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制策于尉缭子廿四篇为详,战例史料之丰当推唐李问对,吴子独遽惜仅余残篇,三略非徒言兵也,六韬失于刻板巫罔,司马法类吴子,然皆未有如孙子之精深宏博也
知易行难
好!重点推荐孙子兵法和三略!
资料。
个人以为三略最妙,其哲学思维深入人生各方面,读之所得甚多
天下兵书,无出孙武。
贵了
霍去病说的,打仗不过谋略罢了
原文都是好東西,翻譯要求高的可以不用看了。
我不好战史,只是作为思想了解
用兵之妙,存乎一心……兵法太多了看不下去
在《武经七书》的元典序列中,令、气、心、虚实、奇正等范畴的互文性可确证“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所言不虚。此点在殿后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表征突出,而《问对》还时时流露出对“今人习《孙子》者,但诵空文,鲜克推广其义”的不满。这字里行间的痛心疾首与作注者推广其义而以正视听的诉求,恰成一体之两面。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分类中,本着“礼乐兵刑,国之大柄”的考虑,提拔兵家列儒家之后而居十四类之次席。然而兵家类分纂官似乎不甘居儒家之后,每每强调“书生空谈误国”。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秦汉兵儒合流,以及刘勰标举文武相通后,兵家独立意识的再度觉醒
慢慢看,体会越来越多
印刷不行……不过难为他出了这么个本子
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对比阅读,很有意思。
撼世之作!
武经七书是北宋宋神宗时国子监和武学从三百四十种兵书中拣选出的七部精华,作为军事教材流传后世。以文辞论,孙子兵法与司马法最佳。以兵法论,孙子兵法与李卫公论对最佳。司马法展现了春秋王道战争的气度,冬夏不兴兵。孙子兵法则不择手段,因粮于敌。李卫公问对诠释孙子兵法奇正变换的灵活性。其他兵书没有高出孙子兵法的地方,只能作为补充,六韬之龙韬涉及选将,尉缭子后半部涉及军令制度,此外于兵法并无可观者,于治国多少有一些黄老思想。更详细的训练制度兵器可以看仁宗朝的大部头武经总要。孟德新书诸葛亮兵法卫公兵法均未入选,从残章来看可能最多和其他几本打平。72年西汉古墓发掘出的孙膑兵法带有阵法。
《孙子兵法》是基础,从判断敌我双方实力到作战地形都有讲解,《吴子兵法》略有同感。《六韬》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偏实战的,重点讲战争中根据不同情势该如何应对。其他几部什么都有在讲,很少有硬货,甚至有一些感觉在诡辩,一方面让君主施行仁政,一方面又让君主杀军中有气势者立威,果然春秋战国是个混乱的时期。另中间这几部都有为了对仗工整而语言繁琐重复内容过多的毛病,我要是古代君主恐怕会让他们将主题合并总结再成书。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学习古代兵法,有翻译、注音,经典就是经典。
“防守的關鍵是要使敵人誤認為我們力量不足,而進攻的關鍵是要使敵人誤認為我們的力量有餘。讓敵人認為我們的力量不足,敵人一定來進攻我們,這就是敵人不明白他所要進攻的原因;讓敵人認為我們的力量有餘,敵人一定閉門自守,這就是敵人不明白他所要自守的原因。進攻和防守的法則一樣,敵人和我們分為兩個方面。如果我們得手,敵人就會失敗;如果敵人得手,我們就會失敗,敵我得失成敗之事分得很清楚。進攻和防守的方法是一樣的,能得一的人百戰百勝,所以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進攻是防守的轉機,防守是進攻的策略,進攻和防守都是為了達到勝利而已。如果只知進不知防守,只知防守不知進攻,這不僅是把二事分開,而且又把二者職責也分開了,雖然口中說著孫、吳兵法,而內心卻不去思考進攻和守兩全齊美的妙用,那誰能知道它為什麼要這樣呢?”
> 武经七书(全二册)
13 有用 虫群之心 2012-06-24 18:27:33
制策于尉缭子廿四篇为详,战例史料之丰当推唐李问对,吴子独遽惜仅余残篇,三略非徒言兵也,六韬失于刻板巫罔,司马法类吴子,然皆未有如孙子之精深宏博也
2 有用 Cosmos Tiger 2009-09-05 14:21:43
知易行难
2 有用 乐化天 2013-06-29 19:51:50
好!重点推荐孙子兵法和三略!
