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波伏瓦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副标题: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译者: 许钧
出版年: 1991-10
页数: 776
定价: 9.35
装帧: 平装
丛书: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漓江版
ISBN: 9787540707774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副标题: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译者: 许钧
出版年: 1991-10
页数: 776
定价: 9.35
装帧: 平装
丛书: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漓江版
ISBN: 978754070777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展现了二次大战后法国知识界彷徨歧路,求索奋进的一群众生相。
作者简介 · · · · · ·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
1908年生于法国巴黎,1929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论著《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罗贝尔再也不是恒星、路标,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年迈六旬的老人, 身体虚弱、易病,失去了过去的保护,又面临着未来的威胁。我两眼睁得大大的,背靠着枕头。我必须想方设法拉开一定距离,以便更好地看清他,仿佛在这二十个春秋,我未曾毫不犹豫地爱过他。 要这样做,并非易事。曾有过一段时期,我远远地望着他,可那时我年纪太轻,看他时距离拉得太远了。一些同窗好友在索邦学院把他指给了我,人们对他议论纷纷,话中交织着钦佩与愤慨。人们私下传说他酗酒、逛妓院。若真是如此,对我倒更有吸引力。我儿时笃信宗教,这给我留下了副作用。在我看来,罪孽是上帝不存在的可悲的表现,倘若有人告诉我迪布勒伊强奸少女,我准会把他奉为一种圣人。可惜他的恶癖微不足道,而他取得的过多的荣誉却惹我恼怒。我开始听他授课,并暗自发誓,一定要把他当作一个虚假的伟人。他显然不同于其他教授,来时像阵风,总要迟到四五分钟。一开始,他的两只狡黠的大眼睛少不了先审视我们一阵,然后开始授课。他的声调忽而和蔼可亲,忽而咄咄逼人。他一副粗暴的面孔,声音猛烈,经常纵声大笑,我们有时觉得他带有几分疯狂,这一切之中无不蕴藏着某种挑衅。他身着十分洁白的衬衣,双手干干净净,脸刮得无可挑剔,因此,他穿的茄克衫、毛线衣和肥大的鞋子更显得有伤大雅,而不是因为马虎所能原谅的。他喜欢的是舒适而不是体面,即无拘无束, 而这在我看来是故作姿态。我读过他的小说,可不大喜欢。我期待的是这些小说能给我某种令人激奋的启示,可它们给我讲述的却是普普通通的人物、平平庸庸的情感和一大堆在我看来无关紧要的琐事。至于他授的课,确实很有趣,这我同意,可说到底,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独到之处。他总是那么自信,使得我无法抵挡内心的欲望,恨不得驳斥他一番。噢!我也坚信真理属于左派,打从我孩提时代起,我就觉得资产阶级思想散发着某种愚蠢和虚假的气息,散发着一种极为难闻的臭味。后来,我在《福音书》中得知人是平等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阅读笔记】第一部(第1-6章) -
一只黑猩猩和人类中最低能的人之间的差别要比后者与爱因斯坦之间的差别大得多!表现自我的意识,这是一种绝对的存在。 可笑嘛,是因为人们往往以巨大、辉煌的梦想而开始,可后来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也就十分满足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阅读笔记】第一部(第1-6章)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漓江版(共37册),
这套丛书还有
《曾几何时》《茫茫黑夜漫游》《一度青春》《寻我记·魔圈》《悠悠此情》
等
。
名士风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知识分子们的徘徊与斗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二战后的欧洲面临巨大的变化,法国作为欧洲中很重要的一个国家,正面临着美国的快速强大、苏联的极权政治等威胁,波伏娃描写出了知识分子们的徘徊。 其实我看完后最深的印象是,法国人真的好开放啊,我还是太传统了。安娜的女儿和她好朋友的前男友结婚了,男方同时也是自己丈夫... (展开)
西蒙娜·德·波伏娃:羁绊之中的自由
西蒙娜·德·波伏娃:羁绊之中的自由 马维 提起波伏娃,就在写下上述标题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近二十年前初读其回忆录时的情形:那是一册名为《西蒙·波娃回忆录(第一卷)》的平装本,比后来我在图书馆见到的煌煌八大卷的精装本,显然要简陋得多。事实...
