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乌托邦的终结
译者: 王名南
出版年: 2013-3
页数: 228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
ISBN: 978730122009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源自1990 年代发轫于法国的一场有关当代艺术的性质、价值与前景的激烈讨论,作者透过那场白热化的论战,拨开繁杂的当代艺术现象,从一个征候式的具体情境出发,指出当代艺术出现的"危机"实质在于:将艺术的现代表征施加于当代艺术,这一模式已经终结,提出我们已经历了艺术乌托邦的终结,正在进入另一种艺术生产与表征的范式。 有意思的是,这部情绪激越甚至愤懑的书既是一部典型的法国书,又是一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书。发生在法国的那场"当代艺术危机"辩论同样在中国产生了反响,并发展出一整套关于"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学和创作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迄今仍不失其意义。
《当代艺术的危机》于1997 年初版,已在法国再版了5 次,修订了2 次。此次中译本根据第6 次印刷的法文版译出,且作者为中文版读者特地撰写了长达一万余字的"中文版后记",堪称该书迄今为止内容...
本书源自1990 年代发轫于法国的一场有关当代艺术的性质、价值与前景的激烈讨论,作者透过那场白热化的论战,拨开繁杂的当代艺术现象,从一个征候式的具体情境出发,指出当代艺术出现的"危机"实质在于:将艺术的现代表征施加于当代艺术,这一模式已经终结,提出我们已经历了艺术乌托邦的终结,正在进入另一种艺术生产与表征的范式。 有意思的是,这部情绪激越甚至愤懑的书既是一部典型的法国书,又是一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书。发生在法国的那场"当代艺术危机"辩论同样在中国产生了反响,并发展出一整套关于"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学和创作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迄今仍不失其意义。
《当代艺术的危机》于1997 年初版,已在法国再版了5 次,修订了2 次。此次中译本根据第6 次印刷的法文版译出,且作者为中文版读者特地撰写了长达一万余字的"中文版后记",堪称该书迄今为止内容最新、最全面的版本。
作者简介 · · · · · ·
伊夫·米肖,法兰西大学研究院成员,鲁昂大学哲学教授,艺术批评家。1975年以来从事艺术批评活动,曾于1989-1996 年间任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其《当代艺术的危机》一书在法国艺术界影响甚广。
目录 · · · · · ·
2004年再版序言 /1
导言 /18
第一章 危机的历史与各方论点 /22
第二章 危机的背景 /45
第三章 对比与反差:对历史的正确应用 /73
· · · · · · (更多)
2004年再版序言 /1
导言 /18
第一章 危机的历史与各方论点 /22
第二章 危机的背景 /45
第三章 对比与反差:对历史的正确应用 /73
第四章 什么遭遇了危机? /114
第五章 失败的营救方式:捍卫美学价值,行政制造意义 /133
第六章 艺术乌托邦的终结 /170
结论 /198
中文版后记 /209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当代艺术的危机"的人也喜欢 · · · · · ·
当代艺术的危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当代艺术的危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当代艺术的疑虑:当艺术不再给我们有“美”的体验的时候,艺术还是艺术吗
>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Sico (步履不停)
的确,在我看来,艺术不再是“现代”的,亦非“后现代”的。艺术不再旨在生产杰作,使人们的精神交往围绕它们展开;艺术也不再旨在沿着研究的方向创造进步。它甚至不再是多样的、多元的、复数的。艺术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艺术界管制下的行业——它变得“过程化”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程序化”了。自此以来,艺术的宗旨在于激发新的审美体验,与我们时代的媒体、广告、影像、电子音乐或采样音乐等享乐主义的娱乐体验更相契合。艺...2016-11-24 22:21
