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我们又如何知道我们的存在?除了受难而外,我们又如何能转向自己而获取到深思的意识呢?
我们享乐的时刻,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我们的存在;这时候,我们变成为另外的一个人,一个陌生的存在体,我们隔离了自己。惟有藉着受难,我们再一度成为自己的中心,我们再回到自己。
作者简介 · · · · · ·
乌纳穆诺,Miguel de Unamuno (1864~1936) ,西班牙作家、哲学家。生于毕尔巴鄂,卒于萨拉曼卡。是“九八年一代”的代表作家,20世纪西班牙文学重要人物之一。曾在马德里中央大学修习文学、哲学,1891年任萨拉曼卡大学希腊语和文学教授,1891年任校长。1924年因反对普里莫·德·里维拉的独裁统治被放逐,后侨居法国。1930年西班牙独裁政府垮台后才回国。曾任立宪议会议员、全国教育理事会主席。
由于对当时西班牙现实极度不满,曾主张“欧化”,否定西班牙的一切;后又主张探索西班牙的灵魂,肯定西班牙的一切,思想中充满矛盾,无论国王、独裁者或共和国,无论法西斯主义或马克思主义,都加以抨击。他有一篇杂文,题为《既反对这个,也反对那个》(1924),是他的自我写照。他的作品较多,所写的随笔和散文尤为人所称道。代表作有《堂吉诃德和桑丘的生活》(1...
乌纳穆诺,Miguel de Unamuno (1864~1936) ,西班牙作家、哲学家。生于毕尔巴鄂,卒于萨拉曼卡。是“九八年一代”的代表作家,20世纪西班牙文学重要人物之一。曾在马德里中央大学修习文学、哲学,1891年任萨拉曼卡大学希腊语和文学教授,1891年任校长。1924年因反对普里莫·德·里维拉的独裁统治被放逐,后侨居法国。1930年西班牙独裁政府垮台后才回国。曾任立宪议会议员、全国教育理事会主席。
由于对当时西班牙现实极度不满,曾主张“欧化”,否定西班牙的一切;后又主张探索西班牙的灵魂,肯定西班牙的一切,思想中充满矛盾,无论国王、独裁者或共和国,无论法西斯主义或马克思主义,都加以抨击。他有一篇杂文,题为《既反对这个,也反对那个》(1924),是他的自我写照。他的作品较多,所写的随笔和散文尤为人所称道。代表作有《堂吉诃德和桑丘的生活》(1905)、《对生活的悲戚感情》(1913),前者认为《堂吉诃德》写了“人的灵魂”,批评塞万提斯不应对堂吉诃德加以嘲笑;后者指出生活的悲戚感情来自良心和理性之间的永恒的矛盾。历史小说《战争中的和平》(1897)描写西班牙王位战争期间毕尔巴鄂城被围的情景。雾(1914)是后期小说中最佳之作,写主人公因恋爱受到挫折而自尽,流露了作者内心的痛苦。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骨肉之人
第二章 起点
第三章 不朽的渴望
第四章 天主教的本质
第五章 理性的溶解(毁灭)
第六章 深渊底层
第七章 爱、痛苦、悲悯与人格
第八章 从上帝到上帝
第九章 信仰、希望与仁慈
第十章 宗教、阴间的神秘学和灵魂归复
第十一章 实际问题
第十二章 唐吉诃德与近代欧洲的悲喜剧
作者年表
译后感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所以能彼此相爱,必是他们一起领受过同样的悲苦,而且在悠长的时间里,肩负着共同的愁苦之束缚而携手越过顽强的大地。因此,他们才得以彼此认识,互相感须,而在共同的痛苦里觉知彼此的存在,他们相互怜惜而相爱。因为:爱即是悲悯:如果肉体因悦乐而结合,那么灵魂将因痛苦而结合。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7页 -
因为爱的本质,既不是观念,也不是意志;爱或可是欲望,是感觉。爱本身就是精神中的某些肉欲。由于爱,我们才得以了解:凡是精神必有属于它的实质的肉体成份。 我们与他人结合,但是那就是分裂自己,最亲密的拥抱即是最亲密的扯离,本质上,肉体爱的喜悦,创生的痉挛,就是一种复活的感觉,一种在别人身上更新自身生命的感觉。因为,只有在别人身上,我们才得以更新自身生命,进而得以永存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生命的悲剧意识"的人也喜欢 · · · · · ·
生命的悲剧意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生命的悲剧意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 条 )





【豆瓣荐书团】作为思想家的乌纳穆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思想家的乌纳穆诺 乌纳穆诺在中国,似乎更多是和98一代联系在一起,以文学家的身份为人熟知。但是乌纳穆诺的身份比他的标签复杂很多。他可以是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小说家,也可以是哲学家。在写作时,他对文体有着很天然的抗拒,不被形式束缚。具体到这本书中,他的哲学... (展开)