(展开)

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徘徊
其实是大学期间读的了,那时后很喜欢看萨特和西蒙娜 波娃的书。这不是我最喜欢的,其实连喜欢也未必谈得上。波娃的自传是我的最爱,因此还买了本英文版的波娃自传第二部,简直像白来的。这样的书现在是买不到了。 好吧,言归正传,《名士风流》其实还是有些像波娃的自传。比如...
(展开)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8.1分 463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8.2分 192人读过
-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0)8.3分 144人读过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7.3分 7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丛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艰难进行ing...) (小米=qdmimi)
-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漓江版) (大不了)
- 法国文学龚古尔奖 (小布头)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张怒)
- 我想要的书 (伤如之何)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名士风流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一个小标点 2014-02-26 20:03:12
柳鸣九译版。二战后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群相,世界已变。结尾说“我暗自思忖,既然他们有足够的力量把我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也许他们会有能力帮助我重新生活。他们肯定能够做到。不是世人在冷漠中沉沦,就是地球重新人丁兴旺。我没有沉沦。既然我的心脏在继续搏动,那必须让它为某事、某人而跳动。既然我耳朵不聋,那我一定能重新听到对我的呼唤。谁知道呢?也许哪一天我重又会幸福。谁知道呢?”她的小说真难看。 ”
0 有用 magnus 2017-03-24 15:37:12
“一场战争绝不等于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世界的彻底摧毁,仅仅是摧毁的开端。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将引起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本身的革命:我们将很难回忆我们过去的面貌。到时,艺术和文学在我们眼里将只不过是过了时的消遣而已。……一旦哪一天世界的霸权掌握在苏联或美国的手中,法国作家的使命还会有什么意义?到时谁也不会理解他们,甚至都不会有人再讲他们的语言。……要是没有任何人读您的... “一场战争绝不等于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世界的彻底摧毁,仅仅是摧毁的开端。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将引起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本身的革命:我们将很难回忆我们过去的面貌。到时,艺术和文学在我们眼里将只不过是过了时的消遣而已。……一旦哪一天世界的霸权掌握在苏联或美国的手中,法国作家的使命还会有什么意义?到时谁也不会理解他们,甚至都不会有人再讲他们的语言。……要是没有任何人读您的东西,还硬要去写,是多么愚蠢的游戏啊!” (展开)
0 有用 丛林宜歌 2009-10-22 11:45:56
大学时读的,很明显,她的才气不在小说
0 有用 休云云 2019-03-27 22:53:30
“整整二十个春秋,我一直认为我们是在共同生活,可是不,每个人都各自孤独地生活着,囚禁在各自的躯壳之中,干枯的皮肤下,血管慢慢变硬,肝脏受到侵蚀,腰板不再硬朗,连鲜血也变得苍白,死神在各自的躯壳之中无声地渐渐成熟,最终将它与别的躯壳彻底分开”。
0 有用 唯雅歌 2020-04-19 01:10:33
断断续续地看了好久,终于看完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法国知识分子,在姓“资”(追随美国)还是姓“社”(追随苏联)的困境里艰难求索。每一步都在叩问内心信念、分辩善恶是非的准则。个人的命运,是历史的,是哲学的,是具体可感的,也是超越永恒的。微不足道又鼎力千钧。人生被涂抹得斑驳,知识分子的形象并不那么纯粹——毕竟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道义可以被阐述成太多的样子——这样就没有什么绝对的道义了,问题的关键在... 断断续续地看了好久,终于看完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法国知识分子,在姓“资”(追随美国)还是姓“社”(追随苏联)的困境里艰难求索。每一步都在叩问内心信念、分辩善恶是非的准则。