的确,在我看来,艺术不再是“现代”的,亦非“后现代”的。艺术不再旨在生产杰作,使人们的精神交往围绕它们展开;艺术也不再旨在沿着研究的方向创造进步。它甚至不再是多样的、多元的、复数的。艺术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艺术界管制下的行业——它变得“过程化”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程序化”了。自此以来,艺术的宗旨在于激发新的审美体验,与我们时代的媒体、广告、影像、电子音乐或采样音乐等享乐主义的娱乐体验更相契合。艺术不再是批判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传播与民意至上的社会里,一切都是批判的,同时也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批判了。社会以批判为给养,不断地回收利用它,同时丝毫也不放弃政治上的正确性。 正是为了确立以上观点,我于2003年出版了《气态的艺术:论审美的胜利》一书,试图描述这些变化,并说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另类的艺术与审美时代。“当代艺术的危机”实际上走向了我所谓的“蒸发”的状态。“现代”艺术品连同其存在的物质与概念条件,已经从我们的体验中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使我们需要面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在体制定义下的艺术领域中,我们面临的是艺术机制依照圈内程序定制出的“审美体验”:它们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们符合现行的艺术定义的程序。至此,不再存在任何本质的因素:审美体验就是程序体验——这表现为体验的“部族式”与“约定”的特征:人们围绕一种程序进行“交往”,人们体验的是一种“约定”的分享。 在专业艺术圈之外,审美体验通过四处弥漫的“审美”元素,为人的“存在”锦上添花:设计、环境、美食、服装、化妆、美容产品、形象设计、美体,包括道德美感——对“正确性”的狂热追求的实质,等等。审美价值延伸并蔓延开去——这是我使用“审美的胜利”这类表述的原因。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种扩散开去的“美”,我们着实生活在一个被“美”主宰的时代,尽管它已不存在在于艺术之中。 当我们将之与现代时期相比较时,便会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状况。不必妄谈形势严峻或“危机”,我们只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或许还有对审美的重新定义。我在《气态的艺术》最后一章中提到,回归一种达尔文式的艺术观念,即“艺术作为身份的表达”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回应 2016-11-24 22:21 -
喝茶聊天 (夜长梦会多)
艺术自18世纪中期获得自主,从手工艺与应用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大写的艺术。这并非出于美学原因,而是出于社会原因:艺术成为由艺术爱好者构成的“公众”品评与讨论的对象。 尽管看上去充满悖论,但“为艺术而艺术”首先且首要的“为公众而艺术”。艺术的自主化并非由美学-一般意义上专门队伍审美体验范畴-决定,而是由于艺术进入公共领域,方才催生了审美问题。此时,公众趣味判断的多元性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相互对抗,导致了...2015-12-22 16:38
艺术自18世纪中期获得自主,从手工艺与应用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大写的艺术。这并非出于美学原因,而是出于社会原因:艺术成为由艺术爱好者构成的“公众”品评与讨论的对象。 尽管看上去充满悖论,但“为艺术而艺术”首先且首要的“为公众而艺术”。艺术的自主化并非由美学-一般意义上专门队伍审美体验范畴-决定,而是由于艺术进入公共领域,方才催生了审美问题。此时,公众趣味判断的多元性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相互对抗,导致了趣味标准问题的提出。 批评“当代艺术不能感动人”的人,本身对“感动”的定义就十分狭隘,或许他们认为,唯有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感动才能算数。如此说来,艺术家需要将自己圈定在一个相当有限的情感范畴里:恐惧、怜悯、同情、骄傲、愉悦,等等。然而我们知道,一种情感色彩可以被不同的事物承载,涉及的情境也可以全然不同:思维的优雅可能带来某种审美感动,而性意味浓重的场景所引发的不安,同样可以属于某种感动-就像色情图像所引发的效果。 积极之处在于,这一批评促使人们承认,当代艺术事实上拓展了人们的情感范畴,使观众的优雅,性的不安、无聊(重复)、少甚至无(例如极简主义)统统被接纳。 归根结底,批评者指责的,是当代艺术没有能够带来它本可以带来的东西,或者干脆是批评者想要它带来的东西。他们高呼艺术应该具备的某种特质,其中蕴含的艺术观念与其说是反动的,不如说是怀旧的:它呼唤一种古老的秩序,在其中,艺术承载着意义,他是严肃的,在意义与感受上具有共通的基础,有凝聚人的力量。不幸的是,在批评者看来,这一艺术观念消亡了。【值得商榷的观点】 词条查阅: 艺术表征:指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和期待,这种认识和期待根植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文化。 