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
译者: 池子华 / 刘平
出版年: 2007-6
页数: 340
定价: 21.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秘密社会研究译丛
ISBN: 9787100053167
内容简介 · · · · · ·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为第一部,是著名汉学家裴宜理的成名作。运用社会生学态原理和人类学概念来分析华北平原的贫困地区100年来的农民反抗运动,主要围绕三大事件展开论述,捻军、红枪会和共产主义革命。
作者简介 · · · · · ·
裴宜理是著名的中国学家,也是有影响的上海问题研究专家。
1948年,她出生于上海。父母都是传教士,1931年到上海,执教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裴宜理父母携家离开上海。隔年即1951年迁居日本东京。裴宜理父母继续在一所教会大学担任教授。裴宜理也在日本长大。后归国。
1969年,裴宜理毕业于纽约的威廉? 史密斯学院(William Smith College),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71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78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她的教学生涯是从1972年开始的。先后执教于密歇根大学、亚里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华盛顿大学、加里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她从...
裴宜理是著名的中国学家,也是有影响的上海问题研究专家。
1948年,她出生于上海。父母都是传教士,1931年到上海,执教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裴宜理父母携家离开上海。隔年即1951年迁居日本东京。裴宜理父母继续在一所教会大学担任教授。裴宜理也在日本长大。后归国。
1969年,裴宜理毕业于纽约的威廉? 史密斯学院(William Smith College),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71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78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她的教学生涯是从1972年开始的。先后执教于密歇根大学、亚里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华盛顿大学、加里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她从事教授职务已有10余年,是在华盛顿大学开始这一工作的。
为了中国学研究,裴宜理教授曾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从事专业学习、研究和讲学多年。她是在台湾开始其汉语学习的。1969年和1971年,曾两次到台湾学习汉语。1974年至1976年,到台湾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1980年夏天、1988年10月、1990年年底、1993年、2000年6月,又数次抵台湾讲学。她首次回中国大陆是在1979年,当时是以美国一个代表团成员的身份来华访问的。此后,分别在1979年至1980年、1986年至1987年,以及1983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的暑期到大陆做访问学者。还在1981年、1988年、1992年、1995年、1998年至1999年的9月、2000年6月,在大陆讲学。关于中国学研究的缘起,裴宜理回忆说,开始进学院时,还没有想到过要进行东亚问题研究和政治学研究。但当卷入学生反对越南战争的汹涌浪潮后,开始对亚洲的革命和政治感兴趣了。于是,决定到台湾学习中文,以更好理解中国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反抗序幕:淮北的环境
地理
人口密度
种植模式
农业产量
土地占有情况
商业
政府与税收
生活标准
淮北农民的心态
第三章 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
通常的治家策略
侵略性生存策略
掠夺性策略
防卫性策略
结论
第四章 从掠夺者到叛乱者:关于捻党的个案研究
捻党的起源
早期捻党的宗旨与活动
捻党与政府的关系
走向叛乱
捻党叛乱的组织
为生存而发起的叛乱
掠夺性叛乱的局限性
结论
第五章 从防卫者到叛乱者:关于红枪会的个案研究
红枪会的起源
早期红枪会的活动
走向叛乱
红枪会与政府的关系
信仰和仪式
组织
结论
第六章 叛乱者遭遇革命者:淮北的共产主义运动
淮北地区共产党活动概况
双方都要打击!
共产党发动群众的方式
结论
第七章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书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安徽的淮北地区仇杀成风。冲突由个人间为争夺贫乏资源如庄稼、牲畜、钱款等矛盾而引发。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成为家族械斗的理由。可以肯定地说,淮北的仇杀没有中国东南地区的大规模械斗那么复杂。尽管淮北仇杀程度比较和缓,但农民却因此而获得了集体暴力行为的经验。叛乱的出现正得利于这类冲突,从仇杀者中赢得了支持。仇杀于叛乱有二重性:一方面,使农民在群体冲突的事件中得到了训练,获得技能,他们的行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能走向叛乱;另一方面,仇杀具有内在的分裂性,造成很深的仇恨,在造反过程中,这种宿怨会公开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1页 -
贩私盐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打破了地域界限。淮北农民和各地人民发生了更多的联系。地域关系的打破对后来捻党起义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贩私活动为农民提供了宝贵的流动经验和逃避官府追捕的艺术。这些通过几代人实践所获得的技能的重要性在捻军与官军周旋达几十年之久的游击战术中显现出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的人也喜欢 · · · · · ·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叛乱之乡:关于本书的一点感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原标题:《叛乱之乡:<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读书札记》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王禹浩 声明 本文所有内容归本文作者所有,如需参考、引用、转载请与本文作者进行联系,未经许可进行参考、引用、转载则视为侵权。另外本文未设置段首缩进,以便于网络页面预... (展开)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在第一章中导论说到,本书理论不同于马克思的阶级解释,而是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传统的农民叛乱是一种持久的、有组织的合理的行动。作者旨在通过观察一个著名的叛乱地区在一个世纪内发生的乡村暴力,该项研究旨在探究反复发生在农民造反行为的长时段原因。 作者说... (展开)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读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言、导论、第一章,淮北的环境&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 -作者谈起这本书的缘起是企图研究清楚传统农民造反和CCP革命之间的关系。 -从淮北的自然条件(作物种类/气候季节/劳动时间/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归纳出:每年四个月的农闲加上生存资料的不足、土地的集中、市场的发育不...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商务印书馆 (2017)8.9分 332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8.0分 26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江湖往事·底层的权力 (袋鼯)
- 美国学者中国地方史研究著作不完全目录 (子明)
- 中国秘密社会 (soulyang)
- 中国国情研究 (姜白石)
- 我的日本藏书 (光明的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嗨呆客要出门玩 2013-02-05 14:09:17
不错,重视生态学是特点...不知道是否有年鉴的影响呢?不过裴宜理也不算历史学出身的,研究更多吸收的是社会学甚至人类学,文化研究的东西?