个人的命运,是历史的,是哲学的,是具体可感的,也是超越永恒的。微不足道又鼎力千钧。人生被涂抹得斑驳,知识分子的形象并不那么纯粹——毕竟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道义可以被阐述成太多的样子——这样就没有什么绝对的道义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主体是否有一种偏爱,虽然有那么些虚无了,但这成了行动的一项坚实的根据。在生死、民族、国际政治的挤压下,知识分子是否该继续写作,该如何写作,是用幸福来逃避世界,还是为拥抱世界承担起力所能及的责任?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与世界衔接的方式。受难而不放弃思索,困顿而不放弃选择,自成一种名士风流 (展开)
0 有用 唯雅歌 2020-04-19 01:10:33
断断续续地看了好久,终于看完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法国知识分子,在姓“资”(追随美国)还是姓“社”(追随苏联)的困境里艰难求索。每一步都在叩问内心信念、分辩善恶是非的准则。个人的命运,是历史的,是哲学的,是具体可感的,也是超越永恒的。微不足道又鼎力千钧。人生被涂抹得斑驳,知识分子的形象并不那么纯粹——毕竟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道义可以被阐述成太多的样子——这样就没有什么绝对的道义了,问题的关键在... 断断续续地看了好久,终于看完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法国知识分子,在姓“资”(追随美国)还是姓“社”(追随苏联)的困境里艰难求索。每一步都在叩问内心信念、分辩善恶是非的准则。个人的命运,是历史的,是哲学的,是具体可感的,也是超越永恒的。微不足道又鼎力千钧。人生被涂抹得斑驳,知识分子的形象并不那么纯粹——毕竟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道义可以被阐述成太多的样子——这样就没有什么绝对的道义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主体是否有一种偏爱,虽然有那么些虚无了,但这成了行动的一项坚实的根据。在生死、民族、国际政治的挤压下,知识分子是否该继续写作,该如何写作,是用幸福来逃避世界,还是为拥抱世界承担起力所能及的责任?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与世界衔接的方式。受难而不放弃思索,困顿而不放弃选择,自成一种名士风流 (展开)
0 有用 休云云 2019-03-27 22:53:30
“整整二十个春秋,我一直认为我们是在共同生活,可是不,每个人都各自孤独地生活着,囚禁在各自的躯壳之中,干枯的皮肤下,血管慢慢变硬,肝脏受到侵蚀,腰板不再硬朗,连鲜血也变得苍白,死神在各自的躯壳之中无声地渐渐成熟,最终将它与别的躯壳彻底分开”。
0 有用 magnus 2017-03-24 15:37:12
“一场战争绝不等于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世界的彻底摧毁,仅仅是摧毁的开端。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将引起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本身的革命:我们将很难回忆我们过去的面貌。到时,艺术和文学在我们眼里将只不过是过了时的消遣而已。……一旦哪一天世界的霸权掌握在苏联或美国的手中,法国作家的使命还会有什么意义?到时谁也不会理解他们,甚至都不会有人再讲他们的语言。……要是没有任何人读您的... “一场战争绝不等于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世界的彻底摧毁,仅仅是摧毁的开端。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将引起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本身的革命:我们将很难回忆我们过去的面貌。到时,艺术和文学在我们眼里将只不过是过了时的消遣而已。……一旦哪一天世界的霸权掌握在苏联或美国的手中,法国作家的使命还会有什么意义?到时谁也不会理解他们,甚至都不会有人再讲他们的语言。……要是没有任何人读您的东西,还硬要去写,是多么愚蠢的游戏啊!” (展开)
0 有用 一个小标点 2014-02-26 20:03:12
柳鸣九译版。二战后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群相,世界已变。结尾说“我暗自思忖,既然他们有足够的力量把我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也许他们会有能力帮助我重新生活。他们肯定能够做到。不是世人在冷漠中沉沦,就是地球重新人丁兴旺。我没有沉沦。既然我的心脏在继续搏动,那必须让它为某事、某人而跳动。既然我耳朵不聋,那我一定能重新听到对我的呼唤。谁知道呢?也许哪一天我重又会幸福。谁知道呢?”她的小说真难看。 ”
0 有用 丛林宜歌 2009-10-22 11:45:56
大学时读的,很明显,她的才气不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