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楼 短评

热门 最新
  • 269 低端XC亲自 2015-03-18 03:09:05

    记得索氏采访里有一段。谈及人类的残忍与罪恶时候,老头没有愤怒,没有痛心疾首,倒显得困顿迷惑。希望有一天我也会有这样的世界观,发怒不如发问。毛子的幽默感真是黑红相间。

  • 272 魏谜底 2019-05-16 14:23:42

    补标。艰难看了一整年,赔给图书馆十几块。

  • 105 孟冬 2017-02-06 23:16:17

    没有读索尔仁尼琴之前,对他的印象已经贴上了批判政治的标签,以为这会是一部讽刺的小说。但看完后觉得蕴含的主题好丰富,他把在那个环境中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关进了癌症楼,无论是拥护社会事业的良好体制工作者鲁萨尔诺还是被流放的奥列,他们都被置于生命的主题面前,不断地加入主题,不断让这些不同标签的人探讨反思,在奥列加出院前后的描写中,写得格外细腻、动人,很能感觉到一种对人的关怀。

  • 67 甘蔗啊甘蔗 2014-10-09 11:02:28

    故事的最后,我多么希望科斯托格洛托夫能见到薇加啊!可是却没有。结局就像人生啊。人生就是像这样沉重而又无奈,多么艰难还是要努力地活下去。书涉及很多,政治占一部分,但是最让我动容的还是人人面对死亡时那部分的描写以及最后的爱情。好看啊,希望还是懂得些什么

  • 84 xiiLL 2019-04-09 09:01:26

    癌症楼里都是希望,在那裡拼死想活著,出來了卻像死人一樣。

  • 16 tiiiiin 2017-08-23 11:22:45

    最后的结局太悲伤了。 一个个的小故事,实在是太厚重了。一口气读下来堵得慌。

  • 24 零片集合 2020-02-09 21:49:41

    读完老陀读老索,我开始感觉到俄罗斯民族的底气了

  • 22 2019-03-28 10:17:51

    索尔仁尼琴太有故事了,关于苦难与自由,光是把故事讲出来就胜过同行们。活着是有俗气的情欲和食欲,能爱的时候不必撒谎,我们都是那条无法交汇,流入沙漠自我结果的河

  • 13 Lily Legacy 2019-10-22 19:05:06

    “就像大头针钉在格格和框框里的昆虫标本那样,各人有各人的位置。”

  • 11 marga 2017-04-01 22:05:35

    用有血有肉这样的词形容觉得太俗,可是里面的人物一个个灵巧,看多了都觉得可爱,克服一下,就过了名字难记的问题了

  • 17 电话听听 2017-03-17 15:14:11

    伟大的杰作!但千万不要因为这本书和作者包含的政治因素所干扰(这远远不是这本书的全部),阅读这本书是一次思考生老病死,医疗,情感,以及整个社会的过程,是一次让人受益匪浅,值得一再回味深思的体验!

  • 10 Ivan 2015-03-15 19:27:00

    奥列格就这样走了,在病痛和十多年的禁锢后,又去了他印象中美好的流放地,他怎么能留的下来,留在薇加身边,开始依稀的未来?癌症楼出来的半天已经让他觉得不是人样,那琳琅满目的橱窗,那美味的肉串和冰淇淋,以及他那裹着军装消瘦的身体和囊中羞涩,最后那两卢布的紫罗兰都显得苍白,他是迟早要死的人啊!还有那么多人,放射科主任东佐娃自己也患了病;官员鲁萨诺夫最终也被疾病打掉了傲气,最后坐着高档轿车出院,那一丝骄傲和希望不知能持续多久;可怜的焦姆卡才17,锯了腿,谁能保证不转移,还有和阿霞的同病相怜下的爱情呢?瓦季姆是不抱希望了,但他争分夺秒的研究是否会在他仅有的时间里给地质勘探的历史划上属于他的一笔?大部分人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可准备了能怎样,毕竟那都是现实,接受不了的提前到来,也会在片刻后意识空灵……

  • 17 成知默 2020-05-31 19:30:39

    “癌症楼”是彼时苏联社会的一个缩影,强权与枷锁无处不在,人如何被囚于那个专制的极权国家,人就同样被囚于这个癌症楼中。但与那个残酷而广阔的外部现实相比,病房中的世界却消弭了阶层、等级的界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靠诬陷、迫害他人而平步青云的既得利益者,还是因政治而获罪的永久流放者,抑或其他形形色色的癌症患者,甚至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都只能在恐惧与病痛中,与自己朽坏的皮囊做着最后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被冰冷的死亡的巨手扼住喉咙,索尔仁尼琴写尽了这些癌症患者在人生最后一段路程上的或惶恐、或自暴自弃、或满不在乎,而在死亡的背面,是大清洗中无数被磨折的生命、无数的苦难、流放与家破人亡。讽刺的是,当如星辰、如银河一样永久的流放就要成为历史,那些饱受苦难的灵魂却并无法等来自己的新生,迎接他们的,只能是死亡。

  • 7 筆誤作牛 2021-04-09 21:48:49

    該出一個封面兒好看的新版本兒了……

  • 6 青青咯 2015-08-14 22:25:38

    当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病态时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深陷其中 像十三号楼里的病人 面对生存和死亡 用的其实是同一双眼睛

  • 14 一笑闵恩仇 2020-12-09 19:49:20

    有种逆向卡夫卡《城堡》的感觉,卡夫卡的城堡/法律是进不去的,索尔仁尼琴的癌症/体制是出不来的。然而结合卡夫卡城堡和索尔仁尼琴癌症,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婚姻其实是一种更牛逼的存在(钱锺书《围城》),进不去也出不来

  • 8 白面行歌 2016-09-30 02:09:16

    书很好,美编可以拉出去砍头一千次

  • 5 竹子笑哈哈 2020-05-15 10:40:47

    人名实在是太难记了!我觉得直到我读完似乎都没有把每个病人都对上号,中途一度脑袋放空不知道在描述些什么,但是结局还是有点让人怅然的。希望几年之后能再读一次。

  • 9 斯塔利费雪 2017-03-05 13:47:28

    13号楼里的群像写生,POV下有几个悲情时刻写得特别动人。奥列格和东佐娃医生之间有关「病人是否有了解真相的权利之辩 」 进而延伸出来的「生活与活着的选择」很值得思考;舒卢宾痛苦而饱含深情的人生自白和社会控诉令人肃然起敬;卓娅和薇加两个倾心于奥列格的女性在坚强生活的另一面都有着各自的孤独心事;全程被昏庸卑鄙的鲁萨诺夫气得翻白眼,本来很有好感的瓦季姆满口精英主义让人生厌。社会背景隐藏在每个角色身后,没有人直面讨论,只能从故事讲述中隐约窥见,是本人性和社会并举的良心之书。

  • 3 风之影 2018-07-25 16:59:41

    一个小小的癌症楼,基本上就是苏联一个特定时代的缩影。不过从小说的主旨来看,首先着重于患病这个群体的反映和表现,也就使得这本书首先洋溢着人道主义色彩。就这一点而言,在医院的几位医生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些医生都也是有故事的人,但是却在医院里默默辛勤工作,令人敬佩。而在几个病人身上,则典型的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时局和历史的态度,从自大而自私的官员,到被灌输了官方教育的年轻人,再到几个遭受迫害看透一切的人,这个病院里集结了当时苏联的很多特征,也在几个典型身上体现了当时苏联的黑暗现实的一面。尤其是奥列格这个形象,代表了深受屈辱后觉醒的一群人,但最终依旧是无处可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