7 有用 油头虚翁 2019-06-03 00:20:48
书中的淮北平原不如改称为黄泛区。豫皖鲁苏四省聚合之地糟糕的生态环境(黄河泛滥)使土地捆不住农民,人们唯有奔向富庶地区才有活命的希望。当生态危机使众多农民赤贫化时,掠夺就有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无地可耕的黄泛区农民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活命选择,晚清、民国政权松弛的时候他们为了活命啸聚山林、结伙掠夺(捻军);改革开放后他们前往大城市谋生,有人为了快速得利而采取行骗或偷盗,使城市人产生厌恶鄙视他们的看法,... 书中的淮北平原不如改称为黄泛区。豫皖鲁苏四省聚合之地糟糕的生态环境(黄河泛滥)使土地捆不住农民,人们唯有奔向富庶地区才有活命的希望。当生态危机使众多农民赤贫化时,掠夺就有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无地可耕的黄泛区农民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活命选择,晚清、民国政权松弛的时候他们为了活命啸聚山林、结伙掠夺(捻军);改革开放后他们前往大城市谋生,有人为了快速得利而采取行骗或偷盗,使城市人产生厌恶鄙视他们的看法,并日渐形成固定思维,对于现如今存在地域歧视某些人群的由来有参考意义。 (展开)
1 有用 静水沉岩 2017-05-07 10:49:49
红枪会。本来看书名以为讲华北,没想到在淮北。
1 有用 兔子晴 2014-01-20 19:43:16
读捻军一章。基本没有尝试诉诸理论,叙事脉络清晰,对例子和引文的选取十分擅长。
2 有用 七七|烂柯人bot 2016-02-17 11:05:20
基层与微观的治乱是古代史上很值得再做文章的领域,学界对于乡绅和秘密社会的研究都属此类,但是“乡匪”能否等同于秘密社会、乡匪与乡绅的互动,都是可以进一步开掘的。本书源于生态学门径,超越了纯粹的马尔萨斯式的对农民暴力的解读,但是对传统叛乱向现代革命转化这个问题似乎难以用三个个案阐明。
0 有用 NANA 2023-01-31 06:13:32 比利时
淮北为什么翻译成华北!
0 有用 Eureka 2022-12-08 15:46:33 上海
写的明明是淮北,怎么就翻译成华北了呢?
0 有用 一打 2022-11-30 11:43:33 美国
7分吧。主要的观察在第三章,穷人是“掠夺性生存策略”,有余粮的是“防卫性策略”。impact-response
0 有用 叫我妖而不孽 2022-09-19 23:10:51 上海
合格的博论,问世34年让它积累了高引用率,也是这个领域绕不开的文献。文章各章节脉络清楚、逻辑自洽,作为政治学不错,作为历史社会学则恐怕清晰有点过。两策略纠缠的模式有效但简单了些。有两点感想:第一,秦晖不知道为何绕过此书,淮北可是绝佳的个体和小团体结合对抗大团体的例子,但是淮北有秦晖那些企盼的苗头吗?说到底还是黄宗智那个老观点:没有工业吸纳多余人口,就只能内卷;第二,张仲礼对于士绅的重要性是不是被夸... 合格的博论,问世34年让它积累了高引用率,也是这个领域绕不开的文献。文章各章节脉络清楚、逻辑自洽,作为政治学不错,作为历史社会学则恐怕清晰有点过。两策略纠缠的模式有效但简单了些。有两点感想:第一,秦晖不知道为何绕过此书,淮北可是绝佳的个体和小团体结合对抗大团体的例子,但是淮北有秦晖那些企盼的苗头吗?说到底还是黄宗智那个老观点:没有工业吸纳多余人口,就只能内卷;第二,张仲礼对于士绅的重要性是不是被夸大了?本书引入生态这一点不错,至少我又看到了麦克法兰偏颇之处:固定租金往往是生态较好、精细农作地区才会有的促进佃户积极性的手段,收成分成往往是生态不佳、粗放农作地区(投入更多时间用处不大)地区才会有的共同抵御风险的措施,不可简单视为先进落后之分。无论如何,教员建国后改造淮河的确抓住了生态的牛鼻子。 (展开)
0 有用 y 2022-07-01 19:00:35
对比阅读马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