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作者的杂文集:书中分析描写了五十种迥然不同的极端个性。
作者简介 · · · · · ·
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1905-1994 ),德语作家,1981年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卡内蒂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难以归属”的作家,他出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6岁时随父母来到英国,次年丧父,随母亲迁居维也纳。他先后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法兰克福读完小学和中学,1929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纳粹吞并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并获得英国国籍。
尽管一生萍踪不定,但正如诺贝尔颁奖词中所言,这位世界作家“有自己的故乡,这就是德语”。自1935年开始写作以来,他终生将德语作为他的文学语言,创作了多种体裁的作品,代表作有小说《迷惘》,剧本《婚礼》《虚荣的喜剧》《确定死期的人们》,政论《群众与权力》,游记《马拉喀什之声》,散文《耳证人》,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
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1905-1994 ),德语作家,1981年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卡内蒂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难以归属”的作家,他出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6岁时随父母来到英国,次年丧父,随母亲迁居维也纳。他先后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法兰克福读完小学和中学,1929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纳粹吞并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并获得英国国籍。
尽管一生萍踪不定,但正如诺贝尔颁奖词中所言,这位世界作家“有自己的故乡,这就是德语”。自1935年开始写作以来,他终生将德语作为他的文学语言,创作了多种体裁的作品,代表作有小说《迷惘》,剧本《婚礼》《虚荣的喜剧》《确定死期的人们》,政论《群众与权力》,游记《马拉喀什之声》,散文《耳证人》,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卡内蒂获得的重要奖项还有毕希纳奖(1972)、赫勃尔奖(1980)等,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恭顺之祖对宿命坚信不疑,将命中注定之事当成幸福之源。逃避命中注定的事情并无意义,所以在此事发生之前,他已然接受下来。 他低眉顺目地走去,表示做好了承担各种压迫的准备。但他避免四下张望,免得被压迫给盯上。因为每种压迫都是与众不同的,假如它们同时袭来,压迫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再没有什么比千篇一律更让人悲哀的了。 他坚信人类是为了命中注定之事而存在:这正是人类有别于禽兽之处。它们懵懂无知,总是四处奔逃,自以为可以摆脱命运。可它们最终仍将被吞噬,而这些可怜的畜生并不知道这是无可避免的。而人类却始终等待命运的判决并欢迎它的到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2页 -
这个世界冰冷而严酷,假如不能感受到面颊上淌过的热流,他便再无生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五十个怪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五十个怪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五十个怪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耳证人:书里不会夹杂1990年的雪花】


我来续一篇:《囤书者》

走进卡内蒂的独特世界


一篇仿写:灵感私藏者
>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7.4分 466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8.6分 252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7.2分 168人读过
-
允晨文化 (2012)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散文译丛 (大不了)
- 一网打尽---诺贝尔文学奖优秀中译本(1981~2000) (zhuwilly)
- 藏之 (在野人)
- 卡内蒂 (RMR)
- 海屯5号 (大不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五十个怪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那里 2012-04-09 12:32:50
【这本书,我还记得是在1990年的冬天在省会城市买的。先说那时候:我在京广干线上是一名蒸汽机车的乘务员;再说那个冬天:刚刚踏上司炉岗位,无论身心都极不适应,但也无力改变。因为心里很清楚我需要这份工作,所以连象征性的挣扎都省去了。可能,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异地公寓休班待乘时,在开始陌生、后来越来越熟悉的大街上的乱逛。最常去的当然是书店。最后说那天:那天一个人在纷纷洒洒的雪里逛到天黑,到车站等回公寓的... 【这本书,我还记得是在1990年的冬天在省会城市买的。先说那时候:我在京广干线上是一名蒸汽机车的乘务员;再说那个冬天:刚刚踏上司炉岗位,无论身心都极不适应,但也无力改变。因为心里很清楚我需要这份工作,所以连象征性的挣扎都省去了。可能,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异地公寓休班待乘时,在开始陌生、后来越来越熟悉的大街上的乱逛。最常去的当然是书店。最后说那天:那天一个人在纷纷洒洒的雪里逛到天黑,到车站等回公寓的公交车,看见对面路灯下有人推着三轮车在卖书,我走过去,用手拂去薄薄的雪。应该都是新书,只是脏呼呼的,像是历经尘烟的老人。我看见了这本有着奇怪书名的《耳证人》。一读若干年。】 (展开)
0 有用 某头 2013-11-28 17:53:19
真厉害
0 有用 水近天回 2015-02-27 20:55:37
和电影比,小说贵在指出细微晦暗的细节和心理。。这本书没有做到这个标准,如果时间是成本,看这本书不如看电影
0 有用 金玉其中 2021-01-31 11:44:05
怪人在现实中是没有的,但是怪性格是有的
0 有用 小 2012-10-24 15:54:21
名字就是一个个怪人哑谜,好恐怖好有趣又好精准迷人,把人逼到死角了的书,单单一个“纸醉鬼”就很致命,但是形容的过于极端了。我心里有些害怕,怕自己变成那样的人,欲望太多,真可怕,而且姿态太可怖了,一点都没美感。
0 有用 smile 2022-07-26 22:40:42
我不能变得谦忍,太多的事情在我体内燃烧,旧有的答案分崩离散,新的还没有诞生。所以我只好同时开始一切,仿佛前面还有整个世纪在等我。 司汤达毫不哭哭啼啼地只为同时代很少数人写作,而与此同时他确信一百年后许多人都会知道他。这种不朽的希望恰恰是那些自身死亡时周围也要跟着死的利欲熏心的人们的相反。这些当权者们要求在冥府的死者生活里找到所有他们向来习惯的东西。他们在活着时杀人,在死亡时也杀人,被杀者组成的随员... 我不能变得谦忍,太多的事情在我体内燃烧,旧有的答案分崩离散,新的还没有诞生。所以我只好同时开始一切,仿佛前面还有整个世纪在等我。 司汤达毫不哭哭啼啼地只为同时代很少数人写作,而与此同时他确信一百年后许多人都会知道他。这种不朽的希望恰恰是那些自身死亡时周围也要跟着死的利欲熏心的人们的相反。这些当权者们要求在冥府的死者生活里找到所有他们向来习惯的东西。他们在活着时杀人,在死亡时也杀人,被杀者组成的随员队陪同他们去冥府。但是谁翻开司汤达的书,谁就会找到司汤达本人以及曾在他周围的一切,并且是现在这儿的这个生活里找到这些。这样一来,死者便把自己作为最名贵的食物递给了活者。于是他们的不朽对活者也有好处,“在人祭的这种倒置中,大家都得了益。于是长活便失去了它的芒刺,于是敌对之邦便完结了。” (展开)
0 有用 金玉其中 2021-01-31 11:44:05
怪人在现实中是没有的,但是怪性格是有的
0 有用 智术师 2020-10-13 14:32:21
本书即卡内蒂的《耳证人》,这种片段侧写的写作方式,换了米沃什估计能更精彩。
0 有用 Little Icarus 2020-08-03 12:54:00
癔症人
0 有用 中二鼠 2017-09-25 11:03:21
性格肖像文集,每个性格都是行为方式的种类概括。人物在各自的疯癫逻辑之内说话。尖锐的矛盾出现在某个人物对自己及自己的世界的概念与别人对他和世界的概念之间。他站在一个极端的距离上进行精确的描述并邀请别人认真观察他所描述的分裂的世界,而不是表达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