18世纪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和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 达然在《世界报》、米耶与亨利克在《艺术快报》上的表态,将对当代艺术的批评与反动派和法西斯主义混为一谈,则无疑将辩论带入绝路,使之沦为一场谩骂。 “大写”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诗歌在内的“现代艺术体系” 反前卫的布热德主义:1953年皮埃尔·布热德发起'商人与手工业者联盟'运动,反对战后工业化、现代化对法国传统(尤其是乡村)生活方式的侵蚀,逐渐发展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布热德主义“也用于贬义,指保守的短视思维、民粹主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了两次,他忘记补充了一点: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晚期现代主义便是现代主义的喜剧形式。 艺术乌托邦:是指我们期待艺术可以提供给平等公民以理想的交往渠道:统领政治范畴的平等原则,同样应该是理想的趣味共同体的原则。艺术、现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均被赋予这一使命。而正是对此期待的失望,成为我们现在意识到的”当代艺术的危机“。 第一章:陈述事实,回顾论战经过,摆明论点与论证模式,明确立场和方法。 第二章:进一步考察论战发生的各种背景:经济背景(市场危机)、体制背景(官方艺术)、社会背景(文化消费习惯的变化)、文化背景(对审美体验的重新定义) 第三章:讨论在论战中涉及的历史先例。 第四章:危机并非存在于实践层面,而是存在于我们赋予艺术的种种表征意义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第五章:讨论面对当代艺术的价值与评价标准的危机时所作出的几种诊断,以及通过当代艺术“元理论”或其他方式进行补救的若干尝试。 第六章:阐述论战的核心以及作者对之的判断,即“艺术乌托邦”的终结,艺术交往功能的失效。
回应 2015-12-22 16:38
-
喝茶聊天 (夜长梦会多)
艺术自18世纪中期获得自主,从手工艺与应用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大写的艺术。这并非出于美学原因,而是出于社会原因:艺术成为由艺术爱好者构成的“公众”品评与讨论的对象。 尽管看上去充满悖论,但“为艺术而艺术”首先且首要的“为公众而艺术”。艺术的自主化并非由美学-一般意义上专门队伍审美体验范畴-决定,而是由于艺术进入公共领域,方才催生了审美问题。此时,公众趣味判断的多元性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相互对抗,导致了...2015-12-22 16:38
艺术自18世纪中期获得自主,从手工艺与应用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大写的艺术。这并非出于美学原因,而是出于社会原因:艺术成为由艺术爱好者构成的“公众”品评与讨论的对象。 尽管看上去充满悖论,但“为艺术而艺术”首先且首要的“为公众而艺术”。艺术的自主化并非由美学-一般意义上专门队伍审美体验范畴-决定,而是由于艺术进入公共领域,方才催生了审美问题。此时,公众趣味判断的多元性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相互对抗,导致了趣味标准问题的提出。 批评“当代艺术不能感动人”的人,本身对“感动”的定义就十分狭隘,或许他们认为,唯有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感动才能算数。如此说来,艺术家需要将自己圈定在一个相当有限的情感范畴里:恐惧、怜悯、同情、骄傲、愉悦,等等。然而我们知道,一种情感色彩可以被不同的事物承载,涉及的情境也可以全然不同:思维的优雅可能带来某种审美感动,而性意味浓重的场景所引发的不安,同样可以属于某种感动-就像色情图像所引发的效果。 积极之处在于,这一批评促使人们承认,当代艺术事实上拓展了人们的情感范畴,使观众的优雅,性的不安、无聊(重复)、少甚至无(例如极简主义)统统被接纳。 归根结底,批评者指责的,是当代艺术没有能够带来它本可以带来的东西,或者干脆是批评者想要它带来的东西。他们高呼艺术应该具备的某种特质,其中蕴含的艺术观念与其说是反动的,不如说是怀旧的:它呼唤一种古老的秩序,在其中,艺术承载着意义,他是严肃的,在意义与感受上具有共通的基础,有凝聚人的力量。不幸的是,在批评者看来,这一艺术观念消亡了。【值得商榷的观点】 词条查阅: 艺术表征:指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和期待,这种认识和期待根植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文化。 18世纪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和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 达然在《世界报》、米耶与亨利克在《艺术快报》上的表态,将对当代艺术的批评与反动派和法西斯主义混为一谈,则无疑将辩论带入绝路,使之沦为一场谩骂。 “大写”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诗歌在内的“现代艺术体系” 反前卫的布热德主义:1953年皮埃尔·布热德发起'商人与手工业者联盟'运动,反对战后工业化、现代化对法国传统(尤其是乡村)生活方式的侵蚀,逐渐发展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布热德主义“也用于贬义,指保守的短视思维、民粹主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了两次,他忘记补充了一点: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晚期现代主义便是现代主义的喜剧形式。 艺术乌托邦:是指我们期待艺术可以提供给平等公民以理想的交往渠道:统领政治范畴的平等原则,同样应该是理想的趣味共同体的原则。艺术、现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均被赋予这一使命。而正是对此期待的失望,成为我们现在意识到的”当代艺术的危机“。 第一章:陈述事实,回顾论战经过,摆明论点与论证模式,明确立场和方法。 第二章:进一步考察论战发生的各种背景:经济背景(市场危机)、体制背景(官方艺术)、社会背景(文化消费习惯的变化)、文化背景(对审美体验的重新定义) 第三章:讨论在论战中涉及的历史先例。 第四章:危机并非存在于实践层面,而是存在于我们赋予艺术的种种表征意义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第五章:讨论面对当代艺术的价值与评价标准的危机时所作出的几种诊断,以及通过当代艺术“元理论”或其他方式进行补救的若干尝试。 第六章:阐述论战的核心以及作者对之的判断,即“艺术乌托邦”的终结,艺术交往功能的失效。
回应 2015-12-22 16:38 -
Sico (步履不停)
的确,在我看来,艺术不再是“现代”的,亦非“后现代”的。艺术不再旨在生产杰作,使人们的精神交往围绕它们展开;艺术也不再旨在沿着研究的方向创造进步。它甚至不再是多样的、多元的、复数的。艺术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艺术界管制下的行业——它变得“过程化”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程序化”了。自此以来,艺术的宗旨在于激发新的审美体验,与我们时代的媒体、广告、影像、电子音乐或采样音乐等享乐主义的娱乐体验更相契合。艺...2016-11-24 22:21
的确,在我看来,艺术不再是“现代”的,亦非“后现代”的。艺术不再旨在生产杰作,使人们的精神交往围绕它们展开;艺术也不再旨在沿着研究的方向创造进步。它甚至不再是多样的、多元的、复数的。艺术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艺术界管制下的行业——它变得“过程化”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程序化”了。自此以来,艺术的宗旨在于激发新的审美体验,与我们时代的媒体、广告、影像、电子音乐或采样音乐等享乐主义的娱乐体验更相契合。艺术不再是批判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传播与民意至上的社会里,一切都是批判的,同时也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批判了。社会以批判为给养,不断地回收利用它,同时丝毫也不放弃政治上的正确性。 正是为了确立以上观点,我于2003年出版了《气态的艺术:论审美的胜利》一书,试图描述这些变化,并说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另类的艺术与审美时代。“当代艺术的危机”实际上走向了我所谓的“蒸发”的状态。“现代”艺术品连同其存在的物质与概念条件,已经从我们的体验中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使我们需要面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在体制定义下的艺术领域中,我们面临的是艺术机制依照圈内程序定制出的“审美体验”:它们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们符合现行的艺术定义的程序。至此,不再存在任何本质的因素:审美体验就是程序体验——这表现为体验的“部族式”与“约定”的特征:人们围绕一种程序进行“交往”,人们体验的是一种“约定”的分享。 在专业艺术圈之外,审美体验通过四处弥漫的“审美”元素,为人的“存在”锦上添花:设计、环境、美食、服装、化妆、美容产品、形象设计、美体,包括道德美感——对“正确性”的狂热追求的实质,等等。审美价值延伸并蔓延开去——这是我使用“审美的胜利”这类表述的原因。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种扩散开去的“美”,我们着实生活在一个被“美”主宰的时代,尽管它已不存在在于艺术之中。 当我们将之与现代时期相比较时,便会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状况。不必妄谈形势严峻或“危机”,我们只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或许还有对审美的重新定义。我在《气态的艺术》最后一章中提到,回归一种达尔文式的艺术观念,即“艺术作为身份的表达”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回应 2016-11-24 22:21
-
Sico (步履不停)
