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潜规则》的原文摘录

  • 理解写作本书的意图 是一回事, 而将想法付诸实施则并不那么容易。。。 a.我们越是深入讨论,这本书的主题 也变得越朦胧不清。。。 b.我们每讨论一条潜规则,总会发现 有上百个例外情况浮现出来。。。 c.写作过程,变成了成长历程的回顾,随着回顾的深入,焦虑+挫折感与日俱增。。。 d.越深入的融入社会生生活,那些潜规则会越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变得越来越不清晰+不简单。。。 e.随着话题的延续,我们陷入了一个边界模糊不清的世界,社交潜规则的内涵不断增加。。。 (查看原文)
    319 3赞 2014-06-21 09:05:50
    —— 引自第1页
  • a.韦罗妮卡@齐斯克 与我们无数次讨论,一同确定想要记述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理清头绪。。。 b.最初将纷繁复杂+颇为神秘的 社交潜规则 记述出来的想法,计划过于宏伟,我们既看不到头 也看不到尾。。。 c.齐斯克将 宏大任务 拆分成 一些更小的、更好处理的 步骤,让我们有能力 把握+巨大的焦虑+压力 消融。。。 (查看原文)
    319 3赞 2014-06-21 09:05:50
    —— 引自第1页
  • ……大多数孤独症孩子坚持学习——学习成为 这个社会性世界 的一分子,并从未间断的学习, 然而,并没有 一个 神奇的转折点 让所有事情 突然变得自然 和 轻松无比——这就是一个过程。。。 (查看原文)
    319 1回复 2赞 2014-06-20 19:33:39
    —— 引自第273页
  • 凡事牵扯到人,宁可过于客套,也不要过于诚实。大多数情况下,此言不虚。 (查看原文)
    公子青 3赞 2020-07-23 21:54:56
    —— 引自章节:规则四 能诚实,也要会客套
  • 在诚实、客套以及社会认可的善意的谎言之间,不存在个明确的界限。个人的伦理和道德标准决定了最终的判断,即使在同一个社会群体之中,每个人对于“对”与“错”的判断也会大相径庭。正因如此,在孩子出现不恰当的社会行为时,很多成人为了图省事,采取了相当“孤独症式”的刻板的应对方式一直接告诉孩子“永远说真话”。他们以为这是一条捷径,因为“终生学习”这条大路很难走一一关于社会关系,关于“何时”“为什么”“和谁”这些规则问题,你永远要承担起解释的责任……社会关系如此复杂,没有一个答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回到大路上来,在各种日常情境中耐心地教育孩子,坚持不懈。 (查看原文)
    公子青 3赞 2020-07-23 21:54:56
    —— 引自章节:规则四 能诚实,也要会客套
  • Social Rules Those guidelines, norm, requirements, expectations, customs and law, Written and Unwritten, Spoken and Unspoken, that relfect a sciety's attitudes, values prejudices, and fears, And determine the roles we play and the actions we take, as we interact with other people in society ,as individuals and as groups. (查看原文)
    Σκρυτινιυμ 1赞 2019-02-21 23:29:53
    —— 引自第1页
  • 知识 只有在其形成背景中 才能显出他的价值。。。 (查看原文)
    319 2014-06-21 09:30:49
    —— 引自第3页
  • 我们写作本书时 带着这种期望: 在孤独症人士 和 普通人 两种文化之间 能够 达成更深刻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认为 最好的方法就是 分享我们对社会关系 的看法, 这样我们就能相互站在 对方的角度 去思考世界。。。 我们本可以 一条条 列出 不成文的社会潜规则,以整洁 和有条理的格式 给出上百个例子。。。 但是,这些都无法 给普通人 留下持久 的印象。。。 只有: a.让普通人理解 “我们头脑” 中的声音 b.让普通人听到 “我们头脑” 中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才能做到真正的分享。。。 (查看原文)
    319 1回复 2014-06-21 09:38:53
    —— 引自第6页
  • 尽管 在地球上生活了数百万年, 人类的社会意识 仍然处于婴儿阶段, 为了 实现 和谐共存,还有许多技能需要我们一同去学习。。。 调色板上的颜色越丰富,我们就能创造出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太多东西 可以分享。。。 (查看原文)
    319 2014-06-21 09:45:16
    —— 引自第6页
  • “如果我们想: a.创造一个 丰富多彩的文化, b.拥有丰富的价值观, 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人类全部潜能 的多样性。。。 因此,我们需要缔造一个 具有较少专断性的社会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每一种人类的天赋 都会得到一个恰当的位置。。。 (查看原文)
    319 2014-06-21 09:45:16
    —— 引自第6页
