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台湾的李明辉和内地出去的胡平都是很棒的思想者。相比起来,周国平、陈嘉映,跟动物园里的温驯动物似的,了无生气。而长得漂亮被媒体追捧的的刘擎、刘瑜、周廉之类,则像芭比布娃娃一样,只有陪小孩子睡觉的功能。
李明辉先生的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汉学的重要性 五篇文章都很具新意
能气死牟宗三的“好学生”
最后一篇对于思考儒学与民主政治非常有启发!
作者及其师牟宗三并不是不清楚孟子与康德在伦理学上的差别,只不过认为其所同远大于所异。五篇论文均极有分量,使我对当代新儒家的印象大为改观。作者的学术水平远胜大陆学者。
比牟要清楚许多。对知言养气章的新解很好。
经典。
写知言养气章一章 用道德的形上学/形上学的道德学、自律/他律(牟意义)之分来讲孟告之别 写焦循一章 对焦循的思想史定位(气性一路,陈乾初—颜李—戴东原—焦循) 写牟先生一章 李明辉-黄进兴-李泽厚(-顾昕-杨泽波)的学术史脉络很清楚,康德舍勒包括后来四端与七情里朝鲜儒者的问题都介绍进来了,算是对牟先生相关论点进行的一辩护及讨论文献综述,引入舍勒重衡牟对儒家的“自律”阐释 最后一章尤精彩,对幽暗意识说的回应,儒家性善论与民主政治之关系
参考
胜意纷披,对我启发极大。
入选的五篇论文中,有两篇是对《孟子》文本内部概念的梳理,两篇是对诠释方法的讨论,最后一篇则是孟学如何回应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文本内部的梳理及字句训诂的目的是要超出具体的字句,而对此文本产生理性的把握,并且在这个把握的基础上回到文本,以进一步辨明其中似为不可解之概念。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诠释的回环”。用康德的术语说,哲学的诠释框架似乎更加强调对于文本的“理性知识”,而思想史则更加关注所谓“历史知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应当如何使二者处于某种微妙的平衡的范例 - 这便近乎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了。
第一篇对知言养气章解读可谓至矣尽矣,弥补了劳思光先生对孟子哲学语焉不详之处。仅这一篇,本书评分至少在9分以上。
> 孟子重探
8 有用 邝海炎 2021-07-11 18:19:02
台湾的李明辉和内地出去的胡平都是很棒的思想者。相比起来,周国平、陈嘉映,跟动物园里的温驯动物似的,了无生气。而长得漂亮被媒体追捧的的刘擎、刘瑜、周廉之类,则像芭比布娃娃一样,只有陪小孩子睡觉的功能。
4 有用 归洋 2018-06-02 16:25:16
李明辉先生的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汉学的重要性 五篇文章都很具新意
0 有用 epimeleia 2010-10-04 23:43:02
能气死牟宗三的“好学生”
1 有用 梦幻神殿 2022-10-17 17:52:18 江西
最后一篇对于思考儒学与民主政治非常有启发!
2 有用 卫诃 2022-07-18 19:19:53
作者及其师牟宗三并不是不清楚孟子与康德在伦理学上的差别,只不过认为其所同远大于所异。五篇论文均极有分量,使我对当代新儒家的印象大为改观。作者的学术水平远胜大陆学者。
1 有用 Michill 2022-05-15 23:43:01
比牟要清楚许多。对知言养气章的新解很好。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11-04 21:25:50 湖北
经典。
1 有用 防弹曾志伟 2023-04-30 13:03:33 江苏
写知言养气章一章 用道德的形上学/形上学的道德学、自律/他律(牟意义)之分来讲孟告之别 写焦循一章 对焦循的思想史定位(气性一路,陈乾初—颜李—戴东原—焦循) 写牟先生一章 李明辉-黄进兴-李泽厚(-顾昕-杨泽波)的学术史脉络很清楚,康德舍勒包括后来四端与七情里朝鲜儒者的问题都介绍进来了,算是对牟先生相关论点进行的一辩护及讨论文献综述,引入舍勒重衡牟对儒家的“自律”阐释 最后一章尤精彩,对幽暗意识说的回应,儒家性善论与民主政治之关系
0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5-03-26 03:15:11 陕西
参考
2 有用 昏昏欲睡室 2021-02-13 19:19:35
胜意纷披,对我启发极大。
1 有用 Andrewjrl 2024-11-10 23:51:27 中国香港
入选的五篇论文中,有两篇是对《孟子》文本内部概念的梳理,两篇是对诠释方法的讨论,最后一篇则是孟学如何回应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文本内部的梳理及字句训诂的目的是要超出具体的字句,而对此文本产生理性的把握,并且在这个把握的基础上回到文本,以进一步辨明其中似为不可解之概念。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诠释的回环”。用康德的术语说,哲学的诠释框架似乎更加强调对于文本的“理性知识”,而思想史则更加关注所谓“历史知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应当如何使二者处于某种微妙的平衡的范例 - 这便近乎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了。
1 有用 bigbea924 2024-08-15 21:44:23 河南
第一篇对知言养气章解读可谓至矣尽矣,弥补了劳思光先生对孟子哲学语焉不详之处。仅这一篇,本书评分至少在9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