的确,在我看来,艺术不再是“现代”的,亦非“后现代”的。艺术不再旨在生产杰作,使人们的精神交往围绕它们展开;艺术也不再旨在沿着研究的方向创造进步。它甚至不再是多样的、多元的、复数的。艺术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艺术界管制下的行业——它变得“过程化”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程序化”了。自此以来,艺术的宗旨在于激发新的审美体验,与我们时代的媒体、广告、影像、电子音乐或采样音乐等享乐主义的娱乐体验更相契合。艺...2016-11-24 22:21
的确,在我看来,艺术不再是“现代”的,亦非“后现代”的。艺术不再旨在生产杰作,使人们的精神交往围绕它们展开;艺术也不再旨在沿着研究的方向创造进步。它甚至不再是多样的、多元的、复数的。艺术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艺术界管制下的行业——它变得“过程化”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程序化”了。自此以来,艺术的宗旨在于激发新的审美体验,与我们时代的媒体、广告、影像、电子音乐或采样音乐等享乐主义的娱乐体验更相契合。艺术不再是批判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传播与民意至上的社会里,一切都是批判的,同时也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批判了。社会以批判为给养,不断地回收利用它,同时丝毫也不放弃政治上的正确性。 正是为了确立以上观点,我于2003年出版了《气态的艺术:论审美的胜利》一书,试图描述这些变化,并说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另类的艺术与审美时代。“当代艺术的危机”实际上走向了我所谓的“蒸发”的状态。“现代”艺术品连同其存在的物质与概念条件,已经从我们的体验中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使我们需要面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在体制定义下的艺术领域中,我们面临的是艺术机制依照圈内程序定制出的“审美体验”:它们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们符合现行的艺术定义的程序。至此,不再存在任何本质的因素:审美体验就是程序体验——这表现为体验的“部族式”与“约定”的特征:人们围绕一种程序进行“交往”,人们体验的是一种“约定”的分享。 在专业艺术圈之外,审美体验通过四处弥漫的“审美”元素,为人的“存在”锦上添花:设计、环境、美食、服装、化妆、美容产品、形象设计、美体,包括道德美感——对“正确性”的狂热追求的实质,等等。审美价值延伸并蔓延开去——这是我使用“审美的胜利”这类表述的原因。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种扩散开去的“美”,我们着实生活在一个被“美”主宰的时代,尽管它已不存在在于艺术之中。 当我们将之与现代时期相比较时,便会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状况。不必妄谈形势严峻或“危机”,我们只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或许还有对审美的重新定义。我在《气态的艺术》最后一章中提到,回归一种达尔文式的艺术观念,即“艺术作为身份的表达”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回应 2016-11-24 22:21 -
喝茶聊天 (夜长梦会多)
艺术自18世纪中期获得自主,从手工艺与应用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大写的艺术。这并非出于美学原因,而是出于社会原因:艺术成为由艺术爱好者构成的“公众”品评与讨论的对象。 尽管看上去充满悖论,但“为艺术而艺术”首先且首要的“为公众而艺术”。艺术的自主化并非由美学-一般意义上专门队伍审美体验范畴-决定,而是由于艺术进入公共领域,方才催生了审美问题。此时,公众趣味判断的多元性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相互对抗,导致了...2015-12-22 16:38
艺术自18世纪中期获得自主,从手工艺与应用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大写的艺术。这并非出于美学原因,而是出于社会原因:艺术成为由艺术爱好者构成的“公众”品评与讨论的对象。 尽管看上去充满悖论,但“为艺术而艺术”首先且首要的“为公众而艺术”。艺术的自主化并非由美学-一般意义上专门队伍审美体验范畴-决定,而是由于艺术进入公共领域,方才催生了审美问题。此时,公众趣味判断的多元性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相互对抗,导致了趣味标准问题的提出。 批评“当代艺术不能感动人”的人,本身对“感动”的定义就十分狭隘,或许他们认为,唯有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感动才能算数。如此说来,艺术家需要将自己圈定在一个相当有限的情感范畴里:恐惧、怜悯、同情、骄傲、愉悦,等等。