13:43:38

    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刻。很多地方和佛陀的教义的相通的。

  • 33 佐为 2014-04-11 01:15:27

    以苏格拉底对哲人应该坦然赴死这个众人不解的命题申辩为开始,中间涉及柏拉图的灵魂肉体二元论,对应的可见可知世界之分离,理念先于具体事物存在,灵魂回忆说用理念天赋来论证,对庸人、智者和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以数举例以对立面互生和对立面的理念无法相容来解决理念分有说的困难。要说隐微教诲应该就是哲人/常人不同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实质应该就是对待哲学的态度。众人害怕死亡特别是灵魂死亡,尤其格贝辛弥亚两人追根究底的两次让苏格拉底论证灵魂不死!最终以描述彼岸世界-大地的景象和苏格拉底坦然赴死告终。

  • 31 陆秋槎 2013-07-08 12:02:27

    西方典籍之最可震撼人心者。

  • 15 stone drinker 2013-11-05 21:16:44

    他总是狡黠地铺设好进路,等待发问的开启。从灵魂不死到灵魂不朽,还顾虑周全得为防止自杀而强调在世对灵魂的养护,最后勾勒一幅美好画卷从容而去。

  • 8 豹子头林黛玉 2016-01-25 16:56:48

    在苏子的微笑和裴多的哭泣背后隐藏着的柏拉图。

  • 6 介意 2016-01-31 19:21:38

    比《會飲》更精彩,更流暢,更玄妙,更深沉。

  • 5 岂能无怪哉 2016-01-15 15:00:29

    我们还欠阿斯格雷彪一只公鸡

  • 5 失眠又何妨 2018-12-26 21:50:07

    大一就搁在床头的小册子,拖拖拉拉到今天才读完= =由于前段时间刚刚读过《齐物论》,配合食用感触颇多。从儿时懂得「人终有一死」开始就困惑于灵与肉生与死的问题。高二时爷爷去世,我一度为无法得到答案深夜躲在被窝里哭。关于死亡,爱智的苏格拉底持毋庸置疑的积极态度——然而他的雄辩始终未能说服我。相比之下,庄子在这个亘古的疑惑面前更像是个乐观而谨慎的不可知论者:「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人类惧怕死亡只是因为无知吗?缺乏智慧的人是否更缺少勇气?我还是明白得太少太少。非常喜欢那段关于生活在海底的人的说法:活在海底的人如何知道天空不是海面?活在地上的人如何知道海面不是另一个天空?——又一个类似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的谜题。

  • 4 Finnegans Wake 2017-05-04 10:53:25

    大半论生死、论灵魂,结尾描述那个理想的死后(形而上)世界,却充满诗意。从今人角度看来,论证确可推敲,然其千年来为哲人指明的道路是无可抹煞的。

  • 2 Rogerjr 2024-11-30 02:08:56 河南

    《裴洞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苏格拉底用一种神秘主义和数学论证了灵魂的存在,若不相信灵魂就没有道德,等于终结自己的生存条件,人又无法终结自己的生存条件,所以又接受了灵魂的存在。俄耳甫斯主义作为神秘与自然主义形成了此作的宗教背景,柏拉图强调了感官享乐作为低级的精神活动让自然的知识与思考在此中被抹杀,以此来呼告希望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来提高自己灵魂与精神的层级(自然的本质不可能被低级的感官而干扰,所以就形成了欣赏高尚,蔑视低级低层的伦理与政治结构。道德意识以神秘主义进入人的心理思想,形成了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的一种策略。)柏拉图用《phaedo》来强调神秘主义与数学的重要性并借用苏格拉底的思想来使他的理论系统更有说服力和完善,用知识论作为方法论。他用灵魂的世界的存在来完善理型世界的支撑依据。

  • 7 LoveYumi 2013-11-07 11:29:40

    不懂为什么商务印书馆现在要把柏拉图对话录一篇篇拆开来出书,以前这样做是因为国内对柏拉图作品翻译的零碎,现在全集都出了,还这样做就让人很费解了。而且起码诸如主题相关的几篇合一本书吧,一篇一本书这种做法实在莫名...

  • 3 obdw 2018-12-15 21:11:35

    译注还是要加把劲吧(´・_・`)关键段落抓一段错一段。

  • 4 麋鹿 2021-01-10 22:31:36

    有生之年无限接近知识

  • 3 玛琦 2019-05-30 13:50:17

    很难说苏格拉底是不是为了安慰人才论证灵魂和肉体分开灵魂不灭的……不过他这种观点倒是给了后世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复活论以支持……

  • 4 暗夜的星辰 2016-06-28 23:13:45

    花兩個午後讀完。儘管小時聽說蘇格拉底臨危不懼,慷慨赴義(有沒有一種革命烈士的形象浮現腦海⋯⋯),在後來的歷史書籍中,蘇格拉底幾乎也是以一幅不畏懼死亡的樣式出現。讀了斐多才明白:壓根不是什麼不畏懼死亡好不⋯蘇格拉底深信靈魂不死,全書基本在論證這個論點。既然靈魂不死,身體與靈魂可以分離,死亡在這裡便不再成為可怕之物,於是也就不存在畏懼一說。深愛蘇格拉底啊!論證靈魂不死的推論過程看得很是暢快,儘管我並不完全同意這個結論。蘇格拉底的幾段話語打動我心。譬如1)靈魂要擺脫肉體本性的影響,是自己純粹獨處,"因為自己不純粹是不能達到純粹的東西的"。2)厭惡論證就像厭惡人類(我理解為以偏概全)。3)蘇格拉底對世界的認識。(最後10頁)他所理解的現實世界之上的世界真多彩,讓我想起但丁的神曲。

  • 1 Zhuo 2017-07-01 23:36:23

    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洞穴之上的世界的设想、以及苏格拉底生命中最后一天。

  • 1 Harriet 2022-05-05 01:10:15

    半夜读完,40页左右读得很卡,甚至是囫囵吞枣,有些推理不认同,觉得牵强,譬如P28学习是回忆,推出灵魂在生前存在,其他多处用反问进行推论,看的过程中甚至觉得苏格拉底在诡辩,即使如此,P29“我希望他们能够,可是反过来我恐怕明天这时候没有一个活着的人真能这样做了。”因为傍晚就是苏格拉底服毒的时间,这句话是辛弥亚说的,读到瞬间有些破防,书的最后苏格拉底从容面对死亡,虽然他一直在提也是这篇的主题,死亡意味着摆脱肉体的束缚,可以保持纯粹,独立钻研哲学,走向最为善良的神灵,但是面对未知,这样的从容还是让我缓不过神;另外苏格拉底三次引用了荷马史诗,两次奥德赛,一次伊利亚特

  • 3 橘 きよあき 2016-05-03 20:36:03

    「天鹅并不悲歌,它们是阿波隆的鸟。我想我是天鹅的伙伴。」关于灵魂不死的三种论证。看哭。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