0 有用 久道 2014-04-20 22:41:33
资料。
1 有用 刘皓 2012-09-05 10:21:42
个人以为三略最妙,其哲学思维深入人生各方面,读之所得甚多
2 有用 加亮不加V 2013-04-19 14:22:35
天下兵书,无出孙武。
0 有用 历史系男生 2009-12-10 16:29:53
贵了
0 有用 李廓尔 2010-04-29 20:12:33
霍去病说的,打仗不过谋略罢了
0 有用 紫蘇 2008-10-01 10:33:41
原文都是好東西,翻譯要求高的可以不用看了。
0 有用 小鱼儿 2007-11-22 14:35:08
我不好战史,只是作为思想了解
0 有用 Strider 2009-12-17 00:10:40
用兵之妙,存乎一心……兵法太多了看不下去
1 有用 ⚓️ 2016-04-13 12:45:15
在《武经七书》的元典序列中,令、气、心、虚实、奇正等范畴的互文性可确证“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所言不虚。此点在殿后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表征突出,而《问对》还时时流露出对“今人习《孙子》者,但诵空文,鲜克推广其义”的不满。这字里行间的痛心疾首与作注者推广其义而以正视听的诉求,恰成一体之两面。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分类中,本着“礼乐兵刑,国之大柄”的考虑,提拔兵家列儒家之后而居十四类之次席。然而兵家类分纂官似乎不甘居儒家之后,每每强调“书生空谈误国”。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秦汉兵儒合流,以及刘勰标举文武相通后,兵家独立意识的再度觉醒
0 有用 乐动 2010-10-06 22:32:59
慢慢看,体会越来越多
0 有用 momo 2010-05-16 16:49:37
印刷不行……不过难为他出了这么个本子
1 有用 芍药使者 2010-10-05 14:48:17
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对比阅读,很有意思。
0 有用 张在山 2012-09-27 11:29:04
撼世之作!
3 有用 well 2020-07-11 07:38:39
武经七书是北宋宋神宗时国子监和武学从三百四十种兵书中拣选出的七部精华,作为军事教材流传后世。以文辞论,孙子兵法与司马法最佳。以兵法论,孙子兵法与李卫公论对最佳。司马法展现了春秋王道战争的气度,冬夏不兴兵。孙子兵法则不择手段,因粮于敌。李卫公问对诠释孙子兵法奇正变换的灵活性。其他兵书没有高出孙子兵法的地方,只能作为补充,六韬之龙韬涉及选将,尉缭子后半部涉及军令制度,此外于兵法并无可观者,于治国多少有一些黄老思想。更详细的训练制度兵器可以看仁宗朝的大部头武经总要。孟德新书诸葛亮兵法卫公兵法均未入选,从残章来看可能最多和其他几本打平。72年西汉古墓发掘出的孙膑兵法带有阵法。
0 有用 杨淇羽 2019-06-23 22:34:36
《孙子兵法》是基础,从判断敌我双方实力到作战地形都有讲解,《吴子兵法》略有同感。《六韬》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偏实战的,重点讲战争中根据不同情势该如何应对。其他几部什么都有在讲,很少有硬货,甚至有一些感觉在诡辩,一方面让君主施行仁政,一方面又让君主杀军中有气势者立威,果然春秋战国是个混乱的时期。另中间这几部都有为了对仗工整而语言繁琐重复内容过多的毛病,我要是古代君主恐怕会让他们将主题合并总结再成书。
0 有用 zhisong1982 2023-08-31 12:30:58 新疆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学习古代兵法,有翻译、注音,经典就是经典。
0 有用 非虛構 2025-02-08 13:58:47 福建
“防守的關鍵是要使敵人誤認為我們力量不足,而進攻的關鍵是要使敵人誤認為我們的力量有餘。讓敵人認為我們的力量不足,敵人一定來進攻我們,這就是敵人不明白他所要進攻的原因;讓敵人認為我們的力量有餘,敵人一定閉門自守,這就是敵人不明白他所要自守的原因。進攻和防守的法則一樣,敵人和我們分為兩個方面。如果我們得手,敵人就會失敗;如果敵人得手,我們就會失敗,敵我得失成敗之事分得很清楚。進攻和防守的方法是一樣的,能得一的人百戰百勝,所以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進攻是防守的轉機,防守是進攻的策略,進攻和防守都是為了達到勝利而已。如果只知進不知防守,只知防守不知進攻,這不僅是把二事分開,而且又把二者職責也分開了,雖然口中說著孫、吳兵法,而內心卻不去思考進攻和守兩全齊美的妙用,那誰能知道它為什麼要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