  • person-first languag是一种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即在提到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时使用 people/individual with ASD而非 autistic people/individual的指称方式,意思是“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而非“孤独症的”人或个体。这不仅在形式上把人放在称呼的最前面,也在意义上强调“人”是第一位的,是主体,而障碍只是人有的一个特征,不能用一个特征来给人定性。只是中文习惯定语前置,“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这种表达也略嫌拗口,所以在翻译中无法做到真正“以人为先”。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19 22:24:40
    —— 引自章节:前言
  • 成长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结构化的家庭生活 创造力和好奇的天性 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 行为准则清晰明确,赏罚分明且一以贯之 积极的自尊和强烈的内部动机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19 22:50:10
    —— 引自章节:天宝·格兰丁:我行故我在
  • 才能的培养和日常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齐头并进,未来人生能否成功,要看这两者是否实现了平衡。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19 22:50:10
    —— 引自章节:天宝·格兰丁:我行故我在
  • 社会性技能几乎不能带给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任何具体有形的馈,所以他们在努力学习过后,很难感受到成就感,尤其是当他们用机械的方式学习、体验不到真实的社会联结的时候。在儿童发展社会技能和社会意识的最初阶段,将具体的奖励和较为模糊的社会技能联系到一起,是一个好用且有效的策略。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19 22:50:10
    —— 引自章节:天宝·格兰丁:我行故我在
  • 我最终能够破茧而出,靠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更是家人的付出。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21 14:45:03
    —— 引自章节:肖恩·巴伦:社会意识的另一种视角
  • 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来似乎“不适当”的举动,其实是我在试着理解周围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往往纷乱复杂而缺乏控制与秩序。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21 14:45:03
    —— 引自章节:肖恩·巴伦:社会意识的另一种视角
  • 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出自己的思维,切身感受并理解孤独症的思维方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21 21:38:4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两种思维,两条道路
  • 刻板思维并非孤独症所独有,它存在于所有人的头脑之中。但普通人似乎认为,只要周围跟自己有相同想法的人足够多,即使刻板一点也无所谓。试想,如果伽利略或爱因斯坦也陷入这种思路之中,人类现在会发展成什么样?正是不同的思维推动了进步、创造和发现。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21 21:38:4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两种思维,两条道路
  • 以为只要通过训练调节个体的行为,个体的社会理解能力就能自然生成。这是一种零散而割裂的干预方法,但目前我们针对孤独症谱系个体的干预计划就是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 谱系人士需要教育,这一点毫无疑义,没有教育,就不可能发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但教育必须考虑到谱系个体思维模式的差异性,必须立足于儿童的整体需要,而不只是发展他们的社会适应技能或者情感联系。只有当儿童掌握了社会适应技能,能够成功地加入社会活动,他的感觉问题得到解决,能将注意力集中到社会意识上来,并且成人也支持他大胆探索周围环境时,他才可能放下焦虑,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21 21:38:4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两种思维,两条道路
  • 如果他们对某个经历没有真正的兴趣,也没有任何情感的关联(有意义的强化或内在动机),是决不会将它存储到硬盘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特别感来趣的东西学习起来会特别轻松的原因。每一个有趣的小细节都会按下“保存”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家长和老师务必要了解:信息不会自动保存到孤独症系儿童的头脑中,所以,找到那个能按下“保存”键的东西,才是关键所在。 (查看原文)
    公子青 2020-07-21 21:38:4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两种思维,两条道路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