然而我们知道,一种情感色彩可以被不同的事物承载,涉及的情境也可以全然不同:思维的优雅可能带来某种审美感动,而性意味浓重的场景所引发的不安,同样可以属于某种感动-就像色情图像所引发的效果。 积极之处在于,这一批评促使人们承认,当代艺术事实上拓展了人们的情感范畴,使观众的优雅,性的不安、无聊(重复)、少甚至无(例如极简主义)统统被接纳。 归根结底,批评者指责的,是当代艺术没有能够带来它本可以带来的东西,或者干脆是批评者想要它带来的东西。他们高呼艺术应该具备的某种特质,其中蕴含的艺术观念与其说是反动的,不如说是怀旧的:它呼唤一种古老的秩序,在其中,艺术承载着意义,他是严肃的,在意义与感受上具有共通的基础,有凝聚人的力量。不幸的是,在批评者看来,这一艺术观念消亡了。【值得商榷的观点】 词条查阅: 艺术表征:指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和期待,这种认识和期待根植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文化。 18世纪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和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 达然在《世界报》、米耶与亨利克在《艺术快报》上的表态,将对当代艺术的批评与反动派和法西斯主义混为一谈,则无疑将辩论带入绝路,使之沦为一场谩骂。 “大写”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诗歌在内的“现代艺术体系” 反前卫的布热德主义:1953年皮埃尔·布热德发起'商人与手工业者联盟'运动,反对战后工业化、现代化对法国传统(尤其是乡村)生活方式的侵蚀,逐渐发展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布热德主义“也用于贬义,指保守的短视思维、民粹主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了两次,他忘记补充了一点: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晚期现代主义便是现代主义的喜剧形式。 艺术乌托邦:是指我们期待艺术可以提供给平等公民以理想的交往渠道:统领政治范畴的平等原则,同样应该是理想的趣味共同体的原则。艺术、现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均被赋予这一使命。而正是对此期待的失望,成为我们现在意识到的”当代艺术的危机“。 第一章:陈述事实,回顾论战经过,摆明论点与论证模式,明确立场和方法。 第二章:进一步考察论战发生的各种背景:经济背景(市场危机)、体制背景(官方艺术)、社会背景(文化消费习惯的变化)、文化背景(对审美体验的重新定义) 第三章:讨论在论战中涉及的历史先例。 第四章:危机并非存在于实践层面,而是存在于我们赋予艺术的种种表征意义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第五章:讨论面对当代艺术的价值与评价标准的危机时所作出的几种诊断,以及通过当代艺术“元理论”或其他方式进行补救的若干尝试。 第六章:阐述论战的核心以及作者对之的判断,即“艺术乌托邦”的终结,艺术交往功能的失效。
回应 2015-12-22 16:38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当代艺术的危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夫矣 2014-08-17
在泛民主的当代,怎样定义客观理性的一方,这是言语的危机。本书系统清理了关于艺术危机的前世今生,“当代”只是其中之一。未来,充满了不确定。
0 有用 棈尧 2020-08-23
再生三十年我也没机会参与,写得太晦涩了,为了客观牺牲了阅读草草翻了一遍,留着当资料查
1 有用 運吉同学 2013-12-31
这是一本写得很通透,很简单的艺术评论,全书都在揭示一个审美价值绝对的失去,以及需要对机构保持必要的怀疑
0 有用 huoiuh 2018-09-27
对法国当代艺术政策、民意、观点、商业。。。有着很广泛、确切的社会学般的记录
0 有用 igni 2018-02-16
还行吧
0 有用 鸽大 2020-12-07
在写书评,谢特
0 有用 *光* 2020-10-15
当代艺术的真相描述很准确(难怪作者被围攻),分析也透彻,虽不完全认同结论,但这也是最好的当代艺术评述。
0 有用 棈尧 2020-08-23
再生三十年我也没机会参与,写得太晦涩了,为了客观牺牲了阅读草草翻了一遍,留着当资料查
1 有用 从无知到无知 2020-05-02
哭了 为什么没早两月读到 不然学位论文完全是另外一副面貌。 作者不愧为哲学出身,分析鞭辟入里,层层推进。跳出正反两方的循环论证与情绪宣泄,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经济背景、体制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解析“当代艺术危机”,并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译文也不错。
0 有用 太空 2019-11-29
“难道这是法式哲学课的后果么?是当下流行的咖啡馆哲学的后果,还是自马列维奇到科苏斯再到'艺术-语言派'的现当代艺术时常用来包裹自己的伪哲学的报应?”—— 本月最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