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全四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藏书(全四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此章节记都是些深谙黄老之术的臣子。如叔孙通的数易其主,深谙人性因而能对症下药。处事灵活而对人慷慨;曹参的“法令既明,守而勿失即可”;王导、谢安……都懂得无为的妙用。很喜欢看后面的“卓吾曰”,所谓“譬如人有虚怯之症。饮食可进则进之。不可进则俟之。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以无病视病。故其病不治而自愈矣。何者。忘之也。夫天下之病。皆以治而失之者多矣。若当卧病之时。而能忘其为病。此其忘身无患。固非...
2016-08-16 17:29 1人喜欢
此章节记都是些深谙黄老之术的臣子。如叔孙通的数易其主,深谙人性因而能对症下药。处事灵活而对人慷慨;曹参的“法令既明,守而勿失即可”;王导、谢安……都懂得无为的妙用。很喜欢看后面的“卓吾曰”,所谓“譬如人有虚怯之症。饮食可进则进之。不可进则俟之。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以无病视病。故其病不治而自愈矣。何者。忘之也。夫天下之病。皆以治而失之者多矣。若当卧病之时。而能忘其为病。此其忘身无患。固非扁鹊仓公之所能惊也。而况世医乎。自道德教远。世之言治者。皆苟而已。不思因时之政。治以不治。虽皇帝不能违。而况于累卵之时欤。”接着他又批评宋末的那些臣子:“其君臣俱犯虚怯之病。其不足有为明矣。一时大贤。起而欲救之。务为求全。果于取必。乃百药杂试。以图侥幸。而遂坏之也。悲乎。”在李卓吾看来,有时候热心、热血,只是一通瞎忙活、倒帮忙吧。。
回应 2016-08-16 17:29 -
李贽很欣赏金世宗、元仁宗。他对前者的评价是“贤主也”,对后者的评价是“仁宗大圣人”。但是他的对元仁宗也有批评,觉得他大可不必直言臣下之过。说白了,大概是觉得他情商有点低。(所以被臣下刺杀了。李贽的“孤绝”在于,不是被误解,便是被利用。他明明很正统,他所赞赏的这两位异族皇帝,实行的也都是儒家那一套。
2016-08-15 16:22
-
李贽很欣赏金世宗、元仁宗。他对前者的评价是“贤主也”,对后者的评价是“仁宗大圣人”。但是他的对元仁宗也有批评,觉得他大可不必直言臣下之过。说白了,大概是觉得他情商有点低。(所以被臣下刺杀了。李贽的“孤绝”在于,不是被误解,便是被利用。他明明很正统,他所赞赏的这两位异族皇帝,实行的也都是儒家那一套。
2016-08-15 16:22
-
此章节记都是些深谙黄老之术的臣子。如叔孙通的数易其主,深谙人性因而能对症下药。处事灵活而对人慷慨;曹参的“法令既明,守而勿失即可”;王导、谢安……都懂得无为的妙用。很喜欢看后面的“卓吾曰”,所谓“譬如人有虚怯之症。饮食可进则进之。不可进则俟之。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以无病视病。故其病不治而自愈矣。何者。忘之也。夫天下之病。皆以治而失之者多矣。若当卧病之时。而能忘其为病。此其忘身无患。固非...
2016-08-16 17:29 1人喜欢
此章节记都是些深谙黄老之术的臣子。如叔孙通的数易其主,深谙人性因而能对症下药。处事灵活而对人慷慨;曹参的“法令既明,守而勿失即可”;王导、谢安……都懂得无为的妙用。很喜欢看后面的“卓吾曰”,所谓“譬如人有虚怯之症。饮食可进则进之。不可进则俟之。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以无病视病。故其病不治而自愈矣。何者。忘之也。夫天下之病。皆以治而失之者多矣。若当卧病之时。而能忘其为病。此其忘身无患。固非扁鹊仓公之所能惊也。而况世医乎。自道德教远。世之言治者。皆苟而已。不思因时之政。治以不治。虽皇帝不能违。而况于累卵之时欤。”接着他又批评宋末的那些臣子:“其君臣俱犯虚怯之病。其不足有为明矣。一时大贤。起而欲救之。务为求全。果于取必。乃百药杂试。以图侥幸。而遂坏之也。悲乎。”在李卓吾看来,有时候热心、热血,只是一通瞎忙活、倒帮忙吧。。
回应 2016-08-16 17:29
-
此章节记都是些深谙黄老之术的臣子。如叔孙通的数易其主,深谙人性因而能对症下药。处事灵活而对人慷慨;曹参的“法令既明,守而勿失即可”;王导、谢安……都懂得无为的妙用。很喜欢看后面的“卓吾曰”,所谓“譬如人有虚怯之症。饮食可进则进之。不可进则俟之。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以无病视病。故其病不治而自愈矣。何者。忘之也。夫天下之病。皆以治而失之者多矣。若当卧病之时。而能忘其为病。此其忘身无患。固非...
2016-08-16 17:29 1人喜欢
此章节记都是些深谙黄老之术的臣子。如叔孙通的数易其主,深谙人性因而能对症下药。处事灵活而对人慷慨;曹参的“法令既明,守而勿失即可”;王导、谢安……都懂得无为的妙用。很喜欢看后面的“卓吾曰”,所谓“譬如人有虚怯之症。饮食可进则进之。不可进则俟之。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以无病视病。故其病不治而自愈矣。何者。忘之也。夫天下之病。皆以治而失之者多矣。若当卧病之时。而能忘其为病。此其忘身无患。固非扁鹊仓公之所能惊也。而况世医乎。自道德教远。世之言治者。皆苟而已。不思因时之政。治以不治。虽皇帝不能违。而况于累卵之时欤。”接着他又批评宋末的那些臣子:“其君臣俱犯虚怯之病。其不足有为明矣。一时大贤。起而欲救之。务为求全。果于取必。乃百药杂试。以图侥幸。而遂坏之也。悲乎。”在李卓吾看来,有时候热心、热血,只是一通瞎忙活、倒帮忙吧。。
回应 2016-08-16 17:29 -
李贽很欣赏金世宗、元仁宗。他对前者的评价是“贤主也”,对后者的评价是“仁宗大圣人”。但是他的对元仁宗也有批评,觉得他大可不必直言臣下之过。说白了,大概是觉得他情商有点低。(所以被臣下刺杀了。李贽的“孤绝”在于,不是被误解,便是被利用。他明明很正统,他所赞赏的这两位异族皇帝,实行的也都是儒家那一套。
2016-08-15 16:2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商务印书馆 (2020)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藏书(全四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一苇杭 2011-11-22
0 有用 Nise 2015-09-04
补记 可以读
0 有用 睿武端毅弘文 2017-12-16
从出版年份看是要批林批孔,不过坊间传言,绣像本金瓶是卓吾先生出品
0 有用 睿武端毅弘文 2017-12-16
从出版年份看是要批林批孔,不过坊间传言,绣像本金瓶是卓吾先生出品
0 有用 Nise 2015-09-04
补记 可以读
0 有用 一苇杭 2011-11-22