【豆瓣鉴书团】吉诃德主义的矛与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次参加豆瓣鉴书团的活动,没想到选了一本相当难读的书。笔者之前对西班牙文学史的认识相当有限,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先简单了解了一下“九八一代”的时代背景。战争中败北之后,曾几何时庞大的西班牙帝国一下子土崩瓦解,唤回西班牙的民族灵魂迫在眉睫。一股创作思潮对准腐... (展开)
[豆瓣鉴书团] 有没有时候,你想成为另外一个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一天和一位朋友聊天,我说到自己很难在企业上班,原因在于,我无法把为企业争取最大程度盈利当作自己的目标来工作。我总是会希望有更普世、更有意义的事情来驱动自己,老师、记者、律师这类职业就比较容易有崇高感,因为很容易找到所谓的意义。 朋友想了一会儿,说,“你那样... (展开)> 更多书评 40篇
-
E (我生之初尚无为)
人所以能彼此相爱,必是他们一起领受过同样的悲苦,而且在悠长的时间里,肩负着共同的愁苦之束缚而携手越过顽强的大地。因此,他们才得以彼此认识,互相感须,而在共同的痛苦里觉知彼此的存在,他们相互怜惜而相爱。因为:爱即是悲悯:如果肉体因悦乐而结合,那么灵魂将因痛苦而结合。2012-04-07 11:54 15人喜欢
-
E (我生之初尚无为)
因为爱的本质,既不是观念,也不是意志;爱或可是欲望,是感觉。爱本身就是精神中的某些肉欲。由于爱,我们才得以了解:凡是精神必有属于它的实质的肉体成份。 我们与他人结合,但是那就是分裂自己,最亲密的拥抱即是最亲密的扯离,本质上,肉体爱的喜悦,创生的痉挛,就是一种复活的感觉,一种在别人身上更新自身生命的感觉。因为,只有在别人身上,我们才得以更新自身生命,进而得以永存2012-04-07 11:53 7人喜欢
-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应该说,我们对于物质的认知并不比对精神的认知多,因为物质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也不只是一种概念,对我们而言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事实上,对我们们的最要命的问题,即唯一确实是要命的问题而言,说一切都是唯物的,或者说一切都是唯心的,其实是一样的的;说一切都是强制的,或者说一切都是自愿的,也没有区别。所有一元论的系统对我们而言都是唯物主义的。
2018-04-14 15:39
-
-
我相信对于不朽的渴望的不朽来源,就是我灵魂的实质质。我真的会相信它吗?……“你渴望不朽是为了什么?”你或许又要问我,为了什么?坦率地说,我对这个提问并不理解。因为,这如同问理智何谓理智,问目的何谓目的,问原则何谓原则是一样的。 然而,这些都是不能讨论的问题。
2018-04-03 18:53
论坛 · · · · · ·
为什么我看不懂T。T | 来自遲無用 | 5 回应 | 2013-12-1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6.8分 58人读过
-
暂时无货, 5天前曾上架
-
上海文学杂志社 (1986)8.2分 38人读过
-
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7.06)8.2分 1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生命的悲剧意识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Jude 2012-12-12
慷慨有余?不如读《迷雾》,或陈实译《不安之书》。
0 有用 師爺 2012-04-25
心和腦的戰爭便是悲劇。
1 有用 Smile&Kevin 2010-12-07
看了后很失望,如果“98一代”中的集大成者是这位的话
0 有用 E 2012-04-09
苦难,信仰和爱
3 有用 [已注销] 2010-09-15
搞笑……
0 有用 每日一庄 2020-10-14
对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对我个人而言,我却是一切。
0 有用 2009 2020-05-24
听说here it is,eventually
0 有用 残雪断剑 2020-02-01
两个主要观点: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对不朽的渴望;要产生对万事万物甚至宇宙神灵的怜悯之情,就要将其人格化。另,第一章对做自己的表达很到位。本书对基督教天主教的内容因不了解儿阅读困难,直接跳过。
0 有用 萌上战友情 2020-01-13
时代的局限性浓重,可略读。“一个人越是不承认灵魂,也就说是越不相信他个人的具体的意识的不朽性,那么,他会更加夸张这个可怜而又虚幻的尘世生命的局限性。”
0 有用 想去北方吃包子 2019-10-04
高中时某段时间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