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 短评

热门 最新
  • 21 柳无码🌈 2011-04-24 14:34:41

    小时候学近代史,不理解为什么说“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他们的革命不够彻底”,其实未必是什么历史局限性,而是因为,和农民相比,他们的境况要好得多,还没有到不反抗不能活的地步。

  • 17 风间隼 2013-03-06 13:16:44

    所谓“生态史学”进路,就是用一本书诠释了“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老话。优点一是区分了“防御性策略”和“掠夺性策略”,二是梳理了从会党到革命的脉络,后者对前者“始乱终弃”的德行。但视角太局限于外部,文化这个中介被完全忽视。作者最初的进路是很有意思的,想考察会党叛乱与革命之间的连续性,但受制于自身的“宗教”概念,既没有考虑会党的信仰和理念,复又轻易将革命排除出了信仰体系之外,于是看到的就是革命作为现代社会改造手段与传统叛乱之间的断裂,而没有看到传统宗教理念的普世性与革命宗教性的一面。对乱世割据状态的描述很有意思,问题是,革命真的帮助我们克服了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割据倾向了吗?

  • 12 Sarcophagus 2016-05-17 07:15:57

    源于78年密歇根政治学博论,当时只能在台日美图书馆档案馆爬梳,史料局促。视角与结论当时颇有新意,遂成高频引用经典,如今观之冲击力大减。有关红枪会、天门会、光蛋会、小刀会等民间大规模结社,有关淮北生态、民情与社运,可与蒲乐安、张信、三谷孝、马俊亚等对照阅读。

  • 5 Larene 2016-11-01 21:34:32

    [淮北啊淮北]1978年写出来这样的作品太不容易了。在historical development大肆攻陷中国经济史、关于冲突的量化历史研究如雨后春笋的大背景下,这本书里对于叛乱的分析仍然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这恰恰说明生态危机不应该只体现在一个negative shock,叛乱的组织、秘密会社的作用、我党如何切入等等,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 9 油头虚翁 2019-06-03 00:20:48

    书中的淮北平原不如改称为黄泛区。豫皖鲁苏四省聚合之地糟糕的生态环境(黄河泛滥)使土地捆不住农民,人们唯有奔向富庶地区才有活命的希望。当生态危机使众多农民赤贫化时,掠夺就有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无地可耕的黄泛区农民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活命选择,晚清、民国政权松弛的时候他们为了活命啸聚山林、结伙掠夺(捻军);改革开放后他们前往大城市谋生,有人为了快速得利而采取行骗或偷盗,使城市人产生厌恶鄙视他们的看法,并日渐形成固定思维,对于现如今存在地域歧视某些人群的由来有参考意义。

  • 3 水草狗 2013-03-19 18:25:15

    想图书馆里这本书还是我弄丢了赔的……裴宜理的掠夺性策略和防卫性策略当然说了两个好故事,但两个个案的逻辑之间的演化关系好像没有真正建立。而且国家在整个论述中基本是缺席的。所以这本书的作用更多地在于提出了一对好概念,并且在农民运动史观之外有种“回归常识”的意义。以及,读完了才发现我找的是国家的治理运动的逻辑,她说的是农民运动的生存逻辑,差太远了基本用不上啊。

  • 2 七七|烂柯人bot 2016-02-17 11:05:20

    基层与微观的治乱是古代史上很值得再做文章的领域,学界对于乡绅和秘密社会的研究都属此类,但是“乡匪”能否等同于秘密社会、乡匪与乡绅的互动,都是可以进一步开掘的。本书源于生态学门径,超越了纯粹的马尔萨斯式的对农民暴力的解读,但是对传统叛乱向现代革命转化这个问题似乎难以用三个个案阐明。

  • 3 优雅骑士 2018-07-19 01:06:14

    淮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促成了该地区的群体暴力模式的形成,即以牺牲本地区其他人为代价、暴力攫取生存资源的掠夺性策略和与之相对应的保护自身资源的防卫性策略。捻军是掠夺性策略的代表,它发端于贫苦农民攫取他人资源的一系列惯见尝试,本质上还是农民世俗生存策略的表现,是土匪集团不断壮大的产物。但是当政府与太平军这些外力的介入后,他们则开始与防卫性策略合作共同对抗政府。红枪会作为防御性策略的代表,其崛起很大上是政府对淮北地区控制力减弱的结果,原本政府期望利用民间自身力量抵御外来侵扰,但是当政府不断增加的苛捐杂税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以后,防卫性策略也逐渐走向了政府的对立面。然而,作为生态原因所引起的社会行动,掠夺性和防卫性策略虽有持久性,但政治目的和内容有限,这些局限性阻碍了其转化为更具革命性的集体行动模式

  • 2 希仁 2008-07-23 22:29:13

    VVP的答辩委员会主席确实不错

  • 1 辄馨 2008-01-29 23:36:56

    看了,但现在改变计划了!

  • 2 全身远害 2015-05-27 11:49:59

    说到底还是国家控制能力和基层动员能力的问题。

  • 1 兔子晴 2014-01-20 19:43:16

    读捻军一章。基本没有尝试诉诸理论,叙事脉络清晰,对例子和引文的选取十分擅长。

  • 1 嗨呆客要出门玩 2013-02-05 14:09:17

    不错,重视生态学是特点...不知道是否有年鉴的影响呢?不过裴宜理也不算历史学出身的,研究更多吸收的是社会学甚至人类学,文化研究的东西?

  • 1 nothing传叔 2015-06-04 20:39:10

    今天真的读了这本书,豆娘不要激动,瑞拉克丝。。。这套书8年出了3本,速度可嘉!

  • 1 黔吻 2012-10-10 14:06:08

    这本没有《上海罢工》精彩。

  • 0 2014-04-03 11:14:49

    : K295.4/1731

  • 0 丰无涯 2011-12-16 22:13:43

    每年走几次苏北灌溉总渠

  • 3 流惜子 2018-12-22 17:34:48

    乍看起来很漂亮,其实分析浮于表面,只是看到环境问题,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也不痛不痒。却无力触及环境变迁的深层次原因,相比之马俊亚的研究,高下立判。洋人无法从根本上理解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典型例子

  • 1 静水沉岩 2017-05-07 10:49:49

    红枪会。本来看书名以为讲华北,没想到在淮北。

  • 0 易又饕 2013-12-12 17:37:45

    关于坐寇和流寇的讨论最有意思,和经济学以及政治社会学理论的许多讨论暗合,不知道是不是受过那些理论启发。淮北这个地方被研究的程度还真是挺高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